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金刚经》知识4


   日期:2014/3/4 20: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正确对待不良心态:对于不良念头,我们往往是压制,但是压制也是错误做法(就像压制敌人一样),是不良心态(做人要以善为根,不要用不良心态做事),所以越压制,不良心态越积越厚。当有这个心态时,首先我们不应该逃避这个心态(说自己没有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去勇敢承认(去勇敢承认对别人非分之想也是对的),然后认识这个想法是从空出生出(让人不舒服),应该复归于空(这个让人舒服)。可读《金刚经》了解这种错误想法的产生来源与根治方法。

这是不是无生法忍呢?

2.不住相拜佛: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对于想见如来的态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不执著于如来的相而生起拜佛的心,因为执著会生烦恼心。

人们往往拜佛是为了名利,升官,但何时清净过?拜佛是为了达到唯心目的,是为了从我们的内心深处有个清净心。

用清净心来享受物质生活,内心平静下来才能知道物质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这才是享受。

3.不住相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因为所有相都是虚幻不实的,即使住而生其心也是非住。

4.方法不实:方法也是会成住坏空的,所以方法也是虚幻不实的。佛祖当年讲法,现今佛法被世人遗弃,已经不怎么管用了,佛祖留给我们平凡人最多的只是印象好。所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5.干事首先有颗平常心:人们读其他的佛经往往是能更快成佛,但佛门万相为空,贪执佛经也是错误的(所以佛祖说法尚应舍)。所以没有一颗平常心对待读佛经,即使读再多的佛经,只会陷的(贪著)更深罢了。把读佛经认为是自己的平常事(这句话是从诸菩萨不受福德故中悟出——菩萨读佛经那是平常事)。

6.事与愿违(告诉我们要有个好心态):为什么我们会事与愿违,应为不想事与愿违,但不想(厌恶)也是罪,也要有惩罚。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要执着而生其心,就会不厌恶而生其心。不厌恶,自然对这件事的结果不那么在意了,事与愿违的心态就消失了。

高兴(好心态)做事,好心态等结果,我们自然不会事与愿违。

执著回生厌恶心。

7.听法:佛祖讲事实,不讲故事。佛法难讲,也不能全怪佛祖,不取于相其实也告诉我们听法时也要不执著于法相。

佛祖讲佛法也是尽自己的本分而已。

如何讲法:想着这只是自己的本分之事并且不执著于法相,就能达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要知道佛祖讲法只是为了救众生而已,没有私欲。

8.万法有度渡有情:佛法有度,个人所悟的清净心有度,同理般若法有度,我们应依照个人的能力需求而各自选取其度。有度是指每个人悟性有深浅,渡有情是指不论这能力深浅都能得渡。

9.唯心主义心法:佛教在讲唯心主义,可以从这一点可以很快了解出色相皆空(既然是唯心的,就不要执著于色相了),首先不要被外在事物扰乱你的清净。然后通过修炼心法,练到内心一丝不乱(万相皆空),练到般若智慧。

不出世修炼心法能让我们更好的享受物质生活,同时也能达到修炼目的。

有一个唯心主义的意识,是读所有佛经的基础。

10.真菩萨: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明真是菩萨:若成为了菩萨,但并不认为自己是菩萨,认为自己只是普通人,只是众生。这样戒骄戒躁的菩萨,如来说他才是真正的菩萨。

11.《金刚经》中住就是著的意思,执著会生厌烦心,所以我们不要执著于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