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幸福人生 -->育儿教育

 《解放孩子的潜能》009


   日期:2014/2/21 20: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原文】

信任和约束

不可思议的是孩子对我们绝对信任,尽管他们几乎不了解我们,至少不了解我们的为人品格。

幼小的孩子还不明白我们想些什么,然而他们以我们不可理喻的方式绝对地信任我们,这是因为孩子具有学习我们这些做事的本能渴望,他们学习我们怎样言谈举止,他们渴望学习怎样生活,他们模仿我们的语言、姿势、习惯和态度。简而言之,他们认为我们知道怎样做人,于是他们模仿我们。模仿是信任的初步表示,他们对模仿什么人或模仿什么事情不加区别。这种信任常以期待的方式表达出来,孩子本能地期待我们知道正在做什么,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他们期待我们提供所有的需求,尤其是他们期待我们知道一切。

虽然我谈论是幼小的孩子,但十几岁的少年也不例外。他们期待反对意见,这是另外一回事。他们宁愿父母不同意,父母要明白自己的作用,至少要向他们提供某种阻力,让他们发展出自己的判断力。如果我们轻易让步,满足他们的要求,我们就会失去他们的尊重。因为他们心中有理想的典范,尤其是他们觉得我们至少应该聪明、正直。面对我们的顺从,甚至放弃责任,不仅会让他们失去对我们的信心,更严重的还会失去对我们的信心,变得玩世不恭,不愿为理想奋斗。

少年儿童希望我们来确定界限,这不是由于他们的洞察力或非凡的知识,而是出自本能,因为这对他们至关重要。我们给予的界限不应该是任意的、脱离现实的,否则将有损于我们的权威。约束必须有客观的理由,尽管孩子可能不赞同。

“不要碰炊具,它会烫着你”这么说很容易,“不行,你不能再吃巧克力了。”就较难实行,“我觉得你太小,不能在外面过夜。”就更难说服孩子。不一定要对孩子说清道理,但你自己必须清楚你设定的界限有充足的理由。这意味着建立起普遍的规范,如:

*两餐之间不许吃零食。

*在健康范围内,限制孩子吃巧克力的数量。

*或更进一步(尽管缺乏说服力),我期望你按我说的去做。

如果对孩子的约束能征得你的配偶和整个家庭的同意,实施起来就容易了。通常,等孩子长大成人回忆起童年时代,他们会感谢父母给予的常规,即使从他们成人的观点看,有些常规可能显得出格(如饭前感恩,星期天去教堂等)。对于道德伦理规范来说,也是一样。

如果我们热情好客,帮助穷人,尊重所有的人,不论他们的种族、阶层或宗教信仰,孩子长大后就很可能会和我们一样。

言谈举止是善良、仁慈、正直、富有爱心的流露。自觉地去做远胜过按照外界的要求去做。我们的行为越是自然,对孩子的影响越大。就是像训练人的意志力,此时我们的行为、态度比言谈更有力量,比智力的训练更有效。思考什么是正确的还不够,还得付诸实践。如果再和美好的感情结合起来,对孩子道德基础的形成就更有帮助。我谈到的许多现实的例子,都是以发自内心的感情作为基础。

【学文解读】

我们人类,整个有人开始的历史来看,我们人类都处于一种摸索的阶段。往往是碰头了,吃亏了,受了伤害了,我们才知道这个事不能做,慢慢我们才知道做事的原则是什么。过了这个界限,我们后果就不好。

我们现在人类社会形成法律、道德规范,或者说我们人类生活中间形成的很多的习俗,其实很多都是我们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间,吃亏、碰壁以后慢慢慢慢形成的,形成的一些约束人类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约束我们人类社会能够有效地管理,能够长期有序地持续发展,形成的种种规则。这些规则就是保护我们人类,或者保护我们国家,或者保护我们民族,保护我们家庭,保护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尽量少受伤害,不受伤害成长起来。我们整个人类社会整个的发展史,实际上都离不开这么一条主线。

那么对于教育孩子来说,其实同样如此。昨天我们在学习《印光大师家庭教育嘉言录》的时候,印光大师告诉我们,教育孩子得有模型,得有模子。有了模子以后呢,孩子在这个模子里边受父母、师长、家庭、社会的种种影响,慢慢地在这个模子里边他就熔化,改正,变化了。最后成长起来以后,我们一看,他就是这个模子教育出来的人。它是这样。

