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净土法门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日期:2013/12/16 15: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摘自 大安法师《佛说无量寿经》要义 卷上 第1集

我们看看这部《无量寿经》以什么为呢?还是体现在三辈往生的那句最核心的话,三辈往生的共有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这是它的宗旨。那么发菩提心,可能这个概念我们又会产生一些讨论啰!发菩提心到底是通途的菩提心、还是净宗的菩提心呢?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那通途的菩提心这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它的发心的这个阶段,从他的发心菩提到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它都是很有层次的。要说起这个菩提心的功德、它的妙用、它的实践,也是一大课题了。那我们怎么解释这个事情?再就是我们还要观照到这个菩提心在净土法门有它特定的内涵,它可以含摄通途菩提心的内涵,同时也不能仅仅局限在通途的菩提心的诠释。所以有不少的人看了这句话,就得出个结论:你不发菩提心,就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这是一个往生条件问题,这个条件必须要把它界定清楚哦!

那善导大师在诠释《观经》九品往生上品下生里面谈到,只要唯发菩提心。唯发菩提心,怎么去理解这个菩提心?善导大师有个基本的诠释:就从厌苦开始,就是厌离我们娑婆世界的苦,来求往生极乐净土,到那里圆成自性的无生法忍,再到这个娑婆世界来度苦难的众生,这就是菩提心。那这个菩提心在昙鸾大师《往生论注》里面,他就表达得像层层剥笋一样的,跟我们净土法门的理念马上挂上钩了。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是愿做佛心。愿做佛心是什么?是愿度众生心。愿度众生心是什么?就是摄一切众生往生佛净土之心。好,那么到了澫益大师对这个菩提心有一个更为单刀直入的诠释:深信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你对净土法门具有深信切愿,就是无上菩提心。所以这个问题,我们要把它辨识清楚,这个菩提心的核心的内涵还是信、愿。

如果能发出通途的菩提心,当然更好——要提倡;如果万一通途的菩提心发不出来,但是他有深信切愿,照样可以往生;这里还包括对那些声闻、缘觉二乘的行人。如果你一定要把发通途菩提心作为往生的必要条件的话,那么那些声闻、缘觉,无量劫以来都是以声闻种性的人,一定要他,一定是你发了大乘菩提心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这是很不容易的:他动经无量劫以来都是声闻的种性。《法华经》讲释迦牟尼佛与会的弟子,他们曾是在大通知胜如来座下发过菩提心,但是又退转,就堕到声闻位,尘点劫来都堕在声闻位的这样的一个心性的惯性;你让他忽然发大乘菩提心——太难了,这不是很容易的。如果你一定要声闻、缘觉发菩提心才能往生,那试问阿弥陀佛发这个四十八大愿是普度九法界众生,如果声闻、缘觉发不起大乘菩提心,但是他愿意往生,难道这个愿不能摄受他吗?你愿不能摄受他往生,说明九法界里面就缺了两个法界啰:这是说不通的。所以法界众生就站在他自己法界的这样的定位上,只要具足信愿都能往生,才符合四十八大愿的根本宗旨。实际上也有圣言量的依据:观经的下辈三品往生都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发通途的菩提心的。所以我们对这一点的这种诠释、说法是理直气壮的,不加含糊。

好,解决了发菩提心问题,下面就“一向专念” 。“一向” ,后面我们会讲得更详细一点,它大概会给我们提供消息:要一门深入,要专修;不能这山望到那山高。要了解净土法门是最殊胜的,你喜欢动摇,这说明你知见上还没有建立起来,总是觉得还有更高明的方法,比净土法门好:如果我不修、不尝试一下,我吃亏了。你只要建立知见:净土法门是成佛最快的法门,你就会稳定下来:死尽偷心,莫换题目,一门深入:专门念阿弥陀佛名号那这个一定是要建立在深信切愿的基础上:有深信切愿这样的一个智慧,才能在行持上做到一向专念。所以信、愿行、三者它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互动的。所以这个《无量寿经》的宗旨还是信愿持名为宗:实际上这句话跟《阿弥陀经》这种信愿持名的宗旨也是另外一种表述方法。于是《无量寿经》也就围绕着信愿持名来展开它的这种经文结构的阐释,就是为了信愿持名:前面详细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就是让我们产生信心。然后后半部开始讲这个三辈往生,让我们发起这个愿,知道怎么修证。再最后一部分向弥勒菩萨来讲说这个世间五恶、五痛、五烧的情况,是让我们产生厌离心。第一卷产生欣慕心,第二卷产生厌离心,这两卷的整合成就愿往生心;都是围绕信愿持名来展开的。


