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礼佛大忏悔文》的理解与背诵


   日期:2014/4/27 20: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礼佛大忏悔文》的理解与背诵

 

忏悔解怨是学佛修行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礼拜88佛慈悲加持,忏悔众罪、断恶修善,进而消除罪障业障。网上有关《地藏经》的解释与诵经感应很多,有关《礼佛大忏悔文》的解释及具体拜忏感应等,平时所见相对较少。《大忏悔文》中一些文字和内容不太理解;背诵的功夫跟不上;拜忏的一些要领技巧把握不住,持续拜忏的功夫也不够。回来以后,想先把能补的补一下,网上查阅了一些拜忏的相关资料,又重新背诵了《礼佛大忏悔文》。理解背诵《礼佛大忏悔文》是拜忏的必要准备,下面先就《礼佛大忏悔文》理解与背诵简单谈些个人体会,然后再谈下拜忏的坚持问题,与同修共勉,以便以后能够更好地拜忏解怨,忏悔业障。

《礼佛大忏悔文》的理解

刚开始拜忏的时候,曾经参照《早晚二课合解》算是粗略地把《礼佛大忏悔文》学习了一遍,对忏悔文中的一些语言逻辑关系及一些佛名有些简单的了解。后来《合解》送了人,对《忏悔文》缺乏熏修温习,慢慢地又生疏起来。这次从网上搜索到《大忏悔文略解》(清代书玉略解)及《八十八佛顶礼大忏悔法要及功德释意》等资料,又重新读了王惕绘《礼佛大忏悔文法相宝典》(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出版)中的文字说明部分,现在结合随后的背诵问题选择性地谈一些理解与体会。《大忏悔文略解》是清代先贤的讲解,收入了《大藏经》,文简义深,解释得非常精辟。

从内容上看,《礼佛大忏悔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赞礼、发心、皈依、忏悔和发愿。从形式上看,《礼佛大忏悔文》也可以分为五部分,即:一、最前面的礼赞、皈依、发心;二、五十三佛;三、三十五佛(再加阿弥陀佛);四、忏悔回向;(五)普贤行愿品。按照形式上的五个部分,下面重点谈下对第一、第四和第五部分的学习理解;第二和第三部分放在背诵一节中略述。下面《礼佛大忏悔文》的义理内涵,主要是依照自己对《略解》的理解学习进行简单的复述。《略解》文简义深,有的内容勉强用现代语言转述一下,其义深难言之处,一般直接照搬粘贴而已,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礼赞、皈依、发心

第一拜:“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前两句是赞佛心,第三句是赞佛身,第四句是皈命。

第二拜:“南无皈依金刚上师”。南无,皈依的意思。金刚上师,指毘卢教主。毗卢如来是金刚瑜伽大秘密主,为无尽三宝父母师长。四方四佛及一切贤圣,皆从毘卢金刚心中流出。这里先皈依自性三宝,再皈依别相三宝,所以先皈依毘卢遮那最上师。

第三拜:“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是皈依别相三宝。佛为两足尊,皈依佛不堕地狱;法为离欲尊,皈依法不堕恶鬼;僧为众中尊,皈依僧不堕旁生。皈依三宝,不但能够离开三途之苦,还能够得到菩提之乐。

第四拜:“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是拣去权小。“唯依最上乘”表明所依之乘是最上乘。“发菩提心”明能发之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表示所发心相。

第五拜——第七拜:“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三宝有小乘、大乘,住持、别相,同体等不同内涵。小乘以丈六金身为佛,四谛、因缘为法,四果、四向为僧;大乘以三身、十身为佛,二空三空理等为法,三贤、十圣为僧。佛在世时,如来雪山夜半睹明星而悟道,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即佛宝;寂场、鹿苑初转法轮,即法宝;度诸菩萨、五比丘等,即僧宝。这些是别相三宝。所谓住持三宝,即:刻像图形是佛宝,黄卷赤牍是法宝,圆顶方袍是僧宝。此三者不为世法侵凌,不为烦恼染污,世出世间皆可尊重,所以被称为宝。住于世间,持乎正法,能令慧命不断,所以叫住持三宝。三宝名虽三种,同以真如理性为体。真如性上有觉照义,即名佛宝,真如性有轨持义,即名法宝。真如性有和合义,即名僧宝。所以又成为同体三宝。舍住持三宝则无同体三宝;离同体三宝则无住持三宝。住持是相——即性中之相;同体是性——即相中之性。性相一如,二而不二。同体属理性,住持属事相,大小乘事理双通。所皈依者,尽我人之心、尽法界之量、尽三宝之际,尘尘剎剎,无不皈命,所以说是无尽三宝。

