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忍辱之道


   日期:2009/11/14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摘自:佛学通讯/总第162期/第四版 佛化人生



  1.行菩萨道者,若嗔恚偏多,当行慈心。念东方众生,慈心清净,无怨无恚,广大无量,见诸众生悉在目前;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制心行慈,不令外念,外念异缘,摄之令还,持心目观一切众生,悉见了了皆在目前。

  2.慈是心法,出生于心;先从所亲,所亲转增乃及怨家,如火烧薪,盛能燃湿。

  3.慈有善利,断嗔恚法,开名称门;施主良田,生梵天因;住离欲处,除却怨对及斗诤根;诸佛称扬,智人爱敬。

  4.出家猛力,消灭诸恶;骂辱不善,慈报能伏;结集悦乐,生精进法。

  5.若多嗔恚忿乱心,是时不应观不净,嗔人观恶增恚心,如人热病服热药;若人嗔怒行慈心,行慈不舍嗔心灭,行法如是相应故。《坐禅三昧经》

  6.人之为怨以有恶缘,恶因缘尽还复成亲,怨亲无定。何以故?今世是怨,后世成亲。

  7.有嗔恚心起,如蛇、如火在于身上,即应急却。若心驰散,入于五欲,及为五盖所覆,当以精进、智慧之力强摄之还。

  8.得是四无量心已,于一切众生忍辱不嗔,是名众生忍;得众生忍已,易得法忍。法忍者,所谓诸法不生不灭毕竟空相。能信受是法忍,是名无生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当得作佛。行者应当如是修习也。

  9.贪欲、嗔恚、愚痴是众生之大病。爱身著欲则生嗔恚,颠倒所惑即是愚痴。《思惟略要法》

  10.应于嗔憎怨贼应视之如其亲里。所以者何?由是怨贼令我得佛,若使怨贼无恶于我,忍从何生,是则为我善知识,令我得忍辱波罗蜜。《五门禅经要用法》

  11.吾今得佛,诸天所宗,独步三界,忍力所致。《罗云忍辱经》



  1.若起嗔恚,自烧其身;其心噤毒,颜色变异;他人所弃,皆悉惊避;众人不爱,轻毁鄙贱;身坏命终,堕于地狱;以嗔恚故,无恶不作。

  2.是故智者,舍嗔如火;知嗔过故,能自利益。为欲自利,利益他人,应当行忍。

  3.譬如大火,焚烧屋宅,有勇健者,以水灭之;智慧之人,忍灭嗔恚,亦复如是:能忍之人,第一善心,能舍嗔恚,众人所爱,众人乐见,人所信受,颜色清净,其心寂静,心不躁动。

  4.是故嗔怒,犹如毒蛇,如刀、如火,以忍灭之,能令皆尽。能忍嗔恚,是名为忍。

  5.忍者如宝,应善护之。如是忍者,能破嗔恚;正法忍光,犹如炬火,能灭嗔暗,如盲者眼;贫正法者之财贿,除邪见之贫穷;犹如父母,利益其子。

  6.嗔恚没溺,忍为大船。

  7.堕恶道者,忍为救拔;忍如大水,灭地狱火。

  8.忍力能断饿鬼悭嫉饥渴之恼;若堕畜生,互相残害,忍力则能施其身命。

  9.应乐行忍,常习不舍。若畏恶道,当勤精进,思惟忍力。

  10.忍辱相应行,悲心亦不怖;一切人所爱,身坏得生天。

  11.能忍之人有五功德。所谓五者:

  一、不诤不怼,此初功德;二、一切无能偷盗其物,此二功德;

  三、一切人爱,此三功德;四、多有悲心,此四功德;

  五、身坏命终,得生善道天世界中。《正法念处经》

  12.为人端正,颜色妙好,辉容第一,身体柔软,口气香洁,人见姿容,无不欢喜,视之无厌,从忍辱中来。《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13.菩萨生贫家,当持戒;在富家,当布施;在豪家,当忍辱;在山中,当禅定。《惟日杂难经》




  1.若离嗔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

  一、无损恼心;二、无嗔恚心;三、无诤讼心;

  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十善业道经》

  2.今见有恶色人,皆从故世宿命喜嗔恚所致,面丑恶色,不如端正好色。如是分明,慎莫嗔恚!《分别善恶所起经》

  3.悭者教布施,犯恶令奉戒,嗔恚劝忍辱,懈怠劝精进,乱者使定意,愚冥教令学,智慧度无极,随时发善权。《佛说演道俗业经》

  4.三种不善思惟,所谓:思惟五欲、思惟嗔害、思惟欺诳。此之三种不善思惟因何而起?当知皆以无明为因而得生起,身坏命终,堕三恶趣。《略教诫经》

  5.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6.嗔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7.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

  8.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佛遣教经》

  9.菩萨有二法,一切智为首,修行忍辱。何等二?自舍己乐;施与他乐。《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

  10.为人丑陋,喜嗔恚人故;生无所知,不学问故。《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11.嗔恨者能灭百劫所作善业,是名嗔恨。若于一切烦恼境中无所障碍,名无嗔恨。《大庄严法门经》

  12.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13.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十善业道经》




  1.行者求道时,当忍十事:

  一、蚊虻侵害;二、蛇 毒螫;三、毒兽;

  四、骂詈诽谤;五、打掷加害;六者、病痛;

  七、饥;八、渴;九、寒;十、热。如是恼事,行者忍之,莫令有胜,常胜此事。

  2.嗔恼心生即应除却,众生可念:“处胎已来,无时不苦,众苦备具,云何更增其恼?如人临欲刑戮,何有善人重增其苦?又复行道之人,应舍吾我、爱慢等结,虽不障生天,而行道之人尚不应念,何况嗔恚拔乐根本?”

  3.嗔恚心盛,不识尊卑、父母、师长,乃至不受佛教。嗔为大病,残害无道,犹如罗刹。

  4.凡夫行慈除诸嗔恚,得无量福德,生于净界,世间福德无过是者。求声闻、辟支佛者,欲界多嗔,慈力能破,及余烦恼则亦随灭,得离欲界,渐出三界。

  5.因诸烦恼异故,受身种种不同:如多欲者受多欲形,多嗔恚者受多嗔恚形,多痴者受多痴形,烦恼薄者受薄烦恼形。《禅法要解》

  6.若无怨憎何因生忍?生忍由怨,怨则我之亲善。

  7.若多YIN欲人,不净法门治;若多嗔恚人,慈心法门治;若多愚痴人,思惟观因缘法门治;若多思觉人,念息法门治;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门治。诸如是等种种病,种种法门治。《坐禅三昧经》

  8.嗔憎之心自失大利,破忍辱福,失慈心业,障佛道因缘,是故不应嗔憎。《思惟略要法》

  9.有一法菩萨应灭,所谓嗔法。善男子!此是一法应当永灭。《无字宝箧经》

  10.怨心如火,汝当速灭;嗔恚在心,不见法义。修忍之人除去嗔恚。嗔恚污心,形不端正,犹如云雾,障蔽净月。《菩萨本缘经》

  11.无道堕恶道,自增地狱苦,远愚修忍意,念谛则无犯。《出曜经》

  12.不可怨以怨,终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出曜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忍辱       学佛)(五明学佛网:忍辱       学佛)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大寂尼师:佛教「学忍辱」的意义 

 其它法师:我自幼至长因「观音菩萨」慈悲引渡而念佛、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