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怎样修学密法


   日期:2014/3/26 12: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 2012年8月6日晚上 』

主持人致辞:

索达吉堪布依止法王如意宝修学多年,不但承担着喇荣五明佛学院汉僧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同时也致力于将藏传佛教这一智能宝藏,传播至汉地乃至全世界。

堪布在知识分子、自然科学工作者中,享有崇高威望,尤其是近几年,更是不辞劳苦到处讲学。堪布曾发愿,要尽形寿、尽全力将佛教的思想和真理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并与各大高校的知识界、学术界进行对话。

今次堪布来临香港,主要是出席“第二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与三百多位青年就“佛教与科学”、“环保”、“心灵教育”、“认识藏传佛教”等主题进行研讨。研讨会之后,堪布又应我们的邀请,就当前修学密宗者对藏传佛教认识薄弱,对藏密的双运、降伏等存在误解甚至诽谤等问题,来作开示。

请大家起立,以热烈掌声欢迎索达吉堪布——

有一篇祈祷文叫《自在怀业祈祷文》,不知道大家会不会念,会念的我们一起念一遍。这篇祈祷文相当殊胜,可以说,在如今这个末法时代里,念诵它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事业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堪布带领大家用藏语念诵《自在怀业祈祷文》)

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是“怎样修学密法”。这个话题很广,也很深,短短一两个小时不一定说得清。但简单讲讲,或许对大家会有些启发。

研讨会后的感言

我是第二次来你们理工大学,感觉还是那么欢喜,和去年一样。

“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昨天落幕,四天的活动,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感觉颇有收获。很多人认为,它让香港及内地为主的大学生们提升了佛教认识,有些老师和同学甚至感慨说,今天才知道自己过去的认识是错的,“从现在开始,要重新做人”。

重新做人,这是人生新的缘起,而本次活动在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大学及教育学院联合承办下圆满后,我认为,也是佛教广泛传播的殊胜缘起。

在这里,我特别感谢理大的“佛学会”。就我所知,这个学会自建立以来举办过许多活动,为交流佛法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你们年轻人来此求学,既可求到世间知识,又能学到出世间真理,应该说很幸运,所以希望大家多参与学会的活动,多学习学会的理念。

潘宗光教授是理工大学前校长,曾经担任工学院院长四年,校长做了十四年。他是科学家、教育家,同时已经皈依佛门,讲过《心经》,撰写过《佛教与人生》,是一名真正的佛教徒。让我钦佩的是,他公开承认自己是佛教徒,这在内地是很少见的。

理大佛学会会长甘耀权教授,和我学习密法的因缘比较近,昨天他在讲“藏传佛教的九乘次第”时,我就非常欣喜,原因是,他以大学教授的身份为知识分子讲佛法,比我一个出家人合适;而且,他讲的是从敦珠法王传下来的教言,感觉很亲切,有加持。

我在七八十年代时就听说,敦珠法王在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方的弘法事业广大,而且他曾亲笔谕示,将他的法脉交付给刘锐之大德。今天香港修行密乘的人很多,我想,可能直接间接都跟这个传承有关联。

如今人们对密法的认识,虽然比以前好得多,但还是有些误解,比如,修密法要不要灌顶?要不要修五加行?很多人认为不用,其实是不对的。除非你是极为上等的根基,否则必须要灌顶,必须修五十万加行。

没有得过灌顶,又不依次第修行的人,即使看密宗书、听密宗的法,也不会获得成就。

离开基础的修行是空中楼阁

有人说:“我就没修五十万加行。我的上师很慈悲,为我开了绿灯,特殊开许不用修。”

且不说你的上师是否有资格开许,单就修行而言,因为它是建立在次第上的,很难逾越,所以不从“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一步步修上去,你想的是上面的境界,然而如同一个没有基础的建筑,对你而言,这可能永远是空中楼阁。

“空中楼阁”出自《百喻经》:从前有一个愚人,他见别人有了一栋三层豪宅,心里很羡慕,于是请来木匠为自己造一个同样的楼阁。木匠立即挖沟、打地基,准备一层一层地建楼。但愚人看了很不悦,问:“你这是在干什么?”