第八拜:“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来有三义:《般若经》“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是从法身层面来解释的。《转法轮论》“本觉名如,始觉名来,始本不二,故名如来”是从报身层面来解释的。《成实论》“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基本上是从应身层面来解释的。三身圆显,故名如来。如来、应供、正遍知名三德,含义上有三谛:正遍知是般若德,真谛;应供是解脱德,俗谛;如来是法身德,中谛。佛者,觉也。具有三义: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觉满,谓穷源极底。行满果圆,三觉圆明,智能具足,所以称为佛。具上九号,为物钦重,故曰世尊。此十号义,若总略释:无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知法界,名正遍知;具三明,名明行足;不还来,名善逝;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无与等,名无上士;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为众生眼,名天人师;知三聚 (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名佛;具兹十德,名世间尊。前十是别。后一是总。

上述的如来名号,断句有所不同,有的断句为十一名号,也有的断句为是十个名号。像阿含及成论把无上士与调御丈夫合为一号,而涅盘及大论把无上士与调御丈夫分为两号。这里则把世间解与无上士合为一号。“剎尘心念可数知,无能尽说佛功德。”德既无尽,号亦无尽。惟举此十号,此举大数而言。一者数之始,十者数之终。十表无尽故,举此十号即摄诸佛无尽德。又此十种通号,佛佛皆具,所以在三皈依后,诸佛名前,特加称赞。

二、八十九佛佛名

89佛中,从普光佛到一切法常满王佛这53尊佛,出自《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从释迦牟尼佛到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佛的35尊佛,出自《佛说决定毗尼经》。88佛后加上阿弥陀佛,有四种意义:一、弥陀佛名,一称礼时,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五逆三途悉皆超脱;二、弥陀化主虽在西方,然而发愿来度娑婆世界众生,接引十念,往生九品;三、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现在说法,普度十方诸众生;四、释迦如来与十方佛一并赞叹阿弥陀佛。“南无法界藏身阿弥陀佛”,一切佛的心性,都包藏着一切法界,所以叫法界藏身。把这法界藏身四字加在阿弥陀佛名号上,是表示要把礼拜称念88佛的功德,回向极乐世界,庄严净土,求愿往生。

诸佛名号,无有定故,或依姓立,如释迦、弥勒;或从字称,如无垢、离垢;或依或正,如栴檀窟、阿閦毗。或喻或法,如山海慧、金海光;因果如弥陀;功德如勇施。名虽各异,义实互通,但以逗机设化,随世建立。“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能,力无畏亦然。”诸佛名号通同一故,此八十九佛名德,一多遍容,彼此交摄,举一佛即通一切佛,释一义即显无量义。

月映万川,随心所现。虽然每个人对各个佛号有不同的理解体会,然而,“诸佛各具万德,但于中随义释之,应当如法理会,毋得依文局执也。”《大忏悔文略解》中对89佛佛名所包含的意蕴功德做了非常好的说明,此处不多赘述。下面略微谈几尊有特色的佛号,有助于加深大家的理解与记忆。这几尊佛的故事是通过在网络上检索查到的,大致拷贝出来,缺乏严格的版本校勘,有些可能还带有牵强附会的成分,仅供参考。

第一尊佛“普光佛”与释迦牟尼“借花献佛”的故事。据《过去现在因果经》记载,释迦牟尼前世曾为善慧仙人,闻普光如来出世,心大欢喜,欲行供养。时灯照国王礼请普光佛入城供养,将国内名花搜寻一空。善慧觅花献佛,遇青衣人密藏七茎莲花而过,青衣人谓此花当送宫内献佛,不卖。善慧乃求以五百钱买五茎花供佛。青衣人感动,赠以五茎莲,愿结生死之缘,又托以二花献佛,善慧至普光佛所,散五茎花,花于空中化为花台,后散二茎花,亦止空中,夹佛两边。普光佛授记善慧,将来成佛,号释迦牟尼(摘自《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着)。然灯佛又作燃灯佛、普光佛、锭光佛。此“普光佛”不知是否就是上述故事中的“普光佛”。