2、摘自 大安法师《佛说无量寿经》要义 卷上 第14集

所以这个“一向专志”不仅是出世间的佛法,你就是修行世间的某个学问,或者做成某个事业,也得要有一向专致的特点,不能搞杂了。因为每个人他宿世的一个好乐、一个特长,你抓住你的特点去做,你才能做成功;你不能“撒胡椒面” 。有很多企业家也谈他成功的秘诀:他就专门做他擅长的事情。但有的企业家,当他赚了钱之后,就不知所已,他就到处投资:对不熟悉的地方他也投资,搞得越来越大,最后不可收拾,把所有的钱都亏进去了,就失败了;所以要一向专志,不要分散。

我们看到这些经典,就要落实在自己的行动当中,我们也要做到一向专志。所以后面讲三辈往生,就把这个“一向专志” 也表达出来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要一向专念?由于法藏菩萨完成大愿,完成净土,他是一向专致。现在我们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要相应,我们也要一向专念,要专修。所以善导大师他为什么讲五种专修?是符合净土法门理念的:你要读诵,就读诵净土经典;你要礼拜,就礼拜阿弥陀佛;你要称念,就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你要观想,就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要供养,就供养西方三圣他就是表达一向专志,就是跟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产生一个密切的关联,这样你的心力已经倾在向那个地方,临命终时无论怎么样你都会去;因为你的心理定势、惯性的力量——就是种子的串习都指向了西方极乐世界,不会到其它地方去;所以绝对不能散

好,所以“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这种一向专志,不是他一生,而是无量劫生生世世都是一向专志的,这就正好跟前面世自在王佛给法藏比丘的一个开示呼应,说你要建立一个殊胜超胜十方的刹土,这个可以啊,能实现哪!就好像一个要舀大海的水,你只要多生多劫都去舀,终究能把大海的水舀干,见到大海底部的妙宝。你看这个世自在王佛也是谈至心精进的问题!至心也就是一向专志。所以我们无论修净土法门,还是做世间事业,要把“一向专志” 作为我们做事的一个最高原则。我们在世间看那些成功者,还是修道看那些成功者,其实人和人之间,查他的禀赋,不是相差很大的!最后成败的一个关键:就是他的意志力问题,他的专心致志的问题。

孟子讲弈秋教两个学生,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学下棋成了国手,另外一个学生一边学下棋,一边猜测有天鹅飞过不,就想像:我能不能把它打下来,做个菜吃,他老是分心,就被淘汰下去了。孔子在森林里面见的那个老人能够抓知了,竹竿一上去就把它抓下来,像探囊中之物一样的,他能够达到这个神妙,也就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所以我们能做到用志不分、一向专志,我们念佛的神效才能上来;道家也讲九转丹成,丹成要九次的反复。所以我们看这些经典,一些重要的文句,我们要看清楚它的方法论的原则。


3、摘自 大安法师《佛说无量寿经》要义 卷下 第2集

第二是“发菩提心” 。这里发菩提心,我们从通途的教法来看,大家都很了解。菩提心就是发成佛的心。“菩提”是佛果的意思,“心”是能发之心,发成佛度众生的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这就是菩提心。具体体现在菩萨的四弘誓愿。那么菩提心的发心的相状、功德,这个经典当中有诸多的描述和赞叹。无论是他的初发心,还是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它里面还是有很多内涵的。你是事相上发心,还是理上发心。好,所以我们这里“发菩提心” ,含摄着通途佛法的菩提心的内容。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微妙之处,就是净土法门的发菩提心,又有它净土本位的一个诠释。对这个诠释,我们从净土宗的三位祖师著作里面的描述,可以看看他对菩提心怎么解释。

