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圆融?


   日期:2014/4/10 17: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复旦大学的两位老师(夫妻俩):男方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回国后在复旦大学任教。女方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后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回国后,在复旦大学任教,教外国学生中文和中国文化课程。两人学佛多年,现正在学习上师传讲的《入行论》课程。

男方问1: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圆融?

问:堪布,我平时做世间学问,同时也修行,您觉得,做学问与修行如何很好地结合起来?

上师答:对于在家居士来说,世间的学问、事业还是要做,为了生存必须做的事情还是要尽量做;这些对今生很重要。但在做世间法的时候,也不要放弃学佛,因为学佛对今生来世都很重要。

问:但是,世间的学问是做加法,越做越多;而修行是做减法,要不断放下、放下。是不是很矛盾?

上师答:你说的这种情况在修行到最高境界的时候会出现,但在还没有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候,还是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尽量工作,尽量修行,这样就不会枉费此生,发挥人生的价值。

问:很难。

上师答:不难。最重要的是,刚开始的时候不要太用功、对自己的要求不要太高,到最后的时候也不能太懈怠、对自己要求太低了。很多学佛的人,刚开始的时候把世间的事情全部都放下来,到寂静处去出家;但中间出现违缘障碍的时候,又把修行方面全部放下来。这样不合理。

问:尽量工作,尽量修行,那怎么修行才算走正路、不会走弯路?

上师答:在闻思的基础上修行,首先从闻开始。

女方叙述经历:我在闻思过程中,有时候我感觉我懂了,但真正遇到对境、习气现前,体会到法本所讲的含义时,我才感觉以前看书时并没有真正懂。

男方叙述经历:我在学《智慧品》的时候跟她说,这一品好难啊。她说,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个空性嘛。

上师答:哈哈,那是因为她没有通达最究竟的本意,只是在字面上理解。

问:我们在家人琐事多,学佛的时间很有限,该怎么办?

上师答:根据情况而定吧,给自己强制规定学佛的时间恐怕也有困难。尽量调整时间,其实我们每天在无意义中空过很多时间,因此该忙的要忙,但不要浪费时间。作为世间人不可能不应酬,但尽量节省一点这方面的时间。

女方叙述经历:在这个问题上,我和他分享过我自己的感受。我觉得生活和修行可以是一起进行的,不用刻意去分开,不一定非得打坐才是修行,处理事情的时候如果能转变心态、对治习气,那么这也就是修行了。

上师答:是的,生活和修行是可以融合在一起,但一些需要内心非常专注的修行要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是有困难的。对稍微能保持内观、有正知正念的人来说,无论在任何场合当中,如果能调整自己的心态,随时随地护持正念,这也是修行。

问:堪布,您看我应该修什么法?

上师答:你喜欢修什么法?

 问:不知道。

 上师答:作为初学者来说,最好先修五加行,以及金刚萨埵忏悔法门,净土法门等。

问:那最适合我的法门是什么呢?

上师答:看你对哪个法门最有信心、兴趣和欢喜心。

女方叙述经历:我曾经修过内观课程,还一直在修南怀瑾老师传的准提法。前者主要是观呼吸,后者主要是念咒,我觉得并没有什么矛盾。无论是观息还是念咒,我想最终都是要调伏妄念。所以在修法上我倒觉得没有什么矛盾,倒是在世间上有一个矛盾,就是做事经常不圆满,开了很多头,但很多都没有坚持下去,我想问堪布,这样对修行会不会有影响?

上师答:这样不太好,做任何事情最好善始善终。

女方问:那我开的头太多了,现在要一一圆满的话恐怕很困难,该怎么办?

上师答:以后在做事情之前要学会观察。比如这次我到上海参与公益基金会的事情,在做公益慈善之前,我反反复复观察了很长时间,能不能坚持。如果发了愿、做了承诺而没有兑现,那么给他人的印象和信任度会有很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像龙猛菩萨说的那样,对于自己的誓言要像刻在石头的文字一样坚定。

女方问1:作为在家人是否应该要孩子、如何处理家庭内部的信仰冲突?

