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应正面了解儒教文化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日期:2013/9/5 11: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关于汉地三教,总体而言,儒教是入世的,引导人做慈善、重孝道;道教是出世的,思想偏重于远离红尘、与世隔绝;而佛教是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远离一切尘染的同时获得解脱。因此,佛教的思想包含道教和儒教,通达了佛经论典之后,看道教会一目了然,看儒教也同样如此。现在有些学者也认为:“儒教治世,道教修身,佛教治心。”可见,真正能对治内心烦恼的,唯一在佛教中有。当然,这样的认识,出家人一般都具足,而有些在家人的分寸稍需调整。

  ◎ 我看过不少儒家先贤的书,如《三字经》、《千字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里面对今生的做人讲得很好,可却没有涉及业因果、前后世的甚深道理,更未触及佛教所揭示的一切万法真理。因此,如果有人说孔子与释迦牟尼佛一样,我们可以跟他辩论:不说特别深奥的道理,单单是前后世或六道轮回的存在,儒教传统思想中有没有提到?大家不妨观察一下。我详详细细地翻过很多书,觉得儒家注重的是今世,来世几乎很少提及,更不要说揭示心性本体,让人明心见性了。因此,对它太重视了恐怕也不行,只能说:在世俗方面,它是很好的教言。

  ◎ 在汉地,孔子的思想虽一度被当作批斗对象,但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现在很多仁人志士都想恢复这一传统文化。在国外,很多人也对孔子思想给予了高度重视。早在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了联合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英国汤恩比博士也说:“要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一定要借助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教。”

  ◎ 儒家思想在汉地源远流长,历来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其实最早源于董仲舒的建议。董仲舒是西汉人,早期并不出名,为了能够潜心学习,他整天钻在书房里,什么事情都不过问,吃的、穿的也不像别人那么讲究。据说,他书房旁边有一个花园,由于读书特别用功,他三年中没进花园观赏一眼,所以被称为“三年不窥园”。他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后来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以此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儒学开始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并延续至今。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儒家思想被视为封建残余推翻了以后,到目前为止,这种传统文化仍一蹶不振,想恢复过来相当困难。

  ◎ 在汉地,佛教虽未进入家家户户,但儒家文化自古以来就在汉人的血脉中流淌,假如让它枯竭无余,这是相当可惜的!我们人生很短暂,能不能令这一传统文化再次得以弘扬,这是很难说的。但不管怎么样,每个人都不能只考虑自己,而应该想到:假如人们失去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损失?

  ◎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此颂讲述了儒教的精华教义:只要是人类,不分种族国家,不分高低贵贱,都需要互相关爱。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居住在同一块大地上。在这个“地球村”,人类就像共住在同一屋檐下的一家人,彼此应该相亲相爱、和睦共处,千万不要互相伤害,国家之间也不要发动战乱,而应构建一个和谐大家庭。所以,儒家思想中讲究博爱,要求用和平拥抱整个世界,这是让人非常佩服的地方。

  ◎ 有位国学教育专家曾说:“我最欣赏《弟子规》中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代表了儒学的精华。甚至在要义上,可以与佛家、基督文化比肩齐美。”可是,说它与基督教的教义相似,都是在关心人类,这还讲得通;但说它与佛教的教义可以媲美,恐怕还要观察。虽然佛教中也提倡帮助人类,但严格来讲,佛教所涉及的范围是所有众生,而不单单只有人类。即便是儒教的最高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并未牵涉佛教的甚深意义。因此,佛教的伟大精神,只有真正学佛的人才会了知,这并不是我们自吹自擂。

  ◎ 如《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意思是说,每个家庭都实行仁爱,一国就会出现仁爱之风;每个家庭都施行礼让,一国就会形成礼让的风气。这也是儒家的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过我总觉得还缺几条,若再加上“往生极乐、成佛利众生”,这就比较全面了。

  ◎ 有时候我们反观自己,不要说大乘教义,就连儒家对父母、兄弟最基本的感情,可能也没有做到,的确值得惭愧。有些人好像突然来到这个世界、跟谁都没有关系一样,对家人始终非常冷漠、不理不睬,这种态度确实不好。假如你有佛法上的境界,泯灭了亲怨分别,通达了自他平等,那倒值得随喜。可如果没有这种境界,只是像块石头一样麻木不仁、没有感觉,那就成了《二规教言论》中经常呵斥的“无惭无愧者”。

  ◎ 其实,孩童时代建立友爱观念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就懂得尊敬兄长、爱护弟妹,那他长大之后,跟同学、同事、道友相处时,也会帮助并尊重别人。《小学生手册》和《中学生手册》中,都有“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字眼,但如何落到实处让孩子们身体力行,很多学校却并不关心。所以我每次去学校时,经常强调:“孩子分数的高低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应该做个好人。”

  ◎ 当然,要让孩子做好人,父母、老师都有责任,都值得努力。否则,孩童时代教育不好,长大以后重新再来,那就非常麻烦了。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人从小搞不好兄弟关系,后来在单位里待人接物会捉襟见肘;不但如此,倘若他想修学大乘,对天下父母观慈悲心,或者修学密乘,对金刚道友观清净心,就更是举步维艰了。因此,大家应该知道:要想学佛,先要做人,做好人后才能学好佛。

  ◎ 讲到这儿,不由得想起有些佛教徒的极端,他们声称:“大乘佛教不用学,它跟儒教一模一样。我对《三字经》、《弟子规》更有信心,对佛教没信心也可以。”这一番言论,正说明了他连儒教都不懂。而有些国学老师更可悲,上课时谆谆告诫孩子:“你们一定要杀鸡宰羊,以孝父母。”其实,造罪业来孝顺父母,在佛教中本身就是不孝。他们把“终生慕父母”认为“则大孝也”,我们也承认;但若说“杀生供父母,则大孝也”,我们则不许也。所以,有些人的话太过分,口口声声说:“儒教思想最殊胜,以后不用学佛了,《弟子规》远远超过《入行论》和大圆满。”这种思想非常狭隘!

