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上)


   日期:2013/10/15 12: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正文: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文殊菩萨又向佛作结论说,佛法出现在这个娑婆世界里,娑婆是堪忍的意思,可以说这个世界多缺憾,能忍受诸多缺憾的意思。这世界上真实教化的体系,在于听闻音声的清净功能。如果直取如来正定的三昧,实在要从清净能闻的自性入门。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要求达到离苦而得解脱的法门,最好的就是观世音菩萨的修法。观音菩萨具备两种意义,一是代表观世音其人的名号。二是代表观察观照世界上的音声法门。这个观世音菩萨与他的修时法门。经过如恒河沙数之多的时劫,和像微尘数之多的诸佛国土,都已得到大自在的力量,以大无畏做布施,给一切众生以安乐的境界。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观世音菩萨与他的修持法门,第一就是他与一切众生的自性妙音,即如天籁清越的梵音,与海潮等相似的大声音。第二如果能够信心勤修,加以体验,依观世音修持之力,用之入世,就可以救世,而悉得安宁。用之出世,就可以获得自性真心常住的果位。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文殊菩萨重加证明地说:正如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譬如一个人清净闲居的时候,十方同时打鼓。这十处的声音,同时都可以听得到。这证明能闻声音的功能,是真实普遍圆满。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眼睛虽然有能看的作用,但受到障碍,就看不见了。口与鼻的作用,也同眼睛一样,都有一定的限度,也有一定的范围。身体是须要接触,才发生感触的觉受作用,离了感触,就没有觉受。心思念虑,则憧憧往来,纷繁复杂,极不容易整理出它的头绪。所以整个身心的六根,除了耳根的能闻以外,其他的功能都是不完全的。

【隔垣听音晌,遐迩具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就是隔着墙垣听一切的声音响动,无论远近,都可以听得到。这种作用,是其他五根,眼鼻舌身意所不能具备的。因为这样,所以说,只有耳根的闻性,才能通达真实的自性境地。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声音的性能,在有声的时候,就有响动作用的动相。无声的时候,就是寂静无音的静相。能闻的自性,闻到有声的响动,就叫做有。闻到无声可闻的静境,就叫做无。在无声的静境里,虽然叫做无闻,但是能闻寂静无声的自性,并不是绝对地灭了。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在无声的寂静境里,能闻的自性,既然并不是绝对的灭了。就在闻到有声音的响动的时候,能闻的自性,也并没有因为有声音才生起来的。因此了知能闻的自性,本自远离生灭的两种作用,就可以证到自性是真实常存的了。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

即使人在梦境中,还是有想念的存在。而且能闻的作用,并不因为不思想而不存在。例如人在梦中,呼之就醒。等到醒了以后,能生起思惟的作用,才有知觉观察的作用生起。所以证明能闻的自性,是超越于身心以外,不是身心所能及的。就是现在这个婆婆世界上所有国土的众生,都是靠声音去明白宣扬它的理论,才能使人了解一切深奥不可思议的妙理。

【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一切众生,都迷了本来能闻的自性,只依循追逐声音的作用,所以就流转循环,不能超越,阿难虽然博闻强记,即使学通万理,依正觉本来自性的至理来说,不免仍然落在邪思之中。岂不也是因为追逐声音,便至沦溺吗?如果能够回旋闻听业力之流,归返旋复的自性,就可以获得无妄常住真心的实性了。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蓄闻成过误。】

文殊菩萨又向阿难说:我现在承受佛的威力,明白宣说佛的至理,犹如颠扑不破的金刚宝石之王,如幻化的不可思议的法门,出生一切诸佛之母的真正三昧境界。你虽然听过如微尘数之多的一切佛说法,记得佛的一切法门,如果不先除了有漏的欲念,纵然蓄积多闻,那反而变为过误与障碍。)

【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如果把自性能闻的功能,专门来记忆诵持诸佛的佛法,要求他佛来成就你的自性的佛果;何以不向自己能闻的功能上,返照追寻能闻的自性,从闻听法门以返闻自性呢?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

闻听的作用,并不是自然而生。因为有声音的动相,才有闻听这一个名词的形成。

【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如果不依循追逐声音的动静二相,只回旋返闻那个能闻功能的自性,日久功深,就脱离动静有无的声音羁绊。能闻的自性,与声音既然脱离关系,试问:能脱的那个又是谁呢?倘使能闻的自性,与声音的动静有无脱离了关系,返回本然清净的根源,那就是耳根一源,返还本原了,这一根上,既然得到返本还原,所有六根,也就解脱完成了。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

