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世间百态 -->真情大爱

 传递正能量:老人走失被好心人收养十年,亲人相认难离新家


   日期:2013/12/26 11: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传递正能量:老人走失被好心人收养十年,亲人相认难离新家



离开时,董家人为张明芝准备了保暖的冬衣



董家一家:董永才 李国桂 董兴树 唐大凤


他把丈母娘弄丢  这一丢就是十年

12月18日上午10时,巫溪县通城镇清泉村,一辆摩托车疾驰而过,在一家院坝前停下。

来不及脱掉头盔的中年男子,大步冲到一位老婆婆面前,“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妈,对不起,我来迟了。”男子双手紧紧握住老人的手,头深深埋在地上。他面前,右眼失明的老人也止不住哭了起来。

下跪男子叫孙敬顺,今年51岁,老人是他失踪10年的78岁丈母娘张明芝。

2003年8月19日,又聋又哑的张明芝从云阳县平安镇孙敬顺家中离开,独自回奉节县平安乡天台村的家,不料途中失踪了。这次,长达半小时的一跪,孙敬顺10年来的心结终于有所释怀。

10年来,张明芝一家发生了怎样的巨变?老人又是如何度过这10年的?昨日,重庆晚报记者兵分两路,分别前往巫溪县与奉节县。

团聚  老人终于露出了笑容

昨日下午7时30分,奉节县平安乡天台村,重庆晚报记者见到了张明芝与家人,10平方米堂屋,挤满了赶来庆贺的亲戚邻居。

张明芝弓着背,紧紧拉着女婿孙敬顺的双手不肯放开。“当天我第一个去见到妈妈,她估计是害怕我们又把她弄丢。”孙敬顺不好意思笑着说,张明芝是聋哑人,育有一女一儿。22日张明芝儿子张世凡一家赶到巫溪接回母亲后,这几天她都在闹小脾气。

41岁张世凡介绍,自己在上海打工,姐姐张世玉在广州,他们得到通知后立即赶回。“这几天妈妈一直绷着脸,直到姐姐今天下午回来,她才终于笑起来。”张世凡说。

孙敬顺告诉记者,18日自己跪在丈母娘身旁,丈母娘也是迟迟不让自己起来。“妈妈肯定在怪我,当年为什么不去送她。”孙敬顺说,丈母娘走失都是自己的错。

走失  老人回家途中失踪了

1984年,家住云阳县平安镇的孙敬顺与张世玉结婚,婚后张明芝时常从奉节县乘车到女婿家玩,“除了第一次,这么多年来妈妈都是自己乘车回家,从未走失。”孙敬顺说,每次丈母娘都是乘车到巫溪县文峰镇,再走3小时山路回家。

2003年8月19日清晨5时,云阳县平安镇汽车站,孙敬顺将张明芝送上万州到文峰镇的过路车,将写有在文峰镇下车的纸条交给丈母娘。“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在怪我自己,当初为什么不送她回家。”孙敬顺说,自己接到张世凡电话,才知道丈母娘没有回家,“正常情况,10小时妈妈就可回家,可那天她一直没有回去。”

孙敬顺说,丈母娘失踪后,自己与家人到处寻找。“当时交通不发达,我们都是走一截路坐一截车。”孙敬顺说,丈母娘走失时正值农忙,他们在各处找了整整半年。“那段时间睡不好吃不香,我当时就想,如果找不到妈妈,我这辈子都不会原谅我自己。”

寻找   家人认为老人已去世

张明芝走失后,所有亲戚都在四处寻找,巫溪县文峰镇、云阳县、奉节县周边都去找过。贴寻人启事,托人打听,只要听到有走失的聋哑老人,不管多远他们都要去求证。

一次次希望与失望,让孙敬顺内心饱受煎熬。“舅子一家没有怪我,但是我心里过不去,毕竟是我弄丢丈母娘。”孙敬顺低头小声道,丈母娘走失后,自己最怕邻居关心张明芝的下落,“我真的觉得没脸见人。”

