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轻松学佛法摘要:佛学篇 三


   日期:2013/11/24 14: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常乐我净
  常乐我净称为「四净德」。「常」是永恒不变,「乐」是离一切苦。世间人讲的苦乐是相对的。常乐我净之「乐」,是所有相对的苦乐皆断尽。「我」是主宰、自在之意,真正做得了主,真正得大自在。「净」是清净,一尘不染,心地空寂。真心里不能有一物,惠能大师讲得很好,「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若在其中加进一物,就错了。
  (节录自《地藏经讲记》14-12)

菩萨
  「菩萨」是印度话,有两种翻译,古译是「大道心众生」;玄奘法师译为「觉有情」,即觉悟的有情众生。佛在《华严经》上说,《华严经》应当传授给大心凡夫,也就是大道心凡夫,大心凡夫就是菩萨。只要发大心就是菩萨。
  「觉有情」,我们是有感情的众生,感情是烦恼,虽有烦恼但觉悟了。觉悟就是方向对了,虽然还没有入佛的境界,但是心行、方向确实是成佛的方向。像航海、航空一样,罗盘对得很准确,虽然还看不见彼岸,但是知道决定可以达到彼岸。菩萨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如果对于一切人事物清楚明白,知其业因果报,就称之为「菩萨」。对人事物都不了解,就是凡夫。菩萨是明白人,凡夫是糊涂人。地藏菩萨的名号简单介绍到此。
  (节录自《地藏经讲记》14-12)

何谓经
  「经」是通题。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皆尊称为经。这种称呼是顺着中国人的习惯,佛法未传到中国之前,中国人对于古圣先贤的教诲都称为「经」;儒家有《十三经》,道家有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佛法传到中国之后,中国人对佛法尊敬,同样也称之为经。「经」,梵文是「修多罗」。
  修多罗有五义:
  一、「涌泉」,像泉水往外涌,指佛经义趣无穷,富有摄受力,愈读愈有味道。二、「出生」,能出生一切微妙善法,读佛经之后,心善、行善,将性德引发出来。三、「绳墨」,就是标准,是真妄、邪正、是非、善恶、利害之标准。四、「显示」,能显示真理。五、「结鬘」,结鬘是贯穿诸法。现在讲科判、章句之学,文字组织自始至终一脉相承,有条不紊,结构严谨,思想体系清楚明了。
  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中,对经有十种解释。通常以「贯摄常法」来解释「经」的意思。「贯」是贯穿,就是结鬘之意。佛的说法很有条理、很有层次,有条不紊。「摄」是摄受,就是涌泉之意,法味无穷,能摄受人心,令人读到之后欲罢不能。「常」,所讲的理论、方法永远不变,超越时空。三千年前的古人,遵循这些理论、方法修学得以成就;三千年后的今人,遵循这些理论、方法,同样能成就。古时印度人用此方法能成就,现在中国人用此方法也能成就。佛法超越时空。超时空的作品,当然是真理。「法」是法则、规矩,依照此方法修行决定成功。经典具足贯摄常法四意。
  (节录自《地藏经讲记》14-12)

般若与智慧
  般若与智慧,意思有时是相同的,但也有差别。「般若」,依《般若经》所说,是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前面的大智慧,解作戒定慧之慧。慧必定包括戒、定;戒不一定有定、慧;但是有定一定有戒,此是「定共戒」。有定的人不会犯过。有慧的人是「道共戒」,持戒就更高明。实相般若是体,实相无相,于一切法清楚、明白,没有分别。分别尚且没有,何来执着?是故称为实相般若。实相就是真相,彻底究竟明了宇宙人生之真相。
  实相般若起作用,有两种:「一是自受用;一是他受用」,自受用是观照般若;他受用是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就是过高等智慧的生活,或者像果地上的法身大士,过圆满智慧的生活,与光明云相应。我们凡夫懂得观照,方能过高等智慧的生活。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是观照的总纲领。所以,对于一切法相,不分别、不执着,随缘而不攀缘。什么都好、什么都自在,每天生活清净,快乐无比!随遇而安。富贵有富贵的快乐,贫贱有贫贱的快乐;富贵、贫贱是事相,快乐是平等的,都生活得圆满。
  观照般若,是对自己的受用。文字般若,文字包括言语,是利他的,是帮助别人的。观照般若是身教,文字般若是言教,实相般若是意教,身、语、意都是教化一切众生,都是在帮助一切众生。实相虽说是意教,然没有意的念头,有意的念头就不是真实般若智慧。般若是即相离相,离即同时,方能破除一切迷惑。
  (节录自《地藏经讲记》14-12)