眼的看见,与耳的闻听等作用,都是自性功能上的变态,犹如澄清虚空中的幻翳。三界中(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的暂有现象,也都是清净自体的幻变,犹如清净虚空中的花朵。如果能闻的自性,复返本来清净的自体,一切六根幻有妄动的尘翳,自然消除。浮尘幻翳一经消除,本觉的自性就圆满清净了。

【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欲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圆满清净到极点,自性的光明,就自然通达。在自性光明中寂然不动,包含朗照十方世界所有的虚空。由比再来观照,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的事事物物,都犹如在一场大梦之中了。

【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如果达到这种境界,摩登伽女也是大梦中的一个梦影,她又怎能留得住你的身形呢?)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然诸根动,要以一机抽。】

清净本然的自性本体,变态幻化而生出世间的万有,犹如这个世间上的魔术师们,变化幻作许多男男女女的存在。虽然每个人能运用六根,事实上,只是如机器人一样,根本只有一个机关在抽掣不息,才发生人生的各种作用。

【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如果能止息一机的动能,归返于自住寂然的本位,所有一切幻象,就都没有单独存在的自性了。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

人的六根作用,也和这个道理一样,元来都只是依于心性的一点精明所生,分散功能,变成六根的单独作用。总合起来,才叫做一个人的全能。所以在六根作用上。只要有一处休息,复返于自性功能,所有六根的作用,就完全不成其为障碍。到了这个时候,一切六根的尘垢,就当下应念消除,成为圆满光明的清净妙觉了。

【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如果还有少许的尘境不能消尽,就叫做二乘声闻等,还在有学的阶段。到了光明圆满之极,那就是佛的境界。)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文殊菩萨再告阿难与大众说:修行的法门,只要你倒转来,回旋复返你能闻听的机能,反转闻听的作用,去听闻自性,明见了真心自性的寂然自体,才得完成无上大道。所说的修行圆通法门,最真实的莫过于这样了。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惟观世音。】

所有无量数的佛,都同修这一路的法门,而证入涅槃(圆寂)。过去所有已经成佛的人,也是修这一法门,而得到成就。现在的一切菩萨,也正在修这一法门,已经各自入于圆满光明的境界。未来一般修学佛法的人,也应当依这个法门而修。我也是从这个法门中证得佛道,不只是观世音菩萨一人而已。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

诚如佛所询问我修行方便的法门,为了救度末劫时期,想要出离世间苦海的人,使他成就证得寂静真心的,只有修观世音所开示的观察世间音声的法门,才是最好的修法。

【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常修学,浅深同说法。】

至于其他各种的修持方法,都是因佛的威德神力,为了救度众生,叫他出离苦海,姑且设立各种权宜的方法。针对各种世间的世俗希求,使人们即此用,离此用,而舍弃世间尘劳的束缚,并不是菩萨或佛境界的人所经常修学的。至于这些许多不同方法的深浅关系,和每位自己所叙述的情形一样,不需再加详细的分析。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文殊菩萨最后又郑重地表示,起立敬礼说:顶礼无漏不可思议的果位境界,法身本体自性佛。唯愿十方三世诸佛的加被,对于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这一圆通法门,不要再生疑惑。它是一切修持方法中的最方便、最容易成就的法门。不但可以教化阿难,并且也可以教化末劫时期在沉沦中的众生。只要依耳根法门修持,自然可以进入圆通,可以超过其余的方法以证得真心实相。

《楞严大义今释》

--------------------------------------------

【闻性者,即今闻性具三真实。文殊简出,现证可知。观音入门,圆通立验。非从行得,不堕有为,岂假功成,本来如是。】

这一节引用了《楞严经》上说明修行“观音法门”的殊胜处,从耳根入门。

“闻性者,即今闻性具三真实”,耳朵能听声音的功能具备了三种真实法门。

“文殊简出,现证可知”,楞严会上二十五种圆通法门,文殊菩萨一一做了评判,特别推荐最适合这个世界众生的是观音菩萨的修行法门。

“观音入门,圆通立验”,观音菩萨从耳根来修持的法门,很容易进入圆满而无所不通达的自性境界。

“非从行得,不堕有为”,此法门不同于一般靠点点滴滴的善行,积功累德而成的有为法,它乃是清净无为之道。

“岂假功成,本来如是”假就是藉的意思,此“观音法门”不但不是靠有为的用功而成就的,而且很现成,个个都能修到。

【首楞严经偈云: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首楞严经偈云”,这里引用楞严会上文殊菩萨称赞“观音法门”的偈颂。