木匠说:“为你造楼啊。”

“我不要下面两层,”愚人说,“你直接造最上面的第三层。”

木匠感到奇怪:“天下哪有这等事?不造第一层,怎么造第二层?不造第二层,怎么造第三层?”

此喻义再清楚不过了。修密法也是这个道理,我们不能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妄想一些高的境界。

双运的修法有,但修的人很稀有

“双运是怎么回事?有没有这种修法?”

研讨会上有人问这个问题。也有人想问但不敢问,可能担心密宗上师们不敢答,或者不会答。

双运的修法有,但修的人很稀有。如今在藏地正规寺院和僧团里,没有人修这个法,原因很简单,一是没有人讲解;一是这种修法很高,一般人修不了。

有人想当然认为:“这就是男女关系。”其实不是。它有理论基础,不仅密宗,显宗也以隐藏方式说过。我们知道,显宗讲离贪分层次,一般的修法中说“对治”,但在最高层面上,讲的是把贪心转成智慧。

“或现作YIN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这是《维摩诘经》的教证:具有悲心和善巧的菩萨,为了接引好色者,有时会化作妓女一类的人,先用贪欲把他钩住,之后再引入佛道。

《华严经》里有一名美女菩萨,叫婆须蜜多,一般人认为这是个坏女人,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的路上,有一站就是去拜见她。当善财来到险难国宝庄严城,到处询问婆须蜜多时,有人替他惋惜:这位童子威仪不俗,根门寂静,为什么要找这个女人?

但了解这位菩萨的人,知道她有大智慧,赞叹善财,给他指了方向。善财来到她面前,恭敬顶礼。

婆须蜜多女开示说:“善男子,我已成就离欲实际清净法门……若有众生,欲所缠者,来诣我所,为其说法皆悉离欲……”

《太平广记》也讲了一个美女的故事。她二十四五岁样子,突然出现在延州地方,一个人行走在城市间,很多年少之人都喜欢跟她交往,嬉戏玩乐,甚至发生关系,但她从不拒绝。几年后她死了。和她交往过的人自发把她装殓埋葬,还在路边修了座坟。

有一天来了位印度僧人,他在坟前停住,敬礼焚香,转绕赞叹,逗留了好几天。人们都嘲笑他:“这里埋的是一名风尘女子,人尽可夫,因为无亲无眷,就葬在这儿了。你一个出家人,为什么要礼敬她?”

“你们有所不知,”僧人说,“她是一位大圣者的化现,名叫锁骨菩萨。她来到此地,是为随顺俗情度化有缘众生,凡与她结缘的人都会解脱。不信,你们现在就打开棺木,一看便知。”

大家掘墓开棺。果然,她的骨架浑身上下钩连在一起,一环一环的就像锁链一样。不是一般的人。

以前为分析这类问题,我找过许多教证,不空翻译的《大乘密严经》里也有一个:“与诸明妃众,离欲常欢娱,此之观行法,萨埵之境界。”意思是,和那些明妃一起离欲而欢娱,这样的观行法,是菩萨的境界。

既然是菩萨的境界,凡夫行不行呢?不行。当你获得菩萨果位,能把贪欲转为道用时才可以。因此,这非常稀有,诚如《维摩诘经》所说:“火中生莲花,是可谓稀有,在欲而行禅,稀有亦如是。”

从这些公案教证可以看出,双运修法是有的,也不难理解。不过我要提醒一点:在没有达到这种境界前,千万不要用它作借口,行持所谓的“密宗禁行”。

如今密宗成为热潮,国内外有很多人信仰,是好事,但在热潮中不多些了解,人有时也会入歧途,所以我先简单讲几句,遣除一些常见的误解。

在一次研讨会上,有人问:“藏传佛教到底有没有错误?”

