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菩提心可以压服和遣除各种极重的罪业


   日期:2014/1/18 20:0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辛四、以护送者之喻说明罪业之果: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如同有人虽然犯了特别严重的罪,但依靠勇者的保护,可以遣除相续中的畏惧,同样,菩提心能令人在很快的时间中获得解脱,有罪业的人为什么不去依止呢?

   有些讲义中说,此颂的侧重点是定罪能被压服,下一颂侧重于不定罪能从根本上遣除。

   论中说:〖即便是造了危害三宝等不堪设想的弥天大罪,然而就像依靠一位护送者的勇士能够摆脱怨敌的严重威胁一样,对于顷刻间就能脱离重罪异熟果的菩提心,小心谨慎罪业的人们为什么不依靠呢?理应依靠。〗有些人可能造过特别可怕的弥天大罪,比如诽谤三宝、杀父母、杀阿罗汉,或是破别解脱戒、密乘戒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修持菩提心的话,能够消除罪业,去除怖畏。就像犯了特别严重罪业的犯人,假如具有威望的勇士保护他,他就不会有任何恐惧。比如说我在色达有一个怨敌,我不敢去色达,但如果有个更厉害的人说:“没事,你跟我来,那个人我可以对付,你一点都不用害怕!”这时我就可以跟着他顺利去色达了。同样的道理,虽然我们以前造过无量的罪业,但如果修持菩提心,依靠菩提心的力量,临死时这些罪业都会逃避,不会对你的解脱有任何障碍。因此,在所有的忏悔法门中,菩提心是最好的方法。

   以前上师如意宝讲《入菩萨行论》时说过:“如果我们以前犯过戒、造过五无间罪、诽谤过三宝,依靠菩提心的力量,必定不会堕入恶趣,即便是暂时堕入了,也会如篮球拍地般非常短暂,到了地狱马上就能获得解脱。”对此,他老人家还讲了一些自己的光明梦境,其内容在《入菩萨行广释》中有,希望你们仔细翻阅。以前高僧大德学习任何一部论典,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他会参考好几本书,比如说学习《入菩萨行论》,就会参阅甲曹杰和其他论师的各种讲义,如果只是蜻蜓点水般地听一下,恐怕无法深入其中内涵,所以大家有必要多看看书,参考其他的讲义。

   有了菩提心不一定会堕入恶趣,即使堕入也不用怕,很快的时间就会得到解脱。以前未生怨王造过三个五无间罪,后来依靠菩提心的力量,他堕地狱的时间相当短暂。还有《格言宝藏论释》中的大天比丘,也曾造过三个五无间罪,他在生前给人讲经说法,令很多弟子证悟了阿罗汉果。他圆寂后,有一次他的一个阿罗汉弟子到施主家应供,在洗手的时候,这个弟子想:不知道上师转生到什么刹土去了?于是以阿罗汉的无漏神通来观察,结果发现大天比丘堕入了寒地狱,但他自己根本不知道,只是在不停地说:“我的房子怎么这么冷啊……”看到这些,这位弟子觉得特别遗憾。等他洗完手后,又想:不知现在上师在哪儿了?一观察,发现大天比丘已转生于三十三天。可见,有了菩提心的摄持,就算是业力深重,难免堕入地狱,时间也是相当短暂,在很快的时间内就能获得解脱。

   所以,大家若想迅速解脱,就一定要修学菩提心。我们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中行持善法非常少,阿赖耶识上的白法只有一点点,黑业的空间却相当大,尤其是一些在家人,不管平时吃饭还是做事,造过无数杀生的恶业,如果这辈子没有依靠菩提心来忏悔的话,恐怕其他的方式根本不能忏悔清净,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个人好好观察。

   〖《无尽慧经》中云:“善男子,譬如依勇士可不惧诸怨敌,同理,依真实菩提心勇士之菩萨不畏一切罪行怨敌。”〗《华严经》中也有类似的教证,意思是说,依靠勇士的保护,根本不用担心任何怨敌,同样,相续中如果真的生起了菩提心,不管造过什么样的罪业都不用害怕。

   我们每个人,谁也不敢说自己从小到大没有造过任何罪业,这些恶业,一定要依靠菩提心来遣除。希望大家励力认真地修学菩提心!


