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亲近老师三个条件


   日期:2014/4/21 14: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亲近老师三个条件

摘自净土大经科注(二次讲)-第621集(净土法门法师)

 「又《大论》曰」,大论是《大智度论》,「于诸师尊」,我们对于老师,「如世尊想」,对老师要把他看成佛陀在世。释迦牟尼佛是我的老师,我们现前的老师跟释迦牟尼佛一样,这个想法你得利益。「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常常念老师的过恶,损失很大,老师所教的东西你怀疑,你不能接受,你就错了。这个比喻好,这是经上的比喻,「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这是个破烂的,囊是盛东西的,这个里面盛的是宝,外面是不好看,包装很难看,但是里面是宝,不能因为包装不好,我就不取其宝,这错了。「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夜晚这个人,这人不是个好人,是个恶人,但是他拿了火把在前面照明,晚上走路,我不能因为他是个恶人,我就不跟他走,不取其照。「菩萨亦復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见师不善,见父母过,这叫大不孝。「是故彼经结云」,经上有个总结说,「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盖谓如是之人是真善知识。于真善知识能知能求,故必证菩提。」我们要认识人,认识人标准怎么定?我听这个老师讲经教诲,这个老师所说的跟经的意思有没有相违背。如果他讲的跟经里面意思是相违背的,知见有问题,这个就不能跟;如果他所讲的跟经上讲的意思完全相应,不相违背,纵然这个老师有什么过失,我们还是要跟定他。过失,有些过失我们见不到,我们以为是过失,其实他没有过失,我们冤枉他,冤枉一个善知识罪很重。

  老师要发现学生对他有疑惑,一定要化解,否则的话,有疑他得不到法益。亲近老师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真诚;第二个条件清净,清净心不能有疑惑,疑惑,心不清净;第三个恭敬。有这三个条件,真正能得法益,这三个条件少一个都不行。我跟李老师学经,他开了个经学班,专门教学生讲经的。我们这个班的同学有二十多个人,我在旁边看李老师教学,他对学生的态度不一样。有几个学生,老师对他特别尊重,这些学生有过失,老师绝口不提;可是另外有几个学生,老师对他们有打有骂,见面没有好脸色。我怀疑,我也不敢问。大概两个月之后,老师有一天叫我到他房间去,房间就我一个人,问我是不是有这个疑惑。我说有,真有。老师告诉我,那个挨打挨骂的是真正想学的,打他骂他让他在这个地方记住,这个地方挨过骂的,让他不会忘记;那几个对他特别好的,那是不能教的。为什么?那些人爱面子,说几句不好听的,他脸上就红了,那会结冤仇。怎么办?把他当作旁听生。我才明瞭,原来老师二十几个人因人施教,对每个人教的方法、心态不一样,这是高明之处,认真、负责。

  以前我跟方老师,学生一个,没这些问题。我跟章嘉大师三年,学生也只一个,没有这个问题。老师这次开班,同学有二十多个人,我看到了,才知道老师用心之苦。对我认真教诲,我真正受利益,所以在台中我的进度很快。我除了真诚、清净、恭敬之外,还有两个一般同学没有的,我的记忆力很好,听老师讲一遍,一个星期之内我要复讲的话,大概可以跟他讲的差不多,有这个能力;第二个,理解力比同学们强,我真听懂了,真搞明白了。进度大概是一个月学一部经,小部经。那个时候没出家,在台中这个班上十五个月,我学了十三部经。十三部经都讲得还不错,所以我一出家就教佛学院。教佛学院教一个学期才教一部经,三年毕业,六个学期,我才用了六部,还有七部没用上。所以我对于佛学院很不满意,学不到东西。你看,我在台中一年五个月,学十三部经。在佛学院里面学三年,一部经都不会讲,那不叫浪费时间吗?

  我真正体会到中国古人了不起,他们真有智慧,教学要让学生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决定不能同时学两样东西。为什么?他分心,他不能专,就学不好。一定是一部,一部学完了,老师认同了,认同就是要讲一遍给老师听,老师点头,你没讲错,这一部才算学会,你才可以学第二部。老师没有认同,不可以换第二部。我在台中学习的标准,学习一部经至少要讲十遍,这部经才可以告个段落,再学一部。每部经都讲十遍,到哪里去讲?到同学家里,今天在张三家里讲,明天到李四家里讲,所以我的同学同修很多,轮流去讲。听众一个二个、三个四个都可以,一定要讲,不讲不行,讲完之后请同学批评。不肯讲那没有办法,一定要欢喜讲、肯讲,千锤百鍊,才会有成就。

大部经讲比较困难,为什么?它时间长。小部经,最小的三天,就是三次就讲完了,一般的大概五次到七次。到外面去讲,五天、一个星期讲一部小经,这个比较容易。大部,我学《楞严经》,这部经老师讲三年,我找了六个同学,包括我七个人,好像一个小组一样的,这六个都是我们讲经班的同学。老师星期三讲《楞严经》,我星期四复讲,我就找这六个同学来听,都是学讲经的,都是内行的,给我指正,所以我也圆圆满满讲了一部《楞严经》。以后出去讲经有信心,我是经过六个同学听的,他们对我有批评,帮助我指正,所以出去讲很难挑出毛病。我在台湾各地一共讲过七遍,当年我学习的概况。这个十遍是我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印象才深,一遍、二遍不行,没有根。要欢喜讲,要想尽方法找机会,有人听、有机会、有时间、有地点给你讲,永远保持不要中断。决定不能超过一个星期,超过一个星期就比较麻烦。一个星期至少要讲一次,次数愈多愈好。这是训练自己,成就自己。

