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念祖居士:黄念祖佛学文集:《谷响集》2


   日期:2014/2/19 13: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谷 响 集

三昧耶戒佛弟子黄念祖敬答客问

答信摘抄

(四)答B居士


  答三世因果并劝努力忏罪念佛

  大札奉悉,欣闻知难而进,甚以为慰。唯所提诸问,仍是您二十年来屡问之老问题。兹愿再贾余勇,一试棉薄,看看能否突破。

  (一)为解决问题,宜先从问题之根下手。您之病根有二,一曰“唯看现实”,二曰“但重功利”。您所著眼的只是自身当前一生中的情况,于是不能放眼宇宙。应知过去的时间是无量的,未来的时间也是无量的。若想在人的一身中,实现全部无穷尽的因果关系,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只有白痴才希望在电影挎贝中的半寸胶片,明了电影的全部故事。只看手中的一小块胶片,不问过去与将来,故名之曰“唯看现实”。所谓“功利主义”,您认为做好事必须现世得福,这就是求利,何况您还是急功近利。您主张一切善恶之事,都应现世报应。殊不知,为了求得福而行善,其善心已不纯,其所得之福则如仰箭射虚空,福尽还堕,福力甚微。以此微弱之福业,所感善报往往须远待多生之后,焉能尽望皆于当时而现报?恶业亦然。故须知三世因果,过去生中所作之因,当前所受者是;将来生中所得之果,现在生中所作者是。多劫以来,无量生中,种种业因,种种果报复杂错综,实不可能皆于现世显报。但应深信业因果报三世相续,丝毫不爽。

  (二)伸手与助手

  这又是说了多年的问题。求福求寿求平安等等,总之都是向佛伸手,求之又求,始终是个伸手派。观音大士曰:“先以欲钩牵,后令入正道。”有求必应,是以欲钩牵也;而其真实目的,是希望行者发心,从求佛变为学佛,从伸手变为助手。如报载高田二君入水救生,舍己利人,这才是学菩萨之所行,成为菩萨之助手。

  (三)求仁得仁,种菩提得菩提

  高田二君之志愿是救人,有愿必满,他们救起了人。并且他们的任务,完成得十分出色,牺牲了自己。救了一个与自己不相干的人,他们成功了,同时也成仁了。如同写诗人写了一篇登峰造极的诗,诗人牺牲了眠食健康,写出了极优美的诗,难道是得不偿失吗?士各有志,诗人以诗为生命,庸人只是以吃饭睡觉为生命。伯夷叔齐求仁得仁饿死首阳,难道说既应保全气节又要吃饱肚子才正确吗?世尊因地投身饲虎,诸天人也只收拾遗骨造塔供养礼拜。天人既能于菩萨身后,做这些工作,那为什么不于半空中托住菩萨,或于菩萨落地后,赶走饿虎呢?这一点请深思之!如果天人那样做,那就是干扰这位舍身菩萨的大行。

  如果世界上没有牺牲享受的诗人,没有求仁得仁的伯夷叔齐,没有投身饲虎的菩萨,也就不会有今天舍身救人的高田二君,那样的人世将堕落为一个大动物园。

  佛教徒万不能只是追求人天福报。莲池大师发愿文中,明白写出“不求人天福报”。修行的真实目的,是求觉悟。佛者,觉也。我们学佛所为何事?也只是普为众生求觉悟而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菩提得菩提。菩提者,觉也。

  (四)谨防业力发动

  由上可见,每人无始以来功功过过,层出不穷,无量无边,是为别业。但个人所造之过,绝不孤立,决与其它之人有关,于是互相牵连,功果复杂,又复无量无边,是为共业。共业决定世运,别业决定本人之命运。前因后果,有因必有果。故云:“欲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欲知将来果,现在作者是。”此上经文道出一切因果关系。今君意见与此相违,实即与佛相违。多少年来,坚持不改,此实应速行忏悔者也。现生所受,乃多生以来之别业与共业所决定,若无回天动地之功过,焉能轻改定业?更有进者,明年之事,但您今年不知;明天之事,但您现在不知。最怕是明天翻到的一页,恰是受恶报的一页,于是便有飞来之祸。您之伤腿,即类此也。故云“今日不知明日事”。又云“只怕业力发动”,故须日日防盗,夜夜防贼。谁能知下一页是什么?(此信寄去一年左右,此居士竟在散步中惨被火车撞死。)

  (五)念佛求生,超脱生死

  生死苦海,实可畏怖,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了脱之道端在“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切莫磋砣,错过今生。“此回若错真成错,再出头来是几时?”愿共勉之。 

