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倓虚大师:念佛论


   日期:2013/10/19 9: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倓虚大师《念佛论》

 一九五○年一月一日讲于香港华南学佛院

为什么要念佛


  佛法发源于印度,流传于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其目的无非令人觉悟自心,离苦得乐。盖“佛”者,“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又佛以慈悲为本,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故。


  佛出世后,说法四十九年,经后人结集起来,成三藏十二部。因为众生根性不一,对于所禀教法亦异,传到中国之后,就在这三藏十二部之中,大致分出来宗、教、律、密、净五大宗。这并不是佛特意的分出这五大宗来,在佛经里面,也查不出有什么宗什么派。是为了适合众生的根性,在自然的趋势中,后人继续前人,各宗所学,才建立了这五大宗。


  五大宗的宗门下,是教外别传,专门修禅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下门头,是先悟后修,由修而证。律宗,是专持佛的戒律,先以执身,次第摄心。如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菩萨戒、三聚净戒等,由于严净戒律故,乃能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密宗,是专门持咒,注重事相,须三密相应。这四宗比较起来,最初入手都稍难一点。唯独净土宗,最简单,最直捷,只坚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至一心不乱,即可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无论利根、钝根,都能摄受。


  修净土法门,唯一的行持,就是诚心念佛。如果有人要问:“为什么要念佛?”现在先就字义上,来说明这两个字:“念”字,是一个“今”字和一个“心”字合成的,分开来说,就是“今心”,合起来说,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语,具足云“佛陀耶”,按中国意思来说,就是“觉悟”的意思,也就是“明白”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义,就是求得现前一念心的觉悟与明白。一念具足十法界,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微尘刹土,不隔毫端。”如能发心念佛,则一念念佛,一念觉悟;念念念佛,念念觉悟。一念念佛,一念明白;念念念佛,念念明白。人谁不愿觉悟?谁不愿明白?但是人们口里只管说想觉悟、想明白,而心里却存着一些糊涂想,由于心有糊涂想,身体就去做糊涂事。什么是糊涂想?就是意三业:贪、瞋、痴。什么是糊涂事?就是身三业:杀、盗、YIN,及口四业: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由于身、口、意三业不净,所以整天六根对六尘,分别声色货利、是非好丑,在所知所觉上做活计。念佛就是要回生换熟,放下这些所知所觉,离开能知能觉,而恢复到本知本觉上去。能够恢复本觉,就能成佛。成佛也并不是另外添了些什么东西,就是用念佛的功夫,念得打成一片,把人们心里那些肮脏东西,去得干干净净。肮脏东西去净了,佛性也就现前了。


破除我执


  因为人心本来是觉悟的、光明的,其体周遍法界。只因无始暗动,被六尘所蔽,人们的知觉,偏在一方面去,只认识此色身小我,而忽略了尽虚空、遍法界的觉性大我。殊不知人们所认为是“我”的这个身体,是地、水、火、风、空、根、识七大假合而成。如果把它分散开,这个身体就不存在了。例如皮肉筋骨,是属于地大。血脉津液,是属于水大。温热暖触,是属于火大。气力动转,是属于风大。身体内外的虚空,是属于空大(如果没有虚空,就把人憋死了)。另外要有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是属于根大。每一根中,要有一识,即是六识,属于识大。如果把这些东西都分了家,一个人就不存在,哪里还有个“我”呢?就是当前由于七大假合,有这么一个“我”,实际上不过是个臭皮囊,里面装一些腥臊烂臭,肮脏东西。比如在我们讲开示的时候,忽然有人用一个皮口袋,装满了大粪,扎上口送进来,我们大家都以为这是肮脏东西,捏着鼻子嫌臭,躲远远的,或赶紧把它扔出去,以为是亵渎。其实我们人人都是个臭皮口袋,我们人的这个臭皮口袋,还不如用一个真的皮口袋装上大粪送进来的比较干净。因为送进来的这个臭皮口袋还扎着口,我们人人这个臭皮口袋,上下都张着口,直冒臭气,所谓九窍常流不净。但是人们就以此臭皮口袋是我,还爱的不得了,这样化装,那样保养。如以佛的眼光来说,实属愚痴颠倒之甚。


