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轻松学佛法摘要:佛学篇 二


   日期:2013/11/24 14: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不分别、不执着
  有人问:「于一切法不分别、不执着,这样的人与白痴有什么两样?难道学佛都教给我们学白痴吗?」当然不是!你看看诸佛如来、诸大菩萨是不是白痴?他在社会上,为一切大众作师作范,种种说教有条有理,丝毫都不乱,他不是白痴。
  种种示现、种种言说里有没有分别、执着?没有!永嘉禅师明心见性后,请六祖惠能大师为他印证,他确实明心见性。证明之后,六祖问他:「你还有没有分别?」他答说:「分别亦非意。」六祖首肯,告诉他:「你如是,我也如是。」
  一切众生的分别是意识,即第六意识;一切众生的执着是第七末那识。佛菩萨教化众生有没有分别、执着?有,但不是第六识、第七识,他们已经转八识成四智,所以他不是意。意有障碍,智没有障碍,智就是《华严经》讲的「无障碍法界」。分别没有障碍,执着也没有障碍,所以称为「不思议解脱境界」。凡夫的分别、执着统统有障碍,所以造作罪业。佛菩萨的分别、执着没有障碍,因为他分别即是不分别,他真的没有分别。没有分别为什么分别?随顺众生的分别而分别,不是自己的分别;随着众生的执着而执着,自己确实没有执着。
  我举个比喻来说。一般人说话分别、执着自己的意思,顺着自己的意思就欢喜,不顺自己的意思就生烦恼,所以分别、执着是造业。佛菩萨分别、执着为什么不造业?佛菩萨像舞台表演的演员,他有表情、有说话,但不是自己说的,是剧本写的。叫你此时手动一下,你就动一下;叫你说哪句话,你就说哪句话;叫你哭,你就哭一下;叫你笑,你就笑一下。他是表演,与自己毫不相干,这就是分别亦非意。所以,你看到他有分别、也有执着,但没有出于自己的心,他的心清净,从来没有动过。心里头确实没有分别、执着,所有一切分别、执着都是顺着众生,决不是自己的意思。这一个本事我们要是学到了,那个受用就真的快乐,离苦得乐,就与佛菩萨示现在人间没有两样,都是游戏神通。我们这一生来干什么?来唱戏、表演的,完全没有自己的意思,完全是看到社会广大的众生,他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自自然然的反应,绝没有一丝毫的意思在里面。
  (节录自《华严经》12-17-38【妙色胜眼主地神】)

四大
  佛法讲物质是四大:地、水、火、风,这是物质的四个现象、特征。现在我们用科学技术将一个物体分析成分子,由分子再分析成原子、电子、粒子,再来观察所有一切物质现象究竟是什么?才知道统统是这些基本的粒子排列组织而成。最基本的粒子,佛经称为「极微之微」,比微尘小,极微之微还是一个物体。
物质有四个现象。第一是「地大」,它本身是个物质。第二是「火大」,现在讲它带阳电。第三是「水大」,现在讲它带阴电。科学用的名词不同,但与佛法所讲的一样。第四是「风大」,说明它是动的,不是静止的,风代表动。诸位仔细想想,它带电,带阴电、带阳电就放光,有波动,它是动的,不是静的。这就是说明身光的来源,所有一切物质统统都有身光。
   (节录自《华严经》12-17-0021【此诸菩萨,往昔皆与毘卢遮那如来共集善根,修菩萨行。皆从如来善根海生。】)

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是佛家的一个术语,现在人很难懂得。「本来面目」用现代话说,第一是「恢复你本有的智慧」,这个智慧如同宗教赞美上帝是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意思一样,佛说我们本来就有这样的智慧。第二是「恢复我们自性本具的能力」,我们本有万德万能,但现在能力失去了,一样都不会。第三是「恢复我们的相好」,我们今天的色相(外表)不好看,体质更糟糕,常常生病痛。佛经常赞叹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量寿经》也说「阿弥陀佛身金色」,阿弥陀佛是紫磨真金色身,金刚不坏身。佛说,我们本来也如是,但现在智慧、能力、相好都没有了,落得如此地步。何以会丧失?佛在《华严经》上一语道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因为我们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本能不能现前。但是本能并没有丧失,不过是现前有障碍,暂时不起作用而已。
   佛在经典上有个比喻,把我们的智慧德相比喻作太阳,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比喻作一片乌云,乌云遮住太阳,太阳不是没有了,只是被这片乌云遮住了,所以不起作用,光明不能普照。若将这片乌云除去了,日光就现前了。佛教我们只要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舍弃,智慧、德能、相好就现前了。
看相人常说:「相随心转。」你的心是妄想心、分别心、执着心,你的相就不好;你的心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你的相就与佛菩萨的相一样。不但你的相好,你也不会生病、不会衰老,身体健康。同时你的能力恢复,无论学什么东西,一看一接触就会,这是你的智慧现前。因此,我们只要将障碍去除,自性本具的德能就现前了。
   (节录自《华严经》12-17-0310【一切甚深广大义,如来一句能演说,如是教理等世间,勇健慧王之所悟。】)