我们看中国人,我们生下了孩子,这个孩子在我们这个家庭里边成长,受家庭语言、环境、习惯等等的影响。长大以后,我们一看,如果他是四川人,这个孩子长大他可能说的还是四川话,慢慢呢,也很能吃辣椒,很多的形态都是四川这个地区那些样子;如果是山东人,长大以后听父母的言谈举止的影响,长大以后一张口,我们一听就是山东味儿。很多的细节、模式也是父母影响的,这个地区的社会影响的,都是这样。所以说呀,我们现在人成长过程,实际上是受我们这个地区、我们的父母他们已经形成的这一套东西作为模子,来把孩子熏陶、变化、教育,最后成长起来的。我们社会就是个模子呀!社会就是个模具,就是个模型,不知不觉就把人影响、改变了。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孩子呢,他是一片空白,是一张白纸,他没有很多的约束力,没有很多的经验教训,那么往往孩子在现实中间就表现出要做很多摸索、探索。那么他在探索过程中间,一定要受到这个社会的约束,受到我们人类社会这样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的这种模型、模式的约束。天然有这个东西。

那么现在对于儿童教育来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间,父母、师长,社会的、周围的很多方面,都应该把我们在生长过程中间,每个阶段,孩子应该确立的这些原则,通过一些方式影响他,告诉他,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间,慢慢地受这些社会规则的影响,慢慢形成他的界限。这些界限是不能过的,过了呀,会烫着手,会吃亏,是会受害的。慢慢地把这些规则、规范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间一一说明,在实践的约束过程中间要明确地建立起界限,明确地告诉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到多少就必须停止了。要做这些事情,不做这些事情孩子会吃亏的。孩子自己去探索,这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要把人类社会所有的经验凝聚成规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间慢慢地确立起来。这些正确的观点、正确的规则一定要明确地说清,不能含糊其辞,不能因为是独生子女而让步。原则要明确,不能让步。一旦我们不建立这些原则,一旦我们态度不坚定,立场动摇,让孩子有机可乘,那么孩子他很聪明,很快就知道这些规则是有漏洞的,可以找出它的破绽,这些规则就是支离破碎的。所以我们对于孩子呢教育。对规则的事情、界限的事情,一定要明确、一贯,要严肃不能让步。这样对我们有利,对孩子有利,能确保孩子长期健康发展。这里边这是一个原则。

另外一个这里告诉我们,往往“身教大于言教”,父母是什么样子,孩子天然他就模仿、学习。所以我们父母如果能够有健康的指导观念、正确的行为准则,对孩子的影响那就是最大的、最好的。如果父母不能够遵守规则,表现出来都是种种的恶劣的事情,那么孩子学习以后,同样天然的就学会了这些犯错,行为举止就容易出问题。

所以这一段我们学了两个主题。一个就是孩子信任父母,敞开心灵信任父母,无条件地模仿、学习父母,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是至关重要的;第二个原则,我们要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中间形成的这些有益的规则去教育孩子,给孩子建立规范。我们现在学习佛法,学习印光大师的教育,我们就知道,从小要用佛法,用因果教育、圣贤教育来熏陶、改变孩子。我们现在对于孩子从胎教就开始,从备孕就开始做好准备。一方面,有佛力加持改变孩子的状况;另一方面,我们父母也要学习佛法,学习如何做人,改变自己。将来孩子出生以后,成长教育过程中间,我们一定要用因果教育从始到终都贯彻下去,熏陶影响下去,这是至为关键的!这比任何的教育都透彻,都彻底、根本,真正地给孩子一种优秀的、最有用的一种佛法教育。

 

【原文】

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

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并不是盲目乐观,忽视生活中的困难。而是勇于面对眼前的困境,承认痛苦、损失、失败和不确定性。

我有一位朋友来自波斯尼亚,她和一群孩子共同经历了敌人对萨拉热窝的围攻。我问她是怎样使孩子们振奋起来?她说一旦意识到不能隐瞒恐惧的现实,就一边告知实际情况,一边向孩子们保证任何时候他们都会得到照顾。当时孩子们反应很好,尽管谁也不知道长期效果如何。孩子们知道真相后,不久恢复正常,他们最关心的是他们待在何处,将要发生什么。