  大家应该知道,我们这个身体,大家都认为是我,其实这不是我,而是我所使唤的一个物,应该在“我”字下面加上一个“的”字,称为“我的”。因为这个身体是属于我的一部分,象一件应用东西,如果我愿意使用它的时候,就用它,不愿用的时候,就把它放下,不被其所累。如果放不下,就被它累赘了。


  普通一般的习惯,都以这个身体为“我”,“我”以外的便是“人”。许多“人”、“我”合起来,就是“众生”。每个众生都想多活几年,相续不断,就是“寿者”。其实这都是些假名假相。比如“人”、“我”,就是相待假(对待法,以“人”而有“我”,以“我”而有“人”故);“众生”就是因成假(假借众因缘而成故);“寿者”就是相续假(“我”、“人”、“众生”相续不断故)。如果离开这些,哪里还有个实我呢?


  况且“我”以“主宰”为义,人们这个色身之我,它本身并作不得主。比如人到饿的时候,不吃就不行。渴的时候,不喝就不行。寿命尽了该死的时候,不死也不行。碰到好看的,不多看几眼也不行。遇到五欲环境,不享受就不行。这已失去主宰之义。殊不知这些吃喝享受是属于生命上的事,生命是有生有灭的。人们除了生命以外,还有一个慧命,它是永无生灭的。什么是慧命永无生灭?就是人人本有的知觉性。这知觉性虽是无形无相,然而它能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有,无处不是,所谓“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念佛就是培养自己的法身慧命,仗佛力,仗自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开佛知见,恢复自己的本觉性。


念佛法门最殊胜


  过去的祖师们,如天台智者大师、永明寿禅师、蕅益大师、彻悟禅师等,末了都归于净土,专门念佛。因为修其他宗,往往因为根器不适合,或者遇不到相当人指导,会出毛病、走错路。念佛人,只要信、愿、行具足,脚踏实地去念,既仗佛力,又仗人力,决不会走错路的。所以说念佛法门最方便,最直捷。


  修其他宗,都是仗自力,能断惑才能证真。说起来很容易,实际上没有相当功夫,不容易做到。修净土法门有一种特别好处,可以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仗阿弥陀佛的力量,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其他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共同熏修。将来慢慢就可以业尽情空,由凡圣同居土,到方便有余土;由方便有余土,到实报庄严土;由实报庄严土,直到常寂光净土,得见佛的真身。这是说根性浅薄的话。如果是上乘根性,无论生到任何一个佛土里,都能圆见四土的。


  念佛求往生的好处,只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永远不再堕落,永久不再造业,自己可以慢慢加功进行去修行,直至成佛度众生为止。修其他宗固然也很好,任何人也不能毁谤。但是如修不到究竟处,仍然要堕落。如过去无著、世亲、师子觉三位菩萨,当初志同道合,同发愿修唯识观,生兜率内院见弥勒菩萨,言明谁先去时,到那里再回来报讯。后来师子觉先圆寂,一去三年,不见回来报讯。过三年后,世亲又圆寂,当他临命终时,无著告诉他说:“你到天上见弥勒之后,无论如何,要回来报个讯。”世亲去后,过了三年才回来。无著问他:“你为什么过了这么多时才回来?”世亲说:“我到兜率内院,听弥勒菩萨一座法,拜了三拜,绕一个圈子就回来了。因为那里日夜长,不多会功夫,在人间就过了三年。”无著又问他:“师子觉现在何处,为什么不回来报讯?”世亲说:“他生天经过兜率外院,还没有到内院去,就被五欲所缠,到现在还没有见到弥勒哩!”无著听说之后,生天很危险,于是重新发愿,不生天,愿生极乐(见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引证)。请想,师子觉已是大乘菩萨位子,在天宫尚被五欲所缠,这是多么危险的事!其他如修禅定功夫,如果超不出三界,无论到任何一个天上去,待天福享尽之后,仍然要堕落,去随业轮回受报。象《楞严经》上所说的无闻比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可是念佛人求生净土就没有这种危险。有这么两句话:“饶你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归去来。”这是说即使生到四空天的非非想天,寿尽福满,仍然要堕落,不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九品莲华台之中,纵然生到下下品,也已经出离轮回,可以慢慢证到上上品,比生到非非想天也强得多。