卍字
  卍字是如来三十二相之一,代表「吉祥」的意思。这个相是在胸口,我们看到有右旋的,也有左旋的,这都有依据,不是我们自己随便说的。但是根据佛教的传统说法,佛教尚右,我们绕佛一定是右绕,不会左绕,既然尚右,右旋应当是合理的。可是我们曾经看到,古人塑造佛像也有左旋的,这个我们就不必去执着。
   (节录自「学佛问答」21-90-25)

唵嘛呢叭咪吽
  我最初学佛亲近的老师是章嘉大师,他是密宗的大德,传给我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我向他老人家请教,这是什么意思?他说,「唵」是身体,「嘛、呢」是莲花,「叭、咪」是保持,「吽」是意。六字大明咒的意思,是让我们时时刻刻保持自己的身心,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念六字大明咒时,要三密相应:口持咒、手结印、意观想,常常想着自己身心像莲花一样的洁净,这是受持六字大明咒。不观想,不认真修行,就永远得不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
   (节录自「佛法不离生活」21-86)

烦恼
  佛家讲的烦恼,是从粗细来分,最粗的是见思,再者是尘沙,最后是无明。愚痴属于无明。贪、瞋有定就可以断除,但是要断愚痴,一定要从定中开智慧。
   (节录自「早餐开示」20-13-0810)

平等
  《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经没有大小、没有差别,差别与不平等,是因为众生有妄想、分别、执着,若离开妄想、分别、执着,无一法不平等。两百六十个字的《心经》与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平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与《大方广佛华严经》平等;文殊菩萨十波罗蜜与《大方广佛华严经》平等。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也与《大方广佛华严经》平等。这是平等真法界,不但是无佛无众生,而且是无法无非法,大家要细细去体会这个意思。
   (节录自《华严经》12-17-0613【一一国土中,普演广大音,说佛所行处,周闻十方剎。】)

顶礼
  礼是规矩、秩序,范围非常广大。人人能守规矩,人人守礼,人人守法,大家就可以和睦相处。譬如人与人相见,相见有礼,最恭敬的礼是三鞠躬。我们是现代人,要学现代的礼。所以,学佛的人只有对佛像才行跪拜礼,对人只要合掌三问讯,就是最敬礼。佛法要现代化、本土化,就很容易推广,大家愿意入佛门来学佛。有很多人一看到学佛,见到法师要跪拜,他就不学了。如果是合掌三问讯,大家就能接受。我们要从本身做起,在任何场合见到法师,虽然嘴巴讲「给法师顶礼」,实际上是问讯,绝对不要顶礼,法师不会责怪你的。
   (节录自《华严经》12-17-0019)

神通
  「神」字,左面是「示」,上面两画,一画短,一画长,这是古时候的「上」字。上是上天。下面三画垂下来,称作「垂相」,用现在话说,就是代表自然现象。右面是「申」,这是会意字,意思是贯穿、通达,没有障碍。通达自然现象的人,称为「神」。神没有别的,就是通而已,所以神通是这个意思。用现在话说,神通的本意,就是通达自然现象,通达宇宙人生的事理;再说得详细一点,通达业因果报,就称作「神通」。
  (节录自《华严经》12-17-0315【复次善慧摩侯罗伽王,得以一切神通方便令众生集功德解脱门。】)