问:请教堪布一个私人问题,就是关于要不要孩子。我自己认为女性本身业力比较重、很痴情,一辈子就在爱情、孩子、孙子中度过了,觉得没有意义,所以我自己不想要孩子。但他(对象)家就他一个男孩,肩负着传宗接代的重任,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和他分歧很大。我这样想,舍弃自己的孩子,做大家的母亲。希望他和他的父母能理解,对我不要有怨恨。

上师答:在这个问题上,各有各的理由,不能一概而论。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家族的老人们都不愿自己的种族灭绝,因此他们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和这个问题相似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出家,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出家的话,没有人继承家业;所有人都出家的话,那么人类都会灭绝。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不会所有的人都出家;而一部分人出家不一定对人类种族的延续会有什么影响。

从轮回的角度来说,人道众生也并不是非常珍贵的种姓。从世间上来看,毛泽东的后代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现在只剩一个孙子——毛新宇,据说还是依靠他人的资助过活。而且从世间的角度来说,养孩子也是很累的,辛辛苦苦付出二十多年,希望子孙后代能传宗接代、光宗耀祖,但孩子给父母、老人带来的利益有多大呢?很难说,也就是说这种期待也有“测不准”的时候。在这个问题上,对老人们的观念、世俗的眼光,佛教还是比较随顺,并没有说必须怎么样;但我们还是要用自

己的智慧取舍。

女方问:我是争取他能向我靠拢。虽然世间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我不生孩子是为了更好地修行,希望他和他的父母有一天会理解。

上师:现在还是各执己见是吧?

女方问:是的。堪布,我的想法是不是一种自私呢?

上师答:有时候也说不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缘,最好能找到共同点。你们都是佛教徒,至少在大的方向上有善缘,不像很多家庭,一个学佛,另一个根本不学佛,而且非常反对,南辕北辙。这样的话,两人在见解和信仰上存在冲突,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会比较困难。如果选择离婚,则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很多痛苦,因此不应轻易离婚。但在和非佛教徒共同生活的过程中,自己的见解坚决不改变。否则,如果一直随顺对方,那最后自己的见解也找不到了。就像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的那样,冬天在冰上倒开水,刚开始的时候能融化一大片,但最后开水也结成冰了。

女方问2:为了更好地修行,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是否应该搬到郊区住?

问:堪布,我们住在大学的职工楼,邻居大多是同事,大学的老师、知识分子。住在学校里面,和学生们接触也比较多。我觉得受外境干扰比较大,想搬到郊区住,附近都是农民,没有人认识,对自己的修行比较有利。您觉得我现在这样做是否合适呢?

上师答:不合适。你们周围的人素质很高,可以说都是才子,而你是大学老师,接触很多大学生,作为大乘佛教徒,你们应该去度化他们,给他们传播佛法,这样能对他们起到很大作用。如果你住到农村,农民的素质不一定很高,以你的身份对农民弘法恐怕有一定困难。

问:佛经中不是说众生平等吗,那为什么要选择首先度化知识分子,而不是度化农民呢?

上师答:从究竟上说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但显现上不平等。大学生的价值观最容易改变,大学阶段就像是一棵树定型的时候,是进入社会的关口。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大学时期非常关键,在大学中学过哲学、宗教的话,对以后的人生很有帮助。而大学老师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作为大学老师,要利用这样的因缘给学生讲一些佛教的道理,这样他们的思想价值观也会有所改变。

很多大学生由于没有接受过信仰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模糊,因此虽然在刚毕业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理想,对自己的未来满怀憧憬,但不到两年,就被社会大环境同化了,失去了自己原先的理想和追求,和社会同流合污,这样非常可惜。

问:堪布,我在给学生介绍佛教道理的过程中,由于佛法博大精深,而自己也是在学习过程中,因此很害怕讲错,该怎么办?

上师答:我们自己在学习的同时给他人讲课传授佛教道理,偶尔可能会讲错,但由于我们的发心是纯洁的,以善心想帮助他人,动机是好的,那么在无意中讲的一些道理不符合本意的话,也不会有过失。

男方问2:堪布,您前面提到了价值观的问题,您觉得我们在家人应该如何塑造自己的价值观?