  念佛期内,每天一开始要念《弥陀经》;常住里作晚课的时候,每天也要念《弥陀经》。念一遍,就是把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的境界,在心里熏一遍,使在观想上,成一种西方极乐世界的观念。也象一部电影片子,念一遍,就等于把西方极乐世界的影子在心幕上放映一遍,日久天长,在六根上所接触的,整个是极乐世界的最胜境界,妙相庄严。在现时来说,虽然还没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然而在心理上,却早已被西方极乐世界的境界所包围,人们的意识在无形中都沉浸在妙相庄严的气氛里,将来临命终时,熏业现前,平日所持诵的阿弥陀佛圣号,诸圣众等,到这时会真的现身来接引你了。平日所憧憬、所萦回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妙境,在一刹那顷,也就化现目前了。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莫不都是性分所具。心即土,土即心,莫不都是唯心所现,只看人念佛功夫如何。如果信愿行坚固不移,自性和佛性打成一片,那么当下自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自性。佛具足无量寿,众生也具足无量寿。佛具足无量光,众生也具足无量光。阿弥陀佛有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相好庄严,众生也有依正二报、相好庄严。在《阿弥陀经》里说:“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从这句经文里可以证明西方极乐世界的诸般境界,都是随着阿弥陀佛的福德业相,唯心所现。如果阿弥陀佛能这样显现,众生性和佛性是相同的,众生又何尝不能显现呢?所以说在自性上就是弥陀,在唯心上就是净土。在性分上并划不出哪是众生的边界,哪是佛的边界;在净土上也指不出哪是唯心的,哪是非心的。西方弥陀与自性弥陀,西方净土和唯心净土,都是一整个的。可是要明白所谓唯心,并不是所说的人们腔子里那个六尘缘影的妄心,是说法法唯心。所说的自性,并不是说人身上四大假合的那个习性,乃是众生所本有的自性。念佛人每天念《弥陀经》,对这一点要明白,把自己的信心坚固起来。


《阿弥陀经》是《法华经》的略说


  《阿弥陀经》是释迦佛无问而自说的,里面是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及念佛生西方的。它的意义,和《法华经》相同。因为《法华经》,也是对舍利弗尊者,无问而自说的。佛说过《无量义经》之后,便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土,现出种种瑞相,致使闻法大众,起种种疑难。经过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为大众决疑之后,佛便从三昧安详而起,没用人请问,开口即对舍利弗尊者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我常说:“《法华经》就是广说的《弥陀经》,《弥陀经》就是略说的《法华经》。”这两部经都是全事即理的话,并没象其他诸经说很多法相名词,让人悟理、修行等事。所说的完全是以现量心,观现量境。如果大家对于《法华经》和《弥陀经》细心研究过的,对里面文义会通起来,一对照,就明白了。


  《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开近显远,都是说最上乘法。例如在《弥陀经》里说:“若有善男子、善女子,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在《法华经》第二十三《药王本事品》说:“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意义都相同。其他在《阿弥陀经》里所说的国土庄严、说佛的寿命、说佛的光明,以及六方佛诸佛护念等,虽然和《法华经》的文相、措词有广略不同,但其境界和意义,都是理无二致。所以一句阿弥陀佛是最上乘法,包括无量法门。


往生净因


  一句阿弥陀佛念得相应,当下即得六根清净。例如今在念佛期里面,眼常看佛,就是眼根清净。耳听自己及大众念佛的声音,就是耳根清净。鼻子嗅着炉里的香气,就是鼻根清净。舌头反来覆去的念佛,就是舌根清净。身体在清净道场里,天天向佛拜佛,就是身根清净。念佛、拜佛、心里想佛,这就是意根清净。六根清净,则三业清净。三业清净,则身不作杀、盗、YIN,口不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不起贪、瞋、痴,当下即是十善业。修行人最不容易对治的就是身、口、意三业。可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能把三业收摄得住。久而久之,观念成熟,净因增长,临命终时,决定往生极乐。