  辛五、以火之喻说明彻底摧毁罪业:
  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末劫时有一种特别炽热的火,能在刹那间摧毁整个器世界,同样,菩提心犹如末劫火一样,能在生起的一刹那,摧毁无始以来所造的一切罪业。所以,菩提心的功德的确相当大。

   前颂中讲了定业可依靠菩提心来压伏,此处讲的是不定业能依菩提心而彻底摧毁。

   〖末劫火能将一禅天以下的器世界焚毁无余。〗按照《俱舍论》中的观点,这个器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在最后毁灭的时候,会出现一种末劫火,热度相当于七个太阳加在一起,刹那间能将一禅天以下全部摧毁无余。〖同样,依靠菩提心,一刹那间必定能从根本上焚毁五无间罪等一切深重罪业。〗哪怕是一刹那生起菩提心,当下也能摧毁我们相续中的罪业。什么样的罪业呢?直接转生于恶趣的罪业,比如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等五无间罪。按照显宗的观点,无间罪属于定业,造了这种罪就必须要感受果报,否则是不合理的,汉传佛教有些经论中也说,不能改变的有三种,其中一种就是“定业不能改”。但实际上,所谓的“定业不能改”,是指如果没有好好地忏悔,在没有对治的情况下,定业确实不能改,一旦遇到了对治,定业也是可以改变的。

   定业和不定业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呢?有些论典中说,所谓的定业是指自己故意去造的业,而无意中所造的称为不定业。也就是说,不管是善业恶业,如果自己故意去造,来世一定会成熟果报。比如故意去杀生、犯戒、造五无间罪、毁坏三宝,这些绝对都是定业,如果没有对治,来世必定会感受果报,但若遇到了菩提心,就不会堕入恶趣。当然,这里的断除罪业,并不是像《中观庄严论》中所讲的那样,当佛智产生的时候,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全部断除,此处只是说,依靠菩提心的力量,能将趋入恶趣的业全部断尽,相续中有了菩提心的人是根本不会堕入恶趣的。

   这一点,上师如意宝在世时也经常强调。有一次学院举行大辩论,上师如意宝讲了一些要点,其中一点就是:相续中如果具有菩提心,就根本不会堕入恶趣。当时所有的喇嘛以各种锐利的理证对此驳斥,后来法王依靠显宗、密宗的很多教证理证力折群雄。

   所以,我们在临死的时候,如果相续中的菩提心没有毁坏,绝对不会堕入恶趣。《华严经》中也有明显的比喻:有了明灯,千年的黑暗会在一刹那间被全部驱除;有了龙王顶上的如意宝,所有的违缘、障碍、危害能被遣荡无余。同样,一个人相续中如果有了菩提心,就像明灯和如意宝一样,能将堕入恶趣的一切罪障彻底断除。

   可见,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大,它的力量也相当强,印度的《入菩萨行论大疏》中说:一刹那间生起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所以即使你的罪业再大,一旦有了菩提心,就像一点盐融入大海一样,盐味马上就会被大海隐没,同样,自己以前所造的杀生偷盗等罪业,依靠菩提心不可思议的力量,全部能被摧毁无余。《涅槃经》中也说:“何人一刹那,观修菩提心,彼之诸福德,佛陀不能量。”所以大家不要认为“早上修半个小时可能没什么”,要知道,菩提心的功德是佛陀告诉我们的,《涅槃经》里讲得非常清楚,《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在讲“愿菩提心的功德”时,也可以找到这个内容。

   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我们在有生之年,或无始以来到现在,肯定造过很多很多的恶业,有想得起的也有想不起的,有些人杀生、有些人发脾气造口业、有些人生嗔恨心、贪心……,这么多的罪业,若想通过其他方法完全根除,恐怕是相当困难的,所以通过这次学修,如果能真正生起菩提心,那么相续中的罪业该压制的已经压制了,该摧毁的已经摧毁了。

   暂且不说其他罪业,光是在吃饭的问题上,有些人就吃了很多众生的肉,甚至还专门点活的来吃。这样的话,你在人间如果活了二十岁,这二十年中要吃了多少生命?假如现在没有以菩提心来好好忏悔,你的来世将以什么样的方式一个一个赔偿?要知道,生命的赔偿并不是一般的赔偿,如果能用财产代替的话,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家产赔给它们,但因果是不会错乱的,生命必须要用生命才能偿还,这一点确实非常可怕。按理来讲,世界上的每个众生都有生存权,但我们人类非常可怕、非常残忍野蛮,为了自己瞬间的口腹之欲,杀害了多少生命?如果没有好好地修持菩提心,没有好好地忏悔回向,以后有没有解脱的机会?你们每个人回顾一生,都应该会知道的。

   下面看讲义:〖《华严经》中云:“能焚诸恶行如末劫火。”〗佛经中讲得非常清楚,菩提心就像末劫火一样,能焚烧一切罪业。这些都是佛经的金刚语,我们必须要重视。

   无著菩萨在每个颂词中基本都引用了佛经的教证,而不是藏传佛教大德的话,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好。因为这次听受《入菩萨行论》的道友,很多人都不一定是学藏传佛教的,如果引用的教证大多来自藏传佛教,可能很多人会起分别念“这是藏传佛教的,我不学;如果是印度佛教的,我就学,因为释迦牟尼佛的家乡是印度,我对印度的佛教才有信心”。本来人的性格就千差万别,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是正常的,但不管怎样,我觉得来自藏传佛教也好,印度佛教也好,汉传佛教也好,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真正认识菩提心。以前很多人根本不懂什么是菩提心,或认为参禅就是菩提心,或认为念佛就是菩提心,或认为做一些好事就是菩提心,实际上这些都不是菩提心。什么叫做菩提心呢?恐怕很多人还是不太明白,那么通过这次学习,我们要真正明白菩提心是什么,与菩提心相似的善妙功德是什么样的,这一点必须要搞懂。

