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下)


   日期:2013/10/15 13: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正文:

《楞严经》的观音修法究竟如何?许多人都马马虎虎,随便翻过,不大留意。现在特地抽印出来给大家参考,一起研读一下。首先看看经文: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

这一段经文,是观音菩萨在楞严会上,向本师释迦佛及与大众报告修行经过。他说他最初学佛的老师叫观世音佛,他就在观世音佛那里,发大乘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观世音佛教他“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从三个步骤“闻、思、修”来学习佛法。先听闻佛法,然后研究经典,思维其理,再依法奉行修持,如此才能顺利进入观音法门修持的功夫境界。

我们究竟依什么来学佛修道呢?还不是靠眼睛、耳朵、嘴巴以及脑子思想。但是一般人光靠脑子思想,往往摸不着边际,不太灵光;嘴巴更有缺点,只晓得吃,又爱骂人,挑拨是非;鼻子两个孔吸气又出气,出去又进来,很麻烦;眼睛但看前面,顾不着后边。只有耳朵功用能听上下十方一切音声,左右内外都不阻碍,最为圆满。譬如现在我讲话诸位听到,同时轻微的冷气机声也听到,有人咳嗽一下也听到,乃至外头车来车往的阵阵噪音都会在听觉范围之内,耳朵灵光得不得了,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修行工具,因此以耳根来反闻自身的念佛之声,实是一大奥妙。

以耳根听自己念佛声音的观音法门,不但有益身体健康,而且易于得止得定。当然修观音法门也可听外界大自然的各种音声,但还是以听自己的念佛声为最佳。不管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一字一字念得清清楚楚,不宜求快,最好是用金刚念诵法,一口气一口气地念(念咒亦同),气的长短与音调因个人身心状况和习惯而异,以轻松自然为原则,避免勉强搞得气急败坏。

一般人念佛都是粗浅地在喉咙间嘶叫,没有让气自然沉至喉咙以下,同时也将心沉下来。念佛如果心浮气躁,那就不对。那样念法,声在喉间,越念气就越粗越大,根本是吼不是念,名为念观世音,其实有如在骂观世音。真正念佛应充满了亲切诚恳的归属感,内敛含蓄,有如投靠在诸佛菩萨的怀抱里,或者将诸佛菩萨捧在心坎里。

念时嘴门微张,嘴唇不动,只舌头动,牙齿轻动也可以,嘴鼻不要呼吸,气别窜出来,沉至丹田,一口气“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苦萨、南无……”地接下去,等到要转气时,嘴巴闭着,不要呼吸,让气自然充满胸肺,顺心沉淀下来。嘴里微声,心里在念,不管开口念闭口念,大声小声,躺着坐着,皆将注意力轻轻放在心窝子胸口处,不宜在脑子里念,否则容易睡不着。

如此,你边念,心中宁静安详,同时耳朵用心回转来听自己的念佛声“南—无—观—世—音—菩-萨”,一个字一个字听得清清楚楚。此时,如果中间有其他杂念妄想来,你不要管,不要担心。妄想再多都无所谓,它并未阻碍你念佛的正念。这有如蜡烛的光明和黑烟一样,佛号等于光明,妄想则是周遭的黑烟。黑烟尽管冒,只要佛号不停,即是光明不灭,二者彼此无碍。又如挖井,把泥巴挖出来成一深坑是念佛,挖掘中途难免有些碎泥剥落是妄想,碎泥剥落,没有关系,主要在于不断挖掘,越挖越深,井自然成。

以上所谈的修持方式,便是观音法门的“初于闻中”,然后“入流亡所”,这样念久了,也许一日、或一月,乃至一年,也许两年三年,乃至八年十年,不知哪一天,功夫深了,火候到了,突然“入流”,有如接上了宇宙能源的总开关,一下入到自己自性清净之流。你们有人做气功学长生不老,练到百脉顺畅,气机归元,也是一种“入流”。但佛经之“入流”为入法性之流,初步回归到法界本体。心念空灵,杂想没有了,佛号也没有了,什么念头皆不起,清清净净,有如楞住了一样,但非昏沉冥顽,而是清明通达,无客观之境,这是“亡所”的初步境象。

其实,我们修观音法门,闹市中的咖啡馆、音乐厅,是一种极佳的场所。到那里去,不要听音乐,只听声音,身心放下,听听听,无所谓曲调音色之美不美,或者歌声之断断续续,不要多久,人就“咚”地宁静下来。像我们年轻时,一些学佛朋友在一起用功,有时兴来说,嘿!大家修观音法门去。干什么呢?——看戏。戏园子里,台上“咚咚咚”锣鼓敲得紧,人影幢幢;台下黑压压的一片,人声嘈杂,四面八方空气鼓荡。你一边自净其意,一边眼晴望着台上,以看非看,只是倾听,没一会儿,整个人顿时静谧下来,外界再怎么热闹吵杂,毫不妨碍,不觉周遭有任何人存在,舒服极了。

