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水之道:善利万物而不争


   日期:2014/3/19 21: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一命题,是道家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道家对于水的品质之所以万般推崇,正是因为水对世间万物慈祥博爱,却默默地甘居低下而不卑;水能革故鼎新、荡涤尘污,且纯真自然;水能顺势而为、时刻点滴积蓄能量,川流不息。

做人无外乎处世、交友、行善。能够多一些如水般的温柔纯净、海纳百川的包容大度、适应百态的历练豁达、万变不离其宗的从容淡定、以柔克刚的聪慧与灵活,那么就一定会以平和的心态,宽容的姿态,温柔的神态,构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脉基础。
处世水之道 懂得“方圆之道”行事顺势而为
水无常形,水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差异而改变自己的形态,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如水在杯里即为杯形,在盘中即为盘形,在葫芦里即为葫芦形。因此,圣人做事亦应像水那样,在不同的客观环境里,应做到“随圆就方”,达到方圆有致的人生境界。如果只有“方”而无“圆”,那就必然会处处碰壁,一事无成;只有“圆”而无“方”,成为圆滑的墙头草,也会一事无成。这就是老子说的“圣人方而不割”的辩证法思想。圣人虽方正无私,但能够与世推移,随俗方圆,做到融通而不圆滑,这是“大方无隅”的人生艺术。
中国古代内方外圆的铜钱,就是对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方圆之道”的形象说明。在人世上,中国人信奉“做事要方,做人要圆”的人生哲学。“方”不是呆板,“方”中有“圆”,是以不变应万变;“圆”不是奸猾,“圆”中有“方”,是以万变应不变。“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处事的锦囊。
所谓“做事要方”,是说做事要遵循规则或规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求做事既不违法,也不缺德,决不可越“法”与“德”雷池一步。如诚信是做人的基本法则,遵之,为商则必成功;违之,行欺诈,玩伎俩,失信于人,没有不失败的。
但是,在执法时也应“通人性”、“合人情”,做到方中有圆。据《汉书·吴佑传》记载:“安丘男子毋丘长与母俱行市,道遇醉客辱其母,长杀之而亡”,安丘官员追至胶东将其抓捕归案。如何法办呢?吴佑认为,从孝道角度,“子母见辱,人情所耻”,杀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背亲逞怒,白日杀人,赦若非义”,必须按国法处以死刑。在“法”与“情”的两难之中,吴佑在执行死刑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种为其“留后”的方法。吴佑问毋丘长“有妻子乎?”对曰:“有妻未有子也。”于是将其妻带至监狱,“解其桎梏,使同宿狱中,妻遂怀孕。丘冬至尽行刑。”达到了“法”与“情”的圆通境界。
所谓“做人要圆”,决非是圆滑世故、八面讨好、左右逢源的世俗心态,而是一种宽容、善良、圆通的人生境界。在做人上,既不咄础逼人,也不盛气凌人;既不随波逐流,也不强加于人;既有原则性,也有灵活性。这才是压力最小、张力最大的真正人生大智慧。
说做人如水,便是说要懂得顺势而为。若不懂得水的入乡随俗,以圆随方的道理,人必然寸步难行。武汉人在人际交往中爱说“讲究”与“将就”之类的话。其实“讲究”就是约束自己,“将就”就是宽恕别人,就是以圆随方。
做人贵在懂得方圆之道,宜方则方,宜圆则圆。内方外圆之人必然有坚忍的精神,有承让的胸怀,有“糊涂”的智慧,有“疯狂”的清醒,有脸上挂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错的对……人生一世只要运用“方圆”之道,无论前进,还是后退,都能处之泰然。而水的“随势而变”并非是无原则地随和变,而是不管怎么样随方,总是保持自己的圆润之身。
交友水之道 人生朋友分四类两类可交两类要远离
在交友之道上,道家主张淡雅、清淡、淡泊。据《庄子·山木》记载:孔子被人“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在异国他乡遭到冷遇之际,”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于是,孔子向一位隐者请教:这是为什么呢?隐者曰:“以利合者,迫穷祸患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相收也……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以水喻君子之交,虽然平淡,但它真实、自然、亲密、长久;以甜酒喻小人之交,虽然甜蜜,但它虚假多变,经不起时间考验。古人云:“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用财富去交朋友,财富没了,交情就没了;用美色去交朋友,美色衰退了,爱也就尽了。