   现在大城市里的人想学佛的心非常迫切,我每到一些城市,就知道肯定有许多年轻人、知识分子想了解佛法的真谛,但可惜的是,在一些佛学道理上,他们就连最简单的问题也答不上来。这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他们没有受过系统的佛法教育,不可能了解其中的意义,就像若没有受过系统的世间教育,想通达世间学问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想,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除了学院的道友以外,外面的人应该非常高兴才对,为什么呢?因为求法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现在我们依靠科学技术的方便,能让很多人不需要到藏地苦行,感受高山反应、寻找住处吃穿的痛苦,舒舒服服坐在家里,就能轻而易举听闻如此殊胜的佛法,还能同时获得传承,这种机会,对于真正想学习佛法的人来讲,是最难得、最好不过的一件事了。

   有时我到外面的城市里,看到有些出家人、居士对学佛很有信心,但仅凭我们的一面之缘,今天在某个城市见见面,随随便便谈两句,不可能让他们马上就明白佛法的道理。所以,这次有这种学习机会,大家应该有一份难得之心,若能这样的话,你的学习才会成功,否则,觉得有没有都无所谓,《入菩萨行论》就像世间上的流行歌曲一样哪里都听得到,若是这样的心态,我觉得对这种人而言,佛法可能就没什么价值了。

   这次的公开传法,我也是反反复复考虑过,此举对大家究竟有利还是无利?但后来想不管怎样,相当一部分佛友若到藏地或佛学院读书,这样的机会恐怕在他们即生中不一定能实现,所以想通过这种方式,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能让大家明白佛教的教义。如果你们真正有收获,这就是我讲经说法的目的,从此以后,你们也不再是形象上的佛教徒了。所以,希望大家能真正明白菩提心的每一个道理,尤其是通达《入菩萨行论》的所有颂词和讲义,认认真真地去学习。

   〖善天尊者说:“一刹那之大安忍不缘所取,所以必定能焚烧(罪业)。”〗“一刹那的安忍不缘所取”,可以解释为胜义菩提心,也可以解释为世俗菩提心,因为在相续中若生起了一刹那的菩提心,就没有自私自利的心了,这是一种大安忍,是不缘自私自利这种所取的大安忍,这样的菩提心能焚毁所有的罪业。

   〖其实,这种讲法与前面所说的道理并不重复,前面是指压制罪业,这里是说从根本上摧毁。〗昨天用护送者的比喻,今天用末劫火的比喻,这两个比喻是不相违的,前者是从压制罪业的角度而言,说明菩提心能压制罪业,包括五无间罪,但并不能根除;而这里是指菩提心能完全根除、摧毁罪业,有定业和不定业方面的差别,华智仁波切也是这样认为的。一般来讲,具有菩提心的人是不会堕落的,即使堕落,也会像篮球弹地般很快获得解脱,往生到清净刹土,但有些论师认为:如果生起菩提心后又失毁了,相续中的罪业也会成熟,有可能堕落,但堕落后很快就会解脱。因此,从菩提心失毁的角度,以护送者的比喻来说明菩提心的功德;从菩提心没有失毁的角度,以末劫火的比喻说明菩提心能断除一切罪业,即便是转生恶趣的罪业也能从根本上断除。

   无著菩萨的解释方法与其他论师的解释有所不同。无著菩萨认为,前面和这里都提到了五无间罪,但前面是说菩提心能压制五无间罪,这里是说菩提心能根除五无间罪。为什么有这种差别呢?因为后面的对治力量很强。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如果对治力特别强的话,五无间罪也可以被根除;如果菩提心的对治力不强,也就是利他的心不强烈,那么菩提心只能压制罪业。

   〖如果有人问:那么,一颗菩提心具备这二种功德难道不矛盾吗?〗一是压制罪业的功德,一是根除罪业的功德,如果一颗菩提心具备这两种功德,难道不相违吗?

   〖并不矛盾。如果获得了越来越殊胜的菩提心,那么功德也会越来越超胜,是从循序渐进而获得来讲的。〗根本不相违。因为在菩提心力量不强的时候,对五无间罪等罪业只能起压制的作用,暂时让它不成熟,一旦堕入恶趣,也能在很快的时间中获得解脱。但如果菩提心的力量相当强,即使造了五无间罪,也能从根本上断除。所以,一颗菩提心有两种作用并不矛盾,就像火一样,既能够压制水,也能让水完全干涸。

                                                                —— 恭录自《入菩萨行论讲记》第九课、第十课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索达吉堪布       菩提心)(五明学佛网:索达吉堪布       菩提心)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不失菩提心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菩提心的邪行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100~104)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90~9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70~7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60~6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50~5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40~4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30~3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