  普通人都以为成佛是件难事,其实并不难。佛和众生都是一种观念功夫所成。佛一念具足十法界,众生一念也具足十法界。若一念贪心起,就是饿鬼。一念瞋心起,就是地狱。一念痴心起,就是畜生。一念疑慢心起,就是修罗。一念落于五常、五戒,就转于人道。一念落于上品十善,就生天上。若以四谛为观念,就是声闻。以十二因缘为观念,就是缘觉。以六度为观念,就是菩萨。以自利利他、万行平等为观念,就是佛。又如世间人,亦各有各的观念。如士、农、工、商、军、政、警、学,最初都是由于观念所成。观念什么,自己就是什么。念佛人也是一样。每天眼里看佛,嘴里念佛,身体拜佛,心里想佛,耳根听佛,时时刻刻,以超生极乐世界为观念,这样到末了,决定能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决定能成佛。


净土宗为各宗所共有


  上面我曾说过,中国佛教,在自然的趋势中,经后人分成了若干宗派,如天台宗、贤首宗、法相宗(亦称慈恩宗或唯识宗)、净土宗、真言宗、禅宗、律宗等,这都是后人为了传承的关系和学习的专门,才建立起来的。在这些宗派之中,其他宗派都是单纯的,唯净土宗和律宗,其行持和教义,渗入了其他各宗,为其他各宗所共有,而又为佛的七众弟子所共学。例如天台宗、贤首宗、三论宗、法相宗等,各宗的判教不同,各宗的修观亦异,但是总起来说,他们都可以以修净土为最方便,都可以念佛成佛;就是禅宗,也要参念佛是谁。无论出家、在家,亦无论其学佛动机如何,但其学佛的唯一目标,不外念佛成佛,同时在这学佛成佛的过程中,又要共同遵守着佛的清净戒律。例如中国南北各大丛林,无论其是某一宗或某一派,在他两次上殿绕佛的时候,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开口说话应答也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其最终目的,不外是生西方极乐世界见佛成佛,从此可以想见念佛法门,是多么的方便而又普遍。还有佛的戒律,也是最要紧的事。佛法的兴盛不兴盛,端视后人之于戒律持守不持守。如果大家遵守佛的戒律,佛法就可以持久住世,不然的话,佛法就随着时代而趋灭亡了。


持守戒律


  佛在世的时候,处处以身作则,大家都以佛为师。佛灭度后,大家都以戒为师。佛在临入灭的时候,四众弟子为请佛住世,围绕在佛的左右,抱头痛哭。这时无贫尊者,在极端悲恸中忽然想起:佛在世的时候,大家以佛为依止,今后佛要入灭了,欲令佛法久住于世,有几件事情需要乘着佛在世时问明白。这时,阿难尊者也站在佛的旁边掩面痛哭,因为他是佛的常随众、传持佛法的人,佛在每一次说法的时候,他都给佛当侍者在场,因此无贫尊者让阿难尊者以四事去问佛。其中的头两件事就是:第一、佛在世时大家依佛为住,佛灭度后依何为住?第二、佛在世时大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当以何为师?阿难以此去问佛,佛说:“我灭度后当依四念处为住,以戒为师。”从此可知戒律之于后世如何重要了。


  凡是佛的弟子,都要遵守佛的戒律,纵然不能完全持,也要检要紧的,持几条算几条,持总比不持强。南北各大丛林,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家风,这些规矩、家风,就是人们所共同遵守的戒律。试问哪个寺庙、庵堂没有规矩?就是人们的日常往来、应人接物,也都有一定界限和节制,可见持戒和念佛是同样重要的。现代律宗大德弘一律师他虽是专门宏律的人,他个人却一心一意的念佛,见人也劝人念佛。其他如谛闲老法师、虚云老和尚等,亦莫不注重念佛。所谓教演本宗,行修净土。