第七尊佛“欢喜藏摩尼宝积佛”、第三十三尊“龙种上尊王佛”与七佛之师的文殊师利菩萨。据《央掘魔罗经》记载:文殊师利菩萨现在北方“常喜世界”,名欢喜藏摩尼宝积佛。虽然他已经成佛,但是还倒驾慈航,隐大示小,来做文殊师利菩萨。据《首楞严三昧经》下卷记载:“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龙种上尊王如来,国名平等,乃至尔时平等世界,龙种上尊王如来岂异人乎?即文殊师利法王子。”

第十五尊佛“慈力王佛”——慈力王的故事。尽管“慈力王”与“慈力王佛”可能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慈力王的故事”感人至深,这里也把这个故事贴出来供养大家。据《贤愚经卷二慈力王血施缘品》和《菩萨本生鬘论卷三》记载:过去世阎浮提有一慈力王,力行十善,人民皆持戒,三业清净,鬼神无以为食。时五夜叉不堪饥渴,遂来见王,王以身血施之,令得饱满,并发一愿,谓当来成佛时,必先度彼等,令彼等皆得法食。五夜叉喝饱吃足慈力王血肉后,心满意足,从此熄灭危害众生之暴虐心。王又令其行持十善法,五夜叉均依教奉行,并在慈力王前猛厉忏悔往昔所造恶业。慈力王布施过后之身体,后依帝释天奉献之药物而得以愈合,身体又恢复如前。瞻部洲普天同庆,众生皆感安乐。慈力王即释迦牟尼佛之前身,五夜叉即憍陈如等五比丘。

三十五佛中的第十九尊“旃檀功德佛”和第三十一尊“斗战胜佛”。《西游记》取经成功后唐僧和孙悟空受封的佛号就是这两尊。《西游记》第100回中,还列出了许多尊佛,不少来源于88佛,如现无愚佛、娑留那佛、大通光佛等。孙悟空的封号“斗战胜佛”,李敖在“做人当如斗战胜佛”写得很精彩。李敖说孙悟空不但是斗战胜,还有一个特色,即孙悟空是个非常幽默的快乐的猴子,会说很多笑话、很多大话、很多痛快的话。在整个的斗争过程中,孙悟空不但要斗,还要快乐地斗,不但要快乐地斗,最后还能够要打赢。在整个斗争过程中,他不但要跟他看起来顺眼的敌人斗,他还要跟一些看不顺眼的敌人斗。在大闹天宫的时候,孙悟空除了跟二郎神斗法以外,他不能够避免被二郎神的走狗咬他。换句话说,人不能够很准确地选择敌人,因为敌人是不由得自己选的。或许,我们在学佛的路上也避免不了孙悟空的境遇:既要面对无穷尽的贪嗔痴敌人,又要对付各种意想不到的果报。

网上有位师兄看了李敖有话说“做人当如斗战胜佛”后,突然有所感悟,写下了很精彩的片段,粗略整理如下:南无大强精进勇猛佛,这个名字看起来很神气的。……南无无垢佛,干干净净的;南无离垢佛,离开那些脏东西的;南无善游步佛,这个蛮好的,你看,善游步还不算,善游步以后,能够走来走去以后,能够产生的功德是好的。这些名字,望文生义,蛮好玩的。其实看看这些佛的名字就知道了,其实这些就是无数个人生的缩影,也可以说是无数个愿望的缩影,这些不就是我们拜的佛吗?原来我们拜的是无数个楷模——过去做人的楷模,由此看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佛的!我们无论是带着孩子或者是带着妻子朋友虔诚拜佛的时候,都是净化自己的心灵向这些楷模学习。其实不是佛保佑你,而是你自己用他们这些楷模的过人的成功的事迹去感悟自己保佑自己,最终成为众多佛中的一个。也许你做不了“降服众魔王佛”,做不了“金刚不坏佛”,但至少可以做一个“善意佛”“无垢佛”等等……其实做这些佛也是不容易的——善意佛一旦可以成为佛,就不是单单一时的善意,而是一种持久的永恒的。还有“无垢佛”,它肯定不是指身体的无垢而是心灵的无垢,能够做到每时每刻心灵没有一点杂念也是不容易的,所以被列为佛了。我们拜佛烧香,也是为了我们能够成为众多佛的一个,去保佑自己身边的人:自己的家人、亲人、朋友……最后延伸到所有的人!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佛!