君子之交是超越世俗物质诱惑的心灵之交,是如水般的清淡自然,通达包容,相敬如宾。君子之交,既非交钱财、交美色,亦非交权势,而是志同道合之交,如管鲍之交,伯牙、钟子期的“高山流水”等。唐代贞观年间,薛仁贵与妻子住在寒窑之中,饥寒交迫,唯有王茂生夫妇接济他。薛仁贵随唐太宗征东,因战功被封为“平辽王”。顿时,身价百倍,送重礼祝贺者络绎不绝。而他只收下王茂生夫妇送来的“美酒两坛”。打开一看,不是美酒而是清水。薛仁贵认为送清水是王茂生夫妇的一番美意。从此,薛仁贵与王茂生夫妇关系甚密。薛王两家的佳话也就流传开来。
明代苏浚在《鸡鸣偶记》中,把人生朋友分为四类:“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苏浚认为,应当结交的益友是在道义和学业上互相砥砺,对缺点、错误直言规劝的“畏友”;以心相交、生死与共的“密友”。不应结交的朋友是那种互相吹捧、只讲吃喝玩乐的“昵友”;以利取人、朋友遇到困难或不幸时非但不伸手相助反而落井下石的“贼友”。
南北朝的颜之推说得好:“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交友不可不慎,择友须分类别。所以交友如水,平淡、清白、坦荡、一目了然,才能长久、稳定、安全。真朋友为道义而来,假朋友为私利而来。真朋友是一笔财富,假朋友是一个陷阱。所以在交友上,有光明大道,也有荆棘陷阱,只有抱着“交友如水”的原则,才能让朋友成为财富。
行善水之道 不是什么善举都对人有好处
所谓“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说水善于滋润天地万物,普遍地施利于天地万物,却从不为自己争取利益。这是一种讲奉献、不讲索取的崇高精神。它虽不索取,但却能从万物那里获取丰厚的回报。由于水以善行恩惠于广袤土地上的花草树木,造就了天地万物共生的优美自然环境,使天空能够及时地降雨汇聚到河流、湖泊之中,从而弥补了因空气蒸发和土地渗透而流失的水分,才能保障江河之水不会干涸、枯竭。利他即是利己,奉献即是索取。施舍即是获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道理。
清代画家、书法家郑板桥也深谙“为人处即为己处”的人生道理。郑板桥老家附近郝家庄有块风水宝地,其父在世时曾想购买,但因有座孤坟必须刨去,郑父认为挖掉别人的坟墓来埋自己不好,就没有买下来。而郑板桥则认为这块风水宝地价钱合理,自己不买,别人也会买走,孤坟更加不保,那还不如自己买下。那么,怎么处理孤坟呢?郑板桥说:不动它,死后还多个伴呢!给它刻块碑,让后世子孙一起烧香敬拜。至于担忧孤坟会给家里带来不幸,郑板桥认为那是迷信,况且,我们以忠厚之义对待孤坟,是在积累功德,恶风水也会变为善。
《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个比喻很贴切地表达了老子推崇的道德的最高境界。他强调了水的两个特征:一是水滋润世间万物,是生命存在之本;二是水集聚于低谷深壑,安心处于低微势弱之境,不与山争高峻,不与天争辽阔,不与海争深远,不与地争广博。
所谓最好的善举要像水一样,可见善良也是有差别的:上善若水,中善若火,下善若石。最上等的善要像水一样,恩泽万物却低调不居功。
中善应该是一般人也可以做到的,就是有福同享,博爱众生,助人为乐,就像有火大家一起取暖,火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这也是墨子提倡的“兼相爱、交相利”;是孔子提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与上善的不同在于,中善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利益,行有余力时才考虑利人。说中善若火,是指其显而易见并且高调而危险。比如,有的人在大街上,布施米面,周济穷人,招来阵阵赞扬,被称为“大善人”。但是,这样的善往往容易被伪善钻了空子。那么这种善有时就能助人浑水摸鱼,有时也可能把行善者拖入泥沼。就像火,救人,也害人。
而最下等的善,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平民百姓没有多少助人的资本,不助人是情有可原的,只要不有意给别人带去麻烦和不利也就算是“善”了。下善虽不助人,但不害人。说下善若石,是指其有时反而弄巧成拙,把本质的善变为表面的不善。比如东郭先生,明明知道那是一匹狼,却滥发善心。下善就是把善行给了最不该接受善意馈赠的人。就像石,挡住了他人路,也挡住了自己的路。可见,不是什么善举都是有好处的。行如水般的上善,才是大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       上善)(五明学佛网:       上善)  

 圣轮法师:山光水色尽演清净禅 溪河大地阐示微妙谛─「山河 

 其它:《水浒传》中的偈语(国威) 

 其它:佛教中镜花水月的喻像(董良) 

 果煜法师:禅悟密法 从满头雾水到大悟彻底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3.出水莲花 

 其它:水陆法会源流略说(李小荣)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陈兵教授:佛法是怎样看待风水的? 

 明奘法师:北大讲座:云在青天水在瓶——禅的生命意境 

 黄庆澜居士:初机净业指南 上善俱会 

 慧门禅师:最近泪水常常滋润了我们的心 

 麻天祥教授: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日水中自在行——宋诗中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