昨日晚上,记者在张世凡家看到,2006年这里已重新盖好了新楼,新楼旁边,张明芝居住的房子没有推掉。“我总觉得母亲会回来,至少她回家时找得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张世凡说,每年春节和母亲生日,他们都会在餐桌上多摆一副碗筷。

10年里,亲戚们都认为张明芝已经去世,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在距离他们家120公里外的巫溪县通城镇清泉村,张明芝老人被陌生的好心人整整照顾了10年。

幸运  老人被人收养了10年

昨日晚上,记者注意到,孙敬顺手机屏保上是张明芝的照片。孙敬顺拿着手机笑个不停:“17日巫溪电视台记者把照片传我,我一看就是我妈妈。”孙敬顺说,与丈母娘相见,一切都是机缘巧合。

12月16日晚,巫溪县文峰镇张家远房亲戚,看到电视台播放巫溪县通城镇董永才收养一名陌生老人10年的新闻,抱着试一试心态联系到张世凡。17日上午,电视台记者便把照片发给孙敬顺。

“妈妈找到了,就是她。”孙敬顺拿着手机双手颤抖,当即骑着摩托车,骑了22小时从云阳赶到董永才家,终于见到了张明芝。

“见到妈妈时,我的心结终于解开了。”昨日孙敬顺说到这里,泪水止不住掉下来。他拿出一件白底蓝花长袖,递到记者面前。“当年妈妈走失时就穿的这件衣服,是我买给她的,她居然保存了10年。”旁边的张明芝抬起右手轻轻拍着女婿的肩膀,笑了起来。

12月22日,张世凡一家也到达董永才家,同时带去了一幅画。

昨日记者看到,这幅镜框内印着对联的画已经挂在董家,对联写着:“十年养母深恩心中记,一生手足之情长相依。”

12月23日上午9时左右,张明芝收好衣物,孙敬顺将丈母娘扶出屋外,此时张明芝却不愿意离开。老人抬起头呆呆望着屋门口,虽然不会说话,泪水却止不住往外流。董永才的7岁孙女突然冲过来,抱着张明芝的腿哭起来:“嗲嗲(奶奶),你不准走,我不要你走。”

一时间,董家人眼睛红了起来,张明芝更是抱着小女孩不愿放开。“妈,以后我们会回来,我们现在是一家人。”孙敬顺比划着手势。半小时后,张明芝才同意离开。

团聚  儿女都从外地赶回来

10年前张明芝只带着一个水瓢来到董家,10年后从董家离开时,张明芝带着两大包行李。

昨日,张明芝将一双黑色布鞋递到记者面前,右手竖起大拇指不断笑着。孙敬顺说,丈母娘离开时,董永才的妻子李国桂将之前做好的四五双新鞋给她,让她回家穿。“回来后,妈一直把鞋子放在衣柜里,舍不得穿。”孙敬顺说,董家一家对丈母娘10年来的照顾,让他们不知该如何回报。“在我们心中,我们就是一家人。”

昨日晚上,董永才在电话中得知张明芝一家终于团聚。“我们心里也很激动。”董永才说,他们已经把老人当成母亲。“我们现在就是一家人,以后肯定会常走动。”董永才说。

孙敬顺也表示,春节时,他们考虑两家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年饭。“以后我们两家肯定会常走动,妈妈想在哪儿住就去哪儿。”



昨日晚上9时,在重庆晚报记者见证下,张家全家人站在门口,拍下全家福。


相遇  家里来了个流浪老太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巫溪县通城镇清泉村3社。董永才的家坐落在山脚,有两座石房,房外有一块田地。

董家楼房共两层,张明芝的房间在一楼,约15平方米,里面摆放着一张双人床和一个床头柜。

房间一侧,有一口没有上漆的棺材。董永才说,这口棺材本是为张明芝准备———按照当地习俗,家里老人年老时,儿女会将棺材备好,是一种孝顺的表现。

“我们都把老人当作自己的家人,做好棺材想为她送终,现在这口棺材老人用不上了,还可以留给自己用。”董永才手摸了摸棺木说,“虽然老人是聋哑人,但她走后,家里还是冷清了不少。”