三归五戒


  普通说起来,佛有七众弟子:一曰比丘僧,是出家受具足戒的男人。二曰比丘尼,是出家后受具足戒的女人。三曰式叉摩那,译曰“学法女”,即是沙弥尼欲受具足戒者,从十八岁至二十岁期间,别学六法(不YIN、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诸酒、不非时食),过此即可受具足戒而为比丘尼。四曰沙弥,是出家后受持十戒的男人。五曰沙弥尼,是出家后受持十戒的女人。六曰优婆塞,是在家近事三宝的男人。七曰优婆夷,是在家近事三宝的女人。


  在家的念佛人,首先应该归依三宝,受持五戒。何谓三宝?即是佛宝、法宝、僧宝。佛,如现在的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乃至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法,以“轨则”为义,就是诸佛所说的言教。僧,以“传持”为义,就是绍隆佛法、为后人做模范的人。在三宝中有自性三宝、别相三宝、住持三宝。自性三宝,是众生本具,非向外求的。如自己灵明觉照的为佛宝;寂常圆净的为法宝;融和妙乐的为僧宝。何谓别相三宝?谓此三宝,各有人、法、因、果、性、相、体、用的分别。如妙觉及佛的三身,皆谓之佛;真如理体及一切方便法门,皆谓之法;五十位贤圣,皆谓之僧。何谓住持三宝?谓此三宝,住持于世,能令佛法传持不灭,为世间一切众生所利赖。例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佛像、舍利,就是佛宝;所诵经、律、论藏,就是法宝;出家徒众,传持佛的利生事业,就是僧宝。


  大家应该知道,让人归依三宝,并不是归依另外的三宝,是要你归依自性中本具的三宝。“佛”译为“知觉”的“觉”字,人人都有个觉性,所以归依佛,就是归依自己的觉性。人人都可以从自己觉性中流露出无穷的妙理,归依法,就是归依自己本具的真如妙理。人人可以持续从真性中发挥的妙理,归依僧,就是归依自己持续觉法的融和妙性。绝不象其他宗教,只许神为神,不许人为神。人永远给神做奴隶,这无奈太不平等了。佛教讲究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人人有觉性,人人可以念佛成佛。虽然普通说归依的时候,是归依现在的住持三宝,可是那只是给人做引导,主要是让人归依到自性的三宝,至于究竟成佛,也绝不是给任何一位佛做奴隶的。念佛人应该对这件事弄明白。成佛绝不是别人可以代替的,也绝不是他人赐给的,是要自己念佛成自性中的佛。


  三归而外,应该最低限度,遵守着五戒,作为念佛的助行。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就是仁,不偷盗就是义,不邪YIN就是礼,不妄语就是信,不饮酒就是智。持五戒就已竟做到了世间的五常。因为世间上所需要的是仁爱,不是残忍;是道义,不是强暴;是礼让,不是邪曲;是信实,不是欺诈;是理智,不是愚痴。念佛人持五戒,可以养成仁爱、道义、礼让、信实、理智,既可做社会的正人君子,又可做为净土资粮。


四念处和八正道


  三归五戒之外,对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处和八正道,都应当常作观念。何谓四念处?第一、观身不净,例如一个人来处不净(从阴道出故),去处不净(死变脓血土泥),种子不净(父精、母血),内外不净(内而血肉筋骨等、外而发毛爪齿等不净),究竟不净(一切都不净)。第二、观受是苦,大概说起来,苦有八种,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细说起来,就有无量诸苦。例如一个人到家里,或到社会,没有没烦恼的,所谓“不如意事常八九”,这不如意事,不能种种遂心,就是苦。第三、观心无常,心念刹那生灭,无有常住。第四、观法无我,一切法都是假名假相,没有一处是真我。简单的说,这就是四念处。常这样做观想,也能巩固自己念佛的信心。


