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幸福人生 -->为人处事

 行由不得,反求诸己埋怨别人,推卸责任,闹小情绪都是自私


   日期:2013/12/30 11: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先看看您是否有以下行为:

1.自己每天都很郁闷,很不开心,看到别人苦瓜脸。

2.经常推卸责任,埋怨别人。

3.经常闹小情绪

乍一看没什么,其实这实质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不是别人出了问题而是自己出了问题。为什么不开心,因为我们以一颗挑剔的心来挑剔别人,挑剔世界,挑剔每一个身边的人。如果您不相信。请您立刻说出您身边每个人的五个优点。如果您能说出身边任何一个人的五个优点,那么恭喜您。如果没有,那表示我们看别人都是用一双有色的眼睛,挑刺的眼睛,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缺点。

心理学做过一项测试,人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那就是自己身上已经有的优点,我们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那也是自己身上未改正的缺点,举个例子。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问佛陀,为什么娑婆世界(我们这个世界,也就是佛陀教化的世界)这么乌烟瘴气而其他的佛土清静庄严呢。佛陀对舍利弗说:“所有世界本来一样,不过是自己带着分别心去看。”就像一首诗写得一样:“感时花溅泪,恨时鸟惊心”。伤感的时候我们看到的花都在哭泣。再看另一首诗句:“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开心的时候看到的花也是开心的。所以一样的花,不同的人看是不同的心境,伤心的人看到的是花溅泪。开心的人看到的是笑东风。同样如此,我们对于同样一个人看法也是跟自身的心境有关。心眼小的人看到别人就心眼小。心胸宽广的人,看到别人也是心胸宽广。所以我们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就是我们自己本有的缺点。我们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就是我们身上的优点。所以我们看到别人身上额缺点的时候。记住要感谢别人。他就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自己的缺点,他就是我们的老师,提醒我们还有这么多的缺点。提醒我们改正。感激都来不及了,怎么会去埋怨呢。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的问题,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没有修到家。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去改变自己,而不是指责别人。如果我们还不能打动别人,不是别人冷漠,是自己改的还不够彻底,还得继续改正。

几年来我们举办了无数次的讲座、培训及大小营队,间中都会安排双向交流的环节。有一天,我在整理这些发问的纸条,准备将之结集成册,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过半数的提问不是提问者本身的问题,而是提出在别人身上看到的问题,或与别人有关而影响自己,令自己烦恼的问题。我们姑且相信可能有些提问者以第三人称发问,但却掩盖不了大多数的人还是容易将注意力放在观察别人的缺点上面。

人们容易看见别人的缺点,但对自己的缺点却视若无睹,这是人性的弱点之一。许多人很会指责别人,而自己却从来不曾想到要检讨自己。有些人则很会原谅自己,但却无雅量包容别人。在人群中与人互动,人性的弱点与凡夫的习气随境而起,不论是发生在别人或自己身上,这些都是我们随时教育自己的活教材。不过,要让自己在这个社会大学里,能做到转化“随心所欲”为“随身教育”,则自己非要有“反求诸己”的自省能力不可。

证严上人带领全球数百万慈济人齐心推动济世志业,以积极的态度去实践,以主动的精神去力行,当然也深知在实践与力行的人群互动中,参与者会在活动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凡夫的习气,也可以透过内观,而在反观自性中觉察出人性的弱点。因此,上人早已将一一对治的良方准备好,让所有投入慈济志业的志工们,在行善造福之余,也能兼顾修慧。这本让人人能藉事练心、净化己心的处世经典就是“静思语”。静思语是做人处事的智慧,也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它是让我们拿来警惕自己,而不是用来教训别人。其中,针对“反求诸己”的心念教化,信手捻来就有许多句,句句发人深省、让我们深自惕励。

“要批评别人之前,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看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有问题”、“原谅别人是美德,原谅自己是损德”、“要原谅一个无心伤害人的人,不要做一个轻易就被伤害的人”、“人都是在原谅自己的那一刻开始懈怠”、“宁愿做一个尽力做事而被批评的人,不要做一个不会做事而只会批评的人”、“人因自觉而成长,人因自满而堕落”,这些智慧法语如能与生活结合,随时警惕自己,日子一久,那就是一股“心念的力量”了。“念力”够的人,比较会有定力,遇事比较能一心不乱。他可以在陷入烦恼之际,立刻以洞察力与离执力,找出烦恼的缘起,并立即加以克服。

一个人,如能做到看人顺眼、原谅别人,同时也不做一个容易受伤的人,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埋怨与忧愁?人常常会有埋怨,盖因不懂得“感恩”。懂得感恩的人比较能“反求诸己”──反省自己一旦做人处事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时,赶快在自己身上下反省的功夫,而不是一味地责怪他人。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碰到问题,然而面对问题时,要以何心念对治,却深深左右着我们的情绪,这才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就是警惕我们:一个心量宽大的君子,永远是约束自己、要求自己,换句话说就是“严以律己”。而一个气度狭小的人,则时时怪罪别人、指责别人,但却很会原谅自己,此谓之“宽以待己”。孔子又说:“以约失之者,鲜矣!”意即;一个懂得约束自己而又会犯错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啊!所以,如果懂得“反求诸己”的道理,什么事都先往内自照,甚至先说出自己的不对,别人听了也就不会再批评我们的不对了。而我们如果先将自己的缺点或弱点拿出来自讽一番、自娱娱人,人家不但会欢喜赞叹于我们的勇气与坦白,我们也会因先自讽而避免人讽。这是一种奥妙的人类心理,更是自省的一种智慧,妙用它,就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了。

修行离不开人与事,而做人处事又以处事容易做人难,生活中的起心动念如稍一不慎,极易因人乱了心、因事起妄念。不论是人或事,一旦因“事多”而造成“多事”,或别人要“对人不对事”,我们只有自我警惕──“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样才能将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没事。

当我们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别人的时候,我们内心才会升起无穷的快乐,我们才会真诚的赞美别人。最后推荐大家一本书《弟子规》,如果您做到了这1080个字您将成为一个讨喜的人,一个受欢迎的人。在改过得时候,改掉了没几天又犯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需要做的再继续修改。不断的改过精进。我们想想我们都自私自利了几十年了,这个恶习的跟扎德太深了,想一下子就把根除掉,没有这么简单的。只要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是自己错了。反省自己,那么怨恨怎么会升起来呢。心有不得,反求诸己。那是多么的没有智慧。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埋怨别人       闹情绪)(五明学佛网:埋怨别人       闹情绪)  

 首愚法师:没有闹情绪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