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净土法门法师等:念佛往生必须发利他菩提心吗?


   日期:2014/6/4 22: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历代祖师大多数开示都强调“不发菩提心就不能往生”,但少数开示说“不发菩提心亦能往生”。那么,哪种特殊情况下“不发菩提心亦能往生”。

索达吉堪布:现在有些人说:只要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其他任何条件都不需要,就足以往生极乐世界。对利根者来说(具备什么条件才算利根者?最起码过去世有菩提心的种子,而且修行的功夫到了相当的境界),当然不排除这种情况,但一般来讲,按照佛经的教言,欲往生净土者必须发菩提心。
藕益大师《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中说:为度众生求生净土,非为自身独出生死。有此菩提弘愿,方是往生正因,不然纵令念佛菩萨,与佛菩萨气分不相契合,不能生净土也。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开示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请注意,藕益祖师这里提到的菩提愿就是《大乘起信论裂网疏》的相关开示)
藕益祖师:或谓:十恶五逆,临终十念尚得往生,何必平日矻矻称名。
此大不然!经云十恶五逆得往生者,必过去曾种菩提种子。若无菩提种子,何能遇善友?纵遇善友劝发,亦何能顿生信愿、称念洪名耶?故凡修心净业之士,急须荐取妙心,发菩提愿,称念阿弥陀佛,虽不断惑,亦能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乃不可思议法门;十方诸佛;以无量舌,无量音,叹此法门,犹莫能尽。应当谛信而力行之。
索达吉堪布:现在有些人说:只要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其他任何条件都不需要,就足以往生极乐世界。对利根者来说(具备什么条件才算利根者?最起码过去世有菩提心的种子,而且修行的功夫到了相当的境界),当然不排除这种情况,但一般来讲,按照佛经的教言,欲往生净土者必须发菩提心。
现在有些人认为:往生极乐世界不需要发菩提心。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无量寿经》中讲得很清楚,不管上、中、下辈往生者,发菩提心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原来我在讲《藏传净土法》时,也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汉传佛教认为,不发菩提心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比如某人没有发过菩提心,但他已经往生了。”我当时说:“你怎么知道他不具足菩提心?也许他口中没有说要度化无量的众生,但实际上内心已经具足了菩提心。”因此,以后在弘扬净土法门时,希望大家要强调菩提心。
净土法门毕竟是大乘佛法,既然是大乘佛法,就一定要具足菩提心。
净土法门法师:阿公阿婆的菩提心
如果说只求自度,没有度众生的念头,这个人去不了的。「若只求自度,不愿度他,则是未发菩提心」,跟菩萨乘不相应。「不发菩提心,即不能往生」,所以不发菩提心就不能往生。我们对於这些老太婆老阿公就产生怀疑,为什麼他念佛能往生?然后我们就晓得,藕益大师把这个问题给我们解答了。他没有学过经教,他不懂什麼叫菩提心,他真发了,真发了自己不知道。所以那些老太婆老阿公,你去问问,他们在生的时候非常有慈悲心,无论什麼人有困苦,他都全心全力去照顾、去帮忙。所以他不是只顾自己的,他能够舍己为人,这就是菩萨心肠,又是真信切愿,他怎麼会不往生!所以发菩提心,他不知道他发菩提心,实际上他的心早就发了,所以他一向专念他就能往生。
五: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王子立居士书三说:
“《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 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
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经文义,而据《观经》,硬诬蔑善人为恶人,竟以恶人为判断。
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净宗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往生论注》被藕益祖师收入到《净土十要》,得到藕益祖师的认可。)
八: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
《劝发菩提心文》(被藕益祖师收入到《净土十要》中)
念佛而不发大菩提心,不与弥陀本愿相应,终不往生。虽发菩提心,不专念佛,亦不得往生。故必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念佛为助缘,而后期生净土,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
九:净土宗十二祖彻悟大师
《彻悟大师文集》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理有所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冤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已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

广钦老和尚开示:‘带业不能往生,经典中之“带业往生”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样,你有愿心要往生极乐世界,临终时,如业力大于念力那还是不能往生,但会因你的愿力而转为人身,再继续念,如此转了几转,一直念到你的念力大于业力,就能往生。’