福报
  大菩提、大涅槃,以及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是我们应该要得到的,与诸佛果地之智慧、功德,无二无别。若见了性,自性智慧、福报方能现前。那时,福报就像泉水一样往外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是称性的福报。未见性之前,生生世世的福报是修得的,修得的福报用得尽。譬如我们有家产,家有金矿储量非常丰富,生生世世用不尽。可是现在金矿被土岩石掩埋,没有开采。我们身无分文,要去打工,赚一点钱过生活,虽有亿万家财却得不到受用。我们自性的般若、智慧、功德、财宝,就像金矿没有开采一样,所以现在很苦。
  真正觉悟的人,只想今天一天的受用,决不会想明天,想明天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今天生活所需有多余的,布施给别人,有福与一切众生共享。明天怎么办?明天会有更多财富。何以会有更多?种福,福报永远增长,不会消失。我们看到世间有财富的人拼命积蓄财富,不肯做社会福利事业,不肯帮助贫苦的人,过不了几年,就家破人亡,财产都失去了。这种现象,古今中外比比皆是。
  (节录自《地藏经讲记》14-12)

皈依
  「大皈依」,回归自性。此句就是皈依三宝的理论依据。一、「皈依佛」,佛是自性觉。自性周遍法界,故以光明云显示。凡夫迷失自性,招来无量无边的灾难。性虽无相,然能现一切相,所现之相是自性的相分,性相是一不是二。众生不知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而生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是病。自己身体有毛病,自己受苦。所以,众生受苦,佛受苦;众生得乐,佛得乐,实为一体之故。
  阿弥陀佛是谁?自性弥陀!毘卢遮那是谁?自性毘卢遮那,正是自己!如果我们醒悟过来,懂得虚空法界都是自己,大慈大悲全体显露,对于任何人事物自自然然都爱护。爱怜之心、关怀之心、帮助之心,油然而生。分什么彼此!你恭敬、赞叹我,我爱护、帮助你。你毁谤、糟蹋、侮辱我,我依然爱护你、帮助你。为什么?你迷,我不迷。迷的人分自、分他,悟的人不分你我,同体关怀。
  诸佛如来赞叹释迦佛在五浊恶世出现,教化刚强难化的众生,此话意义甚深。刚强难化的众生,迷惑颠倒,堕地狱、变饿鬼,是自作自受。佛能够帮助的是教诲、开导,说明事实真相。我们自己要觉悟,要回头,回头是岸。
  皈是回头,依是依靠,要依靠性德。性德,本经用「光明云」来表,《华严经》用「大方广」来表。诸位要明了此段十句光明云含摄全部《华严经》,《华严经》含摄全部佛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讲无量无边的法门,全部含摄在十种光明云之中,一法不漏。我们要能体会此段之深意。
  二、「皈依法」,法是自性正。自性正是自性本具之般若智慧。自性觉是根本智,自性正是后得智、权智。我们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付诸实践,那就契入佛的境界。入佛境界,就超越十法界。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与法身大士无二无别,我们并没有证得法身,可是与法身大士真的是惟妙惟肖,这就是《华严经》讲的大心凡夫。大心凡夫念佛往生,决定生实报庄严土。四土、三辈、九品,我们统统有分。善导大师之前的古大德常说,上三品都是菩萨往生的,凡夫没分。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他说「九品往生都在遇缘不同」,此话说得好。我们是凡夫,遇到的缘殊胜就能上品上生。菩萨若是未遇此殊胜缘,可能是中下品。「都在遇缘不同」,真是平等法。
  要解决现前的社会问题,解决众生无量无边人为的灾难、自然的灾害,就要从心理上做一个重大的转变。就是一定要爱世人,把爱护自己的心扩大,爱护一切众生。果然如此,所有一切灾难就都消除了。迷惑颠倒之人,只知道自己没有别人,甚至于做损人利己之事。真正明白人知道损人决定不利己,损人是损己,利人才是真正利自己。佛法首先要把我们的心量拓开,「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才是真正皈依正。自性本具的正知正见,乃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一切生活的依据。
  三、「皈依僧」,僧是净。用现代话说,僧是社团、团体。佛法里四个人称为众,四个人以上在一起生活、工作,就是一个小团体。这个团体的人都能修「六和敬」,就叫做僧团、僧众。人人修六和敬,人人心地清净圆满,这个僧团是天上、人间一切团体里最值得人尊敬的。团体再大,人众再多,意见不和,就不是僧团。有意见都是妄想、分别、执着,自性之中本来没有妄想、分别、执着!
  (节录自《地藏经讲记》14-12)

