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贤法师:真唯识量


   日期:2013/10/24 23: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真唯识量”,又称作“唯识比量”,只有二十三个字(据永明延寿禅师《三支比量义钞》),因明学(佛教逻辑)用语,是一个以佛教因明学为形,以唯识学为神,却又贯通于禅宗的佛法名相。大唐盛世,玄奘大师便以这二十三个字,纵横五印,扫荡邪知,在全印的宗教、哲学、文化领域,为大乘佛教赢得了“大乘天”、为小乘赢得了“解脱天”的双重荣誉,无论在印度还是中国的历史上,其影响都是最高的和独一无二的。

  当时的印度,还正处在佛教中观、唯识二宗交替繁荣的年代,那烂陀寺也是全世界追慕真理者求学佛法锤炼真知的圣地,玄奘大师以留学僧身份在印度学习十七年,坚忍求道,慧解超方,载功载誉,影响一时。

  在即将归国之际,发生了一则“制恶见事件”,该事件中戒日王召集了“曲女城大会”,“真唯识量”便是在那次大会上由玄奘大师写出,并产生影响的。

  唐时的印度是个联邦国家,戒日王最受尊重。印度南部有一位大婆罗门,名字称作般若毱多。他对于小乘正量部的教理敬重得很,认为大乘的唯识宗和中观不值得一提。他写了一部《破大乘论》,有七百颂。

  论中他说,这一部论,信大乘佛教的人一个字都动不了,绝对没办法改变它。随着该论的流行,很多人开始崇拜这部论著,读者越来越多,最后把这部论转给当地的国王看了。此后,该论渐渐传送至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当时的住持为戒贤论师,乃是玄奘大师的老师。他有四位弟子被公认为最优秀:海慧、智光、师子光、玄奘大师,另外三位是当地的印度同学,唯玄奘大师一人是中国留学僧。

  戒贤论师自知年事已高,若参与论战,身体不一定能允许,再加上那烂陀寺的寺务多样十分劳神,便决定让弟子们去完成这件事。而这四位弟子的反应不一样。海慧、智光和师子光三位同学反映出来的态度都不是很积极:“这部论我们也看了,但好像要动他一个字还真是有困难的”。

  从南方传来的这么一部论,居然要把那烂陀寺给难倒吗,该怎么办?这时,应该去应战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从水平方面考虑,能去迎战的人,三位反应不积极。

  玄奘大师站出来表示自己想去,他说:“第一,不是印度人,只是中国留学僧,若未取胜,也不难下台阶;第二,如果取胜,外道是让留学僧给击败的,荣誉在那烂陀寺。”大家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决定让玄奘大师去。

  玄奘大师在论战前做了准备。当时《破大乘论》是七百颂,玄奘大师写了一千六百颂的《制恶见论》先在寺中传开,专门针对《破大乘论》。

  制止《破大乘论》中的恶见故名《制恶见论》。这一千六百颂在那烂陀寺一经传开,大家都觉得制服外道有问题,不说要动他一个字,会把他所有的字都动掉。大家都在期待辩论到来。结果般若逑多那边听到消息不来了:即使论敌是留学生我也不来。最后这件事情不了了之了。

  戒日王阅读了真唯识量及全部的《制恶见论》,异常高兴地说:“日光既出,则萤烛夺明;天雷振音,而槌凿绝响。”当时还有不少小国,难以形成正法方面的共识,戒日王护法情殷,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曲女城举办辩论法会:“把整个印度土地上的大国家、小国家中所有佛教、印度教、耆那等教的能人全部聚集起来,对玄奘大师的这部《制恶见论》来进行辩驳,借以宣扬佛教的正法精神。”

  玄奘大师将《制恶见论》核心的宗因喻(就是宗旨、原因、譬喻,是因明核心的三因)给书写下来,才二十三个字,这就是“真唯识量”。大师让那烂陀寺明贤法师朗读之后,挂到城门口去。若有人能予以推翻或更改一字,斩首相谢。

  法会上,来自印度的各个大小国家、各个民族、还有各个宗教信仰、各个哲学学派的人不计其数,持的语言也多种多样。据说,玄奘大师前后所使用过的语言大约是96种。这96种有正式使用的语言,也有如西域的丝绸之路上的罽宾国、楼兰等等很多国家不常用的语言,还有印度本土各小地方、小区域用语。这么多的人、这么多见解,玄奘大师一人应对,从容明畅。

  果然,直到第十八天结束,没有人能改动其中的任何一个字。也就是说,当时所有的不同立场,于真唯识量这种佛法正理的正理格局之下,都已经败北。

  戒日王坚请玄奘大师骑着宝象在整个曲女城游城。玄奘大师说:“此事不能同意,玄奘只是个留学生,是来求学的,这样招摇不合中国礼法。”

  戒日王说:“这是我们的习俗,赢得了辩论就一定得游城!”玄奘大师就只得坐在象背上游城。结束后,戒日王又从曲女城派军队和侍卫护送玄奘大师回那烂陀寺。沿着一条河向上游走,河里使用两万五千艘船,河上一万五千辆象车,就是为了护送玄奘大师一个人回寺去。

  戒日王再三祈求玄奘大师不要回国,就在印度弘扬佛法,或者不弘扬佛法而将国土割让一半给玄奘大师去治理。但大师常念怀中揣着的那捧乡土,坚辞于各种劝求。戒日王挽留不下,最后只好惜送大师回国。

  玄奘大师的“真唯识量”,如果拿到现在来翻译,我们要了解它,还是着实有些难度的。它是一个建立在因明论理框架上的道理。

  宗:真故极成色,定不离眼识;

  因: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

  喻:如眼识!