  释迦牟尼佛一生过贫贱的生活,出去托钵只托七家,每一家给一点点。钵称作「应量器」,我能吃多少,就用多大的钵,钵的大小与自己的饭量相应,这是修福。钵不能太大,否则是增长贪心。现在受戒,那个钵是纪念品,象征性的,没有人用它了,但总要记住佛陀教导之精神所在。
   佛还教导我们「食存五观」,这都是修福、惜福。吃饭的时候,不着色香味。中国人考究,饮食讲求色香味;修行人不着色香味,那是修慧。所以,托钵所托的是好几家供养的都混合在一起,称作「袈裟味」;把所有的味调合在一起成一味,称作「平等味」。因此,吃饭都是修行,「善修众智慧」。
  (节录自《华严经》12-17-0612、613【身轮起三种化】、【此会诸佛子,善修众智慧,斯人已能入,如是方便门。】)

三昧
  什么叫三昧?三昧是梵语音译,意思是正受;三翻作正,昧翻作受。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诸佛如来的日子是正常的享受。正常的享受就是,净土法门讲的极乐。六道凡夫享受不正常,佛将六道凡夫的享受归纳为五大类︰苦、乐、忧、喜、舍。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这五种在轮回,因此日子很难过。身有苦、乐,苦的时候多,乐的时候少。心有忧、喜,忧的时候多,喜的时候少。偶尔也有不苦不乐不忧不喜的舍受,但是很短暂,不能持久。总而言之,六道凡夫从非想非非想天一直到阿鼻地狱,所享受的都不出这五大类。色界以上是在禅定中,禅悦是乐。禅悦是属于哪一类?舍受。他能保持身不苦不乐,心不忧不喜。所谓的舍受,就是他不能永远保持,如果能永远保持,就是三昧,而不是舍受。非想非非想天,他能够保持八万大劫,还是舍受,不是三昧。
  什么人得三昧?阿罗汉以上,超越三界。《楞严经》讲,阿罗汉证九次第定,证得三昧。世间的定功四禅八定,到第九定超越六道轮回,这才是三昧。《无量寿经》教我们清净、平等、觉,如果不能与清净、平等、觉相应,与阿弥陀佛相应也行。就是念念心中有阿弥陀佛,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能够与阿弥陀佛相应,与清净、平等、觉相应都行,经上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一念相应,就像闪电一样,时间太短,第二念就不相应。如何能保持第一念,让它念念相应,就是真正的住三昧中。
  三昧称为等持,持是保持,等是平等,永远保持你的心境平等,这就是三昧。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面对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能够保持平等心,这就是三昧。
   (节录自《华严经》22集【诸波罗蜜,悉已圆满。慧眼明彻,等观三世。 于诸三昧,具足清净。】)

善知识
  佛教导我们修学,第一个条件是「亲近明师」,真正有修有证、有德有学的老师,要能信得过。如果对老师没有信心,老师再高明,都没有用处。所以谁是我的善知识?我心目当中最仰慕的人、最佩服的人、最尊重的人,他说的话,我一丝毫不怀疑,百分之百奉行,这个人就是我的善知识。
  所以,我的善知识未必是你的善知识,你的善知识也不是我的善知识,善知识的标准是自己心目当中最仰慕的人。一旦遇到了,善知识一定会诚心诚意的教导你。为什么?师徒是缘分!这个缘分,「可遇不可求」。学生要亲近一个好老师要缘分,老师想要得一个好学生传法也得要缘分。传法就跟世间人传宗接代是一样的,世间人总希望自己有好儿女能够继承家业,做学问的人、修道的人,一生当中唯一的希望就是有好的学生能够传法。好学生不容易遇到,有许多高僧大德一生当中一个都没有遇到,他的法就断掉了。
  (节录自《华严经》12-17-614【一一心念中,普观一切法,安住真如地,了达诸法海。】)