一位北京学者回答:“藏传佛教并没有错,但藏传佛教里个别人的行为,也许是错的。”

我很赞叹这种说法。确实,藏传佛教的教义完美无瑕,越研究越觉得殊胜,越能体会其价值。而我们认为有过失,可能是因为不了解,了解一下龙钦巴尊者、米拉日巴尊者的成就和智慧,应该就不会诽谤了。

修学密法的五个次第

藏地著名上师荣索班智达的神通很大。

“有神通很麻烦,”昨天有人说,“这个人的心也知道,那个人的心也知道,知道多了累,不要有神通。”

其实,有没有神通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戒定慧——清净戒律、平等住心的禅定、抉择万法的智慧,有了戒定慧,有大德说,这就是真正的神通。

荣索班智达与龙钦巴尊者齐名,根据他的观点,修学密法分五个阶段:依止上师、得受灌顶、守持密乘戒、闻思、到寂静地实修。

我常留意初学者的状态,有还没入门的,有刚入门的,也有入了门又出去的,多数是在门口徘徊。如果我们想有所改变,有所收获,最好遵循这个次第:

1、依止上师

依止上师最为重要。从什么时候算依止呢?从你在某位上师那里听过密法、得过灌顶时起,他就成了你的上师,你也就算依止他了。

依止前一定要观察好。就像买东西,是哪个厂出的?过期了没有?有没有副作用?如果是找对象,对方的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怎么样?……这些都有必要提前了解。

昨天我听到两个大学生的谈话,一个人问另一个:“你男朋友有没有车?有没有房子?有没有钱?有没有地位?”

当时我想:噢,她们对这些这么关心,观察这么仔细,如果依止上师前也这么观察就好了——“这个上师有没有智慧?有没有悲心?有没有传承?有没有清净戒律?”

观察久一点你才会知道,他是不是有资格摄受你。只看广告,“某某上师来了,要灌顶”,比如我要灌顶,你们就来了,之前根本不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就有点草率了。

观察的时间一般是六年或十二年。元帝忽必烈很有佛教学识,他在观察六年后,对八思巴说:“我观察您六年了,现在相信您的确是一位具德上师,请您为我灌顶吧。”“你观察我六年,”上师说,“从今天开始,我也要观察你六年。”

你观察我六年,我观察你六年,十二年就过了。十二年虽然不短,但根据《事师五十颂》来看,这种谨慎对你日后的修行具有大义。事前不观察,依止后才看“这个上师有没有资格”,就没有意义了。

你们都知道密法要保密,但为什么保密?不是因为有过失,是因为珍贵。就像你家里的金银珠宝、银行卡密码,这些你不会公开,公开了,就被人偷走了。同样,了解了生圆次第、大圆满教义的人知道它珍贵,不会公开讲,一旦公开了,就会失去加持。所以,上师们在传授灌顶和窍诀时都非常谨慎。

如此珍贵的密法,当你得到时,修学它的关键在哪儿?就在依止上师。既然依止上师这么重要,那我们对依止前的观察、依止后的依教奉行,就应当重视。

我听说这边有通过广告选择善知识的,这可能不太妥当。广告说有上师来传法,你去看看可以,从他身边人那里或各种渠道了解一下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不行就去他的家乡或寺院,看他在当地是什么人物。

这是需要的。就像很多企业家有了合作意向后,他会飞过去和对方见个面,到厂里看看,见对方真有实力,才会谈判、签合同。佛教的师徒因缘关系到生生世世,这么重要的事,为什么不谨慎?

不过现在很多人喜欢冲动,一听说上师来了,以为真是佛来了,匆匆忙忙依止。但依止后又不会观清净心,以致师徒间常常发生矛盾,什么矛盾都有。

所以,依止前一定要好好观察。如果能以这种谨慎态度开始你的修行,一路就比较稳妥了。

观察过后,如果你发现这是一位具德上师——就像《前行》 、《事师五十颂》 里讲的,上师应具的十二或十四个法相中,他至少具足了戒律、慈悲、智慧等部分功德,这时候你就可以依止他。如果连慈悲心都没有,就失去了摄受弟子的条件,不要依止为好。

当然,依止到具相上师以后,我们自己也要有弟子相,比如,至少懂得以恭敬心来依止。

2、得受灌顶

对灌顶我有个比喻:给土里的种子浇水,它才可以生长,我们的佛性,通过灌顶才有成熟的机会。

所以,灌顶是进入密法的仪式,进香港要通行证,学密法要先灌顶。有人说“学密麻烦,还要灌顶”。其实每个宗教都一样,你要经由一定的仪式才能加入。进入密宗殿堂的不共仪式就是灌顶。