三、忏悔回向

“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是诸世尊,当慈念我。”

这几句启请证明,求佛哀佑。“如是”指以上八十九佛。“等”字通代十方微尘剎土无量诸佛。一切世界诸佛世尊,是横遍而言。常住在世,乃竖穷而说,谓佛真法身湛若虚空周遍法界恒常不动。“是诸世尊,当慈念我”是求佛哀佑,意思是诸佛大慈当哀念佑助于我,令我今日发露忏悔,罪障悉除。

所忏罪部分“若我此生,若我前生,从无始生死以来,所作众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是略说。下面“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见取随喜;五无间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从盗窃三宝物、五无间罪、十不善业三个方面分述。

上面忏悔的是业障,接下来“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三句是忏悔惑障。依业起惑。“应堕地狱,饿鬼、畜生,诸余恶趣,边地下贱,及蔑戾车”忏悔的是报障。前面恶业是因,这里七种报是果。“如是等处,所作罪障,今皆忏悔”总申忏悔。如是,指上面的业惑苦三道障处。等,摄八难及余见障。“所作罪障”指于身口意所作三障罪。“今皆忏悔”是希望如上等罪悉皆消灭。

有的法本在紧随上面还有“从此制止”四个字。用这四个字作为防护力。忏悔须要有四力,即依止力、对治力、拔除力和防护力。像人生了病一样,急求离病,是拔除力;治病需要的良医良药,是依止力;服药及行针灸,是对治力;得病之由、发病之因,坐卧小心防护,不敢再做,是防护力。忏悔业障也是这样。皈依三宝为自救处,是依止力;称名礼拜对治罪业,为对治力(喇嘛教认为,礼拜三十五佛中的每一尊佛都有独特的对治功德,详见《礼佛大忏悔文法相宝典》);业障罪过决意拔除,为拔除力;守护三门不复造业,为防护力。

上面是忏悔,接下来是陈善回向,分为三层:“今诸佛世尊,当证知我,当忆念我”是再请证明,“我复于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我余生,曾行布施,或守净戒,乃至施与畜生,一抟之食,或修净行;所有善根,成就众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无上智”是别举善根。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净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戒、菩萨大戒等。布施对治前面的盗取。持戒对治前面的逆恶。净行指三十七品助道法,八万四千波罗密行,对治前面的覆藏。成就众生,对治前面的三途苦报。修行菩提,对治前面飞四恶趣及边邦地。无上智是一切智、一切种智,对治前面的下贱与邪见人。施善是因,菩提是果,回因向果;施畜成就是回自向他;守戒修行是回事向理。“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校计筹量;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是总结回向。合集、约过去,校计约现在、筹量、约未来。

“众罪皆忏悔,诸福尽随喜。及请佛功德,愿成无上智。去来现在佛,于众生最胜。无量功德海。我今皈命礼。”这八句是重颂。“众罪皆忏悔”颂前六忏,“诸福尽随喜”颂前七善;这两句是回事向理也。“及请佛功德”颂前二证成智。“愿成无上智”颂前菩提上智。此二回因向果也。“去来现在佛,于众生最胜。”颂前成就施畜,普愿九界众生同于三世诸佛,共成正觉,是为回自向他也,此即普贤十愿。“无量功德海,我今皈命礼。”总赞回向。如上五愿三向,功德深广如海,唯诸佛能知,故我一心皈命礼也。

四、普贤行愿品

该部分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一开始是正发行愿,最后是结愿无尽。

(一)礼敬诸佛。“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我以清净身语意”,指以戒摄心,身不妄动,口不妄言,意不妄想,如是三业虔诚,一心观佛,正念翘勤,五体投地。这8句礼敬诸佛,能够忏悔多生以来的我慢障业,得尊贵身。

(二)称赞如来。“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所以说是“各处菩萨众会中”。因为有主必有伴,主处伴中,刚好主伴和融,因果交彻。这8句称赞如来,可以忏悔无量劫来的恶口障业,得无碍辨才