我的朋友没有认识到这些儿童有了像她这样的人是多么的幸运,她是孩子们平静力量的靠山,具有生活的智慧和幽默。她了解孩子们需要机会来讲出自己的经历,最好是通过故事来表现。他们需要看到一切事情是相互关联的,特别是故事中他们扮演的角色。那些精神创伤太大的孩子,开始不愿说话,只顾玩洋娃娃,后来也参加进来。当电视新闻记者采访她:“萨拉热窝的儿童需要什么?”她说:“玩的时间。”玩和游戏是谈话和故事之外的另一种治疗创伤的方法。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讨论游戏和讲故事,它们是成长的核心,孩子从来玩不够,听不够。

幸运的是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没有经历过这种痛苦的生活经历,但我们的孩子会经常面对苦恼的事情,如事故、疾病、亲友去世、离别和欺负。稍后我们会讨论其中一些问题,现在记住:

*不要试图对孩子隐瞒事实真相,以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说出来。

*孩子需要机会谈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

*保证孩子能得到及时照顾。

【学文解读】

这是一个原则,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间一个原则,就是应该将我们现在面对的事情真实地告诉孩子。尤其是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告诉孩子,让孩子理解这个困难,理解我们现在面对的环境,知道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在这些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间去参与,去感受,去成长,这是很关键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成长体,在我们生存的过程中间其实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成长的过程不仅仅是身体、物质,而且是包含我们的心灵,包含我们的感受,包含我们的情感。这是通过事情、时间,通过过程,通过我们和周围人的接触、反应来体会的。只不过,我们告诉孩子的这个方式要注意,我们要以孩子能听懂、可接受的方式来告诉他们。那么这个呢,这是一个原则。

第二个原则呢,就是我们一定要关注孩子。我们在讲述这个过程中间,要关注孩子能否听懂,能否理解,关注他是朝健康的、积极的方向演变,还是沮丧了,无助了,出问题了。一定以孩子为目标,以孩子可理解、能够听懂的方式去告诉他,关心他,改变他,使其健康成长。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往往是做游戏、讲故事是最好的。因为同样的事情,不同年龄的人、不同经验的人去接触,方式是很关键的、很重要的。那么比如说,孩子就是故事,就是游戏,我们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我们把它变成一种游戏,变成一种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孩子听了以后津津有味儿,就可以学到它里边正确的东西了。最后学会怎么去理解,怎么对待,怎么改变,一定要这样。这个不仅仅是孩子,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这样的,都是如此呀!

比如说我们地藏七,现在把佛法用大家可理解的方式、理解的形态给大家展示出来,让大家用现代的语言去理解学习,能听得懂。把佛法的原理讲明白,把它的规则说清楚,我们就知道了有些是可以做,有些是不可以做的。然后关注大家,我们在打七的过程中间,我们都很关注大家,让大家在这个过程中间受到重视。我们所做的课件、打七的内容,通通都是围绕我们打七的同修准备的,大家在这个过程中间慢慢地去理解,理解我们不懂的道理,用这些道理去找我们的不足,去忏悔、去改正。在打七过程中间,我们通过做功课、学习慢慢改变自己。整个过程中间,如果我们有不足,我们有种种的问题,我们要及时说出来,得到大家的关注。最后我们打七成功,自己学到东西了,自己通过修行改变了,我们对佛法理解了,用佛法改变我们了,我们这个学习就成功了。

现在每一种教育实际都应该如此。都应该以学习者为目标,关注他们,设计出种种巧妙的、有益的方式,让大家去受益。这个在孩子教育过程中间,都是非常关键的,就是时刻以孩子成长为目标,保持孩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原文】

别说:“不行!”

我们要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否定式的命令,正面强调总是要好些。

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做,而不是说什么不能做。但有时在紧急情况下,我们求助于“不行!”尽管如此,正面的话有长期积极的影响,能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孩子有丰富的想像力,当我们说话的时候,他们会本能地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图像,这时抽象概念起不了多大作用。想象一句“乖!”能在脑海中形成什么样的图像?相反,如果我们暗示最坏的方面,却有可能真的会发生!我们建议合理、安全的事情,孩子们多半就会去做。另外,如果辅之以形象的说明,他们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

“别往马路上跑,你会被车撞倒!”这句话给孩子留下恐惧的印象,换种说法:“记住,上街时行人走人行道,汽车行驶在马路上。”就好得多。与其说:“别和雅各布在自行车上打闹!”还不如说:“你们俩可以边骑车边说说笑话。”

改变主题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把孩子从发脾气、吵闹或破坏性的行为中转移出来。孩子经常陷入某种固定的习惯中,需要有人把他们引导到其它的事情中去。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如何安排时间很重要,建议学习音乐、戏剧或体育中的某项技能。

正面强调的另一个方面是满怀希望,让孩子感到我们希望某事的发生,如露营时雨会停,你会通过考试。这不是脱离现实的想入非非。如果11月份许诺孩子天气会变暖,那就太离谱了,不如说说寒冷中愉快的一面。如果我们充满生活的热情,从正面谈论生活中的事物,孩子对待生活就会有乐观的态度。即使大点的孩子,看见我们积极地去努力,他们会感谢我们,至少我们尽力而为了。

归纳如下:

一、避免用命令的方式说:“不行!”

