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广钦老和尚、道绰祖师:念佛人心力或愿力大小与往生的关系


   日期:2014/6/2 8: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广钦老和尚开示:念佛人心力或愿力大小与往生的关系
  ‘带业不能往生,经典中之“带业往生”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样,你有愿心要往生极乐世界,临终时,如业力大于念力那还是不能往生,但会因你的愿力而转为人身,再继续念,如此转了几转,一直念到你的念力大于业力,就能往生。’

  道绰祖师《安乐集》开示:念佛人心力大小与往生的关系
  问曰:《无量寿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有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答曰:此事不类。何者?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
  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风刀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办,何不预克念也?
  问曰:若人但念弥陀名号,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然有众生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不满所愿者,何意?
  答曰: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
  复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谓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谓余念间故。迭相收摄,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大庄严论》云:“劝一切众生,常须系念现前,偈云:盛年无患时,懈怠不精进。贪营众事物,不修施戒禅。临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智者应观察,除断五欲想。精勤习心者,终时无悔恨。心意既专至,无有错念乱。智者勤投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若其斗战时,回旋不直行”。

  《妙宗钞》开示:念佛人心力或愿力大小与往生的关系
  逆罪得生即下品下生文。二释有下立义双释二。初悔有轻重。上即利根下即钝根。俱舍云。愚智所犯轻重不同。愚作罪小亦堕恶。智为罪大亦脱苦。如团铁小亦沉水。为钵铁大亦能浮。涅槃云。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愚者亦二。一者作罪。二者覆藏。如阿阇世王杀父害母。至涅槃会身疮肿热。生重惭愧悔过自责。耆婆劝往佛所。佛为说法得无根信。文载涅槃梵行品。此经明逆罪得生净土者。即同阇王上根利智能重心忏也。彼经不生者。下根愚人至于临终不能重悔也。
  问若定力得生下下品。云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此与大本散心十念理应无别。答此虽造恶已曾修观故。使临终善友劝称十念。定心则成。亦是法行乘急戒缓人也。修观故乘急。造恶故戒缓。由乘急故得值善友。纵现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种今熟。故得往生。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永明延寿祖师开示:念佛人心力或愿力大小与往生的关系
  “如或言行不称,信心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

  莲池大师开示:念佛人心力或愿力大小与往生的关系
  〔疏〕故知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良由正指理一心故。如法华三昧中说。
  〔钞〕人有疑言。罪既多劫。业重障深。久勤忏摩。渐积功德。庶可消亡。而念佛一声。灭多劫罪。因微果巨。 固所不信。今谓至心者。即一心也。若事一心。虽能灭罪。为力稍疏。罪将复现。多多之念。止可灭少少之愆。此之至心。正属理一。一心既朗。积妄顿空。喻如千年暗室。岂以一灯。暗不速灭。故一称南我佛。皆己成佛道。不独妙法莲华有之。法华三昧观经云。十方众生。一称南无佛者。皆当作佛。惟一大乘。无有二三。一切诸法。一相一门。所谓无生无灭。毕竟空相。习如是观。五欲自断。五盖自除。五根增长。即得禅定。释曰。一称成佛者。归命一心。无不成佛。以离自心一相一门外。更无有法可作归依。毕竟空寂。如是观者。五欲自断。乃至六度万行。悉皆成就。如上所说。非理一心而何。又佛名经云。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一闻则不待称念。无量则不止八十亿劫。因弥约因而果弥广。非理一心。安得致此。但患主之不一。何虑罪之不灭。《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
  藕益祖师开示:念佛人心力或愿力大小与往生的关系
  卓左车问:疏指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属理一心。又释佛名经。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云一闻。不待忆念。无量。不但八十亿劫。则何独理一心也。又此经闻经闻名。皆得不退。事邪理邪。
  蕅益大师答:观经十念除罪往生。由怖苦心切。善友缘强。一念猛利。过百年悠悠。非必有究理之行。然胜于寻常事持。疏主或借显事功极者。卽不违理乎。若佛名经所言。以彼佛具无量威德愿力。故闻者获如是益。闻不信。亦获无量罪。要非少善根福德众生。所能得闻也。不退亦不一等。随闻证者。有位行念三不退。仅歴耳根者。如食少金刚。究竟不消。为远因终不退也。

  印光祖师开示:念佛人心力或愿力大小与往生的关系
  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各就其间斟酌,而为修持法则也。 

  藕益祖师开示:念佛人心力或愿力大小与往生的关系
  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寧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復叁军能制耳。然称名便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摘自《弥陀要解》)

  净土宗第十祖截流大师开示:念佛人心力或愿力大小与往生的关系
  “倘或七日之后,置若罔 闻,熟处毕竟不生,生处依然难熟,无明业习,牵合 交缠。仅欲邀功七日,而此七日又未曾到一心不乱田 地,正所谓少善根福德因缘,安望往生彼国?”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开示:念佛人心力或愿力大小与往生的关系
  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 宿,净土之大门。若未得一心...犹尚未跨入此门,终非 稳妥。净业行人,可不勉力乎哉。

  李炳南居士开示:念佛人心力或愿力大小与往生的关系
  问:念佛者为求往西,倘不得一心不乱能往生否?(王居士)
  答:往生分九品,且有边地,一心者得上品,不一者列下地,一心者有把握,不一者恐生障碍,如临终不生障碍,不起颠倒,亦得往生。凡事取法乎上,仅得乎中,生死大事,安可图徼幸,而不求把握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道绰祖师       愿力)(五明学佛网:道绰祖师       愿力)  

 净界法师:修学愿力的两种毛病 

 净界法师:佛陀的愿力对每一个人的加持,肯定是完全不一样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七 身体力行才是真愿力 

 文珠法师:无边愿力的菩贤菩萨 

 如孝法师:心力与愿力 

 仁焕法师:愿力是成功的起点 

 仁焕法师:理解佛菩萨的愿力 

 仁焕法师:佛的愿力 

 仁焕法师:愿力是成功的起点 

 仁焕法师:愿力的重要 

 大安法师·开示问答:怎么才算是感应上了弥陀的慈悲愿力? 

 大安法师:众生皆我弥陀愿力所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