(三)广修供养。“以诸最胜妙华曼,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广修供养能够忏悔多生多劫的悭贪障业,得大财富。12句总共3个颂,最后一个颂“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是法供养。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如上等法,我以胜解心深信供养诸佛,皆仗普贤愿力方得成就。前面的供养虽有无量功德,但不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的百分之一。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

(四)忏悔业障。“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这是正忏无始以来所有诸恶业障,能够得依正具足。

(五)随喜功德。“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有法师这样开示随喜功德:通常凡夫人的烦恼较粗重,如果看见别人做得好,心中就不是很痛快,这就是嫉妒。真正的随喜,是当看到别人行善或闻思修行时,不仅心中没有嫉妒,反而生起欢喜心。凡夫与凡夫之间互作随喜的话,就能得到相同的功德。为什么随喜的功德会这么大呢?因为真正的随喜是没有私心的,而我们自己做功德时往往自利的心很大。随喜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个非常善巧的积累资粮的方法。

(六)请转法轮。“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忏悔无始以来不求佛法之障,得慈善根。平时遇到善知识时往往也要请求传法。

(七)请佛住世。“诸佛若欲示涅盘,我悉至诚而劝请。惟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忏悔旷劫以来的轻慢佛障,能够得智能多闻。

(八)普皆回向。分为总别两部分。

“所有礼赞供养佛,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礼即礼敬诸佛;赞即称赞如来;供即广修供养;回向即普皆回向;众生即恒顺众生;佛道;即常随佛学。前三句是回向前七愿,后一句回向二处。今第八愿回向,回前七善向归众生与佛道。此即回因向果,也是回事向理。此一颂是回向中的总回向部分,也是十大愿中的十者普皆回向。

“愿将以此胜功德,回向无上真法界。性相佛法及僧伽,二谛融通三昧印。如是无量功德海,我今皆悉尽回向。所有众生身口意,见惑弹谤我法等。如是一切诸业障,悉皆消灭尽无余。念念智周于法界,广度众生皆不退。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四法广无边,愿今回向亦如是。”此16句是别回向,分为4个部分。

“愿将以此胜功德,回向无上真法界。”这两句是回事向理。胜功德指前十愿,是事。真法界是理。不妄曰真,交彻融摄曰法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惟一真实,不可思议,无障碍性,故云真法界。

“性相佛法及僧伽,二谛融通三昧印。如是无量功德海,我今皆悉尽回向。”这4句是回因向果。性佛法及僧伽,指的是自性三宝:自心性上,照穷法界即名佛宝;自性湛寂不迁,即名法宝;自心性中寂照不二;即名僧宝。相佛法及僧伽指的是别相三宝。法报应化,即名佛宝;教理智断,即名法宝;三乘阶次,即名僧宝。性之三宝,佛即是法,法即是僧,全依自己一性而显。此是理。相之三宝,佛不是法,法不是僧,各各别有义相以明事。理性三宝绝朕,(朕,zhèn,预兆、迹象的意思,“绝朕”同于“绝迹”),纤毫不立,是真谛。事相三宝森然,万法齐彰,是俗谛。真俗融通,圆成中道谛。入此谛观,名为海印三昧。三昧是正定,或者说是真如自性,从来不与染法相应。总而言之,若性若相,若理若事,都不离此一心性中海印三昧定。前两句举所向,第三句表示所能回向的,指上面的十愿诸善法。整偈的意思是:我今以此十大愿王,无量功德海因,皆悉回向给自性三宝,一心三谛的海印三昧果海之中。

