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轻松学佛法摘要:宗教篇 三


   日期:2013/11/26 15: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一、仁慈博爱 宗教之根

  因为现在多数宗教都流于形式,疏忽了教育,所以我们现前联合世界上许多的宗教,提倡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是爱的教育。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这三教是一家人,关系非常密切。我上次在澳洲参加一个宗教座谈会,有一位基督教徒问我这三教的关系,我说:这三教所用的经典是同一部──《圣经》;犹太教的经典是《旧约》,他们不承认《新约》,他们崇敬上帝,不承认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不承认玛利亚;基督教依据《新约》,肯定耶稣是上帝唯一的独生子;而天主教承认这三位是一体,《新旧约》都读、都尊重,实在讲他是以玛利亚为中心,天父、天母、圣子是三位一体。所以我说:犹太教是皇上那一派的,天主教是皇后那一派的,基督教是太子那一派的。他们听了,这个很好懂、很合逻辑。伊斯兰教跟你们拜的上帝是同一个上帝,他是你们的堂兄弟,关系都非常密切,都是一家人。既是一家人,怎么可以打架?怎么可以吵吵闹闹?应当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所以我们要把关系搞清楚。

  《新旧约》说了许多次:「上帝爱世人」、「神爱世人」。上帝怎么爱世人?谁看到过上帝?谁见到过神?那个爱不就落空了。我们要把上帝爱世人的那个爱,变成自己的爱,我们要代表上帝去爱世人,这才叫做教徒。不能说是上帝爱世人,我不爱你,那怎么行?那就不能称为上帝的儿女。佛教也是如此,佛菩萨大慈大悲,我们要把佛菩萨的慈悲落实在自己,效法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对一切众生,这才是佛的弟子。我们也不能说,「佛菩萨对你慈悲,我不是佛,我不是菩萨,我可以对你不慈悲」,不能这个说法。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每一段经文前面第一句:「阿拉确实是仁慈的」,他们称上帝为阿拉。所以,我们综合全世界许多宗教的典籍,其最中心的教义就是「仁慈博爱」,我们要学习。

  我们要以仁慈博爱存心,不但佛菩萨护念,所有宗教一切神圣都欢喜,中国人讲保佑你。再以《华严经》的教义来观察,这许多不同的宗教、神圣,还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从这个地方建立信心,知道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种族,可以融合成一体,可以变成一家人。问题是我们自己要觉悟,我们首先要去做,以仁慈博爱存心,以佛陀教导我们的四摄六度、普贤十愿,处事待人接物,就能把全世界不同的族群结合成一家人。

  (节录自《华严经》第12-17-0383卷)


三二、团结沟通免宗教战争

  我们读《华严》、学《华严》,这才把佛教的界限展开了,跟所有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沟通往来。有很多人问我:法师,你为什么这样做?我说,这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落实,我们学了《华严经》,不能说学了不做。怎么做?就是要团结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为全世界众生求福。我归结《华严经》教学真实的功德利益为十二个字:「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要完全落实这十二个字,这个界限不能不突破。宗教界限不突破,就会产生宗教战争,我们看中东宗教战争,印度尼西亚回教与基督教战争,这个没有意义。如果我们一沟通,这个问题就化解了。

  在新加坡,回教跟基督教见面多么亲切,在一起吃饭聊天。现在九大宗教的代表、领导人都起了中国名字(他们把名单拿给我看,我发心为每个人刻图章),一起到中国去访问中国五大宗教,这个多亲切!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教学,佛家讲一片慈悲,没有界限的。他们的教是「神爱世人」,神爱的是世人,不是指他的信徒,所以我常跟他们开玩笑,神爱我比爱你要加好几倍,他们很惊讶!我说,你们是神的儿女,神当然爱你,我们不是神的儿女,神会加倍的爱我们,他才是神。这样就沟通了,真正变成一家人。我跟他们说,佛是老师,他们信仰上帝、信仰神,神是他们天上的父;神是你们的父母,释迦牟尼佛是你们的老师,你们爱父母,也爱老师,决定没有冲突,绝对不会说,「你尊敬释迦牟尼佛,你有罪,你错误」,没这个道理,父母都教我们尊重老师,我们的老师都教我们孝顺父母。