董永才猛吸了一口烟斗,向记者讲起和老人相遇的那一天。

2003年11月26日,晴。上午9时,时年54岁的董永才起床推开房门,看见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走向自家院坝的石盆。老人背着箩篼,衣衫褴褛,佝偻着身子用石盆里的水洗手。

“你是谁,要找哪个?”董永才朝着老人喊了一声。老人并没将头转过来,依然自顾自地搓着手,洗完手后老人直起身子四处张望,看到了立在门边的董永才,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你是来找人的吗?”董永才又问了一句,老人依然没有回答,只是对着他笑,嘴里只剩下3颗门牙,右眼眼眸花白。这时,董永才才明白过来,老人可能是流浪到自家屋门口的聋哑老人,还有一只眼睛失明。老人的笑容让他没有戒心,将她迎进屋来。

董永才记得老人穿着一双破旧的布鞋,小腿肿得比碗口粗,手冻得通红。老人进屋后,董永才给她煮了一大碗面。

吃完后,董永才朝着老人做了一个吃饭的动作,又摸了摸肚子,想问老人吃好没。老人嘴对着空碗又刨了两下,好像在说“想吃”。“我又去下了2两面,老人才吃饱了。”董永才说。

老人将背篼里的东西一一拿出来———1个桶、1根小板凳、1口小提锅、1把铁勺、3件破烂外套,还有约10斤米。

“老人兜里还有一个皱巴巴的烟盒,上面什么也没有写,她拿给我们看,以为上面的字是她的家庭住址。”董永才说,他这才知道老人不识字。

当时,董家的经济条件不如现在,房子为夯土筑成,一家人年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只够填饱肚子。“老人实在太可怜,不管怎么样,要把老人留下过冬,看看有没有家人找来认领。”董永才与妻子儿子商量后,决定下来。

老人当天在董家洗了澡,换上董永才老伴的衣裳,住了下来。

相知  老人拿出百家饭给孩子

当时,家里除了董永才老两口,还有儿媳唐大凤和两岁的孙子董杰,儿子董兴树在外打工。老人来到家中后,家里每个人的日常分工更加明确———董永才下地种田、唐大凤带孙子,老伴李国桂在家照顾老人。

今年62岁的李国桂说,一件事让他们决定把老人长久留在家中。

老人住了一个星期后,一天,她将李国桂唤到身边,拿出自己带来的10斤米,拿起桌上的碗舀了满满一碗,然后用手指了指远处玩耍的孙子,做了一个刨饭的手势———她想让董家用这碗米给孙子蒸碗饭吃。

李国桂看到这个手势时,非常感动,因为当地有句老话:娃儿吃百家饭,不生病。“老人是个流浪汉,她的米肯定是从很多地方一粒一粒讨来的,她愿意让我们孙子吃她的百家饭,说明她已经把我们当成了自家人。”

唐大凤说,有一次娃儿打烂一个碗,她正准备责骂,老人抄起她的拐棍就朝她腿上打了一棒,然后把孩子搂在自己怀中,开始抹泪,“这一棒让我的腿痛了几天,但我们明白,老人心地善良,所以我们愿意让她长久地住下去。”

2003年12月的一天,老人吃完早饭,收拾好自己的行囊,装在背篼里,准备出走。董永才看见了,立马拉住老人的胳膊:“你要去哪?”老人胡乱地打着手势,嘴里“咿呀”地叫唤。

董永才叫来老伴和媳妇,都劝不住老人,只好望着老人慢慢远去……

相认  把老人当作自己亲人

一个星期后,老人再次出现在董家院坝,衣服脏了,脸上沾了泥土,手冻得通红,小腿和上次一样冻得比碗口还粗。

这一次,依旧是董永才在门口迎接老人。“我的眼泪都差点掉下来。”董永才说,他将老人请进屋,拿出盆子点燃柴火让老人取暖。

老人没有立马坐下,颤抖着双手从口袋里拿出厚厚一叠角角钱递到董永才手中,每张钱的面额没有一张超过5角,加起来是4元钱。这个时候,老人的眼泪掉了下来,董永才将她抱在怀里,眼泪也跟着往下流。