二、从正面去强调或提出要求,不要从反面去恐吓。

三、满怀希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学文解读】

我们学习这一段,我们要学习一个原则,就是对于孩子,我们要引导他正面、积极的,尽量少说负面的、否定的,这个很重要,非常重要。因为正面的引导、积极的引导,让孩子正面的力量生起,正面的作用扩大,慢慢地这样发展下去,孩子他正面的力量、正面的形态越来越扩大,那么孩子就成长为健康、积极,有助于身心一种状态。如果我们老是用负面的否定,那么孩子这个心灵老是被缩小、阴暗。孩子的心慢慢就会把负面的情绪长期调动出来,形成反面的效果。这是人类身心变化的过程。

因为我们学习佛法的话,我们就知道:人本来具足清净如来德相,而清净如来德相都是光明,都是积极,都是阳光正面的,没有负面。只不过因为人有了分别执著了,所以产生了二元性,就产生了对立。我们唯有走积极的、阳光的、正面的东西,我们才能够把我们这些分别执著打破,让我们的心展开、扩大,最终回归我们的本性。如果我们的心,心灵老是去走负面的东西,我们就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想法,产生更多的障碍,把我们的心割裂得更小。心力如果说是负面的,影响我们做事、思维通通越来越恶劣,心越来越小,我们今后就会越来越堕落。

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我们就知道佛菩萨也是这样的。佛菩萨看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哪里有众生行善,哪怕有一念的微善,佛菩萨都要去鼓励他,直至成佛常转法轮。但是佛菩萨呀,普贤菩萨在这里没有说,如果他看到恶人怎么办,看到负面的东西怎么办,没有说。说明什么呢?说明佛菩萨他不看负面的东西,不强调负面的东西,而是努力地把正面的东西发扬光大,把正面的东西都圆满了,那么负面的东西自然就没有了,没有它的余地,我们也就修行成功了,也就回归本了。

学习这些道理以后我们就知道,对孩子同样是这样的。我们尽量用一些他可以理解的一些图像的东西去告诉他,这个东西的用处是什么,怎么回事。像我们打七一样,原来是主持人讲很多人听,不形象,往往接收到的观点是有限的。现在我们打七用课件了,那么我们同修打七的时候,一边听声音讲解,一边观看图像演示,这样很形象,掌握起来很容易,能够深入。这是影响教育的模型、模式、形式,这个都很好。

另外就是它的主题,别说:“不行!”,要说:“行!”,要充分地发掘人们、孩子每一个优点,鼓励他成长、学习,鼓励他正面的东西不断地发扬光大,是这样的。最终养成一个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依然顽强地、乐观地去面对,从困难中间找出一条出路,让自己能够冲出黑暗,永远有光明在前面等着,要培养孩子这么一种坚强的性格,是非常关键的。

 

【原文】

犯错误

我们尽量不犯错误,但避免不了。我们做过许多小错事,也犯过一些大错误,然而生活仍在进行,不会因为我们陷入困境而停滞。我们拾起过去的碎片,吞下我们的骄傲,向他人道歉,最终日子还得过下去。

然而倾听者会听到内心的声音:“从错误中学习。”这才是关键。虽然孩子们会因为我们的错误而受委屈,但他们仍然相信我们不会走开,不会不管他们。从错误中学习,是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最重要一课,错误不是坏事,但拒绝改进就麻烦了。

以前我经常困惑,为什么孩子会非常容易原谅父母的错误。直到最近读到作曲家宾札民*维尔柯米尔斯基(Binjamin wilkomirski)的童年回忆,我才明白过来。维尔柯米尔斯基的书《碎片》描述了童年经历的发生在华沙贫民窟和几个纳粹集中营里的事情,即使按照大屠杀文学标准,这本书读来也令人痛苦不堪。他通过记忆中的碎片,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孩子的经历。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孩子生存下去的意志。尽管现实令人绝望,他仍然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甚至从集中营逃出来的路上,眼看就要失败,他仍不放弃希望。