  在经典上、教义上没有搞通,过分的分别、执着,才会产生误会,所以教理经典也要交流。因此,我们六月份就开始邀请九大宗教来为我们讲他们的经,我们学习他们的经。我们在理论上、知见上能够达成共识,和平、安定、幸福才有根。希望我们这些做法能够向全世界推广,新加坡带头做,影响了马来西亚,现在马来西亚也要做,我们把它推动到亚洲地区,然后再推广到全世界。我们的目的就是十二个字:「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决定没有私心、自私自利,我们在这个地方建立共识。所以新加坡九个宗教能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是「守护一切众生令住正道」。

  而「令住正道」的核心重点还是教育,这就是我们讲的宗教教育。教育是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三方面教育现在已经被人疏忽了,现在只有靠宗教,希望宗教能挽救破碎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宗教领导人本身,连心连手来做这个事业,更希望所有宗教的信徒,要同心同德,把「爱世人」这桩事情做好,真正爱护一切世人。你爱他,你就要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恢复有个正确的思想,有正确的观念,就能够舍己为人。错误的观念是自私自利,正确的观念是舍己为人。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为世人服务的,为一切苦难众生工作的,这个观念是佛菩萨、众神的观念。所以令一切众生永离邪知邪见,获得正知正见,这是守护里最重要的一桩大事。

  (节录自《华严经》第12-17-0301卷) 


三三、提倡宗教教育

  宗教教育是把人精神生活提升到高度,但是我们看看现在的宗教,多半都停留在仪式,没有讲学。好像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偶尔还听到有讲道的,其他的连佛教,讲经的都很少,所接触到的是法会、是超度,做的是这些事情,无怪乎社会大众对宗教批评迷信。这对社会、对世道人心究竟有什么帮助?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深反省。

  在今天社会里面,我们只有期望各个宗教的领导人、传教师,所以我提醒、劝勉他们,宗教仪式固然重要,宗教教育更重要。仪式是外表、是躯壳,教育是灵魂,只有躯壳,没有灵魂,别人说我们是迷信,说我们是消极,我们很难辩驳,所以必须要提倡宗教教育。而且宗教与宗教之间要合作,互相观摩,一定要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我们提出来,世间所有宗教的根本,就是「仁慈博爱」。《古兰经》每一段经文的前面,一定有一句:「阿拉是仁慈的」;《圣经》里有:「上帝爱世人」、「神爱世人」,这样的句子太多了。佛经讲「慈悲」,这两个字在大藏经里重复几万遍,所以佛教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佛教的根本是慈悲。因此,我们用「仁慈博爱」四个字,就把所有宗教的根本找出来了。我们的根本相同,方法、手段不一样,就是佛家讲的「方便为门」。各个宗教是方便,无非是教导一切众生「仁慈博爱」。

  仁是推己及人,仁是两个人,不是一个人。这个字的意义,就是要我们常常要为别人着想,这是仁人。范仲淹先生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仁人。所有一切苦难我们先承担,所有一切享受让别人先享受,这是菩萨!宗教里面讲,这是神圣。神圣的行为,菩萨的理念,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而且须臾不能离开的。宗教的目的,无非是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今天我们期望全世界的宗教领导人、传教师,如何来落实宗教教育,就是「仁慈博爱」的教育,破迷开悟的教育。这个教育,可以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节录自《华严经》第12-17-0318卷)


三四、多元文化的教学

  我们与世界上不同的族群、宗教往来,我们与他们谈什么?谈《了凡四训》好,讲这些故事给他们听,他们容易接受。你要是对其他宗教介绍佛经,相当不容易。介绍这些因果的故事,告诉他福是怎么求的,灾难是怎么来的,他要是清楚了这些事情,他就懂得趋吉避凶,懂得如何消灾免难。这件事情对他有切身的利益,他会很关心,他会认真学习。因此,首先要教这个,这就是我们在现前时代,要知道众生根性,我们遵守印祖的教诲,用这个方法来帮助这个世间消除劫难。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多元文化的教学,所以《华严经》对我们的帮助非常之大!