灌顶的要求很多,是否得到灌顶不在形式,而在于二因四缘 具足与否。二因四缘有上师方面的,比如念诵、修持圆满,具有灌顶资格等;也有弟子方面的,比如具有信心、智慧等。这些我在讲《前行》时讲过,只有圆满具足二因四缘,才能真正得到灌顶。

灌了顶以后,还远远不是结束,这只是开始。很多人喜欢灌顶,今天求一个、明天求一个,但灌顶后既不守誓言,又不闻思佛法,这是如今学密者的一大弱点。你拿着通行证进了香港,会站在那儿不动吗?肯定不会。你一定有事情做,接下来要一步步施行。

灌顶也是如此,它是对你学修密法的开许,是洗涤心灵、启发佛性的仪式。

3、守持密乘戒

灌顶后,你就有了守护密乘戒的责任。佛教里大小乘都认为:依戒生定、依定生慧。也就是说,这戒定慧三学,前者对后者而言是“无则不生”的关系;戒又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有了它你才能修定发慧。

我常听有人抱怨学佛不易,“佛教的戒条太多,我守不了。”

事实上,戒是提升自我的行为准则。你要做个好人,必须接受道德的规范;你要修学密法,必须守护《大幻化网》的五条根本戒,或者共同的十四条根本戒。所以,守戒不是被束缚了,正相反,它可以维护你的修行。

灌了顶却还不知要守什么戒的人,是非常危险的。就像出了家的沙弥、比丘,做了居士的在家人,该守什么戒自己要清楚。你们考上理工大学,这里有什么规矩要知道,不能违规,违规了就会被开除。同样,守不好密乘戒律,也就失去了学密的资格。

灌了顶的修行人就是密乘弟子,层次很高,所以戒的要求也严格。否则,你依什么修这么深的密法?

4、闻思

依止上师、得受灌顶、守护密乘戒的目的,是为了修行密法。要修行,就必须闻思。

遗憾的是,当今佛教徒最缺乏的就是闻思。皈依一二十年的人,只会烧香、拜佛、念经,没有正规系统的闻思。即使遇上了闻思因缘,有些人的热情又像蝌蚪一样“头大尾细”:开头精进得不得了,白天不休息、晚上不睡觉,什么事都不管;但没过几天就和家里闹僵了,闻思也没了心情,结果一无所成。

还有不少人把密法当成气功或者瑜伽,不了解它的理论体系,也不探究它的修行意义,只是形象上似乎在修法,这种人也容易退失。所以一定要闻思。

闻思有两种层次:一是闻思前行法。像《大圆满前行》或《心性休息》前八品的外内加行,这些道理先要学好。还有《菩提道次第广论》,乾隆皇帝就是在章嘉国师指导下,从这部论典开始修的。还有一种是密宗正行法。像格鲁派的《密宗道次第广论》,萨迦派的《道果法》,大圆满的《七宝藏》、《三休息》、《四心滴》,以及《时轮金刚》、《大幻化网》等。

我认识很多学者也在学密,国内外都有,在座当中就有。他们无一例外喜欢学习,既学前行,也研究密宗理论,同时还在修行,从二十年前到现在一直如此。

我也喜欢学习。尤其喜欢买书,不论到哪儿,不想吃的穿的,只想买些好书。我家里书很多,每间房子都是,虽然没时间一本本地翻,但摆在那儿也觉得舒服。刚才我拎了一下我那个箱子,拎不动,全是书,几所大学的老师同学送的。其他东西我都处理了,但书要带走,有价值的东西,重一点儿没关系。

我不是要炫耀什么,只是希望大家重视知识。如今时代已经变了,人们崇拜金钱,崇拜这个“臭皮囊”,重视心灵教育的人越来越少。然而,一个真正有内涵的人,还是会追求古老的智慧,追求前辈大德或智者们留下的思想。长远看,这些比物质重要得多。

如今学这些很方便。你可以到某位上师面前听课,也可以在网上听课。如果安排得好,每年听几门课、看几本佛书,吸收各类有益的知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不是很有意义吗?