这是一位孩子成长和发展的意志,他要抓住任何出现的机会生存下去。当然,他的意志在某处可能变得冷漠或过于内向而自我摧残,这种时候孩子通常感觉不到周围发生的一切有什么意义。

我们想把事情做好的真诚努力,释放出成长的一股新的力量。我们必须面对错误,深入认识错误的原因,坦然接受后果。这并不是说要因为失败而恐慌或迷惑,也不是耽溺于负罪感的内疚;而是要勇敢直视错误,说声:“对不起,我们将吸取教训,并做得更好。”然后说到做到。

我们认识到:

*吸取经验教训,对孩子有积极的影响。

*如果孩子感到我们正在从错误中学习,他们会宽容我们,这也使他们感到生活的意义。

*真正的宽容不仅仅只是忘记,还包括承认缺点和错误。

*罪恶感加重孩子的负担。

【学文解读】

我们人类整个成长历程,都是在不断地犯错,然后吸取经验教训,改正,慢慢得到发展,这么一个循环的过程中间逐渐地成长起来的。我们人,作为个体的人来说是这样,作为一个国家,作为一个民族也是这样。只不过呢,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它的形态是不同的。那么当我们认识到错误了,我们去改正错误,反省错误,从错误中间吸取经验、教训,然后修正我们的行为,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这种模式是普世的,普世价值的。

我们儒家有反省,每天三次的反省这种教育;基督教也有忏悔;伊斯兰教,每天都要礼拜,其中也有忏悔、认错、学习这些东西;佛教呢,它的忏悔法是分三个内容的:一个是认识错误,第二个是发露忏悔,第三个是后不复造。我们人类,只有在发展过程中间不断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然后再发展。只有在这个过程中间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发展起来。没有这种认识,没有这种改变,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人类只有在错误的基础上才能建立正确,只有在不断地改变错误的过程中间才能不断地进步。所以我们人类成长过程,都是在错误中间慢慢地找出出路的,都是这样的。

我们看看以色列这个民族,过去古代曾经在埃及,受埃及人的奴役。后来到了欧洲,到了西亚,慢慢发展,曾经也非常强大,自己就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是呢,到一定阶段亡国了,整个民族都流亡在各个地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希特勒这些法西斯分子大规模地屠杀犹太人,非常的痛苦。一直到现在,以色列这个国家建立了,但是和周围阿拉伯国家,它的争斗、摩擦依然很大,不得安宁。

我们一个人犯错误,如果是小错,我们慢慢改正还好;如果我们犯了错误,犯了大错,将来很可能我们要受大的恶果。能够在发展过程中间,不停地认识错误,通过忏悔,不断地改正,我们就可以逐渐地避免犯错,走上一条相对正确的道路。我们每个人其实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少犯错!比这个东西。谁少犯错了,谁就容易成功,容易持久,成绩就容易做大。如果我们犯错了,经常地犯错,而且错误还比较严重,我们整个的发展历程,很可能不停地受阻,最后成就是有限的。这是一个人。

那么对于一个民族,如果犯错已经严重到无法弥补的时候,这个民族就有可能消亡、消失啊!这是很可怕的。只有那些不停地在错误中间改正自己,不停地找出错误的原因,通过反省让自己得到改善,不停地得到革新,发展壮大,不停地让这个民族走上一条回归正确的途径,才能够使这个民族生生不息,永葆青春啊!

我们看看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有很多次,或者说无数次都受着种种的危险、危害,有自然因素、自然灾害,有民族之间的矛盾等等。在民族危亡的时候,我们总有一批人站出来,高瞻远瞩地告诉我们正确的方向、正确的道路,带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断地走向一个繁荣富强,历史上是很多的。只有懂得犯错,从错误中间能够真正地吸取经验教训的人,才是强大的人;能够从犯错误中间找出原因,勇于改正,这样的民族才是强大的民族。我们不怕犯错,因为我们还属于无明状态,最怕的是什么呢?是不认错,故步自封、冥顽不灵的人,这个一定会走向灭亡。

所以现在我们地藏七,把佛法的忏悔作为我们重要的一部来做,来修,来不断地认识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不足,去改正。这个是我们每个人也好,民族也好,宗教也好,它最根本、最能够长久一个有力的工具、有力的武器。我们要坚持把忏悔这个方法坚持下去,不断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改正自己,我们就一定不会灭亡,一定能够找出正确的路子走出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