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戒邪YIN书)《生死关全集》:祖师开示篇(中)


   日期:2009/10/27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生死关全集》——祖师开示篇
陈由斌居士编著
目录:

自序
缘起
内容大纲
一、戒YIN欲
二、戒邪YIN
三、戒杀胎
四、对治法



  ★凡学佛人,须知五魔利害,必须预防,早结同参道友,互相警诫。

  此魔有五:

  一者、死魔。

  二者、病魔。

  三者、烦恼魔。

  四者、五阴魔。

  五者、天魔。

  破此五魔,最要是预作观想。

  一、观生死一如,如镜花水月,能破‘死魔’。

  二、观知苦所集,如露如电,能破‘病魔’。

  三、观世事如梦,逢场作戏,何须认真,能破‘烦恼魔’。

  四、观如幻如化,能破‘五阴魔’。

  五、观一切环境,完全是梦,能破‘天魔’。

  更有五要:

  第一、要看破声色利货,转眼成空。

  第二、要看轻荣辱得失,如朝露阳焰。

  第三、要学吃亏,吃亏即便宜,确是修福。

  第四、要不被顺境所转,须知转眼成空。

  第五、要割亲断爱,须知恩重仇深。

  如是五魔五要,能作如是观,如是行,虽履险路,如同坦途,无挂无碍,立地清凉,随时皆得大自在。然作观时,先要设身处地,方能有效。

——《倓虚大师精华录》页119-120

  广钦老和尚(近代净宗高僧)

  ★人为何受轮回?就因七情五欲太重了。被七情五欲所迷,整天就是为财色名食睡,烦恼也就而至,业也就这样造出来了。

——《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页68

  ★轮回是有的,不要以为没有,很苦。以前寒山拾得看到人家办喜事,拍手大笑,你看他娶他祖妈,吃他姑姨,人家骂他们是空和尚乱讲话,他叫一只猪的名字,那只猪,真的走过来,确实有轮回。

——《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页68

  ★没有说还有我的父母、朋友、同事、亲戚……等,爱情爱别,千万劫也是在轮回这些,也是为这些在轮回。如果有佛的种子,修行就比较快。

——《广钦老和尚行持语录》页224

  ★女人少修五百世,会修的就此身可解脱,不要顾身体,食饱就好,穿暖即可,不想睡就不要硬睡,相反则贪、迷、散乱、无道心。

——《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页56

  ★如果情执不断,嘴里念佛,念念还是堕娑婆。如果恳切至诚,放下万缘,那么,一念之间,便能到西方。万缘牵扯,割舍不下,那么,百年万年还是在三界内。

——《广钦老和尚行持语录》页32-33

  ★老和尚又说:‘世间的父母子女,乃是相互债主,今世做你的父母,抚养还债,他世则做你的子女,受你的养育,如此,一世一世,怨亲相继,彼此互养,无有终止。而出家乃是要断绝这条生死债缘,将世俗爱别离苦的亲情,转为度这些亲人来皈依三宝,同来念佛、拜佛,度他们出娑婆世界,免生死轮回苦,这样才叫做大孝报恩,否则,父母未度,这点恩情,还会使我们再入娑婆度他们。实则无始以来,世世相生,六道中都是我们过去的怨亲眷属,因隔世相远而忘失,今生为父母兄弟,来世可能为怨家债主,有的甚或堕入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等三恶道中,所以,我们度众生,必须怨亲平等,慈悲一切,现世父母、兄弟固为亲眷,一切众生亦为过去生的亲眷,故要发大悲心,誓度一切众生,像大愿地藏王菩萨一般,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广钦老和尚行持语录》页100

  ★要得到父母同意而出家,那是不可能的,父母亲眷都是希望我们和他们一样,走那条生死的路。既然我们也知道要图报亲恩,就应该出家走了脱生死的路,把父母引度过来,免其生死轮回苦,令他们得到解脱安乐,这才是真正地尽到孝道,如果要以世俗的方式来还尽孝道,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在这娑婆世界,一代一代所走的路,都不离其辙,而结果也不出生死轮回。假设你现在不出家,顺父母的意思结婚,物件若不理想,父母也为你难过操心,物件若是适你的意,是否也同时合父母的意?若不能,岂不又徒增父母的难过和失望,这样,你将再以何方式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出家修行,能度脱父母,度历代祖先,也能报师长恩,所谓能上报四重恩,这样,我们人生走这一趟,才有个目的,有个价值,也才有一条解脱的路,否则,懵懵懂懂地乱闯乱走,再坠入四生轮回中,也就枉费我们这个难得的人身了。

——《广钦老和尚行持语录》页106-107

  ★一个修行人,在自度期间,必须衣、食、名、利、世间情爱种种,均能放得下、看得破,可以无挂碍,可以自处解脱,而不受羁绊,不受缠缚,才算是自身已了,才可以出来度众,接受供养,再把此供养转施为利益众生的事业。

——《广钦老和尚行持语录》页126

  ★老和尚说:‘放下,并不是口头上的放下,是要临终正念现前,没有一点家庭的意识,没有亲眷家属的爱别离苦,这才叫放下,如果还存那么一点家庭意识,那还是生死轮回。要知道,我们来到这娑婆世界,是带业来的,要在这娑婆世界中,走入佛门,找一条解脱生死苦的新路去,不要再为贪享衣、食、住的舒适,而更造一些新的恶业,再重入生死轮回的旧路中。不要贪长寿,如果不会修,不会走解脱的路,即使活了两百岁,也不过是多造一些业,两百岁一过完,还是要生死轮回。我们这个身躯是有生有灭的东西,终究要毁坏,是无法让我们永久依赖的,要看破,要放下,而我们这灵灵觉觉的灵性,才是不生不灭的。