檀那
  「檀那」是梵语,意为布施。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世尊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三种布施具足。讲经说法用智慧、体力,这是内财布施。所说的理论与方法,是法布施。众生依法修行,能离一切忧悲、苦恼,知道脱离轮回的道路,则是无畏布施。以上是诸佛菩萨所做的三种布施。
  (节录自《地藏经讲记》14-12)

启请
  当年,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在菩提树下示现成佛,成佛之后就要教化众生。然教化众生须有人启请,若无人启请,佛就无能为力。世人谁认识释迦牟尼佛!谁知道佛是大智慧的人、人天大导师!世间无人启请,佛就要入般涅槃。净居天人见到了,立刻启请,所以佛才住世八十年,讲经说法三百余会,因此我们要感激净居天人。他们也很慈悲,怜悯一切苦难的众生,所以启请如来说法。
  (节录自《地藏经讲记》14-12)

佛教是教育,非宗教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三十岁开悟,开悟之后开始教学,现在讲办班教学。七十九岁圆寂,教学四十九年,办班三百多届。这个班有长有短,有的二、三年,有的二、三天,长短不定。佛一生乐此不疲,快乐无比,教化了多少众生!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是常随弟子,佛走到哪里跟到哪里;而临时来的人数,比常随众多很多。释迦牟尼佛没有学校,在什么地方上课?山林树下、河边,大家坐在地上,这样教!四十九年如一日,快乐无比。所以,佛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学,它跟宗教不相干,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的。用今天宗教这个定义来看佛教,佛教跟它不相应。因为宗教有一个造物主、有一个真神,佛教没有。佛教中,佛陀、菩萨、阿罗汉都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这些名词都是梵语音译过来的,是佛陀教学里头学位的名称。最高的学位称为「佛陀」,像我们今天学校的博士学位;第二个学位是「菩萨」,好比是硕士;第三个学位是阿罗汉,好比是学士。你修行到某一个阶段,你就拿到学位了。
  文摘恭录自净空老和尚讲述《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四九集)2012/10/6

八相成道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降生在印度,示现八相成道,绝对不是释迦牟尼佛是个普通修行人,真的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成佛了。世尊在《梵网经》里面告诉我们,他到娑婆世界来示现作佛,就是像这种八相成道的表演,这一次是第八千次,由此可知,世尊久远劫就已经圆成佛道了。
释迦牟尼佛一生表演给我们看,八相成道是演,讲经说法是说,他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人人都学释迦牟尼佛,佛法则久住世间。
  八相成道:降兜率、入胎、生为太子、舍俗出家、降魔、成道、说法、涅槃
   文摘恭录自净空老和尚主讲之《大乘无量寿经》 02-034-0121、136

放下是为自己,提起是为众生
在中国南宋,跟岳飞同时代,有一位布袋和尚,《高僧传》上有此记载。但是他姓什么没有人知道,从哪里来的也不晓得。这个和尚每天背个大布袋到处去化缘、去游化,人家供养他的东西就往布袋里一放,背着就走了。
有人向他请教什么是佛法?他把布袋放下,表示一切放下,大家看了就懂得了。放下之后怎么办?他把布袋拿起来,背了就走了。这个含意很深,放下之后要提得起,放下之后提不起来,那没用处。所以,放下是为自己,提起是为众生。
他圆寂的时候告诉大家,他是弥勒菩萨化身来的。他把自己身分暴露之后,真走了。
文摘恭录自02-037净土大经科注