(五)答C老居士


  一、劝不可减少念佛时间以习定

  承询修定问题,甚为惊愕。老学长早岁皈依印老,虔修净宗四五十年,今日仍欲舍念佛而习定,足证念佛之法,真实难信也。灵峰大师常云:一句佛号念熟,则“三藏十二部极则道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都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又云:“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可见持名是大总持,圆摄一切功德。只要老实念去,不管它定不定。若去管它,早是二心。欲定反乱,只是自扰。夏师诗云:“散乱固成病,分别引魔军。”散乱当然不好,故名之为病。若起心分别欲遣除之,则此分别之心,即是魔心,故曰“引魔军。”引得八万四千魔军乱舞,何苦来?古云:“欲除妄想,去一添两。”

  静坐念佛甚好,但八旬老人亦不一定勉强要坐。勉强则身不宁,身不宁心即不安矣!要之,行住坐卧,均是威仪,只贵“念念相续”,不管你是坐是卧。

  函云:“欲修禅定,终不能定。”此正合规律。因有此希求心,故终不能定。又云:“但口里念佛,即不是放下一切,实难入定。”仁者之见,本末倒置。今欲放下念佛以入定,如是之定,最多只是个“无所住”,何尝有些许般若气息?无住生心,才是金刚般若。五十年前,弟第一次读佛典,看《金刚经》。深体无住生心之妙,当时便领会得,以凡夫心,欲臻此境,唯有念佛或持咒也。盖放下一切,即是“无所住”;一句佛号声声相续,即是“生其心。”倘欲抽减念佛时间以习定,则更是大错,念佛是易行道,余者皆难行道,乃龙树菩萨之开示,若去此易行之道,反趋坎坷之途,何其颠倒之甚也!

  此事切要,故直言之。灵峰《要解》曰:“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则在念佛之深浅。”当前首要是决定往生,先不管品位高低,但当深信切愿,靠定这一句佛号,靠定这一法,同靠一座山相似,无论如何也动他不得,这才决定生。看来品位也不会低。若于念佛信不及,今天要诵经,明天要打坐,后天想持咒,大后天又欲参禅,这样修法,对于“信、愿、行”的第一个“信”字,早已七折八扣。信愿不坚,欲生极乐,是真背道而驰也。以上乃剖心沥血之言,望三思之。 

  二、劝放下万缘单提一念

  您当前的第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唯一的一件大事,那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了生脱死,唯此一法。所谓万缘,不仅柴米油盐、妻儿子女、富贵荣华、地位声名、功勋事业、学术文章等等世俗之缘,应舍应放;实则您今日信中,所问之咒名,与所求之圣像等等,总之,亦在万缘之中。以上对于初修,当然是正事。但对于您八十一高龄,终身习净之老修行,则应一刀斩断,一齐放下。万缘放不下,则此一念决定提不起。往生之关键,在于一念。不管你是在家中念,还是在寺中念,所贵者是你的念是否一。您当前迫切之务,就是把一切善缘、善行、善法等等,完全打叠在这一句佛号之中。一切不管,一切不问,心中孤零零地单提这一声名号。一句念完,又是一句,老老实实,绵绵密密,一直念到佛来接引,一气念到花开见佛。这样念,决定往生;这样修,也即是万修具备。切不宜头绪过多,百端并举,东张西望,顾此失彼。

  诵经修法都是好事,但均宜精要,而不应繁多。总以随时随地持名为主,其它一切均是助行,不宜喧宾夺主。一切善行,一切工夫,一切境界,总不如老实念佛,念念相继。 

(六)答D居士


  一、论密净兼修

  拜读大札,欣悉您已持诵莲师咒二十余年。今又发勇猛心,奉持斋戒,摒弃烟酒,志心精进,欲出生死。不胜赞叹之至!您所提出,密净两门如何进修问题,既承下问,敢不掬诚奉告:

  君现难明者盖以令师,XY二老一密一净,各主专修,莫衷一是。就我所见,两者咸为无上殊胜究竟方便之妙法。行者只要发菩提心,随修一门,皆有所成。现君已选定密法为主,并欲即生了脱生死,则不可不兼修净土也。先师夏莲老曾开示曰:“净宗乃是密教显说。”故知密净本来不二。且诺那祖师开示曰:“故修佛者,任修何佛为本尊,均须兼修西方净土。”可见您修莲师为本尊,亦必须兼修净土也。惜诺祖宝贵之开示,多为后人所忽,甚可叹也。

  X老主“一门深入”甚是。脚踏两只船,一山望见一山高者,则世间小事亦不能成就,况了脱生死之大事因缘乎!故《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者,皆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必备条件,“一向专念”正X老所谓“一门深入”之真义也。但“一门深入”不宜理解为除此一句莲师咒外,一切修行皆不能要,是经于往生正因品,首明“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乃正因中首要之因。此经即指《无量寿经》。且《观经》亦以“读诵大乘”为往生极乐国土之净业正因。可见读诵《无量寿经》及一切大乘经典,皆为往生极乐之正因。且知识分子欲习佛乘,最好是行解相资。尤其是仁者于无上道尚属初机,故首须广读大乘,端正知见。如人行路,先须方向正确也。仁者之机,正宜行解并重,密净兼修。近代大德圆瑛法师曾对我曰:“密净兼修好,万修万人去。”我今默察居士之因缘,亦正宜于此“万修万人去”之无上妙法。您说“已习惯于持咒,不必另换他法,但随时随地一句莲师心咒,自念自听,一心做愚夫愚妇。”果能如是,则决不是愚夫愚妇也。君不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只是忆佛念佛,净念相继,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此真大菩萨之殊胜行径也,但此话说来容易,做到甚难。只念一句咒,这点做到很容易。但“随时随地,自念自听”实在是很少有人能做到,千万人中也难有一个半个。为逐渐落实您自己之言语,同时为满足您出离生死之胜愿,我建议如下:

  (一)您已发心持戒,持斋很好,盼坚持。

  (二)应发菩提心,首先发起“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等等。)

  (三)继续持诵莲师心咒,最好能持念珠记数,多多益善,退休后每日至少不应少于一万,(我现注经繁忙,仍每日持咒四至五万。)每日记数念之外,并应随时散念。

  (四)誓心求生阿弥陀佛净土,每日课程圆满,均须虔诚祈愿。

  (五)持诵《无量寿经》(我已寄上),并志心研究。此即往生正因。

  (六)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每日至少十念,多则更好。弥陀第十八愿,十念必生。今又密净兼修,故万修万去。

  (七)每月初十日读莲花生大士应化因缘经(已寄上)。如有同修需要此经,您可抄送。平日加念更好。

  拙见认为,根据您之学法因缘与当前环境,以上实为契机应缘之最佳方案。拙见如是,谨供参考。 

  二、论求生极乐净土

  “必兼修净土”者,实为诺祖所传之心要,故莲花精舍之共愿为“同生极乐”。可见莲舍成员,人人均必以此为愿,如有异说,决非我先师之徒也。当今末世,欲出生死,唯有求生净土之一法。修禅、习密、学教,无一不可,但不求往生则不可。盖“菩萨有隔阴之昏,声闻有入胎之惧”,今生修证纵不无进益,但来世一堕母胎,往往昧失前因。试看今生所行之事,往往忘得干干净净,焉能保证来世不忘本愿?生死不断,则恶趣缘多;再失人身,何堪设想!故云“誓尽此生出娑婆”。切盼仁者亦以此为誓愿。至于方法,则应以一切功德回向极乐,或兼修十念法、颇瓦法等等皆可。

  仁者所云:“以莲师心咒为资粮,一心求生莲师国土。”当然甚好。但请谛思:诺祖为何云修任何本尊(当然包括以莲师为本尊)必兼修西方净土?王师为何以“同生极乐”为共愿,而不云“同生贝嘛洛渣”?诺祖王师均莲师应化,所见如是,故知此是正印,其他总是落二落三。 

  三、论临终接引与发菩提心

  垂问数则,谨覆于下:

  (一)修持以莲师为主,求生则专志西方。因莲花精舍共愿之文,直指“同生极乐”也。莲师与弥陀无二无别,临命终时,佛来,莲师来,两尊同来,无量圣众同来,只要是接引往生,便是功德圆满。不问来迎者谁,关键是自己一心愿往。

  (二)菩提心浅言之,是悲智并运之心,亦即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之心。终日度生是悲,终日无度是智,终日度生、终日无度之心是菩提心。净业行人一心为利乐有情故,求生净土。愿见佛闻法后,尽未来际度一切众生。如是之心,即是发菩提心之初步。盖普度之心是悲,求生之心是智,若无大智慧决不能信净土法门也。往往有些人自求极乐,却无心普利,便不是菩提心。

  (三)蒙古人住在蒙古包中,佛堂卧室只好挤在一处。只要不是有意亵渎,护法必当垂慈原谅。目前最好在佛像前垂设布帘。用功时,尽量先将室中打扫清净。然后拉开布帘,供养修法。下座礼拜后,复掩上帘幕。 

  四、论密净均为易行道

  (一)净宗及密教均为果教(又称他力法门),从果起修,故称易行道。若临终之际,全凭本身定力,则仍为难行道矣!蕅益大师曰:“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乃依念佛之深浅。”由是可见,能否往生,全看本人之信愿。信深愿切,平素尽力修持,则与弥陀大愿相应,临终凭佛接引,决定往生。故称易行道。难行道如蚁子上山,易行道如顺水扬帆。难易之别,何啻霄壤!