——《广钦老和尚和行持语录》页114

  ★你们女众已经染重症(感情重),不要再来那爱情爱别离。喜欢常常在一起睡,说你为什么不跟我好。要分开,远离一点,如果执著下去,就是邪了。

——《广钦老和尚开示录》页56

  ★我们出家,是看破爱别离苦来出家的,所以说出了家便忘了家,如果还跟家里人牵缘,则身虽出家,心中的念头却没有出家,临终时,念头会被这些爱别离苦缠住,无法跳出轮回,且与家人牵扯,自己也会俗气化。不要与家人扯爱别离苦,不与人攀缘,则念头自然清净,到时要往生西方才有希望,到极乐世界得不退地后,才有办法报亲恩。

——《广钦老和尚行持语录》页50

  宣化上人(禅宗沩仰第九代祖师)

  ★我在金山圣寺讲过,难道做父母的都想子女快点死吗?逼迫著子女结婚,就是要你的子女快点死,就是这个道理,没有旁的。所谓‘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传完了,又是什么样子,没有下文。

——《人生要义》页237

  ★我想有人一定会有疑问,为什么没有贪嗔痴的人就是证果的人。现在我把贪嗔痴的重点,以最通俗而易明白的事相说给大家听。所谓贪心,就是欲念,YIN欲之心。没有了贪心,就是断了欲念;没有了欲念,就是没有YIN欲的心。男女两方见面接触,互不生此妄想,不仅此念不生,就连生理上都不生一点反应,男女根也不动了,这才是真的断了欲念,息了贪心。诸位!你们不要惊奇我说得这样坦白彻底,因为千经万论,三藏十二部,到究竟处经典都是讲这个问题。要是没有这个‘欲’的问题,什么经典都不必要了,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如’了。就因为有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才要修行,倘若你不能断欲去爱,你就是出家了八万个大劫,也只是在佛教里混光阴、吃造业饭。若能断欲去爱、除YIN心,才真是没有贪心,没有贪就没有烦恼。要甚么时候才能把贪心断灭呢?必须要破无明,才能断除贪心。菩萨修行所以勇猛精进的缘故,就是为了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达到等觉果位时,才把尘沙无明断尽,证得佛果。贪心在三毒中是最毒最难断尽的。我们初发心修行,最障碍我们用功的,就是男贪女、女贪男的YIN欲心,这是最根本的问题。《楞严经》上说得很清楚:‘YIN心不除,尘不可出’,如想不除YIN心而能成道,就像蒸沙欲想它成饭一样,是不可能的事。

——《宣化上人法语开示》页90-91

  ★无明火究竟是什么?很简单很干脆的说,就是男贪女爱的YIN欲心。这种心念一动,连自己都莫名其妙,无法阻止。所以许多人常在这种糊里糊涂之下,做出糊涂事,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无法挽救。当异性相爱的时候,你如去问他们,你为什么要爱她呢?她为什么要爱你呢?他们一定回答你说:我不知道。这就是无明。希望每个出家人都能断欲去爱,在修持上多用功,共勉之!

——《宣化上人法语开示》页96

  ★假如你能够彻底放下一切色欲,那么,就一了一切了。天下英雄好汉,乃至老修行,不知多少都被美色这一关迷住了。世间上所有的问题和烦恼,也源于此。想要断烦恼,先要断欲。如果要随逐烦恼,大可以恣情纵欲,为所欲为……人,就是由色欲而生,由色欲而死。

——一九七七年上人沿途开示于加州马歇尔镇。见《佛教精进者的日记(一)》页279

  ★什么是无明?就是无所明了,什么也不明了。无明究竟是什么?较文雅的说,就是愚痴;若往显明露骨来说,就是YIN欲心。譬如男孩子追求女孩子,女孩子追求男孩子。若问他(她)为什么要追求?或会回答:因为他(她)漂亮或英俊,所以我爱他(她)。再问:为什么要爱他(她),哪个地方可爱?问来问去,他(她)也不知道。既然不知道,还要去追,这就是无明,也可以说莫名其妙。在莫名其妙之情形下,还要往里钻。为什么?因为人是色欲而生,所以还要色欲而死。古人说:‘生我之门死我户,几个苏醒几个悟?夜来铁汉自思量,成佛作祖由人做。’无论成佛或做祖师,都是由人所修成的。所以人是怎样生来的,就怎样死去。所谓‘如是而生,如是而死’,不愿断绝轮回、不愿截断生死流。反而愿顺流而生,不愿逆流了生死,所以有无明。

  有了‘无明’之后,就有‘行为’。什么行为?就是男女的性行为。因为不明,就要造业,就要颠倒。颠倒之后,就有这种问题发生。发生之后,就有了‘识’。有‘识’(父母精血成的胎儿)之后,便有‘名色’(名是心理,色是生理)。有了‘名色’之后,便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全,十月期满,出生于人间,便有‘触’的感觉,能分别冷暖软硬。有了感触之后,便生领‘受’作用,在顺境晓得快乐,在逆境晓得痛苦,随时随地生起‘爱憎’的感情。有了‘领受’之心,便生一种爱心。有了爱心,就生出自私心,要占为己有。人贪恋财货女色,而生出种种的欲望。有了爱心,乃想尽方法,把它取来,归为己有。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因此,尽造不清净的身口意三业。

——《宣化上人法语开示》页152-153

  ★生死爱情的海,就是障道的根本。修道人,无论对人或对物,生出爱欲之心,都会障碍修道的发展。详言之,爱欲就是生死,生死就是爱欲,爱欲就是生死之根。若是不破爱欲无明,终不能离开生死大爱海。如何能离开生死?简单得很,就是断欲去爱,别无他法。

  修道人,不要有情爱的思想,更不能有情爱的行为,对任何人,不要生出一种情爱心,有了情爱,苦根不断,有了情爱,生死不能了。有人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食色性也。’就因为这样,所以才要修道!在《四十二章经》上说:‘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我们修道人,就须存这种的观想。

  如果无情无爱,见到人是否就把嘴堵起来,不理睬人?这样也不对。我们不执著情爱,不生情爱之心,但还不能讨厌人,也不能说我不爱人,我就憎人,这样也不对。那么,要怎样才对?就是不爱,也不憎,对谁都是平等相待,慈悲为怀,但要谨慎行事,不可落在情爱樊笼中。各位注意!不要被情爱所迷惑。有人写封信给你,你的心就好像小兔子在怀中,乱蹦乱跳,以为有人爱你,这是好事,其实是想把你拖到地狱去!