佛陀是觉悟的人
  释迦牟尼佛不是神、不是天使,他是人。
  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印度人称他为佛陀,佛陀翻译成中国意思是觉悟的人,跟中国圣人的意思一样。圣的意思是明白人,对于宇宙人生真相明白了,这叫圣人,印度人称为佛陀。菩萨也是明白人,但还没有达到圆满,不是究竟圆满,究竟圆满才称佛陀。
  现在许多信佛的这些佛教徒,把佛菩萨当作神明看待就错了,这就是章嘉大师讲的,你走错路了。许多人迷信,不了解事实真相,把佛菩萨当作神明去供奉、膜拜,不知道佛门里面这些佛像是表法的,不是叫你放在那里去烧香拜拜的。
  寺院就好像现在的博物馆,它是教学的,佛法是教室、课堂跟博物馆融合在一起,用现在的话说,是艺术的教学。
  净空老和尚法语 文摘恭录自—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一七集)

佛教是什么?佛陀教育
佛的教诲叫佛的教育,终极的目标就是教我们回到自性。回到自性叫成佛。成佛,成就究竟圆满,智慧圆满了,福德圆满了,相好圆满了,一切都圆满了,这叫离究竟苦、得究竟乐。佛教终极目标在此地。我们了解之后,向这个目标去迈进。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现在佛教变成宗教,自自然然随着产生很多很多的误会。
佛教是什么?佛陀的教育。名不正,言就不顺了。我搞清楚、搞明白了,老师(章嘉大师)劝我出家,我出家之后在台湾,第一桩事情向中国佛教会上书请求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我们自己要把这个名字搞清楚,佛教是什么?佛陀教育,我用这个名称。中国自古喜欢简单,佛陀教育简称为佛教,但是现在佛教被人误会,不得不加两个字进去,佛陀教育,不要让人误会。
寺庙是学校,本来是学校。寺这个名词从哪来的,很多人不知道。寺是政府办事的机关,这个机关很特别,直接归皇上管的称寺,归宰相管的称部。所以部有尚书,尚书就是部长,有侍郎,侍郎就是次长,宰相底下六个部。皇帝下面直接归皇帝指挥的,办事的机构,有九个单位,叫九寺。
寺是永远不能撤销的,永久设施的叫寺,部是可以撤销的,可以增,可以减,那不是永久的,寺是永久的,政府办事机关,寺的长官称卿。你看古时候,三公九卿,三公是皇上的顾问,那是国事顾问,地位最高的,九卿是他下面,九个办事机构的首长,长官。
佛称寺,佛教到中国来了,皇上成立一个新的,就是佛寺,白马寺,在第一个。这个里面主管的人不称卿,称住持,称方丈。所以它是教学机构。佛教传到寺干什么?它干两桩事情,第一个,翻译经典,就是国立的编译馆;第二桩事情,讲解经典,培养师资。因为是直接归皇上管的,所以佛教的传播超过儒,儒家书院没有佛教寺庙这么多,皇上管的。
皇上管的它跟皇家关系密切,属于皇家的一个单位,所以它的建筑可以用宫殿式的。这就是国家对于佛陀教育的重视,对佛陀教育的礼遇。它是从外国传进来的,佛教确确实实把儒道大幅度的向上提升,这是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今天讲传统,儒释道缺一不可,像鼎之三足,缺一个,它就不能成立。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73集 2013/10/12

佛跟众生是一不是二
《华严经》上,《华严》是释迦牟尼佛成道第一次宣讲的大经,内容是什么?佛在毕钵罗树下入定,真正彻底放下了,放下什么?放下一切的烦恼、习气、障碍,那么这些东西障碍我们的真如本性,换句话说,障碍我们自己的真心。人人都有个真心,真心从来没有失掉,这个真心就叫本性,也就是真佛,真心真佛。
佛是什么意思?佛是智慧,是觉悟,印度人把觉悟跟智慧称之为佛陀。这个智慧、觉悟是本有的,不是从外学来的,外面没有,叫自性觉,自性本觉。我们中国老祖宗懂,不是不懂,中国老祖宗说「本性本善」,这个觉就是善的意思,智也是善的意思,统能讲得通,自己本来有的。
本来有的现在为什么没有?现在叫迷了,为什么会迷?因为烦恼、习气,这个东西把我们的真心迷了。迷了之后,从真心变现出一个妄心来。妄心跟真心是一个心,作用不一样。作用,真心在觉,它是无所不知,无量智慧,无所不能,这么大的作用。
迷了之后,一无所知,虽有,它不起作用,所以佛叫它做无明。无明是什么?它不明了了,本来是明了,现在不明了了,叫无明。无明是所有烦恼的根源,烦恼都是从这生的。所以一旦觉悟了,烦恼全没有了。烦恼是假的,不是真的,像个阴影,光明一照,它就不见了,黑暗就没有了,明暗两面,明是觉,暗是不觉。
我们今天在不觉,不觉的时间太久了,不觉就是迷得太深了,真正回不了头来。这时亏得释迦牟尼佛明白了,怎么明白的?从禅定当中明白的。所以戒定慧叫三学,不止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诲,他告诉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人破迷开悟,回归自性,都用这个方法,没有例外的,就是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佛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开智慧,那么定是手段,不是目的,心定了,他才能智慧就现前。
所以佛法里面用水表法,水在宁静的时候不起波浪,没有染污,把它比作真心、比作本性,这个本性本善,水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山河大地统统照在里头,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它的作用。真心能照全宇宙,不但照全宇宙,还照过去、未来,没有照不见的,不但能见、能闻、能嗅、能知,见闻觉知四个字全起作用,本能。所以佛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是你的本来面目,你现在把这些作用丧失掉了,叫你做凡夫,凡夫跟佛没有两样,凡夫觉悟了叫做佛陀,自性迷了叫做凡夫,就这么一回事情。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59集2013/10/01