此是观音法门之第一步,还得再进一步修去,更上层楼。既然能够修到“入流亡所”,心念清净,别无杂染。那么此时冷气机声还听得到吗?有人叫你吃饭还知道吗?——当然听见也知道,但不为所动。外界来来去去的声响,了然于心,但都与己毫无关系,绝不干扰,“所入既寂”,所听进来的音声皆是寂灭相,明明白白,清清净净。然后便到了第三阶段“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何谓动静二相?我们现在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这句圣号念出声音,或者光是心中起念,皆是动心,是名动相,尔后嘴不念,心也不念,没有声,没有观音之名,听到一个什么佛号都没有的境界,这是静相。你们有些人老想入山修行,真把你送到大霸尖山、太武山的深山里,一到夜晚你非吓死不可。一般人习惯尘世中各式各类的混杂声,一旦什么声音都听不到,天地一片沉寂时,难免惊怕惶恐,但是对于真正的修行人,这倒成了人生难得的一大享受。

“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念头动没有关系,不动也没有关系;外面打雷地震不算一回事,宇宙毁灭万籁死寂也不算一回事。动来知道动,静来知道静,一切明明了了,觉察无失,但心不动,不起念头,功夫至此,在修行道上已是相当可观,但仍须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如此再慢慢修持下去,清净到极点,寂静到极点,“闻所闻尽”,能够听动相、能够听静相的清清净净那个,也切断了空掉了。于此,常人无法想像,并非什么都听不见,而是什么都听见,但当下什么都空掉,即有即空。然而如此到家了没有?没有。还要“尽闻不住”,连这个空的境界,也不停留执著。如果留滞于此,耽溺空境,使成小乘罗汉,只想偷懒,不肯度生,不是大心菩萨。

再来,“觉所觉空,空觉极圆”,到此便算开悟了。空的极致,能觉悟的和所觉悟的都空了,空也没有,有空便差。悟是悟了,但并非悟空执空,有相和空相都了不可得,没有什么有不有、空不空的问题。有也不有,空也不空,觉也不觉;也可说已经空了,已经觉了,悟见本来,极为圆满。

像这样可以说是“空所空灭”,空没有了,不空也没有了,泯绝一切相对的万法名相,统统归于清净,到达“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的境地。所有我们一般凡夫,日常分分秒秒来来去去的妄想烦恼,宇宙万法生生灭灭的迁流现象,到此一概了结,真正“一真法界”寂灭的本来现前,一切法性清净,自性清净,不假功勋,自然如此。每一个众生都是佛,都是观世音,圆满自在,了无挂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于是便自然超出三界火宅的困囿,完全突破学佛修道的法执,证得宇宙十方三世、一念圆成,天地森罗万象,法法无碍。

“获二殊胜”,得到两种不可思议的特殊能力与功德。我们学佛修道,一至于此,那就不须再论什么大澈大悟,功德圆满等等疑问了!

那么,所谓“获二殊胜”,究竟是那两种呢?“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此时真正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完全升起,同三世无量诸佛所具的大慈大悲之心相互吻合,并且彻彻底底体会到一切众生轮转六道,历种种遭遇,受无量诸苦,亟待救度解厄的需要。慈心以世谛来说,即是父母爱儿女,需要什么就给什么那种无微不至的关心,悲心则是孩子遇难,哭得很伤心,想妈妈、要妈妈给予母爱的抚慰与疼惜。

观音菩萨由于修耳根圆通法门,证到最极致的成就,得到此二种殊胜的慈心与悲心,因此他能如《法华经》上所言“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以三十二应化身,乃至无量千百亿化身,游行无量世界国土,救物利众,普济群生。而《楞严经》本处,在谈完耳根圆通的修法后,也说“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并且得到“十四种无畏功德”,能予一切众生无畏之施。所以每一个存在的生命,不管你学佛也好,未学佛也好,菩萨永远站在你的身边,永远活在你心里,解你的难,救你的苦,不必害怕。

《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

-------------------------------------------

【《楞严经》观音圆通法门经文: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二十五位菩萨,一一起来报告心得,现在轮到观世音菩萨起立自述。先向佛顶礼,然后向佛报告说:“我现在回想过去无量数劫以前,那时有一位观世音佛出现世间,我就在佛前发起求证自性正觉的菩提心

观世音佛就教我;从闻、思、修(闻声、思惟、修证)三个阶段去修持,证入如来的正定三昧,(三昧就是三摩地音声缩短的翻译)。“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他说:我一上坐,耳根清净自然听到外界一切音声,乃至呼吸的声音,对于这些音声不讨厌它,也不用心去听它,第六意识不起分别,慢慢静下来,自然听到自己内在生理血液循环流动的音声,再静下来,忘记了所听的声音,就入于能闻的自性之流,忘去所闻的声音之相。

