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古之成事者八律


   日期:2013/12/27 20: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古之成事者八律

在《读者》杂志2013年第四期上,登了一段短文——《古之成事者八律》,很有意思,转载如下:

1.觉人之诈,不愤于言;2.受人之侮,不动于色;3.察人之过,不扬于他;4.施人之惠,不记于心;5.受人之恩,铭记于心;6.受人之鱼,而学之渔;7.识人之才,授之以权;8.善于谋人,有容乃大。

这段不知出于何人之手的话,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古之能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必需遵循的八条注意事项,也可以说是八条戒律吧。这八条对我们加强品德修养,处理好人际关系,发挥好团队精神也有借鉴作用。

首先凡成大事者,必胸怀大志,严于律己。

“八律”的前两条,意思是察觉出来别人的狡诈之处,不愤发在言语上;受到别人的侮辱,脸色毫不改变。这是做人的很高的境界。

 怎样做到“受人之侮,不动于色”呢?用一个字概括就得:“心字头上一把刀”——忍。“小不忍则乱大谋”,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司马迁强忍“腐刑”之耻,留下了不朽的史书《史记》……只有忍天下人之不能忍,才能为天下人之不能为,这是为许多古人的事迹所证明了的。然而,说说容易,实行颇难。“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有的人什么都可以忍,就是不能忍受别人欺骗自己;什么苦都能吃,就是不能忍受别人冤枉自己。更何况“觉人之诈”还要“不愤于言”;“受人之侮”还能“不动于色”呢?

然而,古之能人为什么要忍?又为什么能忍呢?就是因为他们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心中有了大目标,觉人之诈,受人之侮也就算不上什么了。

其次,成大事者还必需“善于谋人”,只有广纳天下英才,组成优秀的团队,方能克敌制胜,取得最后的成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八律”的最后两条:“识人之才,授之以权”和“善于谋人,有容乃大。”告诉我们,要广纳天下英才,既要有识人的慧眼,又要有容人的雅量。

也许大家都知道楚汉之争的故事,看似弱小而且无赖的刘邦为何能战胜英勇盖世,战无不胜的西楚霸王项羽呢?听听刘邦自己是怎么说的吧:据《汉书高帝纪》记载,汉高祖刘邦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过一段名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所擒也。”

刘邦在这里说的是实话,《史记》中有记载的他的重要谋臣和将领共约二十人,其中约十三人出身于下层,如萧何、曹参出身于小官吏,陈平幼时家贫,樊哙以屠狗为业,周勃靠编席为生,还当过吹鼓手……就是韩信也是从项羽那里跑过来的,并没有多少名望。刘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大胆破格地提拔他为全军的统帅,让他连百万之军,独挡一面,立下了不世战功。尤其是他作为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能坦率的承认三个“吾不如”,并有“识人之才,授之以权”的胸襟,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而项羽却刚愎自用,听不得不同的意见,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导致他最终的失败也就不奇怪了。

总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豁达大度、胸怀宽阔,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也是广纳天下英才的必要条件。俗话说:“宰相肚里能行船”,不是说历史上的那些宰相都是有肚量的人,而是说作为宰相应该具有大海一样的广阔胸怀。因为唯有如此,才能团结和带领天下英才为国家效力。作为普通老百姓,虽不可能都去当领导,干大事。但若想广交朋友,多干实事,也必需具有宽广的胸怀。

“八律”的第三、第四、第五条则提供了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察人之过,不扬于他”意思是说观察到别人有过错,不向他人宣扬。这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很重要的一条。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这种“当面不说,背后乱说”的自由主义,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岐,对团体、对事业、对个人都有百害而无一利。中国古代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见之于《大戴礼记倠张问入宫篇》。意思是水过于清澈,鱼难以生存。人过分苛察,就没有伙伴和朋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不能过分精明,“人至察”了就往往容不得他人的过错或性格上的差异。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谁能做到永远不犯错呢?因此,过分精明的人就不会有朋友了。这是我们必需铭记的古训啊!

“施人之惠,不记于心。”和“受人之恩,铭记于心”更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含意也很清楚。若给人一点小恩小惠,却经常放在嘴上,等待别人的回报。这不是“施惠”,而是在做交易,甚至是在乘人之危,这种善包含了不纯的动机,其实是不善的表现。同样不知感恩,甚至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这样的人势必为人所不齿,又有谁愿意同他做真朋友,做好朋友呢?

打铁要靠自身硬,无论是“律己”还是“谋人”都得加强学习。

“八律”之第六条:“受人之鱼,学之于渔”。意思是接受了别人的鱼,就要学会捕鱼的本领。这就告诉我们,处处留心皆学问,事事用心长本领。我们的本领不够,就得不断地学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中央党校建校八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的那样:“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他还说:“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

我们应该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好学上进,在大兴学习之风的热潮中,学习一辈子,实践一辈子。以适应新情况,学会真本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成事者       八律)(五明学佛网:成事者       八律)  

 成大事的人坚守的八律和15个“道” 

 中华五千年,成大事者的八律和坚守的15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