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想法。你们年轻,喜欢奥林匹克,“我要踢球,我要游泳……”,喜欢这些时尚也好,不过当你静心思考一下或许会发现:能为我们一生带来深刻利益的,还是真理。

5、实修

闻思后一定要实修。没有实修的人,即使讲得天花乱坠,听者觉得有趣味,但讲完后理论归理论,烦恼一点也没有减少,这就远离佛教的意趣了。佛陀开示教法是让我们实践的,所以要实修。

实修有很严密的次第。前行修法中有四个共同外加行: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其次是不共内五加行:皈依、发心、念修金刚萨埵、供曼茶罗、上师瑜伽;最后是往生法。

修完前行后,可以进入大圆满的不共正行修法:身加行、语加行、意加行,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乃至无上大圆满。这样修行以后,随着一步步深入,我们的心灵就会得到不断净化和升华。

传承上师告诉我们:在一切修法中,密法简单而且直接,可以轻易对治最顽固的贪嗔痴。

如今东西方人都喜欢密法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这种实用性。忙碌让现代人在精神追求上变得懒惰,如我在美国看到的,他们不喜欢深奥理论,一是没时间,一是理解不了。他们意识到烦恼是根本性问题,也想对治它,但他们只希求最直接的法,所以选择了密法。

密法的窍诀的确具有不一样的力量。在显宗修法里,如果你生了嗔心,只能调息打坐修习安忍,思维嗔心的过患、安忍的功德,这样一点点瓦解它,让心平静下来。然而在密法修行中,只要你依着上师窍诀,直接观察嗔心的本来面目,它当下就会熄灭。

刚开始可能不一定管用,还不熟练。一旦你掌握了窍诀,不论生起什么烦恼,这么一观,认识它本体时你会发现:原来贪心嗔心这些心念如此可笑,完全是虚妄执著而已,不值得生起。

这种效果让人着迷,而我对密法的信心,也让我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献于此。我常默默感恩我的传承上师们,是他们用信心和实践将这一精神财富完好无损保留下来,我们才得以值遇;而我也庆幸遇到密法,让我这么一个平凡的修行人,在如今的时代里,还可以修持这么一种最简单、最深刻的转化之道。

虽然我对其他宗派有清净心,对其他宗教也有和睦相处的呼唤,但实践让我意识到:我对莲师及其教法的信心,永远也不会退转。

修学密法,超越平凡世界

今天,来此聚会的每一位都是有缘人,既是有缘人,何不进一步了解密法?

如果密法是真理,它肯定经得起推敲,人人可以观察。佛教提倡观察,是为让我们遣除疑惑、树立信心,但即使你想找它的过失,推翻它,也最好下一番功夫学习。不了解密法的人,常因看不惯个别人的行为就诽谤密法,这不明智。道理很简单:密法再清净,也保证不了每个学密的人都清净。显宗不也一样吗?

再说,出家人有不对的地方,也不奇怪。奇怪的是,出家人好的地方没人说,稍有不对,媒体就放大了宣扬,“这个和尚怎么怎么,那个修行人怎么怎么”,世间有那么多坏人坏事不说,为什么对出家人如此苛刻?

下面我们看看修学密法的功德。

修密有成的大德,当你越亲近时越会发现,他们的智慧不可测度,到哪儿都能宁静自处,和我们的肤浅、浮躁、自私、痛苦不同,在这种佛菩萨才有的境界里,装的只有一种理念:利益众生。即使是一位默默无名的修行人,当你感受到他的自在和全然投入后,也会不禁相信:修学密法,可以超越平凡世界。

谁都会起烦恼的,只要我们还活在这个世间。但是当你的心和法有所相应时,就可以过得平静快乐。“烦恼来了也不会有杀伤力,”像有些大德形容的,“在已将佛法融入内心的修行人面前,负面东西就像春天的风一样,毫无寒冷气息。”这就是密法的加持。

很不幸,没有修行过的人,生气时谁都劝不了,“那时候我真是疯了,不该说的全都说了,不该做的全做了”,自己静下来想想,也后悔不已。

当密法的加持和传承的力量来到西方,许多人修行后有不同程度的体会。不过我们知道,这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感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一定要借由次第——像刚才讲的五种次第,才可以现前。

一旦修行密法有些境界,人就会自动利益众生,因为此时他有一种自内而外的力量,不是三分钟热气。这和口头上“发菩提心”,实际却钻在“自我”的牛角尖里不同,他会力所能及地服务众生,在利益他人的同时也提升自我,进而长久地行持佛法。

我们都想超越这个平凡世界,然而先不说超越,面对生老病死的能力,我们有吗?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当衰老和死亡不期而至的时候,你能指望什么?仔细想想,除了佛法,还有什么真的管用呢?