“所有众生身口意,见惑弹谤我法等。如是一切诸业障,悉皆消灭尽无余。念念智周于法界,广度众生皆不退。”这6句是回自向他。先是依仗回自向他之力,消诸业障尽净无余。见惑:身见、邪见、边见等惑。弹,贬斥。谤,诽毁。“我法等”含二意:一,我佛所说法;二,我即身见,法指佛法。谤无佛法、拨无因果即邪见。等指断常二边见说。他人造业,应须他人自忏,如何我之回忏能消他人之业障?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他人的业障,也就是我的业障。我的回忏即他人的回忏。“念念智周于法界广度众生皆不退”两句,回向度生不退。心运实智,证诸佛法界理;心运权智,度法界诸众生。三法既然同一性天智月,故我回自向他之力,能令念念智周一大法界广度众生,皆到诸佛不退之地。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四法广无边,愿今回向亦如是。”四法指虚空界、众生、业、烦恼。这4句总结普贤十大行愿无有尽际,是结愿无尽。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三称)。”供养一切,心无厌足,为大;难行能行,难作能作,为行;行弥法界,为普;位邻极圣,为贤。万行庄严,诸佛法藏,所以称为大行普贤菩萨。无边胜福莫过行门。诸佛菩萨,从行门出。华严会上,推普贤菩萨为长子,以其先入如来藏身三昧后说行愿,复称愿王。示其愿行,依此修证,不但灭罪生福,还能见性成佛。大行是法,普贤同佛,菩萨属僧,三称则三宝全具,首尾照应,事理无碍。

《礼佛大忏悔文》的背诵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说一个人生前造了很多的恶业,但是他能把《大悲咒》背诵得滚瓜烂熟,到了地狱阎王爷处罚他下油锅时,他就背诵《大悲咒》,结果是油锅变成了莲池。没有办法,阎王爷只好让他转生为人,账留到下一世再算。转生为人的这一世他《大悲咒》依然是滚瓜烂熟,结果这一生结束后虽然下了地狱,阎王爷还是拿他没办法。因为熟背《大悲咒》的缘故,他转生为人好几世。后来他把《大悲咒》忘了,阎王爷才对他进行了判决处罚。一偈之功能破地狱之苦。背诵无疑是学佛的重要功夫之一。背诵好《礼佛大忏悔文》是拜好忏的重要前提。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在其所著的《利玛窦的记忆之宫》里,描述了传教士利玛窦的超强记忆力。利玛窦来华传教,超强的记忆力折服了很多的时人,对其传教产生了重要的帮助作用。打七时看到一些师兄能把《地藏经》全部背诵下来,很是羡慕,虽然努力地去背诵了一两品,可是业障太大,很快就忘记了不少。《礼佛大忏悔文》接近1500字,不足《地藏经》的十分之一,第一次打七前后背诵了下来,后来老是听录音拜忏,慢慢地又忘了。精进七时要轮流带忏,只好对着法本一句一句地对着念,很不方便。回来后又花了一些时间,把《忏悔文》再次背诵了一遍。以前读书的时候记忆力还不错,后来业障现前,记忆力大减,接近于脑残,虽然看了不少有关提高记忆力方面的书并进行了尝试,但业力太大效果很是有限。下面把这两次背诵的一些方法整理出来供养给大家,也希望以此功德能灭除一些记忆力差的业障。

我是在比较熟悉《大忏悔文》的内容之后开始背诵的。听了较多的拜忏,一些字不再陌生,单个的名字也比较熟了,在此基础上开始背诵记忆。首先我把《大忏悔文》按照108拜分成五个部分,然后再分别进行背诵。五部分即:(一)最前面的礼赞、皈依、发心部分。(二)五十三佛;(三)三十五佛(再加阿弥陀佛);(四)忏悔回向部分;(五)普贤行愿品部分。第一部分共8拜,分成2组,4拜1组。因为在最前面,比较容易就记住了。第二和第三部分的89佛略微复杂一些,下面重点再讲。第四部分的忏悔回向部分是2拜,当时对照《二课合解》的讲解,意义理解后,注意语句间的关系,算是勉强记了下来。第五部分《普贤行愿品》比较复杂,总共是64句9拜,前两拜各是8句,第三拜广修供养是12句,分为3个层次。后面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佛住世、请转法轮和普皆回向的5拜都是4句。最后的一拜比较长,共有16句,比较难记。这次看了略解,把内在的逻辑关系弄清楚了一些,感觉又容易一些了。16句可以分为4部分:最开始的2句是回事向理;接下来的4句是回因向果;随后的6句是回自向他;最后的4句是结愿无尽。具体的层次划分参见理解部分,此处不再赘言。下面重点谈下88佛的背诵。88佛分为53佛和35佛两部分背诵。

