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光明日报》:《坛经》行由品的修佛智慧


   日期:2013/9/8 19: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坛经》行由品的修佛智慧



【原文】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祖,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慧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慧能曰:慧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慧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慧能破柴踏碓。

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慧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慧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当前,令人不觉。

【今注】

1.作佛:成佛。《大智度论》:求佛道者,从初发心作愿,愿我作佛,度脱众生。得一切佛法。行六波罗密,破魔军众及诸烦恼。得一切智,成佛道。

2.獦獠:隋唐时指岭南以打猎为生的少数未开化蛮族,这里是指北方人鄙视南方人的称呼。

3.和尚:指德高望重的出家人。又作和上。是弟子对师父的尊称。

4.佛性:《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一切众生皆有空寂真心。无始本来性自清净。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尽未来际常住不灭。名为佛性。亦名如来藏。

5.若为堪作佛:为,何。如何能作得佛。

6.福田:田有生长的意思。谓供养三宝、父母、师长或贫病者,能使我人积聚福德,犹如在田中种植谷物,必有收获,所以称为福田。福田:生我福故名福田。

7.不离自性:自性本智、触处应现、千般万般、应用不乏。不即不离。《传心法要》此灵觉性,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又: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8.槽厂:愿意为养马小屋。

9.行者:泛指一般佛道的修行者,又称行人、修行人。如:修念佛法门的人,称“念佛行者”;密教中,诵持真言、修供养法等真言门的修行者,称为真言行者;专持《法华经》的行者,称法华行者。禅林中,行者是指未出家而住于寺内帮忙杂务的人,其中,有剃发出家,也有尚未剃发而携家带眷的

10.踏碓(音对):舂米碓之用足踏者。

【鉴赏】

学佛的目的:惟求作佛

条件:人人皆有佛性

过程:(惟求作佛)学佛求道要向最上乘著眼;(槽厂踏碓)是从最下处著手。

这就是修无住心、修无住行。也正是菩萨学处。反观大多学佛,也曾经拜师、求戒、参学,欲求何物?是不是也求作佛?若求作佛,何以心行相违?如果参学不为作佛,而为名利五欲,此是修三恶道,而不是菩萨道。同时,此一无住心、行也是普通人学业、事业有成的规律。

修道成佛是一种没有欲望追求的体验过程,但若因为种种的利益功利关系而学佛,这样最终是不会达到清净虚无的涅槃境界的,学佛的目的就只是作佛,就是要修炼自己的“无住心”。所谓“无住心”,就是内心无所依附,不受到外界的一切事物的纷扰,自由自在地活着。因而在一定的程度上说,佛法就是一种心法。佛法是心与心之间的沟通交流于传递,讲求的是一种对世间万物以及人内在情感想法的一种感悟与体验。

佛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高峰体验的涅槃境界,即感受到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与心灵自由。这是一种无差别的体验,可见人虽然有东西南北的区别,物有长短高低的差异,但是在佛性的关怀之下,就已经取消了这一切的区分差别。因为到达佛的涅槃境界之后,就会取消了一切的排他性,一切都是平等的。众生平等而同样受到佛法的空明虚静之光的普照。然而众生平等还体现在人人皆有佛性的条件之中。这种佛性是与生俱来的,是皆备于万物之中的,一花一草皆有情,但是若不主动去修炼它,它就会一直隐藏着,只有用心感悟,并在日常的行为中加以实践,才能使这种佛性彰显出来。

修炼佛法,有时可看做是一种苦行僧的生活,让自己的肉身受到各种各样的磨练与消耗,以达到心灵的解脱,使得心灵从肉体的牵绊之中脱离开来,从而进入清静自由的状态。在各种的磨练与挑战中,从忍受痛苦到习惯痛苦最后到忘记痛苦,进而忘记自我,摆脱现世的苦难与六道轮回的牵绊,进入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的涅槃境界。

来源:《光明日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