第一个是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讲的,他是说——也就指《无量寿经》——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好,那么发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就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就是愿度众生心,愿度众生心就是摄受众生往生佛的净土的心。所以他把这个菩提心的内涵就具体落实在:你自己和众生都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极乐净土,这就是菩提心。因为你往生极乐世界就得大乘正定聚,就成佛;你成佛了,一定会度众生。不怕不度众生,就怕不成佛。你成了佛,你同体的大慈悲心出来了,你现量观照所有的众生还在无明大梦当中遭受冤枉的剧苦的时候,你作为佛,你肯定是不能安享涅槃的。他一定会随众生心来应化,来救度众生的。因为他的同体决定了他一定会来度众生的,而且他有十力、四种无畏、十八不共法等果地上所有的威神功德,有救度众生的种种的能力。发菩提心,这是昙鸾大师的一个解释。

好,那你看善导大师解释发菩提心,在那个上品下生,惟发菩提心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惟发菩提心,怎么理解这个惟发菩提心?那善导大师就谈到,这个菩提心就是:你从当下一念厌娑婆世界的苦,有种对娑婆世界苦难的觉知,厌离它,求生净土,到了净土圆满这种菩提——就是得无生法忍,再到这个世间来救度众生,这就是菩提心。所以善导大师解释菩提心,也包含着由厌苦求生净土的本质内涵。

好,那我们再来看看蕅益大师对菩提心的解释。蕅益大师就更单刀直入: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你有深信切愿就是——不是一般的菩提——无上菩提:大乘的一乘法的菩提。那深信发切愿这里面的深、发切,它不容易。什么构成深信?深信的面很广,但蕅益大师有一个契入的点。就是你相信:比如说你得阿鞞跋致,你往生到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就能得阿鞞跋致,就能一生快速成佛,于是对这个凡圣同居土的胜妙观照,这是十方世界所没有的,但西方极乐世界具有,怎么具有的?这是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所致。所以深信弥陀的愿力不可思议:他能成就这样的凡圣同居土,能够圆融上三土,能够让我们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能够快速的得阿鞞跋致、一生补处。好,由于深信这个,再深信弥陀名号功德。

那么我们能够去那个地方,是由于信愿念佛才去,就能感得往生到这个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所以就要深信弥陀名号不可思议。由于深信弥陀名号不可思议,再进一步深信我能念的心性不可思议。因为我能念的心跟弥陀名号是同质,是互感的,是水乳交融的。讲水乳交融还有区别,是似水投水,以空印空的,是同质的,都是实相的。好,具足这三个层面的深信,你才自然而然会发起往生极乐世界恳切的愿——这种大愿。好,你有这样的一个信愿的本质内涵,这就是无上菩提,就是修行净土法门的指南针。而且这样的深信切愿,就具足着大乘通途菩提心的全体内容

那么,第三个条件就是“一向专念无量寿佛” 。“一向”从这个时间的角度来看,就是你闻信了净土法门,你当下撩衣便行,当下去付诸行动。这个“一向”就是:你要尽形寿,你每天就要去念,你得要持之以恒。乃至于你念十声,你也要尽形寿的这样去做。这个“一向”就告诉我们:你不能三天打渔十天晒网啊,你不能一曝十寒哪!也不要说:“今天我修修念佛法门,以后我过段时间再修修其他的法门。”这个“一向”是要告诉我们:要一门深入啊!这个“一向”还从方位来看,我就只向西方极乐世界呀!一向——一种方向啊!十方有无量无边的净土,那些净土虽然好,但我独标的是西方净土,我只求生西方净土哇!这是空间的“一向” 。建立这种“一向”的心态之后,就要专念。专念就是专门来忆念阿弥陀佛。

这里特别提出“专”的问题啊!你不能搞的杂呀——夹杂其他的东西呀,越专越好哇!在这个一向专念的过程当中,我们就跟阿弥陀佛的悲愿,跟西方极乐世界,产生了一种亲密的关联了。我们每天都受这个极乐世界的信息、阿弥陀佛名号功德的熏习呀!这个“专念” ,专门系念的是弥陀的境界呀!那弥陀的境界是真如法性哪!这就用所缘之境来熏习我们无明黑暗的心,这叫“真如熏无明” 。就慢慢的能够融化我们烦恼的坚冰,透显我们自性的这种光明。所以一定要“一向专念” ,不要搞得太杂。你只要彻底了解了净土法门胜妙、圆顿的道理之后,你一定会做到老实。如果你还不老实的话,这山望到那山高的话,那说明你的信心就没有建立。现在我们看到:一些居士原来是念佛的——还包括出家人,可能念了十多年佛号,结果一听到那个法门更殊胜,马上就转了。他就很难体现“一向专念” ,成了墙头草。