“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例如一个人很宁静地待在某一处,此时十方八面一起敲鼓的话,他能同时听到这些鼓声,这证明了我们听闻的能力是圆满而真实的。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我们的眼睛只有正前方的东西才能看得清楚,左右两侧面就不太清楚了,至于背后根本不知道有什么东西存在。而且前方一旦遇到障碍物就看不过去,不能看到障碍物后面的东西,嘴巴和鼻子也同眼睛一样,受到许多的限制。

“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身体要接触到才有感觉,有距离就不行。至于我们的思想心猿意马,把握不住。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虽然隔着一道墙,远近的声音依然听得到。其它眼、鼻、舌、身、意五根,则各有缺陷。只有耳根最好,不会受到阻隔及距离的限制,所以是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声响叫动,无声响叫静。相对于能闻的功能而言,听到声响称为有,听不到声响称为无。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虽然有时听不到声响,然而能闻的本性却永远存在。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有听到是生,没有听到是灭。换句话说,有听到是动相,没有听到是静相,把动静二相拿开了,能闻的本性还是摆在那里,它永远不变,所以叫常真实。上面引用《楞严经》的原文说明闻性具有圆、通、常三真实性。

【释曰:此是直说,如今一切众生,日用现行闻性三真实之理。一圆真实,二通真实,三常真实。】

“释曰”,从这里开始是永明寿禅师说明“观音法门”的殊胜。“此是直说”,观音菩萨用耳根闻、思、修而证果,只有这个法门是直截了当的。

“如今一切众生,日用现行闻性三真实之理。一圆真实。二通真实。三常真实。”就是一般凡夫,日常生活中一天到晚谁不用到耳朵。现代科技昌明,噪音特别多,是噪音的圆真实、通真实、常真实。因此之故,身心不得安宁。如果真懂了“观音法门”的修持要领,第一,耳朵就不再受到噪音的影响,耳朵不会聋;第二,无论是如何恐怖的声音都不会怕;第三,就是整个地球爆炸了,心念也不会动。

【一圆真实者,以闻性遍一切处。十方声尘,应时无有前后,以同时周遍一一皆不出自性。如水起波,波不离水。以声处全闻,闻外无法。即是本闻,自具圆通之性。非待证圣,方有斯事。故法华经偈云:父母所生耳,清净无瑕秽。以此常耳闻,三千世界声。又云:持是法华者,虽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

“一圆真实者,以闻性遍一切处”,所谓圆真实者,因为我们能闻之性无处不在。“十方声尘,应时无有前后”十方八面的音声一响,立刻同时听到。

“以同时周遍一一皆不出自性,如水起波,波不离水”,能听闻十方有声响,是依自性而起的作用,就好像水上起了波浪一般,波浪本是水变的,所以波不离水。“以声处全闻,闻外无法”。由此可知,声音来它完全听得到,除了能听的闻性之外没有第二个东西了。“即是本闻,自具圆通之性”,以人来讲,能闻之性的本身具备了圆通的功能。“非待证圣,方有斯事”,并不是要等做功夫证到圣人的果位了才有这个本事。

“故法华经偈云:父母所生耳,清净无瑕秽。”佛在法华会上说,父母所生给我们的耳朵,自性生来本自清净而没有杂质。“以此常耳闻,三千世界声”,如果人的心能够宁静下来,所能定力功夫训练好了,就凭父母所生的肉耳,就能听到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切音声。

“又云:持是法华者,虽未得天耳,但用所生耳,功德已如是。”真依《法华经》来修持佛法而进入法华境界的人,虽然尚未得到天耳通,就凭我们现有的耳朵就有那么大的功力,可以听到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音声。换句话说,可见我们的生命原本具有这个功能。但是这个生命无限的功能一辈子都没有发起来过,只有靠修佛、打坐静定到极点的境界,与生俱来的功能才会复活起来。

【二通真实者,且眼根见性虽即洞然,能观前而不观后。鼻舌身等三根,皆以合中知,因能所而生起。若意知根,所缘不定,念念迁移,故五根所不齐,唯耳根圆通无碍。听响之际,任隔碍而远近俱闻。妙应之时,无拣择而大小咸备。故高城和尚歌云:应耳时,若幽谷,大小音声无不足,十方钟鼓一时鸣,灵光运运常相续。则处凡身而不减,居圣体而非增。常现常通,尘劳不能匿其神彩;非间非断,天魔不能挫其威光。不坏缘生之耳根,圆具一灵之妙性。】

