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烦恼身中藏如来


   日期:2014/3/3 22: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来藏经》义理简明精要,重点在表达众生皆具清净的佛性,只是被烦恼所覆盖而隐没不显;透过正法的修学去除烦恼,即可豁然显现出来。

《如来藏经》是阐扬如来藏思想的经典,现存有两种汉译本:一是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另一本是唐·不空译《大方广如来藏经》一卷。“大方等”就是“大方广”,本为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之一,后为大乘经典的通名,意指义理的广大精深。依据经名,如来藏思想被视为广大精深的法义。

在对《如来藏经》的内容进行概述之前,有必要对如来藏思想作基本的介绍。如来藏思想常遭受批判,认为与印度的“梵我合一”思想合流,肯定一形上的实有,有违佛教缘起性空的根本教义。关于此点,圣严法师的观点很值得参考,他说:“我更相信如来藏思想,并不违背缘起的空义,而具有实宽容性。”进一步又说:“佛性、如来藏、常住涅槃等,其时都是空性的异名。佛为某些人说缘起空性,又为某些人说众生悉有佛性,常住不变,但是因缘法无有不变的,唯有自性空的真理是常住不变的。有了无我的智慧,便见佛性,见了佛性的真常自我,是向凡夫表达的假名我,并不是在成佛之后,尚有一个烦恼执着的自我;那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的一切智心,绝对不是神教的梵我神我。”(《自家宝藏——如来藏经语体译释》,台北:法鼓文化,页5、7)也就是说,不能离开空性的体证来理解如来藏。其实,空性的体验是离言说相的,但为了与尚未体证者沟通这种至高的境界,因而假藉“如来藏”、“佛性”之名来表达。

众生皆有如来藏

在此经开首,介绍了诸位菩萨及其余会众之后,佛陀突然进入三昧而显现神变:“有千叶莲华,大如车轮,其数无量,色香具足,而未开敷。一切花内,皆有化佛,上升虚空,弥覆世界,犹如宝帐。一一莲花,放无量光,一切莲花,同时舒荣。佛神力故,须臾之间,皆悉萎变。其诸花内,一切化佛,结加趺坐,各放无数百千光明;于时此刹,庄严殊特。”本来未开的许多莲花,花中都有化佛,上升于虚空中;在放出无量光明之后同时绽放,突然又枯萎败坏,这样的景象代表着什么意义?

就在会众都感到疑惑的时候,会中有一位名为金刚慧的菩萨,代表大众向佛陀请求决疑,是这部经典的当机众。佛陀表示显现这样的瑞相,是将要演说名为《如来藏》的大乘经典。未开的莲花苞譬喻烦恼众生;花中的化佛喻众生所具的清净如来藏;花开而后萎变显现化佛,喻如来演说佛法让众生去除烦恼,显现佛性。

《如来藏经》的义理简明精要,重点在表达众生皆具清净的佛性(如来藏),透过正法的修学去除烦恼,即可豁然显现出来。对信受如来藏教义的人来说,这种正面肯定如来藏的教义是“了义教”,也就是圆满解说的教义。经中的核心文句述说如下:“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但彼众生,烦恼覆故,如来出世,广为说法,除灭尘劳,净一切智。”众生的烦恼身中本来就具有清净、常住不变的如来藏,与如来的智慧德相无异,只是被烦恼所覆盖而隐没不显;虽为烦恼所覆盖,却无碍于本质的清净。因此,依据如来的正确教法去除烦恼尘劳,即能体证此本具的如来藏。

如前所述,我们不能单从“有”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段落,还必须透过“空”义来思惟此义,如此才不致落入一边的偏执。由于此经说理极为精要,应当配合其他佛性、如来藏相关经论,从全体义理的脉络来掌握其意趣。

譬喻方便显深义

在简明地开阐如来藏的意义之后,为了让听闻者获得进一步的理解,及较深刻的领会,佛陀再以数个譬喻作为补充。第一个是“群蜂绕蜜喻”,其文如下:“譬如淳蜜在岩树中,无数群蜂,围绕守护。时有一人,巧智方便,先除彼蜂,乃取其蜜,随意食用,惠及远近。”淳蜜代表如来藏,岩树指众生的烦恼身,群蜂好比众生的烦恼;有一人以巧智方便去除群蜂,取得淳蜜,惠施远近,譬喻如来能自觉并觉他,以智慧和方便教化众生,为他们开启佛的知见。

其次是“糠※粳粮喻”如下:“譬如粳粮,未离皮※,贫愚轻贱,谓为可弃,除荡既精,常为御用。”如来藏好比包裹在粗糠(烦恼身)下的精米,愚痴凡夫(贫愚)只见外面的糠皮,所以视为无用可弃之物;如来(国王)则能将外面的粗糠除尽,享用精米。如来以佛眼照见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众生自己却不知晓,所以“以方便,如应说法,令除烦恼,净一切智,于诸世间,为最正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成佛。