  (节录自《华严经》第12-17-0385卷)


三五、宗教交流

  佛法是什么?真实智慧的教学;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宗教,都要共同学习。我们首先带动,我学其他宗教的经典,他们欢喜,看到我学他们的,于是他们也想通了,他们也学佛法。我现在用相当大的时间读各个宗教的经典,现在新加坡每个宗教都看我们讲经的录相带,我们在教理、教义上互相交流,这才真正把一切误会、隔阂、障碍从根本拔除,奠定了社会融洽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的真正基础。

  (节录自《华严经》第12-17-0300卷)


三六、普入诸趣

  佛菩萨、祖师大德教我们要学菩萨,要发心「普入诸趣」。这就是说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个地区、哪个族群、哪个宗教,只要有缘,我们一定要去拜访,要跟他们结缘。这一点,说实在话,佛教远远比不上基督教、天主教。我们对于稍稍苦难的地方,像非洲有很多小国家,我们佛教没有人肯去,天主教、基督教他们去,跟这些苦难的人同甘苦、共患难,在那边传教,帮助他们。他们物质生活条件非常差,这些传教师在各个地方化缘帮助他们。

  我听说,他们在那边布施医药,办了一个流动义诊所。这个事情是特莉萨修女告诉我的,我送了五万块钱给他们买医药。这一次我们见面,她又告诉我,她们非常需要一部救护车,那边交通非常不方便,病人很可怜,缺乏交通工具,我答应送她一辆车。我们不要分国家、不要分种族、不要分宗教,「普入诸趣」。决不能说他是基督教,不是佛教,我们不给;若是如此「众生无边誓愿度」,及「普入诸趣」,就讲不通了。我们今天所作所为完全随顺佛陀教诲,绝不随顺自己的情执。我们自己不能到的地方,他们到了,我们对他的赞助,也就是我们出了一点心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众生。必须要将族群、宗教融成一片,这才是普度众生,一定要离开妄想分别执着。

  (节录自《华严经》第12-17-0364卷)


三七、本是一家人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里面,讲我们这个地球人类是一个祖先,全世界的人类都是亚当、夏娃的后裔,原本就是兄弟姊妹,就是一家人。这是从事上说的,佛法是从理上说的,比这个说得更圆满。兄弟姊妹相争,互相残杀,这是多么悲哀的一桩事情!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地区生活的这些人类,都是一个祖先所生的儿女,散布在各个地区,形成不同的支派、不同的族群。《古兰经》提醒我们认知,其目的就是希望真正能够达到大家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是《古兰经》的目的,也是希望止于至善;他们的教义反对战争,爱好和平自由。佛家的经典就讲得更深刻,确实有圆满的理论,有周详修学的方法,从理到事,这才是真正的大圆满。

  (节录自《十善业道经》第19-14-96卷)


三八、落实宗教教育

  这个世间,讲经说法的人太少了,要想挽救世道人心,挽救劫难,没有别的,决定要提倡宗教教育。因为今天家庭教育没有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圣贤教育完全脱节了,所以社会动乱,灾难频繁。解决的办法,只有提倡圣贤教育。提倡圣贤教育,在现阶段能做的,只有宗教。因此我才联合世界上各个宗教的领导人、传教师,希望我们常常能够聚会,建立共识。

  在佛教,要把佛陀的慈悲,落实在我们自己身上;在天主教,一定要把耶稣基督的爱心,落实在他们信徒身上;伊斯兰的教徒,一定要把阿拉的仁慈,落实在他们信徒身上。于是我们就了解,所有不同的宗教,心是一样的:仁慈博爱。每一个宗教的爱心都是超越时空、超越种族、超越国界、超越宗教,宗教哪有不能融合、哪有不能团结的道理?不能团结、不能融合,是对于自己的典籍没有深入。《圣经》里,上帝爱世人,他有分国家、族群吗?没有,他爱的是世人。「世人」两个字扩大,可以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上帝这个爱心,我们尊敬、佩服,他没有私心。《古兰经》讲「阿拉确实是仁慈的」,他也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他也没有分国界,分族群,所以他的教向全世界弘扬,全世界每个地方都有他的信徒,不分族群、不分国界,这个心量多大!佛家讲得更具体,「清净、平等、慈悲」。特别是在净宗法门,《无量寿经》汉译的经题:清净平等觉经。清净平等觉就是大慈大悲,我们一定要落实,这才叫学佛。所以佛弟子要学佛,基督教弟子要学耶稣,天主教应当学圣母,犹太教要学上帝。如果不能把神圣的大爱,落实在我们自己身上,用我们自己这个身体发扬光大,宗教经典讲的爱都落空了,到哪里去找?经本上找不到。一定要落实在我们的心里,落实在我们的行为,真正去爱世人。菩萨舍己为人,这值得人赞叹。