所以,趁着年轻多学一点佛法,多修一点佛法,不要等到白发苍苍了才醒过来。与其到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何不早一点清醒?

把利益众生放在第一

本次研讨会开到最后,有些非佛教徒的傲慢好像被摧毁了,有点想皈依,又不太好意思,一直观望、犹豫着。有顾虑是正常的,也是因缘未到,我们不勉强、不“抢”人,不是见一个就拉进来。

我们随缘。不过随缘的意思,是随缘度人,该度的还要度,不是什么都不做。为佛教的整体考虑,要维护什么,要争取什么,是要做的。否则,和其他宗教的积极相比,我们太懒惰了。

我们的懒惰,常常体现在过于自我上面。我们不关心佛法在整个人群中的印象,只关心自己那个小团体的利益,这有点狭隘,有时候也让人“烦”。就像那个西方同学说的:“看着有些宗教天天拉人,很烦。”但看着佛教徒不为整体着想,只顾小团体利益,也很烦。

的确,一个佛教徒整天“我的上师、我的宗派”,一听就感觉太自我化了。我们要记得,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共同本师,我们都是佛弟子,而且是大乘佛子。学大乘的人天天维护自己的小宗派、小道场,这种“家庭式”理念的结果是,让佛教徒和佛教徒之间不和睦,让道场和道场之间不团结,让外人不生信心。

我们常说南传佛教是小乘,但我以前去泰国那些国家时,发现所有道场都非常团结,甚至没有你我之分。说到这些我们要反省,我们学大乘尤其是学密乘的,为什么不能团结?我们这边有很多中心,但不管你在哪个中心学习,我们学的都是佛法,佛法是开放的,不是偏袒的自我维护。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由祖师大德传承下来,便形成了宁玛、噶举、禅宗、净土,这些不同的宗派就像一个家族中的十几个孩子,他们的后代子子孙孙仍旧是兄弟姐妹,我们要有这么一个整体的佛教观。

当我们的心量被拓宽,突破了狭隘思想,有了一种融合为一的了解时,你会发现,佛教原本就是包容的。它既可以涵盖其他教义,也可以涵盖天文、地理,乃至涵盖解释宏观、微观的任何一门学问,也就是说,它是最广阔的知识。

这种知识以教法呈现时,既可以有显宗教法,也可以有密宗教法,既可以是这个宗派的,也可以是那个宗派的,既可以在印度弘扬,也可以在美国、英国弘扬……我们要知道,它被如此宽泛地弘扬于世间,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让人们通过修行获得安乐和解脱。

了解到这点,我们尽可以撇开自他的争执,把心思放在利益众生和修行上。

最后,我希望大家不要把自己和小团体放在第一,要把利益众生放在第一;不要把生活放在第一,要把修行放在第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索达吉堪布       修学密法)(五明学佛网:索达吉堪布       修学密法)  

 索达吉堪布:济公的另二句话: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索达吉堪布:临终注意事项与丧事办理之细节 

 索达吉堪布:爱箭的痛苦 

 索达吉堪布:对学密女众​的忠告 

 索达吉堪布:邪YIN的可怕果报 

 索达吉堪布:所有不幸都是自己所致,而不能怨天尤人 

 索达吉堪布:如何善巧地跟人谈话? 

 索达吉堪布:当观少女身背后,臭气显露九孔门 

 索达吉堪布:什么样的人加持力特别大? 

 索达吉堪布:吸烟饮酒的可怕果报 

 索达吉堪布:很多人为亡人做的事情,远远不够 

 索达吉堪布:什么东西最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