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直觉也是「根本智」


   日期:2014/3/5 20: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耕云老师对不立文字在<信心铭直解>有一番精彩的分析,可惜大部份的人忽略掉了:

文字包括了语言、文字与思想;思想是没有声音的语言,而文字则是语言的符号。人的本心原本没有这些,所以过多的语言和思虑,反而与根本智不相应了。当人停止分别、妄想和思维活动时,理、事两障当下消除,内心充满禅悦的安祥,何曾有什么滞碍?

笔者对此,在《身来身去本三昧.打破惯性的思考》中强调:「佛教要我们从线性的思考走到非线性的思考,才会体会到涅盘的真际。因为我们的生活经验都是生灭层出不穷的剎那,思考语言都是剎那,呼吸是剎那,思想也是剎那……剎那剎那是我们的线性生命,找到那个非线性的生命,才是开悟,才能从四面楚歌中升华。」

语言文字属于线性思考,打破线性思考才是直觉,直觉就是「根本智」。这段论述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也没有看到相关文章的出现,有再深入探讨的必要。其实,耕云老师的说法(根本智)是佛教在思维系统的大前提,也是运用现代语言阐述普遍性真理的先驱者。

他在《观潮随笔.无念而念》中引埃默森的话:

「如果有人能百折不挠地相信自己的直觉,并且按照自己的直觉去做,广大的世界便会附合他。」是有念、是无念?有我执?无我执?这里若分辨得清楚明白,不但许你认识埃默森,且亦许你深明无为法。这里尚且分辨不出,不如一切放下,或念佛、或参究,总比将大好时光付诸戏论的好。

埃默森说「按照自己的直觉去做,广大的世界便会附合他。」把直觉等同瑜伽(与宇宙合一,即理事俱泯之),份量可观。先师又将直觉视为「无念而念」的凭借,称为根本智,道理何在?要大家好好的参究。

《坛经》:「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而置,因智慧性乃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接着又说:「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法法相同。到底以上引句有何关联?与佛法有什么连贯的关系呢?这是本文讨论的目的。

人类思考的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二种:第一种是以语言文字为凭借的思想;另一种非语言文字为凭借的思想。现代称为理智与直觉。关键在语言的出现与运用。

人类本来就没有语言,正如本来就不会笑,都是从演化中学习得来,并且加以丰富化。没有语言,人类面临的是自然,一片万物共存共荣,也是互补互长的生态环境,饿了猎食,饱了休息,这个自然的生态环境只是万物一体,没有差别的天地。

各种行为完全出于本能与直觉,饿了,当然要捕食,再自然不过了。我们看看野生动物园里各种动物,依照自然的法则生存。狮子饿了捕捉一条鹿,吃不下放仼鸟类及其它动物分享。狮子没有占有的欲望,也没有储存的想法,捕捉一条鹿,很简单的因为饿了必须吃,完全没有杀害的想法。万物皆然,因为天下一家,天地一乐园,互存互补,完全依照本能的自然律。

也许打个哈欠,人类突然发现腹腔压缩,一股气从肚子跑过喉咙,经由口腔而出,会有一种声音。伸个懒腰,哈欠的声音更大。经过几次的学习,人体制造声音的方法圆熟了,可以用以表示警告或欢迎,比拍拍胸膛更好。掌控声音表达意念是初级的语言,语言出现了。

语言丰富了以后形成了人际沟通的工具,或形成内动的力量,人类终于有过去的经验与传述;有现在的行动计划、说明与执行;也有了未来的参考价值与行动指针。过去、现在及未来的直线思考形成了「时间」。

有时间的概念,就会找到「我」的定位,我们发现我们这个肉体是单独存在,不是天下一家的,身体是有边缘界限的,别人都有各自的边缘,你我他出现了,「空间」也出现了。这些意识建构了神经丛与神经网络,大脑是随我们的演化而演化。

时空是随着语言文字出现了,是意识的产物,我们人类意识建构出来的三维空间(点线面)。而语言就是「天地混沌,盘古开天」的盘古大帝,他领导我们从绝对走向相对,他把人类从天界走向人间,文明就此开始。