好,一向专念,专念什么?专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这种功德、愿海、光明、善巧、智慧,就是我们要抵达的涅槃的境界,是果地上全体的功德。是要用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功德,将我们心性当中本具的、但是掩盖在我们烦恼分别里面的阿弥陀佛的性德彰显出来。所以我们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成为阿弥陀佛。念佛是为了成佛的。所以一个念佛人,他的这种生命的尊严感是非常明确的,而且是非常超越、神圣、崇高的。当你在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过程当中,这个世间的五欲六尘,我们就会慢慢的远离,它就不会对我们产生那么强的诱惑力。因为你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是把我们心地当中的佛法界的功德念出来。这就比喻成:莲华从污泥浊水当中伸展出来。你没有一向专念,好,因为我们都离不开念头,你不念阿弥陀佛,就一定会念五欲六尘、人我是非、恩恩怨怨。而念这些世间的东西,我们都很熟悉,不需要作意就会想世间的东西了。怎么赚钱,怎么当官,感情怎么样,子女怎么样,它自然而然就滑到那儿去。

为什么我们说堕落容易?我们念念就是这个轮回的东西。但是你要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念一个很清净的、很平等的、很崇高的东西,这要我们有很大的信愿的力量来推动的。就好像推着一块石头上山顶一样的,逆水行舟的,不进就退的,你不念佛就会念五欲六尘。你不可能无念。那十法界是在我们一念当中具足的,十法界是隐显同时的。当你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佛法界现前,九法界就隐下去。当你不念佛,你念五欲六尘。或者人法界,或者三恶道的法界,哪个法界现前,其他的——佛法界等等,就隐下去了。它不能两个法界同时显现。有一个法界作为主,其它的就会隐下去,这叫“隐显同时” 。所以我们了解这个心性的道理之后,我们一定要把“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落实在行动当中。你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心心跟佛的法界相应,心心把弥陀的功德转换为我们自己的功德,这叫香光庄严

那么我们念久了,我们的心“香光” ,就好像没有香,我们染上了佛的香,我们就能有佛的这种气氛、信息。我们原来是那样的充满着贪欲,现在我一向专念,我内心越来越清净;原来我是那么的瞋恨,我念念念,越来越欢喜,越来越慈悲;原来我的知见是那样的偏执,哎,念念,这个无边光——这种中道的智慧,现前,哎!这就是通向佛的这种道——妙道。为什么念佛叫“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暗合,你只要念这个佛号,就已经入到那个微妙的佛道里面去了。不念佛,我们就是凡夫的境界,在那儿搅来搅去,痛苦不堪。尤其在五浊恶世的众生,他念念都是贪、瞋、痴、慢、疑,他念念都离不开人我是非。为什么现在人和人之间很难相处,很难沟通,一碰就冒火?是大家烦恼都很重,我执都很强。如果大家都在念佛,都是念佛人,你无量寿的空性、无量光的智慧现前,它就水乳交融了,它就真的是依稀仿佛的“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西方极乐世界人和人之间见面,都生欢喜心的,都是相互赞叹的。所以这个“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是三辈往生的共通的条件。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是共通的条件。所以历代的祖师大德都在告诉我们:我们每一天行走坐卧、语默动静,都要系念佛号。或者默念,或者出声念,或者高声念,或者金刚念,念佛的方法很多。总之,你要用这个佛号来系住自己的心,心要安立在这个佛号上,要把它作为每天必须做的功夫——忆佛念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菩提心       一向专念)(五明学佛网:菩提心       一向专念)  

 吴润江上师:发菩提心义诀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1.如何读诵阿弥陀经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30~3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20~2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0~1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9)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不失菩提心的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