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界法师: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日期:2013/9/25 11: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再看伪真一对。

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

那么前面我们讲邪正,这是个大的区分。伪真就更细了,这个伪什么意思呢?伪就是说这个人不是没有发菩提心,有发但是不纯,就像黄金,它有黄金的成分,但是它也有矿石的杂质在里面。就是这个人他也发菩提心,但是隐隐约约又贪求世间的果报,但是他到了佛堂用功的时候他又发了菩提心,所以这个心中是染净夹杂。我们看他说明: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那么他有过失不忏悔,他也不对治,所以他这个人目标不明确,也是有时候精进,有时候懈怠。内浊外清,始勤终怠刚开始精进,最后终于懈怠了。你说他这个人不好,他也有一点好心,他到了佛堂的时候他用功起来的时候也有一念的道心,但是离开了佛堂多为名利之所夹杂,所以这个人名利心带有道心,道心中带有名利心,很清楚了,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我们一般人刚开始都是这样子的,叫真妄交攻。

我看到这段论文,我想到我在以前一个常住的居士,大概在将近二十年前,这个居士在台湾,是一个中部的居士。这个居士很年轻就学佛了,男众居士,非常发心,他不但在家里面做功课,那个拜佛念佛非常精进,来到道场,二话不说,他一定到厨房去帮忙,什么事都做,默默地做,吃完饭了,人家都走了,他一定最后一个把碗盘都洗干净再离开。看到师父,师父跟他讲话,他一定合掌恭敬,这个人非常有道心。那所以一个人他精进用功,这真的是有用心在修福报,所以他福报变得很快,他本来很穷,后来没有多久,我记得好像三五年而已,他整个人的相貌都改变了。

那么另外一个居士就看上他了,就找他合伙做生意,开餐厅,两个人合伙,他也跟朋友借了一点钱,他这个生意做得非常好,一个高档的素食餐厅,走日本式的这种高档餐厅路线,在当时的台湾是很少的,所以生意非常好,但这个人福报现前的时候就糟了,放逸了。

首先他后来就结婚了,结婚了以后又跟一个女众发生了婚外情,婚外情诸位要知道,你破戒是最伤你的福报了,最伤你的福德力了,婚外情以后他又玩股票,后来输了好几千万,不但把他这几年赚的钱亏掉,还负债累累,后来到最后身败名裂了,他跑哪里去不知道。

那么当然我们看这个缘起就是说这个人虽有好心,终为名利之所夹杂,就是说他这个发心,蕅益大师说虽然是中途变节,但是他刚开始因地一定有问题,我认为他出了什么毛病呢?其实他刚开始的因地夹杂我认为这个是合理的,对一个初学者你不能过度的要求他一开始的发心又纯又正,我认为他最后没有学教理是可惜了,我个人的判断,他都在事修上了。你想想看,我们是个有烦恼的众生,谁经得起福报的诱惑呢?他没有好好地学习教理,他就不知道怎么调伏自己,引导自己往好的方向走。其实一个人在贫困当中反而最安全,诸位,你们都想要富贵对不对?一个人栽跟头都是在这个时候,富贵时候,真的,你看中国的命盘命相学,一个人走大运的时候大吉之气必有大凶,他的命盘一定有一个大凶求出,双气加煞一定有的,这个人生的逻辑就是这样的,你在贫穷当中你不可能做出太出格的事情。

一个人一生当中会造重大的罪业,都是在福报现前的时候,因为你有自在力。那么怎么办呢?就是你要不断地增上,你要不断地研究教理,加强你心中的光明,调伏跟引导。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这个伪,这个人发心,道心中夹杂名利,我们刚开始不要过度的呵责,初学者都是这样子,带有妄想的修行,所以这个居士他的发心我认为他没有错,错就错在他没有好好地用功,在心地上用功,只知修福,所以后来被福报迷惑了。

所以说我们刚开始发心带有妄想,带有杂染这个没关系,因为你可以不断地调整,人只要保持进步你就有希望,你要不断地再产生观照力。

我们看真,这种人不简单,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这种人一定经过长时间佛法教理的学习跟观照调伏才有这个结果,他的内心非常的坚定,他的心中只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那么他的志向非常的坚固,虽然佛道是三大阿僧祇劫,他也不退怯,知道虽然众生的烦恼粗重,他也不厌倦,就好像登高山万仞,这个仞就是七尺,登这个高山他总有一天一定要达到目的,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了,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可贵的是不断地了解自己,然后只要保持进步,这个就是趋向于光明。

佛法修学概要——55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