  各位善知识!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要真真实实的了解,爱欲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从无始劫以来,生死不了,为什么?就因为被‘情爱’二字所害。若能断欲去爱,才能超出三界,了生脱死。

  凡是你所愿意的,就是爱;你所讨厌的,就是憎。我喜欢这个,就生出爱心;我烦恶那个,就生出憎心。这都是情感用事。修行人不应用情感来处理一切事,但也不能像关帝公似的,坐在那里绷著脸,给他叩头,他也不睬你。对人要和蔼,要有礼貌,不可贡高我慢,目空一切。总之,对人要以慈悲为怀,方便为门,处处为人著想,令人生欢喜心,我们还有这口气在,就要对人好,但是不应该有情爱的思想掺在内。各位!切记切记!这是很重要的法门。

——《宣化上人法语开示》页221-223

  ★问:做人最主要的行为是什么?

  答:是去欲断爱,不要年纪轻轻就恣纵贪欲。现代西方社会里,七、八岁的小孩也懂得行YIN之事,将来都变成短命鬼。为什么?因为他的生理、心理尚未成熟之时,就把小苗割去,这种子将来变成痞子,绝不会有收成。

——《人生要义》页281

  ★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因为自私的缘故。为什么会有自私?因为有欲,故想尽办法来保护它,深恐它跑了。若是对它不利,则发脾气。为什么会发脾气?主要的原因,是无明和情爱在作怪。假设没有无明,没有情爱,脾气就跑到十万八千里之外,离你远远的,想找也找不到。

  如有情爱,则生自私,便不顾一切,为目的不择手段的追求,甚至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归根究底,就是为了欲念。如果没有欲,则无自私。没有自私,则无烦恼。

  如有烦恼,则有生死;如无烦恼,则无生死。这个道理人人懂,可是不去行。要知道,没有欲,便无无明。破了无明,便显法性。我们学佛,首先除无明,去烦恼。若能圆满,则证解脱。

  我们为什么没有智慧?就因为有无明。无明而生欲,欲而生自私,自私而生烦恼。贪求不得而有烦恼,人对我不好而有烦恼。为什么有烦恼?因为有个我存在。如果无我,则无烦恼。若能无无明,无自私,烦恼就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你们信不信,就是这个。千经万典,说来说去,就是说这个。把我没有了,把无明破了,把欲消灭了,没有自私,也没有烦恼。想找烦恼,也找不到烦恼。为什么?因为根本的问题解决了。

  各位要注意!财色名食睡这五欲,都是从无明和情爱那里来的。如果没有情欲的话,觉得什么也不重要。就因为有情欲,才觉得这个也不好,那个也不好,什么都不对,这是情欲鬼在作怪。若能将情欲鬼降伏了,那就很快入如来室,升如来座,披如来衣,说如来法。

——《宣化上人法语开示》页224-225

  ★问:‘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两句话是对呢?还是不对?是两句全对或全不对?是一句对一句错?结果众说纷纭。有说全对的,有说一句对一句错的。我告诉你们,‘人为财死’这话不对,人是为色而死;‘鸟为食亡’是对的。鸟为生存,不得不觅食。但人应比鸟有智慧,但现在的人不但不比鸟有智慧,反而比鸟还笨。

  鸟找东西吃,直接吃了维持生命即可,不须用花花绿绿的钞票买东西。人现在不用金、银,而用钞票,人就执著这花花绿绿的纸,为它而忙忙碌碌。

  人真为财死吗?不是的。这个‘财’后面有‘色’在推动著,人实为‘色’而死。人的精、气、神若不损伤,就能返本还原,明心见性,开大智慧,生死能由己做主,阎王都管不了你。那时愿意活几千年,可以活几千年;若愿意死,马上即可往生。

——《人生要义》页202

  ★各位想一想,争名夺利有何意思?现代男女又讲爱情,同XING恋也讲爱情,要合法结婚,结果弄出‘爱死病’来,爱就要死。‘色’和‘爱’这二字合起来,爱‘色’就‘死’。同XING恋者说其道理:若把公鼠放在一起,久了也会成同XING恋,互相泄欲。但你是人,为什么要学低级的畜生?

  我本不愿讲,但现在不得不揭穿‘人为财死’的秘密,免得人迷头迷脑。男的到时候要追求物件,女的到时候也要找物件,还没有长成就要找物件。现在的教育,从小就给孩子灌输性教育,这是教孩子快点死,是很颠倒的。我不怕人不高兴,同XING恋的人高兴不高兴我不管。因你想爱死,我是苦口婆心救你,要你明白苦海无边,否则,你再也出不来了。

  所以‘人为财死’有语病,中国人不愿揭穿讲,明知不对但不讲,掩耳盗铃,以为塞住耳,铃就不响了。我愿讲人不愿听的话,若只讲你爱听的话,那就是谄媚。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不忍大家传染‘爱死病’,故不能不说。这‘爱死病’就像空气污染一样,到处都有,防不胜防,它可以让你喘不过气来!

