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藕益大师:往生标准、净土修法、临终情况(浅释)


   日期:2014/3/7 8: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原文: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浅释:简略说明可以往生到四土的各是什么因缘与果报——如果执持名号,未能断掉由见与思所产生的烦恼(迷惑),而根据其人念佛心的散乱或安定(程度),就会往生到凡圣同居土的不同品位,分为三种辈份及九种品位。

原文: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浅释:信、愿与持名,是这一部经的核心宗旨。信愿是通过抉择的智慧所表现的心行,持名是通过专念的定力所表现的心行。是否能得生极乐,全由信愿的有无(深信切愿才名有)。往生品位的高下,全由持名功夫的深浅。所以信愿慧行是前导,持名行行是正修,信愿慧行就如眼目,持名行行就如脚足,要相辅相成来运作(缺一不可)。
辅导一:信愿慧行与持名行行,这两方面缺一皆不可都必须要实修,慧行的实修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心中的重点在何处?相信娑婆是无常苦空吗?相信极乐是常乐我净吗?并时刻都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意吗?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有这种抉择的智慧!当然,修行是有一个过程的,厌离与欣求的心必须要不断增上,就看娑婆的贪染心与极乐的欣求心哪一个大,不然就不算是真有信愿。真有信愿的,当然时常心中就自然有佛号,口中念佛必须要心中真有佛才行,所以说信愿持名的具足,就是一个完整具体的方法,三个核心圆融了才是一体(如目足并运也),三个核心不圆融就不是一体。

原文:善男女者,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也。
浅释:善男子善女人,不论出家与在家,或贵贱老少,或六趣四生。只要听闻到佛的名号,即是过去多生多劫善根成熟,哪怕是五逆十恶皆名善。阿弥陀佛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汇集成像洪流般的名号,以名号来召唤佛的一切功德,就能完全感应道交尽了。所以要以执持名号来作为正行,不需要更多涉入冥想观察参悟心性等助行,这是最为简单易修,最为直接快捷的方法。

原文: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浅释:什么是事持?相信西方实有阿弥陀佛,但未能达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即是没有达到自己与佛的心性本是一体,但能以决定的志愿来求生极乐,就像儿子忆念母亲一样,没有什么时候会忘失。什么是理持?相信西方实有阿弥陀佛,明白这是自己的心性所具足,也是自己的心性所创造,阿弥陀佛即是自己心性中所具所造的洪名,以这个洪名作为与自己心性相融通达之境,对这种理体与事相的圆融不会有暂且忘失。

原文:当知执持名号,既简易直捷,仍至顿至圆。以念念即佛故,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欠。上上根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胜进,亦不一概。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
浅释:应当知道执持名号,既是简单容易直接快捷,又是最为无上最为圆满。以每一念都具足佛的全体功德,不用废力去冥想观察,也不需要参悟心性,在执持名号的当下就已经圆满,没有剩余没有欠缺。上上根机也不能踰越这个范围,下下根机亦能达到这个功效。其人所感应的佛,所能生到的土,往往都是不可思议,这里就不再每一种都细说了。可以说这个方法就是包括尽一切佛法。所以释迦佛彻底悲心,没有人能问就自己主动说出,并且深深感叹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

原文:复次是利,约命终时心不颠倒而言。盖秽土自力修行,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无论顽修狂慧,么罗无功。即悟门深远,操履潜确之人,倘分毫习气未除,未免随强偏坠。
浅释:再来,得到这样的利益,是说在临命终时心不会颠倒。在娑婆秽土依靠自己的力量修行,这个临终的生死关头,是最难以得到解脱的力量。无论怎样顽固盲修狂妄骄傲,都是毫无功效,即使觉悟深切,修行精确的人,只要还有丝毫习气未能去除,也难免随着强大的习气业力走偏而堕落。

原文:永明祖师所谓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此诚可寒心者也。初果昧于出胎,菩萨昏于隔阴。者[这]里岂容强作主宰,侥幸颟顸。
浅释:永明延寿祖师(净土宗第六祖)所说的十人中就有九人走错路,阴境(死亡因缘)如果现前了,就会迅速随着他的业力而死去,业力会让他轮回投胎到相应的地方,这是多么的让人寒心啊!初果圣人一旦要转生,一出娘胎就会对前生的事迷昧不知(完全记不起),菩萨大圣人一旦要转生也会对前生的事昏昧不知(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记起)。面对生死业力岂可容许自己勉强来作主宰,绝对不能侥幸、不能糊涂啊,可见以自力修行来了脱生死是千难万难的。

原文:唯有信愿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愿,定不唐捐。弥陀圣众,现前慰导,故得无倒,自在往生。佛见众生临终倒乱之苦,特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劝发愿,以愿能导行故也。
浅释:唯有以深信切愿执持名号,依仗阿弥陀佛的力量才是出路,阿弥陀佛有大慈悲大愿力,我们信愿持名的修行就必定有不可思议的大功效。阿弥陀佛及极乐圣众,会现前来作安慰引导(加持接引),所以就能做到没有丝毫颠倒,自由自在往生极乐。佛看见众生在临终时会有颠倒错乱的苦恼,特意为了保护临终者不要颠倒错乱,所以殷勤一再劝导众生要发愿,因为发愿才能引导持名正行。
导读一:上面说到连觉悟深切、修行精确的人,也难免在临终时颠倒错乱,实际上必须要达到断尽见思惑烦恼的境界,也就是至少要证得阿罗汉果位以上的圣人,才能完全免于临终时颠倒错乱,可见净土法门佛力所加持的临终境界,是一种超过阿罗汉境界的三昧力,这在《悲华经》上说得很明确,并不是说临终者本来没有信愿,佛力可以让临终者有信愿,而是佛很明确地说为了保任此事,一再劝导众生要发愿,以发愿来引导正行,只有信愿行具足(圆融)才能感通佛力加持,这样在临终时才真的有保障,并不是佛力单方面就能保任,在临终时要有信愿正念是最为关键,才能感得佛力加持的三昧(没丝毫颠倒错乱),在《印祖文钞》中以“临终”两字来搜索就会一清二楚了。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论述“五浊恶世非念佛法门不能得度”,分五个方面:
1、劫浊中,非带业横出之行,必不能度。
2、见浊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3、烦恼浊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4、众生浊中,非欣厌之行,必不能度。
5、命浊中,非不费时劫,不劳勤苦之行,必不能度。

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往生       标准)(五明学佛网:往生       标准)  

 郑振煌居士:净土安心法门——弥陀大愿摄众往生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六、“往生”的修习与实践——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十四、临终的解脱与往生——说“ 

 杨云唐居士:无我与往生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朝向西方路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妙莲长老主持佛七弘法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特稿选粹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北部数位法师来访(81、9、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某法师率徒众来山请法(81、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戒期开示节录(81、4、3–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对台北佛教净友参学会开示(8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二集 月是故乡明––上妙下莲老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