这一段是永明寿禅师说明耳根闻性具通真实的部分,内容大部分我们在前头已解说了,就不再赘述,请大家自己看。至于高城和尚则是宋代以前的禅师。

【三常真实者,音声性动静者,动静是音声之体,性于闻中似有似无。若无声时号无闻,非实闻无性。以闻性常在,若闻性随声尘灭,则前声灭时,后声不合更闻。故知声尘自无,闻性非灭。声尘自有,闻性非生。又非唯闻性无生。返观声尘,亦无生灭。以从缘而起,自体全无。如华严论云:一切诸法,犹如谷响。】

我们选重要部分再做一次说明。“以闻性常在”,耳朵听到外来的声响时叫动,没有听到时叫静。无论是否听到外来的声响,闻性的功能常在。

“若闻性随声尘灭,则前声灭时,后声不合更闻。”假如我们认为外来的声响没有了,耳朵听闻的功能也就消失了。那么在前面声响消失后,我们就不应该会听到后来的声响。这就说明了我们耳朵听觉的功能是永恒的存在。

“故知声尘自无,闻性非灭”,由此,我们应该能了解,声音来了耳朵反应就听见了;声音没有了,耳朵还是听见了,听见没有声音的境界所以声尘本身没有自性,而我们能听声音的功能——闻性,并没有随着声音的生灭而起变化。“声尘自有,闻性非生”,声音的本身没有自性,生是自有,灭是自灭;而耳朵能听的功能则生而不生,应而不应。

“又非唯闻性无生”,再说并非能听的闻性本身不起作用。“返观声尘,亦无生灭。以从缘而起,自体全无。”我们进一步地来观察声音的本身,声音从有到无本身并无生灭,只是能量的转换而已。这个原理现代的物理科学探讨得很清楚。声音的产生是由因缘和合而有,因此它没有本身的本体存在宇宙间。

“如华严论云:一切诸法,犹如谷响”,由音声的道理推而广之,来看宇宙万有一切现象的产生都和声音一样。好像深山的幽谷中循环振荡而起的回音,虽然有现象,有作用,但是却没有真实的本体存在。这个意思是说一切事、一切理都象空谷的回音是空的。例如,我一拍手就发出声响,因为空。一拍才发声犹如谷响,假如是实的就拍不出声了。虽然产生了声音,但它存在吗?声是无常,它本来是空的。不只是声音的本质如此,就是天地万物人间诸事,尽管百态繁华,都如声音一样,犹如谷响、本来空。

【故文殊云: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又云:旋汝倒闻机,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这里又引用《楞严经》的原文。众生因为迷失了能听后面的本性,“循声故流转”,而跟着声音的现象轮回。“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兴趣广泛什么东西都看叫“博闻”;真有头脑把看过的东西都能记得住叫“强记”。但是博闻强记还不是学问,只能说是学识不错,这在中国古文叫做“记问之学”。

在中国文化里“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充其量不过只是个书柜;其次就是辞章之学,这是文章写得好;还有一种是义理之学,等于哲学,这是真正的理透过修养应用在待人处世上。拿中国文化来讲,义理之学的完成也就是内在修养的成功,还必须辞章也好,又能博闻强记,才有资格称得上是一个知识分子或称为一个儒者。

阿难虽然强记,学问渊博,文殊菩萨仍把它许为“邪思”。因此学问越好修道越不容易成功,因为执著名相多,因此妄想多,这在佛法就叫做“所知障”。

“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不管学密、修禅或念佛,坐在那里总是打妄想。因此第一个困难就是妄想不能去。这是什么道理?就因为不能“旋流获无妄”,我们的思想习惯就象电风扇开了一样,这个旋动的流转太快了。修道的道理就是把这个流转先缓慢下来;然后再返回来,回到本位上不动了,达到真如不妄想的程度。这个过程就叫做“旋流获无妄。”

“又云旋汝倒闻机,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这里文殊菩萨下了结论,说明了修“观音法门”如何悟道成佛。

“旋汝倒闻机”,假如修“观音法门”把耳朵都塞起来,还是听到心跳及血液流动的声音,仍然在能所对待的境界。要把心静下来听,听到内在及外在的声音都与你毫不相干,等于没有听见一般,就是“倒闻机”。