“入流亡所”,忘掉所听的音声,乃至于念佛的音声都没有了,内在的声音也没有了,外面的声音也没有,完全清净到极点,再由这了无所闻的寂灭中进修,有声与无声动静两种境象,都了然无碍,却一念不生。我们耳朵听到有声音是动相,注意听到“没有听到的”叫做静相,动相与静相都是生灭相对法,道不在动相与静相上,所谓“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声音来听见动相,声音没有了听到静相;有时当我们很静的时候,忽然又来声音,马上又听到动相,动静只是现象的不同。我们能听动相与能听静相的,不在声音本身,更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无所不在,而心理却明明白白,没有动过。动来知道动,静来知道静,能知道动与静这个没有动过,生而不生,用而不用。

如此再加以精进,能闻与所闻的作用功能,都涣然冰释净尽!能听声音的本体功能,以及所闻声音的作用,不管动与静,都涣然释然,“尽闻不住”,你甚至于觉得超越跳出宇宙观念的范围,如此,再进一步就可以彻底明心见性,与形而上的道体浑合为一。

“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我们听声音后面还有能感觉到自己在听的,那个觉性与所觉的声音,能觉与所觉都空掉了,空的境界与自己大彻大悟的境界都没有了,能所双亡,尽闻无相的境界也无所住,空与觉性就浑然一体,至极于圆明之境。

“空所空灭”,能空与所空的现象也没有;“生灭寂灭”,自然就灭尽生灭的作用;于是绝对真空的寂灭自性就当下现前。空去能生能灭的,达到浑然一体圆明道体,所以到此时,呼吸也停了。(呼吸法是练气修脉的方法,它本身是生灭法。凡是生灭法都是现象,不是道体。在此告诉你们一个重要道理,我们念头思想先动,还是呼吸气先动?念头动了气就动了。一个人如果念头完全不动,呼吸自然停止;呼吸停止的时候,身体本能也就完全充电贯满。所以练气功修九节佛风种种呼吸往来的修法是很笨的事,不能完全充电;真正充电的时候,念头完全不动,不呼也不吸,就充电了。

那么,你把握观音法门,慢慢向内听声音,达到一念不生,身体气脉自然起变化,定力也增加了。因念头完全静止,呼吸不往不来,自然腿就容易打通。坐着舒服极了,不想下座,动也不想动了,坐上七天七夜又有何困难?到此时,形而上的道体自然完全呈现了,突然超越世间出世间所有的境界。十方世界立即洞彻圆明,(十方代表整个虚空宇宙)岂止是天人合一,完全圆满清净一体了。

这时,获得两种特殊胜妙的功能:上合十方一切诸佛,本元自性的妙觉真心,与过去一切所有成就的圣贤诸佛,心心相印,同具有大慈大悲的能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天、魔、人、畜生、饿鬼、地狱),与众生的心虑同体。故与一切众生同样具有悲天悯人的行止,不分上下。所以说,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观音法门略讲》

----------------------------------------

耳声法门:约有内外二种。内则自作声音,如念佛念各种经咒等;此复分为三:有大声念、微声念(经称金刚念)、心声念(经称瑜珈念)。当念此声,即用耳根返闻其声。初则声声念念,渐渐收摄,终归于专心一念一声,即得系心初止。外则任缘何种音声皆可,但最好以流水声、瀑布声、风吹铃铎声、梵唱声等。

凡缘音声,最易得定,楞严二十五位菩萨圆通法门,独以观音为最,故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当初专一声音,不沉不散。已得定矣,持此有恒,忽入寂境,于一切声,皆不闻矣。此乃静极境象,定相现前,经称“静结”,不可贪著。当离动静二相,不住不离,证知中道,了然不生,则已由定而进于观慧之域矣。慧观闻性,非属动静,不断不常,体自无生。然此犹为次第渐法。

若禅宗古德,不历阶梯,一句了然,言下顿悟,闻声解脱,忘其筌象者,为数至多,故禅门入道者,统皆谓观世音法门可也。如百丈会中,有僧闻钟声而悟,百丈即曰:“俊哉!此乃观音入道之门也。”他如香严击竹而了,圆悟见雉飞而知声,又若圆悟勤之“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又如举唐人艳体诗“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等,皆于言下证入,伟哉胜矣!

世之修习耳根圆通者多矣,于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句下死者,亦复甚众。纵然离外境音声,了不相关,自能寂然入定;孰知定相现前,仍为静境,不了自心自身,皆本来在于动静二相之中,犹为外见,若能超越于此,可许入门矣。

《修定与参禅法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自性)(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自性)  

 楼宇烈教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演培法师:解深密经语体释 无自性相品第五 

 宋智明居士:圆觉经直讲 第二章 回归自性的家园 

 法界法师:自性观音 

 陈兵教授:自性清净心与本觉 

 张秉全居士: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明一法师:本源自性天真佛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二讲 大手印之见 六、不识自性, 

 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第二讲 大手印之见 五、顿断妄念, 

 戒法法师:论缘起的生命观——依三自性建立生命观 

 妙祥法师:威仪是自性的流露 

 其它法师:缘起·无自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