——《人生要义》页204-205

  ★为什么要争利益?因为想维持自己的生活,养活自己的家庭。而家庭的基本就是色欲,乃本著色欲而成立的。为了维持这个色欲,保护自己的家,便引致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次而导致家与家争、国与国争,其根本原因是一致的。

——《人生要义》页97

  ★人不是为财死,财不过是保护色欲,人结果还是为色而死。被色迷了就有生死,不迷,就了生死,差别就在这一点。有人说:‘人人都这样。’那因为人人都糊涂,都不知自己是如何生来?如何死去?几千年来人都在这生死中打转,没法出头。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和赌博没有分别,这是生命的赌博。怎么讲呢?因你忽然明白了,忽然又糊涂了。明白的时候少,糊涂的时候多。若不信,你可研究研究。

——《人生要义》页203-204

  ★这个烦恼都是由‘无明’来的,无明就是欲念,包括了:财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

  财欲使人一天到晚想中彩券、无本取利,但纵使富可敌国,依然不会满足。色欲是‘刮骨钢刀’,把骨髓都糟蹋掉了,就会百病丛生,所以,色欲就是‘要命欲’。一般父母生了子女,就昼夜忧虑,生男就急著要他娶媳妇;生女就急著要她嫁人,认为这两件事未完,即大事未毕。

  其实,生儿育女应该是要教育他有学识、有技能。至于结婚与否,不必担心那么多。

  如果,一定要他娶媳妇或嫁人,就是要他往死路走,不希望他们修行成佛。现在世界上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子女如果不结婚,父母都反对;但子女如果吸毒,父母倒不见得反对。所以说:子女要往上走,父母反而怕;要往下流,反而高兴,这就是做父母糊涂的地方。

——《人生要义》页256-257

  广化老和尚(近代律宗高僧)

  ★一切戒法中,与自身利害最密切者,无过于不YIN戒。此不YIN戒,受持上品清净者,决定不再随业投托母胎,受诸轮回。犯YIN戒者,必堕地狱无疑。若虽断YIN行,而YIN心未除者,仍有后苦在。拙衲有至友X君,出身书香之家,幼承庭训,不敢作男女非礼之事,但X君昔时初入社会,少年得志,常为诸少女追求之物件,于是倚翠偎红,日与百花为伍,他人羡其艳福不浅,而X君却持身如玉,决不作苟且之事。然而未证圣果之人,YIN习未除,每当耳鬓厮磨之际,不免流出不净,久而久之,一念YIN事,即出不净,渐后竟至见色遗精,戕害身体,莫此为甚。是故犯此事者,大多夭寿,早赴枉死城;其幸存者,则未老先衰,腰酸背痛,百病丛生,悔之晚矣。某君今才过半百,弱如八十老翁,近日皈依佛门,特请我以此事劝诫诸青年僧,严持净戒,少接近女性为妙。余因有所感,特为书其事,以诫诸沙弥。

——《沙弥律仪要略集注》页33-34

  ★古往今来,不计其数,都是因为贪染YIN欲所致。所以有智慧的人,远离YIN欲,如避火坑。《八师经》说:‘YIN为不净行,迷惑失正道,形销魂魄惊,伤命而蚤夭,受罪顽痴荒,死复堕恶道,吾因畏是故,弃家乐林薮。’……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故《十戒经》云:‘虽YIN泆而生,不如贞洁而死。’一切众生,所以托生六道者,皆由YIN欲未除,妄想颠倒,其中阴身(死此生彼,中间所受之阴形)飘忽无定,生大恐怖,于黑暗中,见有白光,寻光而至,见他男女交媾,自动YIN念,男者妒父爱母,女者妒母爱父,欲相争夺,于是业识所牵,投托母胎,而成身根,所以男胎向内而女胎面朝外。处胎十月乃出生,有生必有死,这生与死,皆由一念YIN心投胎而起,故曰:‘生死根本,欲为第一。’若见他男女交媾,不动YIN念,则无投胎之事,自可希望了生脱死,超出轮回。如《楞严经》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YIN,则不随其生死相续。YIN心不除,尘不可出,必使YIN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YIN欲是生死根本,罪恶渊源,所以佛制出家之人,绝对戒禁YIN欲,若受戒犯戒,罪加一等,苦报无穷无数。《大智度论》云:‘破戒之人,若著法服,则是热铜铁鍱,以缠其身。若持钵盂,则是盛烊铜器。若所啖食,则是吞热铁丸,饮热烊铜。若入精舍,则是入大地狱。若坐僧床,是为坐热铁床上。’破戒之罪,其苦如斯,是故说:假使遇到恶劣环境,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犯YIN泆可保全生命’,一是‘守净戒贞洁而死’。那末,犯戒行‘YIN泆’虽可得‘而生’,倒‘不如’守持净戒‘贞洁而死’。何以故!贞洁而死,保持净戒,可以往来人天道,修行成佛;若是YIN泆而生,失戒体丧慧命,堕落三途,永受剧苦。贪暂短生命,致多生受苦,最不合算了。

——《沙弥律仪要略集注》页35-36

  ★若女众被人强奸时,须有方便,不令犯戒,如《戒学浅谈》云:万一你们被强暴时,绝对不能有任何一丝快乐的感觉,只要有一点快乐的感觉,就算犯戒了,这是因为起了染污心。但是,要怎样才能不受乐呢?有的书上教人咬手指头,咬到它痛,痛了就不会有快乐的感觉。假如你的手被抓住,咬不到手指头,怎么办?续明法师在灵隐寺讲戒的时候,有谈及这件事情,他教人咬自己的舌头,或咬自己的嘴唇,一定要咬到它痛,才不会有快乐的感觉。我所以要特别提到这一点,是希望你们时时警惕自己,只要一个念头受乐,就算犯戒。上天堂或是下地狱,就在一念之差,你们应当好自为之。

——《五戒相经笺要集注》页119-120

  忏云和尚(当代律宗高僧)

  ★YIN欲不断,万劫沉沦,念头方动,天怒地嗔。

录自忏云大师编《修行法语》之‘戒除欲念篇’

  ★根朽树枯,水涸鱼死。膏尽灯灭,精竭人亡。

录自忏云大师编《修行法语》之‘戒除欲念篇’

  ★ 德深情淡,孽重欲炽。爱桩未拔,情缆犹牢。

——截流大师(录自忏云大师《修行法语》之‘戒除欲念篇’)

  ★ 当自悲嗟,深须勉强,或观身不净……或缘圣像,或念佛名,或诵真经,或持神咒,或专忆受体,或摄念在心,或见起灭无常,或知唯识所变。随心所到,著力治之。

——南山律祖(录自忏云大师编《修行法语》之‘戒除欲念篇’)

  妙莲老和尚(当代净宗高僧)

  ★你很喜欢做月下老人?