  所以这经上说,「菩萨亦復如是,于师」,在老师那个地方,「得智慧光明」,绝不能想到老师的过失。我们跟老师比,不如他,智慧德行不如他,善巧方便不如他,我们看是不善,在他作为,真的度了那个人。根性不相同,方法就不一样,统统是以利益众生为主。所以于真善知识你能知,你能够认识他,你能够向他求指教,「故必证菩提」。

  「《大疏》又曰:但令善事明师,明师必自临事指示。亦同善财于文殊处发菩提心已,问菩萨行」。这是为我们举出一个例子,佛教里面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导他善事明师。遇到一个真正好老师不容易,这个老师一定是亲自临事指示。就像善财童子在文殊会上发菩提心,发心之后问菩萨行。「文殊亦不具说」,文殊菩萨没有详细跟他说。只是教他亲近善友,善友就是善知识,介绍德云比丘,「展转令往」。在文殊会上他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叫得根本智。如何行菩萨道,这是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教化众生,这是后得智。就是根本智把它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是活的,这不是死的。在哪里学?生活当中学。这一段含义很深,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代表社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统统去看,你去拜访他们,向他们请教,智慧就现前,无所不知。必须要到得根本智之后才有后得智,如果没有根本智去参学,那个麻烦可就大了。一定要得根本智,也就是一定要得定,然后才能开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开智慧之后这才能参学。没有开智慧,参学就麻烦了,那就是杂乱无章。你听得多、学得多,样样都懂得一点,样样都没有深度。所以这是两个阶段,我们要懂得。

  「復云:故《法句经》以二十一喻,喻善知识」。我们看这二十一喻,喻善知识。第一个是「谓父母」,善知识是父母;善知识是「眼目」,有眼你才能看,有脚你才能走;善知识好比「梯橙」,有楼梯、有凳子,你才能向上爬高;善知识是「饮食」;善知识是「宝衣」,我们人离不开衣食,修道离不开善友;善知识是「桥梁」,帮助我们渡过河流;善知识是「财宝」,让我们在菩萨道里面没有缺乏;善知识好比是「日月」,白天太阳照我们,晚上月光照我们;善知识是「身命」,这等等。「后结云:善知识者,有如是无量功德,是故教汝等亲近」。为什么叫你亲近?善知识功德太大,他真的能成就你,能帮助你。当时,「大众闻已,举声号哭。自念旷劫为善知识守护。今日值于如来」,遇到如来,「乃至未曾报恩,无心亲近。说是语已,重復举身号泣。」佛在大乘经上像这些劝导太多了,我们一般人遇到了不认识,真可惜!

  李老师在台中三十八年,没有人认识,非常感慨。学生当中具足这三个条件的就少,真诚、清净、恭敬。我在年轻时候这三个条件有,跟古人比不及格,跟现代人比也就难能可贵。我自己常说,我的真诚、清净、恭敬可以打三十分,跟古人比不及格,古人至少有六、七十分,他们的成就扎实,我只有古人一半。能够获得方老师、章嘉大师、李老师的教诲,凭什么?就凭这一点。别人跟我比,大概只有个五分、十分,我有三十分,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真诚、恭敬心是装不出来的,这是小时候父母教的。孝养父母,尊师重道,孩童的时候这桩事情比什么都重要,会影响他一生,不是短时间。多少年轻人,方老师的学生多,李老师的学生更多,为什么成就有限?问题不在老师那边,在学生心态。这个心态不是长大学来的,是从小培养的。所以老师找不到传人,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找不到?没有父母从小培养子女,这就难了。现在整个社会把这桩事情都疏忽了,到哪里去找传人?早年我们在庐江办传统文化,那是实验,成败关键在老师。我们採取网路报名,报名的人将近四百人,三百多人,精挑细选,选出三十七个人。那是什么?就是具足真诚、清净、恭敬,真正有爱心、有使命感,才做成功,不是随随便便的。他们两个月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真正做到了,做出最好的榜样,才能开始教学,才能感动人。言教身行,所讲的统统自己能做到,做不到的不能讲,讲了人家不相信。首先要求自己,才能教化众生。

  「是故《圆觉经普觉品》普劝曰: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识」。「且恭敬善知识者,首在如教奉行,此亦甚难」。善知识对你要求的什么?他所讲的你有没有做到,你要是做不到就难了。所以经上有这样一句,「闻法能行,此亦为难」。善知识真的难遇难识,不容易遇到,遇到彼此认识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学生认识老师,老师认识学生,这个学生可不可教、能不能传,老师会看到,学生对老师有信心、没有怀疑。如果老师教的,对他有怀疑、有成见,那就真难了,这个老师无法教你。「倘于彼善知识所示,不能信受奉行,则良医束手,如是则遇同未遇」。接受老师的教诲,一定要依教奉行,不能依教奉行,遇到等于没有遇到,他再好也无法帮你忙。一定要听话,一定要依教奉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亲近老师)(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亲近老师)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净界法师:净土法门的特色 

 净界法师:念佛不等于修净土法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五讲 净土法门的实修与检非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三讲 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二讲 净土法门的特质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一讲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净界法师:修学净土法门应该注意的事情 

 竺摩法师:净土法门的信和疑 

 慈法法师:净土法门的三种殊胜利益:往生、成佛、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