  (二)慎老劝君闭关之话是好话,惜非契机之谈。君尚未退休,未能掩关专念,乃自然之理。目前但应抓紧一切可念之时间,不使虚过。如听任时光虚度,则过在自身。可念而不念,表所愿不切。信愿有亏,纵念得甚好,定力过人,亦不能往生。

  (三)承索拙照,我等神交,不以形容相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莲师三身法之法本附寄,供养大居士。盼精进修持,并参究轨中文句。此实即身成佛之大法,于生起次第中圆摄大圆满。殊胜究竟,不可思议。盼勤修习,以报莲师、诺祖、王上师之慈恩。 

  五、劝读诵大乘

  密宗义理极深。汉地行者,多喜躐等冒进。知见不明,妄谈法要者,比比皆是。仁者今欲求人,实则不如求法。大乘经典,正显如来密意。一面修法,一面读经。行解相资,功不唐捐。 

  六、劝深入《弥陀要解》

  (一)仁者喜读《弥陀要解》而难于领会《金刚经》。殊不知《要解》全体正是金刚般若,但能熟读深思,领会一二,穷劫受用不尽。仁者机缘既在《要解》,盼一门深入。

  (二)读书亦不必太多,目前但以《要解》为纲,再参读夏师会集之《无量寿经》,此书即是一大藏教。 

  七、劝重视戒律尊师重道

  十月五日大示敬悉,只以注经事繁,复以问题难答,是以迟迟。

  议论人师,于礼有违,事关密法,焉能不辩。兹为两全,故舍人而专论事。

  (一)密教极重戒律,在大法灌顶坛中,于灌顶前,行人须先饮海螺中之誓语水。并誓曰:如违密戒,此水即于腹中燃烧,命终堕入地狱。此地狱名为金刚地狱,乃专为修密行人而设者。此狱极苦难出,甚于无间狱。佛不能救,唯本人之根本上师,究竟成佛后始能拔度。当前汉地密教行人,竟将根本戒抛置脑后。甚至全无心肝,自己破戒,复劝他人破戒。其应受之恶报,吾不忍言!

  (二)诺那祖师等大德常慨叹曰:“汝等汉人与我们康藏人不同,你们一学密法,便想当金刚上师。”此语实深痛于此间学密者之狂妄。一蒙授“金刚阿阇黎”灌顶,便以金刚上师自居。一受慧灌,便任意双修。未经根本上师允诺,擅自非为。于是一盲引众盲,流毒广播,其害无穷。昆明莲花精舍首座大师兄,修持极好,此位大德曾多度受金刚阿阇黎灌顶,但至今不肯传法。请求者虽多,伊只是回答曰:“未得上师许可,我不敢传。”又双身法亦然,有老学长某君,曾受多种大法灌顶,追随王师极久,伊夫人亦受灌顶。伊曾叩询上师,余夫妇间可否双修,上师曰不可,因其夫人之根器不够。当前许多人乱修此法,以身谤道,不重法,不尊师。盖密戒以尊师为第一条,尊师是尊师之教,不是只凭口里赞诵上师,心里实是违背上师。如此决无好下场。

  (三)谤法之罪,重于五逆。今之学密者,轻口妄谈,蔑视余宗。甚至反对吃素念佛,习教参禅,一概讥之为小乘。这等言语,正是违犯密宗根本戒。密教戒条不多,但极难持。修密法而破戒,则根本腐坏,枝叶亦必随之。菩提心与戒实为根本。

  前事未忘,后事之师,劝仁者此后千万莫轻易拜师,尤其是密教。因当前密教中恶知识易逢,善知识难遇也。 

  八、劝深信因果端正知见

  连奉二札,惊闻令师某某发狂逝世,足见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是故菩萨畏因。前以讳言人师之非,故论事不论人。实则所举之事(见第七函),正某某之病。前则略举数端,其实尚不止此。某某修密无功,正合规律,因某某不是修法宏法,实是谤法败法也。某某是反面教员,应以为诫。

  仁者云:“修密已成夹生饭。”但佛法无边,“夹生饭”未尝不可变为醍醐上味。某某传您之法,确是莲花精舍之密法,确是殊胜。但某某对于密法之认识与言论,如糖衣中,全含毒药。是故仁者,法可续修,但对于某某所散布之一切,应彻底消毒。

  仁者愿修莲师大法,愿依止一句莲师咒,均很难得。但应追究一下,为什么喜欢密法?为什么向往莲师?这个问题应穷根到底的追问下去。现世佛教徒虽多喜学密,若究其真实动机,往往只是:(一)好奇,(二)求速效,(三)好神通,(四)占便宜,找窍门,舒舒服服成佛,(五)贪求名闻利养,(六)想当上师,(七)以YIN欲心爱慕双修。总之种类繁多,未能尽举,但只要有与上述一端相类者,则学密难成,甚至反招无间之业。故我建议,若愿消毒,请从此始。毒消即净,仍是洁器,可盛醍醐。 