  喜欢做月下老人,这完全是凡情,不是佛陀正信弟子的事,做月下老人是助人堕生死欲坑!佛法无量法门总是教导人要离欲,离欲身心才能得解脱。学佛人怎能助长凡夫入生死海呢?

——《妙莲老和尚解惑叮咛语》一书页57

  ★人本与天地并称三才,出了家为僧又可与佛、法并称三宝,人是何等的高贵呀!可是一般凡夫却颠倒妄想一生,那就变得下贱了,简直已忘了自己是个人了。当有人拉你作恶、或找你麻烦时,没有关系!只要念句‘阿弥陀佛’就没事。但怕的就是人家对你好,就情情爱爱的沉迷下去;有了这情爱之水,如同春雨走滑路,又如走碎石路般的颠簸危急。

  所以我们凡夫一定要突破情感这一关,此关若不破,生死难了啊!生死之本在于染,染什么呢?就是染了五欲。学佛是大丈夫之事,对于男女间的情爱当用金刚利剑来斩,要斩情绝爱不可藕断丝连,只要有一丝情爱在就会被束缚住。是谁缚你?是你自己啊!

  这个情不单是指男女之情,你若真想要求生死解脱,行上菩提大道没有障碍,那么老实的告诉你,连父母、子女之情都要斩断。这是从出世之道来说,非以世俗观点而论;人间之道完全是情感的,人间的情感是生死法,你若无情人家就以为你冷面如霜。要知我们学佛修行是超人间的,是要了生死的,这点大家要分清楚。你不要想:怎么如此违反人情?要人父母、子女、夫妻之间的情爱都要斩断!当知这是站在‘真理无情’的立场而论的。

——《往生有份》页92-93

  ★诸位已经闻到佛法也信了佛法,就要进一步发大心出家才对呀!不要将难得闻遇的佛法失之交臂了。或有人心想:‘老和尚不明世间法,叫人出家,若都出家岂不人间要绝种了吗?’请您不要误会,不要以世俗之心来测度,我是为佛教、为众生、为世界和平而来做这番鼓励的。如果大家都出家了,那么这世界的众生都会变成莲花化生,当下的娑婆就是清净的佛国,哪里还要求生西方净土?众生修清净的梵行是因,清净因必定感清净果,所感的国土必也是清净的。若不离情欲,何日了脱胎生之苦?

——《往生有份》页59

  ★苦从哪里来?情情爱爱、恩恩怨怨就是苦。情而不知礼,爱而不知羞;你对我的情爱不满意,还要求加深,再加深仍不知足。情之深、爱之深,到破裂斗争的时候,怨也深,业障就障住了。看世情许许多多的男女,‘你今天说要同我订婚,明天竟是同别人结婚了,你把我甩了!我能同你拼就同你拼;拼不过,我就跳楼、自杀!’世间就是这样子,太冤枉了,活生生的例子摆在跟前,你难道未见过吗?

——《往生有份》页51-52

  ★说到愿生西方,念佛的人谁不愿意生呢?大家都是希望好,希望快乐嘛!可是这里头还有重要的问题:愿有二种意义,一是欣求──要欢喜生西方,二是厌离──要厌离这个世界。七情六欲,一切的名利真要可怕它,厌离它啊!什么情情爱爱的,那都是魔──杀你法身慧命的魔,你还当它是怎样地好、舍不得,说什么我们要白头偕老,长相厮守、死在一起的。世间这一切不厌离,怎能生西方去?所以重在要厌离,那生西方决定就成就了。

  还有更重要的心理,想生西方就不可又贪爱此世间,只能随缘消旧业,不可再造世间情事;要一心敬事佛法的修持,拥护佛法僧三宝。

——《法海释疑》页33-34

  ★讲到没有结婚,我就顺便告诉诸位!已经结婚的,打了结,昏迷了!没办法改了,惟有大丈夫才能改。没有结婚的青年!你们不要找麻烦、找结打喔!自己一个人多么自在、解脱!如果结了婚,想打佛七,先生要问太太,太太要问先生,许不许可你来打佛七还是个问题呢!两个人一打结,很多事情就很麻烦。

  从前的女子当然要结婚,靠男人生活嘛!现在女子都独立生活了,你还要结婚找麻烦做什么?你们都是好青年,如果精神没寄托、不信佛,那当然结婚是情有可原。信佛的人,精神有寄托了,为什么不好好回归家呢?回家,回什么家?回到佛家来嘛!再把你的精神力量贡献到人间,这多么伟大!这才是人生的意义。

  人为万物之灵嘛!结婚,就只为一个太太,一个先生,这一辈子就为了一、二个人,人生就这样吗?太没有意义了!人从出生到离开母亲怀抱、读小学、中学、大学,辛苦了二十几年,想要事业成就,披星戴月地搞一辈子,最后又搞来一个太太(丈夫)。结婚物件好还好,不好的又要离婚;自由谈恋爱还要离婚,这怎么讲呢?唉!自己找烦恼、找苦受。

  结婚,结婚又怎样?结婚就是受苦啊!大家把念头转一转,好好自修度他,多么好!颠倒凡夫以苦为乐,清净之乐当做苦,颠倒了嘛!

  结婚打结了,你不要打死结,要打活结喔!什么叫做死结?什么叫做活结?知道吗?活结一拉就开了,死结怎样拉都拉不开。

——《法海释疑》页61-62

  ★世间人为了传宗接代,夫妇之道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以佛法来讲,无边的大苦都是因为有夫妇之事,才有这个苦。所以,真佛法不但讲夫妇之邪YIN不可有,连夫妇之正YIN也要断,这就是出家人不结婚的道理。其实情欲是生死之根,所以佛陀对断YIN这个法说得最透彻。诸位是受五戒,才初发心学佛嘛!所以讲到YIN戒,只告诉诸位不要邪YIN,正YIN就好了;但是学佛法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了生死。无边的大苦都是因为有生,有生必有死,我们要如何解脱呢?这就要受戒、持戒。现在大家来受戒,就是为了要求解脱。要解脱就须断YIN欲,断YIN欲梵行才能修成;染净二行必不能同时生存。有了染行就坏了净行,必要有清净梵行方能了生死啊!

