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了解烦恼的根源


   日期:2014/3/21 15: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烦恼的表现

  当烦恼产生时,会通过三种门(管道)呈现出来:

  1. 身体的行动——身门;

  2. 口头的语言——语门;

  3. 内心的意念——意门。

  经由身门、语门和意门的造作,我们称为业。如此,有三种业:

  1. 身体行动的造作——身业;

  2. 口头语言的造作——语业;

  3. 内心意念的造作——意业。

  烦恼又可依其表现的轻重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1.违犯性烦恼——已经呈现于身门、语门的烦恼。这是最粗重程度的烦恼。例如:由于愤怒而杀人或杀死动物;由于贪心而偷拿别人的东西,或顺手牵羊、假公济私等;因为贪爱而乱搞男女关系,沉湎于寻欢作乐、玩弄感情……烦恼已经强烈到通过身体行为表现出来,属于违犯性的烦恼。想要隐瞒事实而说谎、因为愤怒而骂人等,是呈现于语门的烦恼,即烦恼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违犯性烦恼可以依四分法而分为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妄语四种。依七分法则分为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妄语、粗恶语、离间语和杂秽语。这些是违犯性烦恼。

  2.困扰性烦恼——即烦恼只浮现在心里,还没有付诸行动。这包括贪婪、执着、傲慢、自负、憎恶、烦躁、散乱、沮丧、麻木等。例如:你迷恋上一个异性,虽然还没有采取行动,也没有说出来,但内心已产生了爱染、执着。你很讨厌一个人,恨死他,但既没有采取行动,也没有说出来,只是在内心憎恨、厌恶他。又如你由于工作不顺心、生活压力大而感到焦虑、烦躁不安,但还不至于做出冲动的事情来。虽然在语言或行为上并没有表露出来,但内心已经被不良的心理、不好的情绪所占据,这叫做困扰性烦恼。

  3.潜伏性烦恼——并没有表现于行动、语言和内心三门的烦恼。也即是说,现在没有烦恼,但并不等于说已经完全没有烦恼了,它们只是以潜伏性的状态存在着。例如:当大家在做一件好事、善事时,生起的心称为善心。生起善心、做善事时可能不会感到烦躁,没有烦恼,但是只要遇到适合的条件,烦恼立刻就跑出来了。譬如现在大家很欢喜地坐在这里听佛法开示,暂时将工作放在一边,没有烦恼;但是听完之后,一回到办公台,看到一大堆还没有完成的文件,立刻又心烦了,是不是?有些人功成名就归隐田园,或者年老退休安享天伦,对世间的浮名掠利看得很淡泊,于是认为自己已经到达超然物外、无欲无求的境界。然而,一旦发生诸如生命垂危、亲友别离、家财损失等意外,烦恼立刻又生起了。这证明他的烦恼还没有被断除,只是因为目前的安逸生活而使之没机会显现出来而已;一旦身心内外发生变故,烦恼就开始蠢蠢欲动了。就好像草一样,到了冬天,所有的草都死了,干枯了;但只要根还在,一到春天,它们又开始发芽了。又好像拔草一样,只把草拔出来,但根没有被拔掉,有机会它还是会生长出来。烦恼只要没有被连根拔除,它就以潜伏性的状态存在着,叫做潜伏性烦恼。

  违犯性烦恼表现为身恶业或语恶业;困扰性烦恼表现为意恶业。潜伏性烦恼是还没有表现为身语意恶业的潜在性隐患。

  作为佛教,即觉悟者的教导,目的就是为了断除这三个层次的烦恼。

  第三章脚注部分:

  12 杀生:杀害生命;不与取:未经物主同意而取为己有,即偷盗;欲邪行:又作邪YIN,即不正当的性关系。这三种称为“身恶业”。

  [1] 虚妄语:虚妄不实的话,即骗人;粗恶语:又作恶口,即粗言恶语,骂人;离间语:又作两舌,即挑拨离间。杂秽语:又作绮语,即没有意义的废话。这四种称为“语恶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