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从《西藏生死书》看生死奥义


   日期:2014/3/2 21: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说到《西藏生死书》,就不得不提该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由于各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索甲仁波切可能对于国内很多人来说只是一个陌生的智者,但他在国际上却早已成为著名的藏传佛教大师。《西藏生死书》从侧面来讲便是他智慧最好的体现。“仁波切”是西藏对伟大上师的尊称,意为“珍贵的人”。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生于西藏一个富裕的望族家庭,从小由本世纪最受推崇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养育成人,少年时即被自己的导师认出是一位喇嘛的转世,而那位喇嘛也曾做过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老师。1971年,索甲仁波切前往英国,入剑桥学习比较宗教学,1974年起开始在西方诸国游历传法,信众繁多,并以伦敦为基地,创办了一个国际性的佛教传习组织Rigpa。

《西藏生死书》可算是对《西藏度亡经》(即《中阴闻教得度》)的解说。《度亡经》公认难解,据说在从前也是只有僧侣才能看到,一般人无缘得见。

自我感觉,我应该算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最近在网上看到许多宗教与科学并不冲突,特别是这类文章传达一种观念既,“科学是对人类奥义的一种公认的解释方式,而宗教何尝不也是另外一种解读方式”一定程度反映我之前对有神或无神的执着。而对于人生的终点“死亡”就更无从理解。而《西藏生死之书》中表达的两种观点,人们对于死亡的认识一般来说普遍停留在“两种死亡态度中,一种是把死亡当做避之唯恐不及的事,另一种则是把死亡当做自个儿会解决的事。”其实对于我来说,自己还真从未思考这个问题。

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这里面就有轮回、业、业报、以及创造力的观点,以下是一些心得。

轮回,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建立轮回的主要论点,是以深刻了解心的连续为基础,即意识的连续性。按照目前已知的物理理论,任何元素从来就不是无水之源,亦不会消逝无踪。那么,我们拥有的称为“心或意识”的东西,也必如此,这个事实是十分明显的,因为我们的经验就可以证明它的存在。依此念,便生“轮回”。但是在佛教里,这种“轮回”并非是说有一个独立和不变的实体(譬如说灵魂或自我),它可以在肉体死后还存在。而是,以一种其它的形式存在并延续,这种延续指的是更细微的层面的延续,而并不是单纯的复制。我觉得这就跟物质不灭定理类似,物质是始终存在的,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业,佛教认为轮回背后的真理和驱动力,就是所谓的“业”,它并不是命运或者是宿命,而是宇宙中某种切实存在的因果律。简单说来,就是不管我们以身、口、意做些什么,都将产生相应的结果;每一个动作,即使是最细微的动作,都孕育着它的后果。有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又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雄鹰在高空飞翔时,你并不知道,当它俯冲向你的时候,方才投下恐怖的阴影。如果能够检讨自己的行为,同时能够了了分明,就会发现,在我们的行为中有一个老是在重复的模式:每当做错了事,就会导至痛苦;每当做对了事,就会产生快乐。业不仅存在于个人,即便是一个国际、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企业都有它们自己的业,一切业都是错综复杂的。

创造力,之所以说业不是宿命的,是因为我们有能力去创造和改变,我们可以决定行动方式和动机,因此,未来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掌握在我们的心的手中。诚如佛陀所说的:“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的;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的。”莲花生大师进一步说:“如果你想知道你的过去世,看一看你现在的情况;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来世,看看你目前的行为。”

《中阴闻教得度》就是帮助我们更好的完成生死轮回之间的这段时间,一般而言,“中阴”这个名词通常是指在死亡和转世之间的中间状态,时间上要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在此期间,上师、亲朋可以通过“颇瓦法”或者其它祷告的形式,让亡者安心,并顺利度过中阴期,美好的转世。想一想很简单,既然死亡并非一切的终点,那么它的过程当然应该受到极大的重视,不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行为上而言,皆应如此。

书中对死亡旅途的描述、如何通过休习“颇瓦法”超度亡灵、如何理解中阴的过程,太过艰涩深奥,恕不能全述。

整个藏域对待生死的态度,与地方民俗确有非常大的差异。例如,天葬,一般人要不觉得神秘诡异、要不觉得血腥狰狞、起码也觉得难以接受。但以佛教的观点来看,恰好应了“托体为盛满秽物的臭皮囊”一说。曾看到过一篇文章,作者碰到一位藏族老人,谈及天葬时觉得那些秃鹰凶狠可怖;但老人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每次看到秃鹰的恶形恶状,他就觉得秃鹰非常可怜,肯定是经常饿着,才会那么饥渴。他的想法与角度,与我们截然不同,大有尸毗王舍身饲鹰以救鸽的佛性,真是一片菩提心啊!

个人感觉这本书更多的是说佛而非西藏文化,既然整个藏域皆信仰佛教,那么他们的一切便与佛教脱离不了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了解西藏,或许能更好了解佛教。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西藏生死书       佛教)(五明学佛网:西藏生死书       佛教)  

 任杰居士: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五、爱国爱教与人间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戒有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之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菩萨优婆塞戒(在家菩萨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5、不饮酒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4、不妄语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3、不邪YIN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2、不偷盗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1、不杀生戒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受持菩萨优婆 

 大寂尼师:佛教「学戒」的意义 优婆塞五戒义 不持五戒的果 

 大寂尼师:佛教「学忍辱」的意义 

 其它:从「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看中、印佛教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