  受戒,受什么戒才真正能一生就解脱呢?这就是佛陀所教我们的真实之法──要离情爱、奉持沙门戒法。要知道,生死从哪里来?六道众生都在生死轮回之中,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一般人只知是从妈妈的肚子来。不错!是从妈妈的肚子来,但为什么人会到妈妈肚子呢?因为有情欲,颠倒想。一有了颠倒想,霎时昏蒙就迳直投胎了。

  什么是颠倒想呢?颠倒想就是欲念。人就是从动YIN念而来,也就是中阴身来投胎时有此欲念。因为有情有爱,有情才有爱嘛!爱就是苦的根源,一切的苦皆从爱欲而来。有爱就造‘生’因,有生必有‘死’,生而不死不可能。生死是个大苦趣啊!你想断绝苦,就要斩情绝爱,千万不可有颠倒想。

  要想了生死,不受凡夫之苦就不要生,不生才不灭,不生不灭才是本性真如清净之法。那决定要断YIN欲,断YIN欲才是出世之道。你能离欲,连你没有欲念、不贪爱,就不会受胎的。出家人为什么不结婚?就是要修梵行。为什么要修梵行?就是为了离这生死根缘。贪欲是根,YIN行是缘;贪欲之因得遇YIN行之缘,因缘相会就有生死;贪欲之因得不到YIN行之缘,因缘不合,怎么会有生死呢?你怕生死苦吗?那你就不要有邪因邪缘啊!

  因此,五戒守得好,夫妇之外没有其他不道德的行为,培养这清净之因,就有善根进一步受八关斋戒;八关斋戒第三条是不YIN,不但不邪YIN,连夫妇的正YIN也断。这就像维摩诘居士:‘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戒法;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梵行是印度话,‘梵’是清净的意义;虽是夫妇不行夫妇事,同出家人一样,在污泥而不染,这就是不YIN。断邪YIN不堕三恶道,断正YIN才能够了生死。这才是佛法真正之道,明白了吗?

  梵行的功行怎样呢?也是有生!什么生?莲花化生,莲花化生都是清净之体啊!不要以为:‘如果大家都出家,没有了夫妇,世间人不是绝种了吗?’哪是这种下劣的观念?不结婚,世间人的苦恼就尽了;修梵行,将来这一切世间人就莲花化生,这里就是佛国,最极清净的嘛!不要把因果弄颠倒了。

  照佛法来讲,不结婚,保持童贞的男女,就算没有闻佛法,将来还是升天──升色界的梵天。梵天没有男女之欲,有男女之欲还是在欲界天。梵天的众生都是清净之体,没有夫妇之欲;当然三界都是不究竟的,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们修行一定要出离三界,如果守五戒不邪YIN,只可保持不失人身,一定要不YIN才能真正了生脱死,出离三界。

《五戒是良师》页39-42

  ★修梵行,在世俗一般人认为:生理上怎么能克服呢?情欲重的人就是有这种下劣的想法。当然这是先天的习气,单是后天的抽烟喝酒,上了瘾,要你不抽不喝,那就非常困难了,何况先天的习气?但是从来不喝酒的人,根本不懂喝酒是什么滋味,一切的行为习惯都是良好,那多么快乐!世俗人认为:抽烟快乐、喝酒快乐、赌也快乐;要知这快乐是苦的根源,不但事业受到伤害,人格也下贱了。你只知道情欲之乐,而不知道离了情欲就有清净之乐、解脱之乐;这些乐你梦都没有梦到,你不修行怎么会知道?修佛法才是真真实实的快乐!糊涂愚蠢的人,才以为情欲是乐。

  我时常说:在家居士们,若儿女大了,自己的年龄也差不多,夫妇都是道友了,最好要分房;房间不多的,至少也要分床。彼此保持清净可使身体健康,不要使烦恼种再沉重下去。青年学佛好福气,没受到社会的染污,也没有爱欲来束缚,头脑清楚,这时来念佛修行最好;千万不要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念头,不要到道场来还想找情侣。若不幸有了爱情,那你想念佛就难了;男女一结婚就被情感所迷,还想修道?好多家庭的障碍把你结得死死的。最好不要结婚找罪受!这话有些不合人情,但这是在说佛法呀!你不能用俗情心理听啊!

  到底要如何才能断YIN呢?小乘法五停心观中有‘多贪众生不净观’。观身不净,身子是充满九种不净、污浊邋遢,就是一张皮包著,皮揭开了,里头装了什么东西?你愚痴还以为是净。我们念佛人不必修这种观,那要如何断欲呢?最简洁有力的对治法,就是多多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普门品》上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若有众生多于YIN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不但断YIN,还可断嗔断痴。三毒断了,就好像一颗炸弹,火药清除了就不会爆炸;心里没三毒,绝对不会再造杀盗YIN了。

  古德亦警策我们:‘须臾离念佛之心,刹那即三途业因’,心中一没有佛菩萨圣号,一想到贪欲,就是生死之根。当然,凡夫断YIN要先戒身而后戒心,这是有次第的。业障重的人要深思地狱苦,誓发菩提心。《地藏经》上说:地狱有炙火铁床,一人睡亦满,多人睡亦满;也有赤烧铜柱,那是怎么回事?男女贪恋如胶似漆睡在床上,将来去地狱就睡火铁床;欢喜拥抱的,就到地狱抱赤火铜柱。夫妇以外的男女情欲绝对贪不得,一贪爱就造了三途的业因;摩擦产生热度,就感三途业报,因缘就是如此。YIN是生死的根本,凡夫于此罪障极重,最要注意!万不可沾染!