例如,明朝的《憨山大师年谱》记载,当年他在五台山住茅蓬时不能入定。于是他就找到底是什么原因?原来是五台山的积雪融化成水,流到溪流嗡嗡作响。他想想没办法,于是他拿起圃团在那桥上一摆,索性坐在最吵闹的地方让它去吵。忽然什么都听不见,等他一出定已经过了七天了。什么都听不见,这是功夫,不能说是他悟了道,这就是“旋汝倒闻机”。那个能闻的作用不听声音了,而回到能的本位上。

进一步要“返闻闻自性”,什么都不知道也是一个定的境界,有了这个基础后,能够在入定以前、出定以后或是功力再深在那什么都听不见时,再用灵敏的智慧推究:这个现象是如何变来的,后面是个什么东西?这就叫做“返闻闻自性”。

在这个地方一悟,悟道了就“性成无上道”,也就是明心见性,证得菩提。因此,随时随地六根六尘要关闭就能关闭才可以谈“定”,有了定以后,才由定生慧而开悟。

所以“返闻闻自性”的“闻”不做耳朵听闻的闻来解释,我们勉强把它换个字叫“返闻追自性”,即一直追究下去看看自性在哪里?见到了自性才是“性成无上道”,就证到了耳根圆通。“圆通实如是”,耳根圆通的道理在这个地方。

【如今以声为闻,背心循境,岂不是倒闻之机。若能旋声尘之有流,复本闻之无妄,则是返闻自性。得本归原。内灭翳根。外消尘境。能所既脱。本觉道成。寂照圆通。真实如是。】

这里永明寿禅师自己再做结论:他说现在我们听到的声音是所闻的现象,如果跟着声音走就“背心循境”,违背了你的本心。

有许多年轻同学告诉我,老师,我打坐时听念佛的录音带好不好?我说:为什么?他说:听念佛录音带越听越清净。这里就告诉你,那就是完全跟着声尘在流转。你觉得有点清净,我是承认,但那是你心影里头的假象,是妄觉。例如,听到高雅的音乐情绪会被引到有些飘飘然,这是意境的境界,是大妄想境界。对普通人来说是对的,但对修道求证的人来讲则是错的,这就是“背心循境”。因为你的心已经动了,跟着音声的现象在跑了。

“岂不是倒闻之机”,这个机关开颠倒了,不但没有关闭反而打开了跟着流转了。

“若能旋声尘之有流”,打坐起来听录音带好不好呢?好呀!要能做到旋声尘之有流,开始听得很悠雅,听到后来什么都没有。乃至打雷或原子弹的爆炸都不受动摇。

“复本闻之无妄”,能闻的功能回转来,回到本位上,这个境界上没有妄想也无所谓能闻。道家的思想就用“混元一体”来形容它,是人与宇宙混然一体。“则是返闻自性”,这个时候,你那灵敏的作用自然回转来听那个能听的自性。

“翳”,就是眼睛得了白内障的毛病,好象有一层薄薄的纱把眼睛给障住了。“内灭翳根”,表示能闻的翳还障在那里,要把它拿掉。“外消尘境”,一切外境都不相干了。“能所既脱”,所闻的声尘及能闻的作用,这两种都解脱开了。“本觉道成”,本来是佛的本性就现前了。

“寂照圆通”,这四个字是形容词,形容自己的本性是永远寂灭的,如果到达了这个境界就是到最热闹最吵闹的地方,他的身心内在的感觉都是寂灭的。虽然寂灭,然而一样能照见一切,不但自己起心动念的丝毫习气都知道,乃至外界一切众生的心理行为也都清楚。“圆”,就是圆满。“通”就是通达。不能把这四个字看成一个概念就带过去了。

“真实如是”,真如自性就是这样或是真实的佛法就是这样。

【是以若了闻性,即成正觉。于是心境双融,动静俱泯。】

又是永明寿禅师自己的说明。“是以若了闻性,即成正觉”,所以说,由观音菩萨圆通法门的返闻自性进入,一定可以成佛。“于是心境双融”,到达了返闻闻自性的程度,由于心平等而归到真心,真心也空了,一切的音声也空。音声空了,一切境界跟着皆空,此时心与境自然相互圆融。“动静俱泯”,因此,听到音声的动相与没有听到音声的静相,这两种相都平静了。

整理自《宗镜录略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自性)(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自性)  

 赵跃辰居士:七十空性论今诠 导读 4.自相、自体与自性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净界法师:运用自性清净破除障碍 

 济群法师:从住持三宝到自性三宝 

 楼宇烈教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演培法师:解深密经语体释 无自性相品第五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二章 回归自性的家园 

 法界法师:自性观音 

 陈兵教授:自性清净心与本觉 

 张秉全居士:自性弥陀,唯心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