得法
  什么人能得法?对善知识真诚仰慕,听善知识的教诲,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这个人就是得法的弟子,所以传法的人真的是可遇不可求。我们自己是不是一个传法的材料,以现在的话来讲,有没有条件来传法。这个条件是什么?做学生之道。如果你真正是一个好学生,老师一定把法传给你。好学生的标准是《弟子规》,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矩。用现在话来说,《弟子规》是做学生必须具备的条件。
  其条件众多,最重要的是真诚,就是李老师传的「至诚感通」,没有诚意不行。每个人都觉得「我真诚、我对人诚心诚意」,但他不懂「诚」字的定义是什么。前清曾国藩先生对「诚」的解释很好,即「一念不生是谓诚」。什么叫诚?你有妄想,心就不诚,你有分别、执着,哪来的诚意!由此可知,「诚」字的意思,是妄想、分别、执着不生。一切众生的真心、本性,就是真诚。自从起了无明,就是生起了妄想、分别、执着,真诚就失掉了,诚意变成了妄想。
  所以,佛家讲「菩提心」,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至诚就感通,只要心做到至诚,就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通了。「不诚无物」,不诚就什么都不是。因此,要永远保持真诚心,对老师真诚、对佛菩萨真诚、对一切众生真诚、对冤家对头都真诚,一味真诚,你就具备传法的条件了。你要是遇到真善知识,老师不会舍弃你。
  你是否能够接受大法的承传,在佛门讲「法器」。佛法的承传与世法承传的标准不相同,除了诚意之外,还要有悟性,这一条最重要。李老师常讲要有个非常灵活的头脑,他常常比喻学佛人的头脑是八面玲珑的水晶球,透明的。如果是四方木头头脑转不动的,这个人没有法子学。但这个人有没有成就?如果他有善根、有福德,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他能成就,他能往生。谛闲法师的徒弟锅漏匠、修无法师,都是属于这种人;他虽然没有慧、没有悟性,但有福、有定力、老实。老师怎么教他,他完全百分之百的信受奉行,他也不会受外面闲言闲语所动摇,他尊重老师,听老师的。所以,「尊师重道」是第一个条件,这是你能不能成就的关键。但是传法一定要慧解,所谓是「一闻千悟」,不能一闻千悟,至少要「闻一知十」,才有能力传法;没有悟性,传法不容易。
  (节录自《华严经》12-17-0614【一一心念中,普观一切法,安住真如地,了达诸法海。】)

般若波罗蜜
  般若是智慧,对人对事对物,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迷惑,不颠倒,知道什么事应该怎么样去做,如理如法,合情、合理、合法,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人生以服务为目的」,为谁服务?为一切众生服务。诸佛菩萨不为自己,为一切众生服务。
   (节录自21-88)


  佛教教育场所名称用「寺」,寺是什么意思?「寺」是皇帝下面办事的机构,是永远建立不可废除的。「寺」有「子嗣」的意思,一代一代传下去,不可变更,不可撤销。这个名称从汉朝建立,直至满清都没有改变。佛陀教育是由皇帝亲自主持,所以这个教育机构也称「寺」。现在很多人将「寺」、「庙」合起来,这就错了,庙是从前帝王祭祀祖先的场所,譬如北京故宫有太庙;而平民祭祀祖先则称为「祠堂」。所以,庙是祭祀鬼神的,寺是政府办事机关。我们要找到佛教本来的面目,不能被现前的迷信蒙蔽了,我们在佛法里才能学到真正的东西,才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
  (节录自《华严经》12-17-0314)

三世怨
  今天这个世界上,大富大贵之人,作总统、作国王、拥有亿万财富的,都是过去生中在佛门修大福报。他们着相修福,虽然这一生福报现前了,但是一享福就迷惑了,不肯再进修。福报大,造业大,这一生福报很快就享尽了。为什么?没有智慧,没有遇到善知识,所以「迷而不觉」,再加上「邪而不正、染而不净」,多生多劫修的福,十几二十年就消尽了。福消了,罪业现前,来生就到三途恶道去了。这就是佛法常讲的「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的时候忘记了修福,于是造作罪业;等福享尽了,罪业使第三世堕落。我们要懂得警惕才是。
  (节录自《大方广佛华严经》12-17-0612讲于2002/2/4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四种慈悲
  一、「爱缘慈悲」,我喜欢你,对你慈悲;不喜欢你,对你就不慈悲。这种慈悲,凡夫皆有。
  二、「众生缘慈悲」,能够推己及人,想到我喜欢的,别人也喜欢;我不喜欢的,别人也不喜欢。为自己想,同时也能为别人想。儒家称这种人为君子、仁人。
  三、「法缘慈悲」,对于佛法有相当程度的通达明了,觉悟自己与一切有情众生的关系,知道修行证果必须要「自行化他」。化他,实在是自度,自他不二。懂得此理,所生出的慈悲心,就是「法缘慈悲」。
  四、「无缘慈悲」,无缘是没有任何条件,因为情与无情同一体,还谈什么条件!经过长时间的薰修佛法,不知不觉将之变成自己思想、见解的依据。「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与我是一体」,有这个念头是法缘慈悲;如果自自然然契入,连念头都没有,就是无缘慈悲。
  (节录《华严经》12-17-0613【一一国土中,普演广大音,说佛所行处,周闻十方剎。】)