  ◎ 当然不可否认,儒家思想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对父母的孝顺、对兄弟的友爱,都值得现代人学习。但有些思想,像“不关己,莫闲管”,因为被过分强调了,也就使得他们在言行举止上过于重视自己,与佛教《大智度论》中所说的“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的理念无法相提并论。

  ◎ 孟子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孝敬自己的老人,也要把所有老人都当作自己的老人来孝敬;疼爱自己的孩子,也要把所有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疼爱。孔子亦云:“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能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自己的子女当作子女。言外之意,是应把普天下的人都当作亲人,把普天下的孩子都当自己的孩子。话虽这样说,但要想真正做到,儒教的方法比较少,就像一个领导让大家做事情,但具体执行时,方法比较欠缺一样。佛教则与此不同,经中不但承认“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而且有一整套的理论可加以证明,然后为令众生达到这一境界,又有很多修行方法。尤其是藏传佛教,学过修心法门的人都知道,不但理论让人心服口服,实际上只要你修了,就定会明白:一切众生确实是我的父母。

  ◎ 概言之,应把所有的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把所有年长、年幼、同龄的人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从这个层面看,儒家思想中的推己及人确实很高深。不过相比之下,佛教的精神要更上一层楼,因为佛教中不止把所有“人”当作自己的父母,而是把所有“众生”都视为父母。以这种精神环顾现在的宗教,佛教无疑是最出色的。对于这一点,深入其义的人定会明白。

  ◎ 我再三强调过,其他宗教对人类的爱也算广大,但与佛教相比,则不免狭隘。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它并未涉及人类以外的其他三界众生;第二、即使对于人类,也只是要求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可这一点如何成立?具体该怎么样修?并没有特别强调,只不过有一些教证而已。

  ◎ 儒家文化概括而言,不离一个“仁”字。那么,何为仁呢?诚如孔子对颜回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者又可以总结为:克己复礼。“克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复礼”是归于礼节,这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原则。然而在六七十年代,它却沦为了批斗对象,我在读中学、小学时,“克己复礼”这四个字,被当作了封建社会的落后思想,老师们天天都批判它。在当时,人与人之间的礼节,被视为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们的枷锁,所以在提倡“批林、批孔、批周公”的大趋势下,古代传统文化遭受到了灭顶之灾。

  ◎ 现在有些年轻人,口口声声说不能学儒教,因为它是“吃人”的仁义道德。这种语气以前有,现在仍有。但这是不对的,因为儒教“仁”的思想中,根本没有这个。《礼记》中有一则公案说:陈子车在卫国死了,他的妻子和管家打算用活人为他殉葬。决定之后,陈子亢来了。两人告诉陈子亢:“你兄长生前有病,死后没人在地下伺候他,故希望用活人来殉葬。”陈子亢说:“尽管用活人殉葬不合礼仪,但兄长有病,应当有人去伺候。可是除了妻子和管家外,谁还能做这事呢?一个是妻子,能照顾好他;一个是管家,对他的生活最了解。所以,你们是最适合的人选。”他俩听后很害怕,再也不提用活人殉葬了。可见,儒教是强调“仁”的。虽然在当时,商朝遗留下来的有些陋习,还没有完全改过来,但自孔子至孟子,尤其从《礼记》四十九篇的内容来看,并没有所谓的“吃人”制度。

  ◎ 因此,我们应当正面了解儒教文化,并将其用于现实生活中。虽然与佛教教理对比时,有些地方可能有冲突,但总的来看,儒教思想可以归摄在佛教中,就像一碗水可以倒进一大锅水中一样,佛教就相当于这一大锅水。所以在佛教中,能完全包括儒教思想,当然有些地方也要去粗求精,这需要一定的智慧。

【摘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索达吉堪布       弟子规)(五明学佛网:索达吉堪布       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弟子规》当中「勿践阈」,以佛法来说,有没有 

 蔡礼旭老师:如何在大学、高中教导大学生和高中生学《弟子规 

 索达吉堪布:济公的另二句话: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索达吉堪布:临终注意事项与丧事办理之细节 

 索达吉堪布:爱箭的痛苦 

 索达吉堪布:对学密女众​的忠告 

 《弟子规》从头至尾都是修恭敬心 

 索达吉堪布:邪YIN的可怕果报 

 索达吉堪布:所有不幸都是自己所致,而不能怨天尤人 

 索达吉堪布:如何善巧地跟人谈话? 

 索达吉堪布:当观少女身背后,臭气显露九孔门 

 索达吉堪布:什么样的人加持力特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