  阿难曾问佛,如何对治YIN欲?佛告阿难:‘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能这样观想就不会起邪念。一起邪念了,马上想父母兄弟姊妹在前,怎敢做下流事?

  佛陀大慈大悲叫我们离欲,是要我们不受生死轮回之苦啊!愚痴的人还以为欲是乐的;这就好像被大火烫到,拿清凉药擦一擦,觉得还蛮清凉的。男女之情像火在烧,得到了欲水以为是乐,但欲境过了是不是就没事了?不是的。欲是咸水,愈喝愈渴,咸水怎么能够止渴?末法时代的众生要想离欲,就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这圣号像清洁剂,男女的爱欲像油垢;念圣号除去油垢,心才得清净。身心清净才真是快乐呢!

  居家之士应当知:夫妇之道为宗祠,但亦应有礼节,不可纵欲,更不可轻狂。已有了儿女,最宜分房各睡以保身体健康,亦宝贵法身慧命。若有外染来犯,可读下面古诗:

  美色人多爱,苍天不可欺。

  我不YIN人妇,谁敢染我妻?

  敬劝一切男女各站本位,各守礼节,万勿由一念糊涂,致招终身大苦。

——《五戒是良师》页42-46

  净土法门法师(当代净宗高僧)

  ★世间情执一定要放下,贪爱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决定障碍往生。经上说,有机会听到净土法门和《无量寿经》,这都是过去生中曾经修过无量劫的善根福德,有这样深厚的善根,为什么还不能成就?就是因为‘情执’没放下。

——三宝弟子辑《净土法门法师法语》续编页71

  ★一切罪恶中之最重者无过于杀生,在修道方面,最大的障碍无过于YIN欲。佛在戒经中无论在家戒或出家戒,第一条均为不杀生。杀生之害,召来冤冤相报,一世比一世严重。知此事实,即便是微细昆虫,如蚊子蚂蚁也不能杀害,它们一样是条生命,贪生怕死。

  为欲超越世间,了生脱死,应以YIN戒为第一,YIN欲不断,想生到色界无色界也办不到。禅定功深者,烦恼未断,可用定功伏住,不起现行,往生到色界无色界天。如想修行证果,就非断YIN不可,绝无YIN怒痴未断而能证斯陀含果或阿罗汉果者。由此可见超越三界之难。净土法门讲带业往生,不须断烦恼,只要伏住,就能生到色界天,有此能力即可往生净土。如真想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必须把YIN怒痴伏住,伏不住,念佛再多再好也枉然。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页449-450

  ★因缘果报,合情合理。因无法断,如何能控制果报?幸好有‘缘’。如何将‘缘’切断?我们在一生中无论任何逆境、逆缘现前,自己皆能警觉,不发脾气,不动嗔恚,地狱的果报就不会现前。在生活中无论顺逆境,对人、对事、对物,决定不起悭贪的念头,饿鬼道的缘断除,就不堕饿鬼道。对一切事理,能明辨是非、邪正、善恶,这种人就不愚痴,畜生道的缘就断了。只要能断贪嗔痴,就是将三恶道的缘断除了,此人决定不堕三恶道。佛法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此说明六道凡夫投胎时,都是因为‘爱欲’。爱欲要是断除,不但三恶道的缘断,六道的缘都断了。这是我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放下的。

  学佛,无论修学任何法门,念佛也不例外,念得再好,《无量寿经》念得再多,若不能断贪嗔痴,就如古人所说‘喊破喉咙也枉然’。慈云灌顶法师在《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末后,列举念佛人一百种不同的果报,第一种就是堕地狱。我初学佛时,见到这篇文字,起了疑惑,‘念佛即使再不好,也不至于堕阿鼻地狱嘛!为什么念佛人会堕阿鼻地狱呢?’我请教李老师,老师很慈悲的告诉我,‘这是个大问题,我不跟你一个人说,讲经时我再向大众说’。

  我们念佛不要以为将来一定可以往生,往生不是那么简单。如果烦恼习气伏不住,念这一句佛号不得力。所谓‘不得力’就是伏不住烦恼习气,境界现前,贪嗔痴慢还会现行,还会发作,这就没有用处,不能往生。该堕地狱,还是堕地狱。所以,灌顶法师这一百种念佛的果报,从念佛堕阿鼻地狱,至念佛成佛。我们用什么样的心,用什么样的行持,才能得什么样的果报,其中因缘也很复杂。

——《无住生心集》页68

  ★如果真心想超出三界了生死,这一条YIN戒应列为第一,若不想出三界,以不杀生最重要,因慈心不杀可得健康长寿的果报。想修行证果,超凡入圣,第一个大障碍就是YIN欲。交光大师说:‘YIN杀盗妄,罪之最重,非但不动身口,亦不生一念思想之心,方为不犯。’这是大乘戒与小乘戒不同之处,小乘戒论事不论心,大乘戒动念头就算犯,所以大乘戒重在摄根。交光大师又说:‘诸经戒杀居首,谓设化以慈悲为先,此经YIN戒居首,为真修以离欲为本。’要想真正在这一生得到成就,必须以断YIN为根本。这一条如果作不到,所希求的目标就难达到。我们自无始以来,均在生死轮回,就是被这一条害苦了。佛家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必须要觉悟。关于戒YIN一事,世间人不愿意听,也不爱听。倘若他还没有出离之心,对于这种事还有贪念,纵使他一天念十万声佛也不能往生,为什么念佛人多,往生人少,问题就在这里。

  十方一切诸佛世界都有六道,因众生有爱欲之心。爱愈重堕落愈深。‘纯情无想’堕地狱,‘九分情一分想’堕饿鬼,‘八分情二分想’堕畜生,‘六分情四分想’在阿修罗道,‘情想各半’在人道,‘四分情六分想’在天道,‘一分情九分想’在菩萨道。《楞严经》第八卷中间关于情想之分,说的很详细,各位可以参考。六道众生皆因YIN欲而正性命,断了YIN欲即不会在六道投生。经中说四果罗汉断了YIN心,永远脱离三界,他如果再来世间乃是为了度生,乘愿再来,我们是被业力牵著而来。