  九、劝如法修持

  大札奉悉,因专心注经,迟覆为歉。弥陀、观音、莲师“三身法”,请照法本修持。近感密法行人,或升或降,因果分明,丝毫不爽。从未见如法修行,而无功效者;亦未见破法毁戒,而不遭恶报者。故我等务须依法而行,切莫重蹈覆辙。密法重实修,不可躐等。按康藏学密惯例,须先学显教十二年,然后修四加行,一般约三年,然后才能修本尊仪轨。近世通病,喜作上师,收徒传法,接受供养。甚至不按法则,不问根基,随意乱传,害人害己。仁者发心甚诚,愿出生死。既然如此,便须依法修行。首应补四加行。但年寿已高,亦可从权,边修边补。百字明正是四加行之一,此咒共一百字,故称《百字明》。乃金刚萨埵忏罪法中之根本咒。应于座上念满十万遍。仁者如真发心,请先念满此数,其余之咒法才可再告。既要修法,便应如法,否则徒劳。 

  十、劝安心虔修并诵大乘

  大札奉悉,您求法真挚之情,流露行间。具此真心,必能满足求法之愿。您在得法因缘上虽有遗憾,而其主要之过不在阁下,故不必多虑。阁下既与莲师有缘,又曾发大愿终身持诵,故万无中退之理。唯当精勤到底,再接再厉,誓于今生了此一段大事。

  密法重师承。上师与弟子之关系很深,相互影响极大。但其究竟,仍是各账各算。至于《楞严经》云:“师及弟子,俱陷王难”死堕无间地狱。盖以此等弟子,以其邪师之身口意,为自己之身口意,于是乃因其本身之邪恶三业而招恶果。决不是因有师徒之社会关系,而悉皆牵连入狱也。现仁者所得之三身法,乃莲师无上心要瑜伽广轨中之核心。此法乃康藏红教诸寺必修之大法,殊胜之至,仁者正好终身修习。对于轨中偈语,切须用心。此乃今日汉地学密者之通病,只重咒语与手印,对于轨中偈语漫不经心,真是一大颠倒。殊不知必先于有言说者穷尽精微,才能契入离言说之最后一著。密宗之即身成佛,正是这一著。日东密兴教大师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故即身成佛。”请看,此中首二句即《观经》之经文,而此二句即是密教即身成佛之妙谛。密乘行人,焉可轻舍汉地之大乘经论而不深究耶?

  仁者今后修行之道路很明确。

  (一)是安心虔修三身法。

  (二)精读大乘经论,盼先从《阿弥陀经要解》、《普贤行愿品》、《劝发菩提心文》(省庵师与裴相两种)。《显密圆通》等书下手,尽此一期报身,行解相资,发起大菩提心。未发令发,已发增长,直至究竟。 

  十一、劝勿执著事相

  大示敬悉,所订每日功课甚好。每座法后,皆应回向极乐净土。莲师即弥陀,故邬金即极乐。回向极乐,正与莲师法相应。

  函云仁者欲据团体照片中拙影,请人画像供养,实万万不可,此举全违我之本愿。我学密之初即发愿,终身不受顶礼供养,不收弟子。去春昆明来三人,一定要顶礼,伊等每人在拜垫上礼三拜,我则在平地回礼共九拜。倘仁者坚决要画像供养,则是以我最不喜之事,强加于我。故不但无益,深恐有害也。总之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大家同心同德,即是最殊胜之事,实不应以色相求也。密宗不废事相,旨在当相即道,即事而真。见一切相,即是见第一义空;行一切事,即是行履于实相海中。若当相着相,即事迷事,则皆谬矣!唐译《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应得见我。彼如来妙体,即法身真性。法性不可见,法体不可知。”诺那祖师曾盛赞此偈,并谓为“最堪玩索”。故我等应深留意。

  诺祖本无定像。王上师常说:“观传法上师之像,可如莲花生大士;观莲花生大士像,可如传法上师。”故仁者今后可观诺祖如莲师,此正是上师金口所宣也。总之学密者可从事相入手,但万不可著于事相。从事相而入实相,终于了达一切相无非实相。 

  十二、劝先做到万法归一

  承询如何再进一步,此问极好。拙见以为当前之要,是重点突出,万法归一。阁下重点是一句根本咒,故表赞叹。当前所应进步者,即使此重点突出再突出,方能使熟处变生,生处变熟。当前诸行只是一个目标棗求生净土,这即是万法归一;放下一切,单提一句根本咒,亦是万法归一;摄一切法入一法,亦是万法归一。只有先达到“万法归一”方能问“一归何处”。又云:“若得一,万事毕。”故知归一甚为切要。当前应将一切功德回向净土,所愿求者,只此一事:接引往生。至于静坐有无八触功德,均可不管也。

  净宗纲要在于信愿持名,衡量自己之进步,首在信愿二字。夏师曰:“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故吾人当前所应关心者,端在信之深与愿之切。信愿二字看来似浅,实则甚深,无有止境。阁下信愿较前增长,此即最大之进步。至于静坐中有何善相,与此不能相比。 

  十三、劝行解相资密净不二

  (一)三身法观想已备显于仪轨中。目前修法,依文作观即是,手印未学不妨暂缺。三密相应,当然最好,但三密齐修之人则甚难得。但一密相应亦可成就。手印属身密,暂缺无碍,当前仍以语密为主。持咒持名均属语密。