佛法里头有真正的喜乐
佛法常说,学佛没有前后眼,你也得不到佛法。所谓前后眼,你能看到过去,你能看到未来,你才知道我学的这部经,我学的这个法门,我怎样用它,不但帮助我解决这一生生活上的问题,让我得自在、得安乐,而且真正帮助我提升,指出我一条光明的道路,我将来一定会到达。这个学佛就有乐趣,尝到法味。孔子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是快乐,快乐不是名闻利养里头来的,不是外面刺激来的,内心生出来的。内心什么?喜悦,就是智慧、德行,快乐从这来的。传统文化里头有,有这种喜乐,佛法里头更殊胜。
如果没有真正的喜乐,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要做不到这一点,自古至今那么多人学佛,就不可能!谁不希望生活在快乐的环境里?没有真正的喜乐,决定不能长久。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证实,古圣先贤跟佛法,它有它的价值存在。那现在人疏忽了,把它看成迷信,对它了不了解?不了解,不认识,人云亦云,不去研究它,不去了解它,这叫当面错过。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58集2013/9/30

身体是假的
佛法的真假有标准,这个现象是有生有灭就是假的。六道有生有灭,十法界有生有灭,为什么?阿赖耶变现出来的。阿赖耶就是有生有灭,前念灭了后念生。前念跟后念不是一念,要是一念那就是相续,每个念头都是独立的,都是从起心动念产生的。
所以经上告诉我们,它是相似相续,不是念念相续,念念相续是相同的,它不同,它接近,就是相似相续,不是完全相同。我们看侷限在我们的现前的见分,我们看到这个房子,看到我们居住的环境,好像昨天跟今天是一样的,其实不相同。
科学家告诉我们,每一天我们身体细胞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就是生灭法。老的细胞死了,被排泄出去了,包括流汗,流汗都是排泄出去,细胞排泄出去,新生的细胞代替旧的细胞。一天二十四个小时,我们死去的细胞有多少?科学家告诉我们,七千亿,单位是亿,七千亿。
那么每天新生的新细胞也有七千亿,补充它的位子。所以这身体新陈代谢,它是生灭法。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身体大概有多少细胞组成,有六十兆,有这么多。每一天新陈代谢七千亿,佛法里面讲每七年是一个周期,我们所有的细胞统统都换掉了,旧的一个都没有了,七年是个周期。所以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在肉身里头找不到我,没有我。
可是我们除这个身体之外,这身体假身体之外,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灵性,灵性不生不灭。一般人叫灵魂,它实在不灵,它迷惑颠倒。等到它灵了,灵了就不叫做灵魂了,灵了是什么?灵了就叫它做佛性了。没有觉悟,它不稳定,它有妄念,它有分别,它有执着,所以它在六道里头搞轮回,这个身坏了,它又去找一个身,这叫投胎,去找身体。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死不断,这是佛菩萨看到苦,真正苦。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81集2013/10/18