  (节录自《华严经》12-17-0376卷)


三九、爱是自性本具的大慈大悲

  我们听天主教跟我们讲到爱心,他们讲的确实没有佛经讲的这么清楚、透彻,但是一个意思。许哲居士讲「爱」就是宗教,「爱」是自性本具的大慈大悲,里面决定不夹杂情识在其中,夹杂情识就不是自性。所以,佛法里面讲慈悲有四种:「爱缘慈悲」、「众生缘慈悲」,这是六道众生有的;「法缘慈悲」,菩萨有的;「无缘慈悲」,法身大士有的。六道里只有爱缘慈悲、众生缘慈悲,因为他有情识在里头。无缘慈悲,「无」是没有情识的,完全是自性本具的德能。

  (节录自《十善业道经》第19-14-107卷)


四十、访问锡克教

  我曾访问锡克教,锡克教的教堂,一般人讲祭坛,就是他们礼拜的地方。锡克教没有神像,他们拜的是经典。他的祭坛上有两个大箱子,里面放的是经典,外面用布盖起来,有两个人拿着拂尘照顾,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他对我们非常礼遇,请我们到他的祭坛。我到祭坛的时候,我也去跪拜,锡克教徒看到欢喜。我们拜三宝-佛、法、僧;他们拜法宝,三宝里最重视的是法宝。因此,如何能将虚空法界融合成一家,我们带头做,我们不做,谁来做?我进他的佛堂,拜他的神,拜他的经典;他看到了,将来到佛堂来,他也拜佛,也拜大藏经,这是一个道理。他有分别、执着,我们没有分别、执着,觉与迷在一念间。

  (节录自《太上感应篇》19-12-153卷)


四一、本是同根生

  茗山长老带了中国二、三十位年轻的法师到新加坡来参加「竹林寺」观世音菩萨开光大典,「竹林寺」也邀请新加坡九大宗教的代表来参加。九大宗教都给「竹林寺」祝福,茗山长老看了很感动,他说他一生当中第一次看到,以前佛教的活动从未有别的宗教参加,所以他非常赞叹。接着又有一个机会参加印度教的聚会,他也看到九大宗教在一起,他说:「这个我们要学习」。他跟我说,他从前读经也有这个想法,但是始终没能说出来,今天在新加坡亲眼见到了。印度教的晚会有晚餐招待,我们一同吃印度的食物,这是从未吃过的。他希望将来中国所有的宗教,也能变成一家人,这有助于社会安定和平。

  今天在新加坡,任何一个宗教活动,一定是九大宗教联合起来互相协助。譬如回教要办一个培训班,不属于宗教的,是社会各个科目,需要买一个学校,用钱不少,我们九大宗教也帮助他筹款。我们竞走、义卖,为他筹募基金。那个义卖有六十多个摊位,「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就承包一半。走路的路线大概是七公里,那一天我也去参加,彼此互相合作。

  现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常常有很多宗教在那里开会,变成了九大宗教的俱乐部,大家欢欢喜喜,一团和气,这在全世界任何地方见不到的。社会赞叹,政府欢迎,所以我们的大活动请总统来,总统一定参加。纳丹总统非常温和,真的是平民总统。由这一点逐渐就影响到世界,最近印度尼西亚总统对新加坡宗教种族融洽团结,非常赞叹。我们希望全世界的宗教师都能团结一致,提倡宗教教育,来挽救世道人心。人心的反常是因为没有人教导,所以我们必须要提倡宗教教学。

  要知道不同的宗教,根本是相同的,这个相同就是佛家讲的「慈悲为本」,宗教讲「神爱世人」,爱就是慈悲。我们要发挥神的爱,发挥佛菩萨的慈悲。我跟他们说明,神的爱要落实在宗教徒的身上,若宗教徒不能够平等博爱,神的爱就不能落实。「神爱世人」表现在哪里?所有宗教徒热爱一切众生。佛门弟子要把大慈大悲落实,如果不能慈悲一切,爱护一切众生,尊敬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佛家「大慈大悲」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所以,众神、诸佛菩萨的精神、愿望、事业,是要我们去做到,这才是报佛恩、报神的恩。至于方法、手段不相同,那是细节。我们在根本上相同,所以能连手变成一家人,推行爱的教育,推行慈悲的教育,这是「一切诸法义」里面的精义。必须要找到根本,根本找到了,佛家里面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才真正做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清净平等的慈悲。