  (二)读诵大乘应以大小《阿弥陀经》为中心。《无量寿经》称为大本阿弥陀经。目前先以小本入手,以《弥陀要解》为核心,结合《疏钞》与《圆中钞》一同参究。复融会《观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深入《无量寿经》,以此为本。复以《大乘起信论》、《金刚经》、《圆觉经》、《法华经》、《首楞严经》为辅佐。以上乃学净、学密者之必读经论,未可再少。

  仁者修持以密为主,应专修莲师三身大法。

  仁者研究以净为主,应深究大小《阿弥陀经》。

  如此则解行相资,密净不二。前途光明,未可限量。 

  十四、论密宗重见地

  佛法是心地法门,用功宜在念头上用功。密宗最重见地。盼多读《净土资粮》中之拙著,懂得了净宗才能懂密宗,能懂才能正信。颇有净密都不懂而学密者,这只是迷信。既是迷信,举体都在迷中,故决无觉悟之期矣!

  当知成就全在当人。知见若正,则修什么皆可成就;知见不正,则修什么都必堕魔军。

  真实用功,不必住庙,也用不着摆脱工作与家庭。只是随时随地能提起一句莲师真言,就是无上修持。 

  十五、劝“慎勿信汝意”

  《四十二章经》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盼您好好体会这两句经文。因为“汝意”全体从妄想所生,如何能信,如何能坚持。目前您之真心为妄想所蔽,故汝意不可信,而应虔诚依止善知识。依教奉行,自己少作主张。 

  十六、论心皈依

  您目前应做之事甚多,一方面努力修持,一方面提高知见。密宗之殊胜,就在于传承的加持。如何才能得传承的加持?就须以上师之身口意为自己的身口意。这就不仅是礼拜供养,而是要言上师之所言,想上师之所想。必须如此,师徒之心才能相通,传承的加持才能达到弟子的身心。X老学密甚晚,所闻寥寥;某某则是背离了先师的遗教。因此您对于莲华精舍这一伟大殊胜的传承之真实精神,很不了解。皈依密乘,不仅是身皈依,更要紧是心皈依。组织上参加了,但思想上没有参加,在世间法也是行不通的,在密法上更是如此。至于所皈依的传承,同样的,也不仅是形式上的皈依,而更根本的是心皈依。所以真要学密,便须心皈依。心皈依不在形式,而在于心心相通。这就是您目前所应做的大事之一,首须了解莲华精舍的殊胜精神。 

  十七、答其修法收益不多之因

  大示奉悉,深感仁者求法之心甚切。仁者修密多年,自恨收益非多。若究其根源,实因阁下求法所经之过程,万分艰险,能有今日之转危为安,实已万幸。

  修法倘欲即生有所成就,必须遇人始得。阁下数十年来一直未遇明师。于无上密乘,未闻圆音。多是一些隔靴搔痒之谈,甚至掺杂一些异端邪说,障正法眼,是以蹉跎也。

  阁下欲求“深秘轨中最精华”。秘所欲求者,正是您所修莲师三身法中最末一段之首句,直指此莲师三身法即是“深秘轨中最精华”者也。王上师称此为“莲师瑜伽心中心,最为殊胜故”。但阁下未具正眼,于此无上心要未能深信,反欲更得大法,另觅精华,实应忏悔改正。

  阁下久修而未得相应者,原因甚多。首则是传法之人不如法。某某并不具传法资格,又不如法传授,滥传大法,妄修双身,背叛上师,由如是之人传法,当然得不到传承加持力。

  次是,阁下修此法,基础不够,信心未充。至于密法中大法尚多,但其精要亦不能超逾于此。且愚默察您之善根因缘,亦以此法最为应机。目前边修法,边忏悔,边补基础,盼您下最大决心,坚决修下去,务于今生掘井得水,方是修行人的样子。

  再其次,则是您对于《金刚经》等般若经典重视不够。诺祖开示:“大密宗的境界,即是金刚经的境界。”此真是无上醍醐。过去我劝您多读此经,正是这个道理。目前应以圆瑛法师之注解为主;将来如有机缘,应深研蕅益大师《金刚经破空论》,并以《金刚经宗通》为参考。

  最末则为求师之道。此是学密者第一件大事。阁下过去过于轻率,应永以为戒。密宗行者应尊师如佛。对于师之教导,决不能稍有违越,违抗上师者,堕金刚地狱。又上师如入地狱,则弟子随之亦入地狱,故万不可不慎也。目前汉人学密,有一大错,都是把上师当作卖药的。老爷我来买药,想要什么你就应该卖什么。师徒之间形成买卖关系。如此学密,万劫亦无成就之理。正确态度应是:看上师为大医生,自己是癌症患者。此病只有此医生能医,此命只有我上师能救。于是殷重恳切,一切唯医之命是听。叫开刀便开刀,须切除便切除。决不能自作主张。更不可今日求王三,明日求李四,或者诸医之药混合服之。此喻虽浅,寓意甚深。阁下今后应不断增加对良医之信心,则病可治,而慧命可救矣! 