“当时我就想,这次不能让老人再走了,我们就把她当妈来养!”董永才说,她出走肯定是寻亲失败,身上的4元角角钱说明她已经走投无路了,她能再回来就是对董家的信任,董家一定不能辜负她。

董家人把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走亲访友都带上她,每年过年小辈子发过年钱都会送到老人手中。“虽然只有一两百元,但我们能感觉老人的心中暖意浓浓。”董永才说,每年拿到过年钱,她手都会颤抖,眼泪往下掉,“我们知道她是想家了,但我们也会给她说,这里就是你的家。”

相依  老人成了家里的一员

2006年董永才的老伴李国桂查出股骨头坏死。2009年,全家把李国桂送到巫溪县人民医院救治。

一天,老人拉着董兴树的手,比划着要去医院看望李国桂。家人满足了她的愿望。在医院里,老人握着李国桂的手,眼泪就一直往下流。“我们都明白老人的心意,只是她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表达出来,我们很感动。”李国桂说,自从她住院,老人都会隔三岔五地来看望。

2010年6月的一天,老人突然左眼不适。在医院查出患上角膜炎,治疗花去近4000元。

由于李国桂和老人生病,以及后来翻修房子,董家欠了近15万元债务。“我们现在就是想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养猪和养鸡慢慢还债。”董永才说。

家里没有老人,我们有些失落

记者:为什么要收养这位老人?

董永才:因为这个老人家非常喜欢家里的小孩,把孙子当自家孩子看待,我们十分感动,觉得她是一个善良的人。父亲从小也教导我好人有好报,我们一家商量之后就将老人留了下来。

记者:做10年好事,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董永才:当我们认可这位老人,把她当作我们的家人,这件好事就变得有惯性,当做一件好事成为惯性之后,就不会觉得困难了。

记者:你老伴生病负债累累时,收养的老人眼睛又出问题需要花钱救治,会不会感到一丝后悔?

董永才:不后悔,老人家年纪这么大了,我们要对人家负责,做什么事都应该善始善终。

记者:老人走了之后你们生活有什么变化?

董永才:天气好的时候,老人喜欢在院坝晒太阳,现在老人走了,院坝里没有她的身影,我们感到有些失落。老人牙不好,我们每次煮饭都会把饭煮得很软,现在会慢慢把饭煮硬一点,来恢复我们自己的习惯。

记者:想对老人的家人说些什么?

董永才:这个故事发生在我们两家人身上,很有缘分。我们今后一定要常走动,一来增进两家感情,二来我们也可以经常看望老人。

来源:2012-12-25《重庆晚报》

记者 冉文 任梦 汪一阳   通讯员刘晓莉 姚成 实习生 廖雪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传递正能量       老人走失)(五明学佛网:传递正能量       老人走失)  

 终身传递正能量,人生一定不一样 

 刘素云:传递正能量,和合护道场 

 刘素云:法雨惠群生—传递正能量,和合护道场 

 传递正能量:河南焦作政协原主席勇救落水女子 

 传递正能量:全运会最美选手:马娇弃赛救人 

 传递正能量:81岁中国好奶奶卖房捐款70万,自己住养老院 

 传递正能量:河南一农民拾破烂做慈善,持续7年每周捐款15 

 传递正能量:杭州图书馆10年不拒乞丐,馆长借此传递人人平 

 传递正能量:74岁退休教师捐出190万毕生积蓄助学 

 传递正能量:独行女童下错站 公交司机掉头找人 

 传递正能量:杭州小吃店主为感恩自印6000元早餐券送空巢 

 传递正能量:他一个月只花几十元,11年捐40万元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