我们为了储存这些数据,脑渐渐扩大容量,从神经解剖学,左脑有副语言中心:韦尼克氏区(了解语言的能力)和布罗卡氏区(创造语言的能力),定向力联络区(身体疆界、空间及时间)、感觉皮质(感觉外界的能力)及运动皮层(运动能力)。

撇开这些数据,我们清楚:随着语言创造能力的加强,信息愈多,综合分析的能力也增强了,我们的脑袋就像计算机的中央控制系统,内部储存了种种的历史档案,也预备储存新的信息,长久以来,人类养成依靠这些系统来做种种的反应。今日的计算机与程序、学术报告的格式及我们心思想行为,就依循这条思维道路发展,我们习惯逻辑的演绎与归纳,思考的方法变成了线性思想,渐渐的对犀利的直觉钝化了:少了语言和线性处理能力,让人觉得过去的生活顿然失踪;少了信息系统,什么也不能做;最严重的,迷失了自己的觉性,就像迷上网咖的人,虚拟世界才是他真实的人性。虚拟世界只有语言文字,远离自觉。

回头看看,这不是我们熟悉的唯识学吗?左脑等于第六识与第七识,那个「我」不是第七识吗?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我呢?

除了觉知能力,幸亏我们还有一颗觉证的内心,可以将过度依赖物质界的思想拉回到精神界来。那个微妙的觉证就是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就在右脑中,一个独特的意识。

右脑只有大图像的想法,不是线性想法,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喋喋不休的念头,没有了内在的时钟,当然没有将时刻分割成连续的瞬间,时间没有尽头,更精确的说只有当下,无限延长的当下。(请注意:安祥也是当下一秒的无限延长)

没有身体边缘的感觉,当然没你我他,也没有我与自然,混融一体的,不得不快乐的搭上永恒之流,没有什么流离和孤单,顶自然的投入那个广大的海流里嬉戏玩耍。

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由原子构成的,所有的像素(法相)都是由跳着细致舞蹈的电子、质子与中子所构成。所有的法相,都是原子与能量,所有的能量构成一个无限的能量世界,一个能量流动的世界。当然没有三维空间,怎么会有时间、空间?怎么会有我与你?混然一体,在盘古开天之前。

我们一直说见性就是顿悟,顿悟是由相对的直线思维走入绝对的图像思维,不只是一个论述,它就存在于我们的生命活动中。右脑的思维扩张的话,正面情绪与正面态度随之增加,开放的心灵让我们无牵无挂。但是,请不要忘记:正常的人生是靠左右脑的协和工作,才可能以出世的精神生活在淑世的工作中。

禅不是什么神秘。

如果有的话,因为你从没有走进那个绝对的图像世界。然而,走进了那个世界,才是你开始准备畅游更宽阔的宇宙,不要以既有的知识去猜测,也不要漫无边际的幻想,摒住你的神往,活在当下吧!

有位教授经常来坐,表面上谈禅,总说些很奇怪的论调,还热心的送我《零极限》、《告别娑婆》等书,我报以合掌令欢喜。我很想问他:研究孔子,不是要从《论语》做基点吗?研究基督教,当然必须熟读《圣经》,谈禅说道,为什么不好好研究《六祖坛经》呢?终于还是缄口以对,免得让他尴尬,这是知识的迷茫,不依「正经」如何得「正果」?

那么请问:《坛经》何时说到相对与绝对?谨举一偈供养:「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这不是相对的现象吗?「平等如梦如,不起凡圣见,不作涅盘解(二边三际断)。」这不是绝对大图像世界吗?六祖还劝我们:「无上大涅盘,圆明常寂照」、「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当下即是。

当下是没有时空的,你我相对观存在,当下只说来玩玩,当下只是剎那剎那,只是叮咚叮咚的钟摆,非真当下也,因为当下定慧圆明,圆明寂照。

当下绝对待,构成身体的每个分子,与宇宙的每个分子,都在光流中交融着无有止境的舞蹈,和谐的演奏宇宙的大乐章。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