  十八、劝以见为宗,抓紧当下

  手书收到多日。对于三身法中偈语,如有不明之处,应先通过自身之努力,苦思一番。如仍不懂,则可写信来问。学法与学拳不同。学拳是身法,故须当面指点;学佛是心法,故只求心心相契。心若不契,朝夕相处,亦无所益。密宗乃决定见宗,以见为宗。能开大圆满见,方能契入大圆满。若无此见,纵天天修大圆满,亦只能种种善根,甚至仅是结结善缘而已。

  盼您今后看准这个“见”字,此即本也,本立而道生。

  不要等待退休,以为退休后,住庙专修,一定较好。这都是主观的想法,实际上许多僧人的俗务并不少于俗人。身住庙而心不在焉,又有何益?故云:“智者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又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所以关键只在当下:“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时无了时。”“休”者休其心也,非退休也,非住庙也。夏师诗曰:“力道须从境上练。”即是说从烦恼中锻炼自心。 

  十九、诫信念不坚,言行不一

  两信均收到,君求法之心甚切,是优点。唯见解仍有偏差,故不能不予纠正。

  正确者:一心靠定莲师心咒,坚决修下去。把念咒等同念佛,自念自听。这样好。好就好在,这是从众生生灭心入诸法实相的最易之法。余法虽八万四千,但皆无此容易。

  缺点者:仍然有些信不及。信中屡提:“唯依尊无他”,可是实际上又去修“因是子静坐法”,实在言行不一。又想学大手印,而不知大手印已涵摄在三身法的仪轨之中。

  劝君把心踏实下来,说到做到,“唯依”就是“唯依”,不要好高骛远,东张西望。一山看着一山高,则永无成功之日。

  应知一句佛号一句咒,都具有一切法门无量无边之功德。禅定之法当然摄在咒中。只此一句,念念相续,这即是无上之定。

  习定也可,但离开了三身法去学习“因是子”则不是好事。君现在可于法本中圆满第六之末,吽吽后练习入定。定不住时,则呸呸呸出定。另外,可按“因是子”中静坐之姿势,静坐念佛号,(莲师咒、长寿佛咒、观音咒均可。)要在一切时处,永不忘这一句。

  一部法可以有无量的讲法,决定于受法者的水平,总之要以应机为最好。例如治病,以对症为最好。

  劝君利用当前之机会全力提高水平,打基础,作准备。熟读“净土资粮”,并弄清楚三身法。病人应听医生的话,服药打针,不可自作主张。希望您在晚年,依止正法,往生净土。 

  二十、(一)谈止观(二)答咒语不应翻译

  来信收到,问题解答不日另寄。

  《童蒙止观》等乃基本功。静坐是上座修法之第一步。端身正坐,调气调心,清净安定之后,才开始修法,修法即是观也。若能于观中即寓“止”,始是止观并运之大法。

  咒语具无量义,翻译为某一义,便是挂一漏万。并正因咒语之不可解,而是离知解之妙宝也。 

  二十一、劝于今生,讨个决断

  您发坚固心,誓“依尊无他”,很好。我等都应在此生中讨个决断,不再拖泥带水,辗转六道。您欲退休,亦可。退休后,要摄心专修。关键是摄心,不是挑环境。既是娑婆,焉有清净之处。所谓修者,只是休歇此妄心。随时随地都应歇,都能歇。古云:“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时无了时。”您若退休,便是初步休去,应即歇去,莫再等待。所谓休歇者,“万缘齐放,一念单提”也。

  我之《大乘无量寿经解》最近可印出两卷,盼细读。如能深入《大经》,信受奉行,决出娑婆。若念至一心,自得心开,则是带角虎也。有《净土资粮》与《大经解》时常展读,胜于晤面。有问题则写信来问。人在一起没有用,要心在一起才行。若能契心,则大事了毕。 

  二十二、答“上戒无戒”之正确理解

  “上戒无戒”之语,应了达其中“无”字之真义。若误认无戒是上戒,则五逆十恶皆是持上戒之大善知识矣!盖上戒无戒者,乃善持戒者,严持净戒而不着持戒之相也。如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即“上戒”也,从心所欲则是“无戒”也。此乃圣者境界。若破戒凡夫,持此以为盾牌,掩护其过,则其愚甚矣。

  至于净宗是否幼儿园,请一阅拙著《大乘无量寿经解》。 

  二十三、诫坚持己见

  十二月十三日函收到。所提问题,暴露了您的真实水平。看来您之根器,对于无上密,目前尚格格不入。您不知愈高之法愈简单。诺祖有许多无上大法,都极简单,根本没有迎请、加持、灌顶等等这一套。有时一部大法,根本不观咒轮,甚至不念咒,只观一个种子字。如果您遇着如是之法将怎么办?故老子曰“下士闻道大笑之。”又如叶公好龙,但所好者只是假龙,若真龙现出则吓死矣。盼望您之学密不要象下士与叶公。莲师三身法仪轨中,“自明智现”,本尊与坛城皆是自心显现,何等直接了当!还有什么迎请、四印与灌顶之必要。为了下士,才需要这些。您以下士自居,何苦来。上次已经指出,不要给法本上添东西。可是这封信,仍认为三身法“尚有需补充者”。可证您之成见十分坚固,如是学密则很难相应矣!

