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空观思想的永恒意义


   日期:2014/2/26 14: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空观思想是佛法的精髓,佛法与众不同的特色都可在其中找到,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两千余年来一直发挥着辉煌的生命力。  

空观思想强调一切现象或事物(法),并不是有些是空,有些不空,而是“一切皆空”。这套思想起源于佛陀的“缘起说”,龙树继承之并将其系统化。然而什么叫做“空”?为什么“一切皆空”?它的论据何在?笔者将予简短的说明。  

依据龙树在《中论》一书的论点,一个事物之所以“空”,乃是因为这事物是“缘起的”,因为是缘起的,所以这个事物没有自性(实体),事物没有自性故说之为“空”。“空”的定义是“没有自性”,因之,事物之所以“空”(没有自性)是根据“缘起”的。  

“缘起”又是什么呢?佛陀在观察万物时,发现一切事物皆是依赖各种因缘条件而生起。因缘条件发生了变化,事物也就产生变化;因缘条件消失了,事物也就不存在(消灭)了。说有某种事物是“不空的”(有自性的),就是说它不是缘起的,它的产生或存在不必依赖因缘条件。这样的一种存在,必然地包含着如下的性质:1、完全的孤立性或独立性(不依于因缘),2、恒常不变性(没有生起与消灭,互古常存),3、主宰性(不依因缘,就能完全地自己主宰自己)。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宗教哲学体系都主张这种“不空论”,例如主张 有“上帝”(婆罗门)、“灵魂”(神我)、实体(不论是一元的、二元的或多元的;精神的或物质的)、理念、极微等等,这些思想在佛法看来都是“戏论”,经不起缘起的考验,即使佛教中人有主张“涅槃”是恒常自存、非缘起的,也为佛陀和龙树所破斥。  

这种“一切皆空”、“一切皆缘起”的思想具有什么样的永恒性意义呢?下面几点可以说明:  

一、缘起的思想反对一切“恒常性”的存在。佛陀对万象无常的体验和“缘起说”密切相关,一切事物都在生起与消灭的过程中,而事物的生灭必有其因缘条件,这是有广泛的经验作基础的,从现实的经验和以此为基础的推理寻思中,找不出任何超越经验、形而上的实在。每一件事物都在演变中,同时又不是孤立而封闭的存在,从这一意义言,缘起性空思想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开放(open)系统。  

说“一切皆空”意味着一切都是开放的、可变的。以人的烦恼言,如果主张人性必然含藏烦恼,则此烦恼也因此必然不可改变,那么再如何精进修行也不能将烦恼消除,这样一切宗教活动皆变成不可能而且毫无意义了,反之,正因为烦恼没有“定性”,才有可能解除,人人也因而才有成佛得正觉的可能性,所以龙树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这种开放性的思想,允许人类去掌握或创造一切可能的因缘,以改变自己及改变世界。  

二、缘起性空的思想,是和人类古老传统的思维方式──形而上──神道的封闭思想完全不相融的。这可从佛陀及龙树当时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上帝)及 “神我”的猛烈抨击看出来,一旦根本上否定了任何形而上“实在”的思想,它们的尾巴附属品──宗教、封闭的道德、僵化的政治社会制度也就失去其立足点了。就当时的社会背景而言,佛法这种新思潮可说是划时代的革命性创举,人类成熟理性所开创出来的无比光辉与果实。这种开放的思想,本来就隐含着对任何封闭僵化制度的批判,可惜后代佛教思想家并不努力发扬光大这方面的蕴含,这无疑是值得惋惜的。现代佛教徒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恢复佛法原有的激进性,对各种不合理的制度或社会现象加以批判,毕竟这是实现“人间净土”的必要手段。  

三、缘起性空思想既主张宇宙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而吾人对现象发生的因缘条件的追寻也是一个无止尽的工作。换言之,人类知识的进展是一个无止尽的过程,这完全符合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佛法教示我们如实地正观万物,如实地找寻因缘条件,回归现象本身,而不依赖形而上实在来解释一切,这是佛法被称为“理性的宗教”的根本原因,佛法“世俗谛”可以包容一切合理的科学思想与政经制度。世俗谛经过无限的扩充与修正,将有助于“人间净土”的实现。四、佛法这种积极追求事物生灭因缘条件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发现了“苦集灭道”四圣谛的道理,这使得佛教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四圣谛是佛法的真谛,在任何时空下都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只要有人的存在,就有各式各样的烦恼纠缠,佛法指出人们的烦恼是有其因缘的,而这因缘是有方法去消灭的,最终人可以获得自由自在的解脱境地。 依佛法的观点,烦恼的原因是贪嗔痴三毒,而三毒的根源来自对“自我”的执著(我执),由于这种我执,人们倾向于把世界分成“我”和 “非我”两部份,以自我为中心去主宰“非我”,并变成我的所有物(我所),这样的我执就是“无明”(痴)。人们妄想自我是孤立自存,不受外物影响,可以自由主宰一切的存在,这种妄想即是把自我视为“自性”的有实体的存在,推而广之,即形成形而上实在(神、绝对)的思想。  

缘起性空说指出这种思想的虚妄性,从而去除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偏狭心态及行为,进而彻底解决贪嗔痴三毒,人心从此不受物役,在日常生活中以一种纯净开放的心灵与一切事物应对,逍遥自在无所畏惧,这就是佛教所要达到的人格理想──涅槃境界。佛法这种解脱观,既是宗教的又是哲学的,没有丝毫不可捉摸的神秘性可言,它既具有合理精深的内涵,同时又是平易近人的生活实践,佛法何以能在两千多年来始终散发着惊人的“魅力”,根本缘故在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空观       性空)(五明学佛网:空观       性空)  

 傅味琴居士:缘起性空,转染成净(50~63) 

 傅味琴居士:缘起性空,转染成净(40~49) 

 傅味琴居士:缘起性空,转染成净(30~39) 

 傅味琴居士:缘起性空,转染成净(20~29) 

 傅味琴居士:缘起性空,转染成净(10~19) 

 傅味琴居士:缘起性空,转染成净(1~9) 

 普献法师:空观浅谈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的人生与禅乐(虚空观 禅定学修前的开示 

 傅味琴居士:空观、跏趺、观息的作用 

 傅味琴居士:空观开示(50~60) 

 傅味琴居士:空观开示(40~49) 

 傅味琴居士:空观开示(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