  “宗”,论题;“因”,论据;“喻”,论证;

  其中‘真故’为宗体的简别词,表示依大乘胜义立宗,与世间及小乘有别;

  ‘极成’为‘色’之简别词,表示主词‘色’为立者(立论者)与敌者(问难者)共同认许,排除其中双方不一致的成分;

  ‘定不离眼识’为宗之宾词,亦为立、敌所共承认者;

  ‘自许’(立论者自己之同意、承认)为因的简别词;

  因支‘初三摄眼所不摄故’,本为立、敌共许(共同承认、同意),单就‘真唯识量’而言,不加‘自许’亦为正因,符合因三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的规定。此处加‘自许’,仅为预防论敌此后可能提出之‘有法差别相违’过,并未排除因中原有的‘共许’成分;

  喻支的‘眼识’,亦为立、敌双方共许。一方面具有因支的‘能立法’,为‘初三摄眼所不摄’,他方面具有宗支的‘所立法’;

  ‘定不离眼识’(眼识不离眼识自身);

  真唯识量乃依据护法的唯识学说,而进一步论证‘境色不离识’,即客观世界不能脱离主观意识之理论。

  在一般情况下,这个比量不能成立,因为在“因”支加了“自许”。“自许”就是自已以为或自宗认为。论证的理由必须是共许的,不能以自宗的是非为是非。但在特殊情况下,这个比量则是可以成立的。其基本思想是,唯识学派主张的色(视觉对象)有两种:定不难于眼识的是“相分色”,即事物依感官而变现的影像不能离开眼识而存在;定离不离于眼识的是“本质色”,即事物的自体,非是感官所能直接感觉的。“自许初三摄,眼(眼根)所不摄故”的色是“相分色”,是定不离于眼识“本质色”的。

  “真唯识量”后来被誉为“万世立量之正轨”。唐代经会昌法难后,唐人的因明著作散佚已尽,解读真唯识量是有困难的。

  法眼宗三祖永明延寿禅师融贯禅教,他对真唯识量的解读也几乎被判定成关于此量的标准答案。他说:

  “真故極成色是有法,定不離眼識——宗。因云: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同喻——如眼識。合云:諸初三攝,眼所不攝故者,皆不離眼識。同喻——如眼識,異喻——如眼根…………夫比量有自、他、共,随其所应,各有标简。若自比量,‘自许’言简,若他比量,‘汝执’言简,若共比量,‘胜义’言简。今此‘共比量’,有所简别。‘真故’之言,表依胜义,即依四种胜义谛中,体用显现谛立。” 禅师强调了该量所示为“依胜义”。

  胜义的所见是为何物呢?真唯识量在这里所交代的,是为当时全印度宗教哲学界人士所无法质疑的 “‘物’决不可能离于‘心’的‘心物关系’”,能与见证这类“心物关系”,便是圣解。

  太虚大师曾就永明禅师融会禅教发表意见云:“分宗之极再和会教义者,则从法眼开始……至于永明延寿,更是将宗门教下大为和会……他精通唯识义,云:‘夫禅宗者,真唯识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融贯禅教者,尤以永明为最……永明大师从上非是一向不许看教。恐虑不详佛语,随文生解,失于佛意,以负初心,或若因诠得旨,不作心境对治,直了佛心,又有何过”。

  太虚大师极力推崇永明禅师“禅教和会”的原因,就是因为永明禅师既能本着一切教法归宗于禅门,而又使禅门不为繁杂学理所引夺。这样的主张虽然讲究释迦如来拈花微笑的宗旨,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而又在此标准之内,可予“大立文字”,以保障“教外别传”不脱离“教内真传”,而避免误入“道外乱传”的险途。

  永明大师主张教禅合会而说“夫禅宗者,真唯识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因为“今时学者,既无智眼,又阙多闻,偏重遮非之词,不见圆常之理,奴郎莫辨,真伪何分。如弃海存沤,遗金拾砾,掬泡作宝,执石为珠……一向于言语上取办,意根下依通,都为能所未亡,名相不破”的原因,若能与言下会心,直取祖位,玄奘大师与永明禅师在常寂光中,必当破颜微笑!

  不过,“夫禅宗者,真唯识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你能想得通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贤法师       真唯识量)(五明学佛网:明贤法师       真唯识量)  

 明贤法师:走向未来的信仰 

 明贤法师:众生世界历史大观 

 明贤法师: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爱》 

 明贤法师:一位求法者的修行因缘 

 明贤法师:写清流 

 明贤法师:文化背后的文化 

 明贤法师:述说佛经中的五个“不” 

 明贤法师:软性尚礼与硬性尚法的对抗——地铁打斗与江南st 

 明贤法师:末日谣言真的“末日”了吗? 

 明贤法师:明月可谓圆满,人生难说目的——2012中秋示北 

 明贤法师:明贤历年与诸师友贺年词 

 明贤法师:明贤法师:人生难说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