  学密必须尊重上师,修法必须尊重法本,不能妄自增改。您认为法本不圆满,须补充,根本是轻法。轻慢大法,岂但不能相应,还深有罪。慎之慎之!最近这几封信,都是关键问题,不能滑过,应好好想想。(您所急需的,正是此类逆耳之言,只有这些才能救活您的慧命。) 

  二十四、劝老实修法,老实学般若

  数函均悉,目前您课表可增加一项,即为多读《金刚经》与拙著《大乘无量寿经解》。

  阁下之病在于执着,婆婆妈妈气太重。简单说来,则是一个“狷”字。狂、狷都不好,但狷者学大法则更难矣!且您年岁已长,岁月无多,学藏文来不及矣!目前只有老实学般若,使生起次第与大手印大圆满相结合,坚决求生净土,使习密与生西相结合。除此都是梦话,毫无出路,只是自欺欺人而已。目前可把一句咒当作佛号念,亦可把佛号当作一句咒念。观想便于摄心,是其殊胜处。但当前许多习观想之人,一到病重,便一点也观不成,劝君三复斯言。

  如果真想于今生出生死之海,恐怕您还必须在您思想深处,痛闹一番革命! 

  二十五、劝真实用功

  仁者年过花甲,不宜追求繁法。应节约时间,集中心力,直叩无上心要之法。

  修法只宜一天比一天增进,应有定课,但不宜定得过多。其份量应可保证完成,同时则争取超额。仁者目前应持名与莲师法齐修,《金刚经》与《无量寿经》合参。行解相资,一心求生净土。

  读《金刚经》不是要成为《金刚经》的专家,也不是像语文老师备课,把一字一句都能向学生交待明白。而是要依止此经,断除自己的妄执,开显自己的本心,也即是通达无上密的无上部份棗阿的(心地法门)。

  学无上密,执着则学不成,狂放同样学不成。但应知孔子在狂与狷二者之中,宁可先选狂者;无上密亦复如是。狂者较近于道,是其长处。但狂者又每每易入地狱,是其致命之伤也。

  我劝仁者还是以净宗为主,兼修密法。每日定课以持咒及持名为主。两者之和,每日至少应为二万。(蕅益大师开口便是三万五万,甚至每日念十万。)两经之中,您应以《无量寿经》为主,力求今生往生极乐。 

  二十六、诫求知解

  仁者近来研究《金刚经》,颇为勤苦,前进一步,甚以为慰。但应注意切不可流于一般治学方法。一般以求解多知为目的,此实背道而驰。知解门开,则悟门塞。六祖不识字,只听了约半卷经,即“自家日生智慧”,压倒神秀国师,这才是善读经者。六祖之悟,即大密宗之且却(义为立断),故禅密一味也。 

  二十七、劝因标见月不可认标为月

  唐译《金刚经》及《普贤行愿品》(均有注解)即付邮,两书皆奉赠,不必寄回。一切经论无非因标指月,贵在见月,不必在“标”上苦苦大作文章,学者最忌认标为月,如是则成为迷中倍人,不但终身不能见月,而且以标为月,正所谓错认驴鞍桥为阿爷下巴颏者矣。故须行解相资,一方面参究,一方面单提一句佛号或真言。念兹在兹,才可望稍解如来真实之义。净土法门乃圆中之圆,顿中之顿。经云:“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菩萨尚难得闻,况余人乎!又小本曰此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所难信者,端在“不可思议”四字,故非语言文字思维分别之所能知矣。《大经》甚深,慎勿等闲视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念祖居士       谷响集)(五明学佛网:黄念祖居士       谷响集)  

 黄念祖居士:根本修持心要 

 黄夏年教授:唯以般若为导,净土为归——黄念祖居士的净土思 

 黄念祖居士:依止善导大师,持念弥陀名号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今得善本(夏莲居会本)之大事因缘 

 黄念祖居士点滴开示 

 黄念祖居士:不经一番寒彻骨,真的信愿起不来 

 黄念祖居士:抓住这一生机会永超生死 

 黄念祖居士在“文革”期间的神奇故事 

 黄念祖居士: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 

 黄念祖居士略传:集科学家与佛学家于一身的人 

 夏莲居居士、黄念祖居士往生纪实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第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