第三个是“金堕不净处喻”:“譬如真金,堕不净处,隐没不现,经历数年,真金不坏而莫能知。有天眼者,语众人言:此不净中,有真金宝,汝等出之,随意受用。”如来藏(真金)在烦恼不净中仍能保持清净的本质,因是隐没的,凡眼无法照见。如来(天眼者)以佛眼照见,示导众生去开发自家宝藏。

接下来是“贫家宝藏喻”,贫穷人家有宝藏而不自知,一直过着贫苦的日子,宝藏又没有嘴巴告诉贫家自己在哪里。烦恼众生就像这样,不知自家有清净的佛性而不去开发,冤枉地久远流转生死,幸好有如来为我们开示这个深义。

第五个譬喻是“庵罗果种喻”:“譬如庵罗果,内(种)实不坏,种之于地,成大树王。”果核(烦恼身)内的果实(如来藏)是不会坏的,遇到合适的因缘就会生根发芽,长成大树(如来藏朗现、成佛)。

其次是“弊物裹金喻”,有人带着真金佛像(如来藏)到外国去,怕遭遇到抢夺,就用破旧物(烦恼身)包藏着。这个人在途中忽然死了,金像连同破旧物遭弃置旷野,任人践踏。有得天眼者(如来)能见到破布中的金像,将它取出,金像于是受到一切世人的礼敬。佛陀说法让众生开显自家如来藏,若能修行成就,即受世人恭敬礼拜。

第七个譬喻是“贫贱丑女怀轮王喻”,叙说如下:“譬如女人,贫贱丑陋,众人所恶,而怀贵子,当为圣王,王四天下;此人不知,历经时节,常作下劣生贱子想。”贫贱丑女指烦恼众生,怀了尊贵的转轮圣王子(如来藏)而不自知,以为所怀的是种姓低贱的儿子。如来因此为众生开阐如来藏的教义,让他们产生可以修行成佛的信心。

第八是“铸模内金像喻”,金像(如来藏)铸成后,暂时还包在焦黑的铸模(烦恼身)内,当打开铸模时,则显现出放出金色光芒的真金像。如来观察到:“一切众生,佛藏在身,众相具足。如是观已,广为显说,彼诸众生,得息清凉,以金刚慧,捶破烦恼,开净佛身,如出金像。”如来说法为众生显示如来藏,令他们开发般若智慧破除烦恼,照见清净的佛身,安住于清凉的境界。

凡夫烦恼垢重,常对自己能否修行成就不具信心,轻视自己,以致在实践上缺少动力。如来慈悲,见到众生都具如来藏,都有成佛的潜能,所以广为众生说:“善男子!莫自轻鄙,汝等自身皆有佛性,若勤精进,灭众过恶,则受菩萨及世尊号,化导济度无量众生。”让他们生起精进修行的决心,朝无上菩提的证得而努力。

行者闻已生信心

关于如来藏思想这种启发众生的意义,还可以参考《楞伽经》的一段话:“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已,如来、应供、等正觉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如来亦复如是,于法无我离一切妄想相,以种种智慧善巧方便,或说如来藏,或说无我。”如来藏不违空性,如来藏是从正面肯定的方式来说明(表诠),空性则透过否定的进路来呈显境界(遮诠)。然而,许多众生慧根尚未成就,听到“无我”的教义会感到惊怖恐惧,直接教导性空义理会产生反效果,佛陀以如来藏教义来引导他们,既让他们能够信受佛法,也能强化修行上的信心。

在这部经中,提及信受这个法门并说明修行的利益:“若有菩萨,信乐此法,专心修学,便得解脱,成等正觉,普为世间,施作佛事。”其中“等正觉”是佛的觉悟境界,也就是说,有缘的众生信受这个法门,专心用功来提升自己,将来会成佛而广行度化众生的事业。信受如来藏法门,修行成就,将来亦可为众生宣扬如来藏教义而广行法施:“诸佛出兴于世,为开身内如来法藏,彼即信受,净一切智,普为众生开如来藏,无碍辩才为大施主。”如来藏教义有其在佛法教学上的重要意义。

这个世间有人重思辨,有人重信仰,如来藏思想有其极大的时代适应性,圣严法师说:“适应未来的世界佛教,仍将以如来藏思想为其主轴,因为如来藏思想,既可满足哲学思辨的要求,也可满足信仰的要求,可以连接缘起性空的源头,也可以贯通究竟实在的诸法实相。”(同上,页7)为了达成这个教化目的,我们首先必须去除过去对如来藏思想的不恰当解释,发挥其与性空义理融通的深义,使其成为世人悟入诸法实相的重要跳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