53佛名字较多,记起来感觉有两点困难,一是有些佛的名称比较接近,前后容易混淆,二是顺序不好记,记住了前一个往往忘记了后一个。针对这些问题,首先我把五十三佛与1—53的顺序连接起来,这样每尊佛就有了固定的序号。这一步完成后,就重点记住几尊佛号,做为分组助记的标志。27是1—53的中间数,我首先记住第27尊是降伏众魔王佛。第11尊是海德光明佛、第21尊是金华光佛、第22尊是宝盖照空自在力王佛,三尊佛放在一起记——还戴了金华宝盖(或者在大海上戴了金华宝盖拜忏)。第31尊是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第32尊是世净光佛,两尊佛的第一个字合起来是“善世”,和30谐音,刚好是从30后开始的两尊佛号!第41尊是慧威灯王佛,联想到北京一号线地铁有个四惠站,里面有盏很明亮的灯,也就容易记一些。此外,这尊佛的前面“观世灯佛”与它有一个同样的“灯”字,它后面的“法胜王佛”与它也有一个同样的“王”字,一尊佛就可以扩充到三尊佛来一起记。

记住这些重要标志后,可以以这些桩点为突破口,再进行分组记忆。分组一般是5个1组,记住了一组继续往后接着记下一组。记的时候,一般是前面的好记后面的难记,有时候就跳着组记,比如说1到10尊的两组记住后,开始记31到40尊的两组。打破从前往后的规律,既从前往后,也往后向前,多面夹击记忆,省得在某一点上卡住。听拜忏的时候也用这种方法随时去记某一组。

记住各组后,各组之间的前后连接顺序不好记,后来我按照53佛的顺序编了诗句来辅助记忆:

普光明净多旃檀(1—5),摩尼欢喜世乐见(6—8),

幢灯慧炬照大千(9—10),十方诸佛今礼赞!

海德金刚二大慈(11—16),旃檀贤善广庄严(17—20)。

金华宝盖照虚空(21—23),琉璃庄严王普现(24—25),

不动降伏才智仙(26—30),三十圣尊已过半。

善世龙种日月珠(31—35),慧幢狮吼妙常观(36—40)。

慧威灯王接法胜(41—42),须弥须曼连优昙(43—45)。

大慧阿閦无量音(46—48),才光金海海连山(49—51)。

大通一切法常满(52—53),五十三佛尽礼赞!

有些组内容比较好记,一句话简单带过;有些组比较难记,就多用一些提醒字。大多数佛名用第一个字提醒,也有的用两个字或更多的字进行提醒,这样简繁交错,尽可能避开记忆中的单调。为了押韵好记一点,个别佛名的文字顺序进行了调整,像“才光金海海连山”中“海连山”,其含义一是说金海光佛后面是“山”字开头的佛名(“金海”后面连着“山”),二是说后面的佛名是“山海”相连(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35佛的背诵记忆情况也类似,先分成7组,记住几个重要标志,然后再分组记。第11尊的无垢佛和第21尊的光德佛可以连在一起记忆——《普门品》中有一句“无垢清净光”,第16尊娑留那佛的“娑留”与16谐音,第31尊是斗战胜佛,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后就被封为斗战胜佛!35佛佛名我也将其简单整理成10句诗,前4句一个韵,后6句一个韵。

释金宝龙精进军(1—5),喜火月光现无愚(6—10)。

无离勇施清净施(11—15),娑水坚旃无量掬(16—20)。

光德无忧那罗延(21—23),功德华佛华光莲(24—25)。

财功德念善名称(26—28),红焰帝幢游步善(29—30)。

斗善周匝宝华莲(31—35),三十五佛尽礼赞!

对于记忆力强的同修,上述这些方法不免有头上安头之嫌。单纯去背诵这些诗句可能更费时间。这些诗句我也没有全部去背,当某一组或者某些佛号记得不牢时,往往才利用相对应的诗句来辅助一下。这两首帮助记忆的诗,字数比88佛佛名全称少了很多,当做几条短信放在手机里,用起来还比较方便,可以随时翻阅。利用飞信自发短信功能,从电脑上一下子发到手机里,省去了很多的输入麻烦(飞信的这一功能,用来背诵别的内容也是非常方便的)。所编的诗句有些地方处理未必妥当,抛砖一下,希望借此引出更多的玉来。网上有同修介绍了不少背诵《地藏经》《楞严咒》的技巧方法,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检索一下。熟能生巧,每天坚持不懈,拜忏多了,自然就记住了。

转自: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214172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