所知障与烦恼障
  「般若」是智慧,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究竟圆满的智慧,不是外来的。无量无边的智慧,此界、他方,过去、未来,无一不知,此乃「所知」。所知是本有的,然现在不知,不知就变成障碍,障住了我们之所知,就是「所知障」。所知障与烦恼障立名之用意不同,烦恼是障碍,所知不是障碍,障碍所知之障方是所知障。
  「执着」,完全是烦恼障;「分别」,一部分是烦恼障,一部分是所知障;「妄想」,完全是所知障。有人问,无明怎么来的?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讲得清楚透彻,「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就是所知,所知就是般若智慧。在所知里立知,犹如头上安头,即是无明的根本。例如,我现在拿一本书,大众会说「法师手上拿一本书」,这就堕到无明。这是书、是手吗?手与书这些名相都是假的,是无明。所知上不再立知,智慧方现前。
  佛法未传到中国来之前,老子就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说个「名」已经错了,不是事实真相。在知见上立知,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就堕到无明。
  (节录自《地藏经讲记》14-12)

祕藏
  何以称「祕藏」?祕是祕密,藏是含藏在自性之中。众生不能明了、不能理解,则称之为祕密。心性中确实包含无量无边法,用之不尽,就是藏。犹如世间的金矿,含藏黄金非常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是不知道金矿在哪里,就变成祕密。佛用此来比喻我们心地的宝藏,心地含藏的宝藏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佛法与世法都含藏在其中。我们只要开发自己心地的宝藏,世出世间法全都通达,没有障碍。
  佛法的教学即是开发自性的宝藏,开发要用称性的工具,否则就无法开启,工具就是孝与敬。《地藏经》称为佛门孝经,孝亲尊师就能开发自性的宝藏。如果我们不能孝亲尊师,则永远在佛门之外。换言之,不能孝亲尊师,即使修学小乘也只能停留在初果、二果,要想证得小乘最高果位,还是要孝亲尊师。此乃真理,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诸佛如来之修证,无一例外。
  《观经》云,「净业三福」乃「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我们一定要认真去做到,把孝顺父母的心推广,去孝顺一切众生。诸佛如来确实是这样修的,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老师。不但一切人是老师,树木、花草哪一样不是老师?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甚至一微尘、一毛端,我们触目都能醒悟,那就是老师。看到树,种子是信心,根是慈悲,树身是智慧,枝干是方便,繁密是五度。在在处处只要见到了,心里都开智慧。惠能大师见五祖时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六根接触外面境界都开悟,即是常生智慧。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顺自己意思则起贪爱,不合自己意思就讨厌,生烦恼。觉悟的人,六根观六尘境界只生智慧,不生烦恼。
  佛经上告诉我们,自性具足一切法,即是宝,像大地含藏矿物宝藏一样。大地含藏的宝藏用得尽,我们心性含藏的宝藏用不尽。要懂得开发!四大菩萨就是开发自性宝藏的四个法门;地藏菩萨的孝敬,观音菩萨的慈悲,文殊菩萨的智慧,普贤菩萨的落实。四大菩萨教我们如何开发自性宝藏。这四个法门要同时用,缺一不可。佛在千经万论中所说不外如是。诸佛菩萨明白了,落实就得受用,得的是大自在、大圆满。我们迷惑颠倒,迷失自性,胡作妄为,所以搞六道轮回,生死流转,永无出期。
  (节录自《地藏经讲记》14-12)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轻松学佛       佛学)(五明学佛网:轻松学佛       佛学)  

 唐仲容居士:关于佛学的本质 

 吴润江上师:华藏上师演讲稿集要 三、世界新专佛学社恭请演 

 傅味琴居士:向释迦佛学习成佛就快了(释迦牟尼佛圣诞日开示 

 傅味琴居士:弘法是为了报佛恩(大般若佛学苑-提问解答) 

 崇慈法师:崇慈法师佛学问答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略说大乘佛学 

 沈家桢居士:佛学鸟瞰 

 沈家桢居士:佛学一瞥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月是故乡明––上妙下莲老和尚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国父纪念馆佛学讲座开示(82 

 陈兵教授:中国佛学的继承与重建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一集 妙莲老和尚对福严佛学院学僧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