  有些宗教的慈悲是有限的,这是没有找到根。我们必须帮助他再深入,所以不管是什么经,佛家的经典、《古兰经》、基督教的《圣经》,我们要深讲,讲到根之处,大家就相通。所以,不是形式上我们是一家人,而是理论上、根本上我们就是一家人,我们所做的是共同的事业:挽救社会,救度众生。我们找到根本,所以我们敬神,我们进他们的教堂,别人不礼拜,我礼拜。拜火教里面没有神像,他们供的是经典,他们拜经,所以我走到他的殿堂,我也跪下来礼拜他们的经典。为什么?「本是同根生」。

  众神都是诸佛如来,像《华严经》上的夜叉王,全是诸佛如来变化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基督身得度,诸佛如来就现基督身。基督是诸佛如来,他们不知道,我知道,不知道的人不会拜,知道的人会拜。在他的立场上来说,释迦牟尼佛是上帝的化身,这不就平等了吗?我们也没有轻视你,在我们眼睛当中,上帝是诸佛如来的化身;在你们眼光里,佛是上帝的化身,这就平等了。所以什么误会都化解、消除了,真诚清净恭敬心自然就生出来,那不是假的,是真诚的礼敬,真诚的赞叹,真诚的供养。所以,有人说,我们佛教拿钱去供养外教,这句话是错误的。那是诸佛菩萨的化身,一定要修供养。普贤菩萨教我们「广修供养」,何谓「广」?遍虚空法界平等供养。如果只供养佛教徒、佛教寺庙,不能供养别的,这个供养很窄狭,不是广修供养,一定要懂得《华严》的教义。

  (节录自《华严经》第12-17-0300卷)


四二、学习天主教

  天主教的经典,在感谢经里面,几句话说得很好,「主扶救我」,我们很容易被一切人事物迷惑,丧失了理性,求上帝帮助。「俾知痛悔改过,专心忆主」,我们念佛,他们念上帝,念要专念,专念就产生效果。「我心已足」,这是知足。「不图外物」,对于其他的一切人事物,都能够放得下。「主原教我,毋听YIN声,毋视邪色,毋道非礼之言,毋取非义之物,毋践非礼之地,心毋妄思,意毋妄动」。我们跟外教很少接触,接触之后,看到他们的经文,我们才五体投地,他们如果能够依教奉行,这是世间的大圣大贤。

  天主教经典里面有很多句子,要求信徒要做社会的好榜样,跟我们提出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完全相同。我们净宗讲「信愿行」,他们也讲信愿行,他们有三德-信德、望德、爱德,望是希求。信德是「信」,望德是「愿」,爱德是爱天主、爱人如己是「行」,这是他们的信愿行。我们讲六波罗蜜,他们讲四种枢纽的德行是「智、义、节、勇」。智是智慧;义是布施,不希求回报;节就是忍辱;勇是持戒,勇于改过自新。和平祷词里尤其殊胜,非常感动,它能成为世界大宗教,拥有那么多人的信仰,有其道理。我们今天学佛,实实在在跟人家比,远远落在人家后面,人家决定能升天,我们落阿鼻地狱,这是我们要深思反省检点的。他们早晚祈祷,时时刻刻省察检点自己的过失,改正自己的过失,比我们认真。佛陀虽然有非常殊胜的教诲,可是在末法时期多数流于形式,所以「信解行证」这四个字有名无实。

  (节录自《太上感应篇》第19-12-150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轻松学佛       宗教)(五明学佛网:轻松学佛       宗教)  

 其它:仪式、宗教与佛法(张大卿) 

 陈兵教授: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访宗教文化学者陈兵 

 单培根居士: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不违背于科学 

 其它:印度早期宗教源流略讲(于晓非) 

 惟觉法师:宗教与社会发展之展望 

 王雷泉教授: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序心皓法师《〈法 

 王雷泉教授:印顺导师的宗教观与宗教史观 

 王雷泉教授:揭开印度宗教的神秘面纱——读《印度教与佛教史 

 王雷泉教授:佛教在市场经济转轨中的机遇与挑战——兼论当代 

 王雷泉教授:“热中有冷”与“热中有乱”——如何看待当前社 

 王雷泉教授:世纪之交宗教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一编《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