上师答:现在中国有这样一个观念,就是一个人的成功和他的财富成正比,把价值观建立在金钱上面。有一项针对23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日、韩三国人民最看重钱。这几个国家的年轻人特别看重金钱,并把金钱视为成功的象征。

女方自述:我在留学和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中国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分数、毕业后能赚多少钱,而国外的学生则更重视我能学到什么,他们对知识与金钱之间没有很多的链接。

上师答:由于人们普遍把成功与否建立在金钱上,因此很苦恼,因为人的欲望永无止境,追逐欲望的话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相反,如果依靠佛教理论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把价值观建立在善心、道德和修养上,承认前后世、因果报应的观念,那么会有更长远的眼光和更宽阔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不会像世间人那么痛苦。

问:但是我觉得我们社会上很多人对宗教有一种偏见,认为宗教是一种迷信、是消极的、走投无路之人的选择,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偏见?

上师答:确实是这样,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偏见有一定困难。在国外,比如西方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他们在就职时都要宣誓,即使你不是真正信仰上帝或者神,但也要装一装。但中国,自从清朝以来,文化上一直主张无神论,而且这种观念深入人心,因此整体性的变化有一定困难。此外,现在我们国家的教育体系中缺乏宗教信仰的教育和道德伦理的教育,而这正是教育的核心。如果开始重视信仰教育和道德教育,我们的教育自然而然会更上一层楼,人们对宗教的认知和态度也会有所改变。

上师问:复旦大学对儒教等传统文化重视程度如何?

女方答:应该说还是比较重视的,复旦文科强,历史系、文博系、哲学系、宗教系等都是很不错的。但这些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人文气息不浓,这些专业几乎没人报考,大部分学生都是其他专业调剂进来的。在美国则完全不同,比如在耶鲁大学,就非常重视历史专业,学历史的人被认为是很有眼光的。

历任美国总统当中很多是学法律的,包括现任总统奥巴马,但在学法律课程之前都要学两年的历史课程。在美国,一个人不学历史的话会被认为没文化。但在复旦,很多历史、哲学等专业的学生都会学修第二专业,比如经济、金融等,因为学这些专业,毕业后好找工作。

上师答:其实,学佛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物质的价值,佛法的智慧一辈子、甚至生生世世都能用上,在任何场合都能用上;而物质所带来的快乐则是非常短暂的,享受过了就没有了。

女方自述经历:我也有这种体会,到了最关键的时候,真正能起作用的唯有佛法。2009年我出车祸,躺在医院的过道上等待急救。当时我的心很慌乱,害怕死亡,很想抓住点什么东西。由于以前上过葛印卡老师的内观课程,因此第一反应是观呼吸。我的心偶尔能住在呼吸上,但周围都是临死的人,我的心很快又被死亡的恐惧拖走。然后又想起南怀瑾老师说的一念代万念,一个妄念可以代替一万个妄念,可能是由于学习了《入行论》的缘故,当时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要生生世世为众生修福报”。这个念头让我的心获得了很大的安慰,于是我就反反复复想这个念头,我的心开始平静下来,我相信我不会死,同时感觉隔着的一层东西散掉了,我也脱离了生命危险。从这次生死经历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活着的时候一定要修行,要为死亡做好足够的准备,不能天天为了今生的琐事忙着。

上师答:对,每个人都要面对死亡的黑暗,不久就会面对,但人们都不敢提到死亡,天天忙着赚钱。

你们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是在寻求真理,很不容易。放眼世界,有几个年轻人在寻找真理的?所以很难得,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寻找真理。最后,我给你们推荐两本书——《入菩萨行论》和《大圆满前行》,这两本书是传承上师教言的汇集,越看越觉得对我们的人生很有价值、有指导意义。你们的心都很善良,再加上遇到佛法,自己也有所体验,缘分很殊胜,希望以后能把佛法的道理分享给身边有缘的众生。

男方、女方:非常感恩堪布的开示,相信堪布今天的开示对我们的人生一定能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索达吉堪布       圆融)(五明学佛网:索达吉堪布       圆融)  

 方立天教授:华严宗的现象圆融论 

 李利安教授:明末清初禅宗的圆融之路 

 杨曾文教授:华严宗的法界圆融思想和 21 世纪的文明 

 陈永革博士:圆融而超脱的佛教财富观 

 潘桂明教授:天台宗的圆融哲学 

 张秉全居士:二谛圆融,说法正印 

 张秉全居士:二谛圆融,说法正印 

 张秉全居士: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三章:是天上飘浮的云朵还是连通大 

 界诠法师:净土法门与他宗之圆融无碍 

 赖永海教授:因果圆融与即本即始 

 陈兵教授: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