我是个障碍
念佛是用念阿弥陀佛的方法修禅定,得到禅定叫念佛三昧,三昧是梵语,意思就是禅定,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达到禅定。为什么达不到?没放下。首先要把我放下,对六道众生来讲,这最困难的事情。为什么要把我放下?我是个障碍。
障碍什么?障碍你明心见性,我里头有自私自利,我里头有四大烦恼常相随。我是什么?大乘经上说,第一个是我见,我见就是执着有我;第二个是我爱,我爱就是贪;我慢,慢是傲慢瞋恚;我痴,这四个特性。
我,从我连带产生我爱、我慢、我痴,就是贪瞋痴。所以贪瞋痴从哪里来的?有我那个时候就有它,这叫根本烦恼,叫俱生烦恼,不是学来的。贪瞋痴的反面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是性德;换句话说,自性里头本来有戒定慧,戒定慧并没有失掉,迷了之后戒定慧变成贪瞋痴。
大乘教里面教我们修行,没有别的,「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个东西要在一切人事物里头断掉。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91集2013/10/26

以为身是自己,这个认知是错误的
《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是什么意思?生灭法,它不是常住的。我们爱惜这身,身是自己吗?以为身是自己,这个认知是错误的。现在科学家告诉我们,我们身体,这个物质身体是细胞组成的。一个人身体大概有多少细胞?科学家告诉我们,大概有六十兆,单位是兆。这六十兆个细胞,它们寿命长短不一样,有的细胞只有几个小时,有的细胞三、四天,也有三、四个月,也有少数超过一年的。
最长的是脑神经细胞,它的寿命最长,大概可以活一百五十年,我们人的寿命都没那么长。每一天新陈代谢,就是老的细胞死了,被排出去,排出体外,新的细胞产生,填补它的空缺。每天有多少?有七千亿,每一天七千亿个细胞新陈代谢。
佛经上告诉我们,七年是个周期,七年,旧的细胞全部没有了,统统都换掉了。佛经上讲得笼统,科学上说得很详细,它一个器官一个器官来告诉你,细胞寿命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有长有短。所以这个现象是相似相续,不是真的,无常,是生灭相。
既是生灭相,在佛法里讲,它就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不生不灭。心,真心不生不灭,妄心有生有灭,真心不生不灭。妄心的体就是真心,所以真妄不二。不能在这上面有真正的认知,他的慈悲心生不出来。慈悲心生不出来,就是告诉你,真心不能现前。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91集2013/10/26

万缘放下才能明心见性
直彻心源,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朗然大觉,大彻大悟,这两句是因。怎么个修法?直彻心源的修法是万缘放下,有一桩没放下就是障碍。所以要放得干干净净,连放下这个念头也要放下。我什么都放下了,我什么都放下这一句没放下,它会造成障碍。
所以佛说,佛氏门中,一法不立,一切都放下了还是一法,有这一法,错了,这一法成了障碍。所以到最后连佛法也没有,佛法是假立的,因缘生法。直彻心源,佛法就没有了,你才见到佛法是从心源里头流出来的,这才真正是大觉。
大觉是什么样子?本然清净,顿契法身。这里所说的本然清净,就是惠能大师所说的本自清净,从来没有染污过,顿契法身就是融入常寂光了。常寂光是法身,法身无相,法身无不相,无相是讲法身的体,无不相是讲法身的作用。法身作用能生万法,虽生万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万法不是真实的。
万法有生有灭,有生有灭是假相,不是真相,真相不生不灭。我们在大乘经天天在薰习,薰习太重要了,所以经一生不能放下,天天薰习,薰成非常坚固强而有力的信心,决定不会改变的。像诸佛菩萨一样,他为什么不能改变,因为他直彻心源,朗然大觉,所以他永远不会改变。
文章恭录—2012净土大经科注第489集2013/10/24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轻松学佛       佛学)(五明学佛网:轻松学佛       佛学)  

 黄夏年教授:当前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的难点与对策 

 黄夏年教授:1994年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综述 

 楼宇烈教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楼宇烈教授:佛学与中国近代哲学 

 魏道儒教授:从《华严十玄门》解析佛学中国化 

 赖永海教授:佛学院教育与大学教育之共性与个性 

 赖永海教授:佛性·本心·良知——陆王心学与佛学 

 赖永海教授:僧团如何办好佛学研讨会? 

 方立天教授:重“禅”与重“性”——学习太虚法师“中国佛学 

 方立天教授:慧远的佛学思想 

 方立天教授:四十余载的佛学人生及学术生涯 

 李利安教授:真禅法师佛学思想与实践的人间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