  佛说‘汝修三昧,本出尘劳,YIN心不除,尘不可出。’尘劳有污染劳累之义,指此娑婆世界众生劳碌奔波而言。修念佛三昧的目的是想超越三界,而YIN心若是不除掉,就得不到清净心。YIN心是一切污染之根源,此是真正的关键。有人读到此段经文怕了,原来恩爱的夫妻,难舍难离。我就告诉她,你的爱是假的,能爱几年。死了各自分飞,爱谁去呢?若夫妇二人同修念佛法门,都能了解事实真相,将来同生净土,岂不更好?若夫妇二人,一个信佛,一个不信。信佛更应放下一切,专心念佛求生,将来到了西方,得到三明六通,天眼洞视,天耳彻听,就知道你的配偶落在何道,然后倒驾慈航,再回娑婆,搭救他以及其他亲人眷属,这才真正爱他们……

  佛对阿难说:‘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YIN’。修三昧必先断YIN,念佛一心不乱就是三昧,若还有YIN欲的念头就是障碍。不要说出世间,修世间禅定也必须断YIN,有YIN心即不能到初禅,修的再好也只能生到六欲天的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王称为魔王,但是他的YIN心非常淡泊而并没有断,所以到不了初禅。修禅不容易,财、色、名、食、睡五欲,只要有一条即没有办法出三界。四禅八定都是伏烦恼而不是断烦恼。我们与参禅的人用同样的工夫,我们可以带业往生,对于YIN心烦恼也伏断而非灭断。所以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念佛法门是有道理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教导众生修行的方法全是一个讲法,绝没有一尊佛说,不断YIN欲还能成就三摩地,还可以成就无上道,没有这个道理。

  十方世界六道众生之所以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其根本原因即是YIN根不断。其余如杀、盗、大妄语都不能出三界,但是比较之下,习气最重、害人最深的莫过于──YIN欲,要特别注意。此段经文佛先用比喻说,如煮饭用米做,蒸砂不可能做成饭。如想超越三界证大菩提,有YIN心绝修不成。修得再好,上品修成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不但不能超越三界,也不能超越欲界,最高生到欲界第六天作魔王。

  真想念佛求生净土的同修要时时警惕自己,五欲六尘依然贪恋,习气不断,想于一生中证佛菩萨的果位,乃是不可能之事。佛说纵然得妙悟,皆是YIN根……

——《楞严经清净明诲章亲闻记》页9-15

  阿迦曼尊者(南传佛教高僧)

  ★YIN欲并不存在于任何一本书上,也不从任何一家学校产生,从来也没有一个教师教导过它!YIN欲存在于恋爱中的男女心中,发情的动物心中也是一样。YIN欲的力量使人和动物不知羞耻,不论年龄、肤色、种族或国籍。不设法去检查或约束它,社会便很快的堕落,因为心灵将被它暴虐的感染力所泛滥。世间无数的痛苦都是因为不当的激荡和神化这个烦恼所引起的。泛滥著YIN欲(修饰为‘爱’)的心,给它自己和别人产生的痛苦,比河水泛滥两岸所产生的公害更为广泛。什么比较重要?内在的洪水经年淹没著心田,都无旱季。YIN欲就是男女之爱的因缘。

  透过YIN欲的驱使,引导男女互爱互悦,但是YIN欲的狡诈是微妙的,作用于一方面,产生爱情;作用于另一方面,生出愤怒、憎恨和其他破坏性的思想和情绪。一阵子,它使一对男女厮守于似乎不朽的爱情之中;另一阵子,又把他们拉开了,让彼此对立著,直到他们都不愿再看到对方为止。

——《尊者阿迦曼传》页69-70

  阿姜查尊者(南传佛教高僧)

  ★佛陀谈及欲望,和能够满足欲望的六事:色、声、香、味、触、法。对快乐与痛苦的欲求,对善与恶等等的欲求,乃至对每一件事的欲求。

  谈到色,再没有任何像女人一样令人想看的形体了。不是吗?一位真的很引人的女人不会令你想去看吗?一个深具吸引力的形象走近了,‘哇塞!’你忍不住的凝望她!音声呢?没有什么声音能像女人的音声那样,能紧紧扣住你,穿透你的心。香也一样,女人的香气是最诱惑人的,再没有别的气味能跟它相比了。说到味,即便是最可口的食物,也不能跟女人相比,触也相同,当你拥抚女人时,你被缚住,心被迷醉,激情让你神魂颠倒,不能自已。

  印度有一位来自泰西拉一的魔咒大师,他把咒术全部都教给弟子,当徒弟学会了咒术准备另求发展时,教师在他离去前给了他最后的教诲:‘我已将我所知道的一切咒术都教给你了。对于那拥有尖锐的牙、叉角或头角,甚至大獠牙的动物你不必害怕,你会得到保护,然而,唯独有一件事是我不能保证你能得到保护的,那就是女人的魅力!对此,我无能为力,没有任何咒术可以让她远离你,你必须好自为之。’

  念头从心升起,而由欲望衍生而来;欲求有价值的财产,欲求富裕,以及无止息的种种追求,这些贪欲还不算深重和强烈,还不致令你晕头和失去控制。然而当性的欲望生起时,你却会失去自我的控制,再也平衡不了,你甚至连那养你长大的父母也不认了。

——《我们真正的归宿》页27-29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邪YIN       因果)(五明学佛网:邪YIN       因果)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3、不邪YIN戒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参、明信因果 

 净界法师:念佛的无上因果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 

 杨惠南教授: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 

 胡晓光教授:因果论的必然性之断想 

 胡晓光教授:略论唯识学的缘起与因果问题 

 蔡惠明居士:慧远大师的三世因果学说 

 梦参法师:所信因果与差别因果 

 梦参法师:平等因果与成行因果 

 梦参法师:平心静气思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