  何谓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定、正命。正见是不存邪知邪见,还有不应当看的就不去看它,免得污染了自己的眼。正思惟是不应当思惟的事情就不去思惟它,免得污染了自己纯洁的心。正语是不应当说的话就不去说它,免得污染了自己的口。正业是正当的行业,例如念佛人,和专门在社会上办慈善事的,当医生的,病人治好,死人救活,这是一种行业。还有开棺材铺的、杀猪的、宰牛的,也是一种行业。所谓“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同是行业,要找一种厚德积福的正业去做,不要做不正当的。正精进和正业有关,例如上面所说做各种行业的人,同是一样的精进,一种是上解脱成佛的路上精进,一种是上堕落恶道的路上精进。还有念佛的人,起五更睡半夜,勇猛精进,这是直往成佛的路上精进。所以正精进和不正精进就不同了。正念的“念”字,就是人的念头,在人心意刚要发动而还未发动的时候,就叫做念头。正念就是处处以善心好心做出发点,不要有丝毫歪曲邪僻的心。正定是鉴于凡是正当的事,就一心一意去做。什么是正当的好事,如念佛是正当的好事,就一心一意念佛,念至一心不乱,入念佛三昧,这就是属于正定。正命是以上面诸多正当的事情来检点自己的身、口、意,自始至终,以清净身、口、意三业,顺正法而活命,绝不做其他邪命的事情。这样解释八正道,只是应合初机信佛的人,至于按教理往深里去说,那又不是这么简单了。


念佛方法


  念佛人除一心一意念佛之外,为了恐怕身心放逸,或信愿行不坚固,可以常拿四念处和八正道,来检点约束自己的身心。至于念佛的方法,也应按照自己的根性去选择,大致不外持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还有一种最方便的法子,就是呼吸念佛,往里一吸气的时候念“南无阿弥”,往外一呼气的时候念“陀佛”。这样,只要人有一口气就念一声佛,久而久之,时时刻刻,行住坐卧,不离一句阿弥陀佛,这方是真精进。当人临命终时,最后一息气欲断时,人一生的行业,也就随着最后呼吸的一声佛,去往生极乐世界,得见阿弥陀佛。

《法华经》与《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是释迦佛无问而自说的,里面是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庄严,及念佛生西方的。它的意义,和《法华经》相同。因为《法华经》,也是对舍利弗尊者,无问而自说的。佛说过《无量义经》之后,便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土,现出种种瑞相,致使闻法大众,起种种疑难。经过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为大众决疑之后,佛便从三昧安详而起,没用人请问,开口即对舍利弗尊者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我尝说:“《法华经》就是广说的《弥陀经》,《弥陀经》就是略说的《法华经》。”这两部经都是全事即理的话,并没象其他诸经,说很多法相名词,让人悟理、修行等事。所说的完全是以现量心,观现量境。如果大家对于《法华经》和《弥陀经》细心研究过的,对里面文义会通起来,一对照,就明白了。

  《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前十四品是开权显实,后十四品是开近显远,都是说最上乘法。例如在《弥陀经》里说:“若有善男子、善女子,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在《法华经》第二十三《药王本事品》说:“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意义都相同。其他在《阿弥陀经》里所说的国土庄严、说佛的寿命、说佛的光明,以及六方佛诸佛护念等,虽然和《法华经》的文相、措词有广略不同,但其境界和意义,都是理无二致。所以一句阿弥陀佛是最上乘法,包括无量法门。


结 语


  人生最要紧的事,就是念佛了生死,无论如何,大家要按照自己的环境,忙里偷闲来静坐一会,念一个时间的佛。在工作时间也可以心里默念。不然,如果整天YIN、杀、盗、妄、作奸犯科,造种种业,难免要坠落三途,轮回六道,将是受苦无尽了。佛在《楞严经》上说:“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YIN,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大家请想想,造杀、盗、YIN业,是多么苦。奉劝大家要快念佛,多念佛,所谓:“念佛一声,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


  以上把念佛的好处,很散漫的说了一个大概,至于详细处和究竟处,有《净土五经》、《净土十要》等可参考,现在我为了启发大家的信心,不过简单一说。希望大家,既然知道念佛的好处,要具足真信心,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踏踏实实,至至诚诚,老实念佛,将来同往西方极乐世界去聚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念佛       倓虚大师)(五明学佛网:念佛       倓虚大师)  

 大寂尼师: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在临终有因缘念佛?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4.《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3.注意阿弥陀经所说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2.同诵阿弥陀经念佛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傅味琴居士:怎样念佛 

 傅味琴居士:念佛开示 

 傅味琴居士: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下﹞ 

 洪启嵩居士:念佛三昧初探﹝上﹞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