十:弘一法师
《净土法门大意》(一九三二年于十一月在厦门妙释寺讲)
修净土宗者,第一须发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 由是观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与佛心不相应,佛以大悲心为体故。
十一:李炳南老居士
修净土必须广为人说,只求自了,不能往生。
补充:净土宗第八祖莲池大师:又其去取旧文,亦有未尽。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发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尽。”
索达吉堪布:13、若已具足信心和欲求心,但不发菩提心可否往生?请从不同角度解释。
  答:不能往生。虽然《净土教言》中用了大篇幅建立“仅仅依靠信心和希求心也能往生”的观点,但这是从主要方面而言的,并不是说往生极乐世界不需要出离心和菩提心。本论在讲往生四因时也说过:“主要的因素就是忆念阿弥陀佛和渴求往生极乐世界,积累善根与标志着大乘种性的发无上菩提心作为它的辅助因素。”所以往生极乐世界不可缺少菩提心。
22、有人说净土法门是专求自利及自我解脱的法门,你怎么看?
  答:这种说法极不应理。因为往生四因之一就是发菩提心,即为了利益众生而往生极乐世界,倘若菩提心不具足,根本无法真正往生,由此足以说明净土法门根本不是专求自利及自我解脱的法门。
29、经云:“仅以信心、愿力便可往生。”这种说法了义吗?是否一定要生起圣者证悟智慧才可往生呢?请详细分析。
  答:这种说法了义,不一定非要生起圣者证悟智慧才可往生。
  假如是不了义的,一是要有所为(必要),二是要有理证的妨害。但是净土经中所讲的“依靠愿力和信心力即能往生”,没有任何的理证妨害。我们在外气已断、内气未断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果能对阿弥陀佛生起信心,依靠佛的力量和信心的力量,一刹那便可遣除无始以来的业力,当下就具足圣者五根,现前神变神通等无量功德,圆满百千万劫的资粮,这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力所致。
  就像以咒语加持的种子很快就会成熟一样,不用经历一个阿僧只劫的苦行,以顿超的方式在极快时间内圆满所有的地道功德,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若不承认这一点的话,那些明咒的甚深功德以及佛陀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幻变力,都应该成为怀疑之处了。
36.仅凭信心及希求心就能往生,对此你是否能生起诚信?
  答:请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阐述。
索达吉堪布:现在有些人说:只要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其他任何条件都不需要,就足以往生极乐世界。对利根者来说(具备什么条件才算利根者?最起码过去世有菩提心的种子,而且修行的功夫到了相当的境界),当然不排除这种情况,但一般来讲,按照佛经的教言,欲往生净土者必须发菩提心。
现在有些人认为:往生极乐世界不需要发菩提心。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无量寿经》中讲得很清楚,不管上、中、下辈往生者,发菩提心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原来我在讲《藏传净土法》时,也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汉传佛教认为,不发菩提心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比如某人没有发过菩提心,但他已经往生了。”我当时说:“你怎么知道他不具足菩提心?也许他口中没有说要度化无量的众生,但实际上内心已经具足了菩提心。”因此,以后在弘扬净土法门时,希望大家要强调菩提心。
索达吉堪布:净土法门毕竟是大乘佛法,既然是大乘佛法,就一定要具足菩提心。

印光祖师:菩提心,是自利利他之心。愿生西方,须以菩提心为本,则可冀高登上品。若只有愿生心,无菩提心,则功德微劣,难登上品。《印祖文钞》复峄县宋慧湛居士书(民国二十二年)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麦彭仁波切也讲过,虽然往生净土的条件有四个,即净土四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如果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往生就没有什么问题。第一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第一因);第二是对极乐世界的渴望之心(第四因)。在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当中,包含了信任的成分,所谓信任,就是类似“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我肯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之类的信念。
信心有三种:清净信、胜解信和现求信。其中的现求信,就是指渴望之心。所以,作为第二个条件的渴望心,即强烈渴望往生极乐世界,希望变得像阿弥陀佛一样的希求心,也应当属于信心的范畴。
如果对阿弥陀佛根本没有信心,就很难往生,因此最首要的,就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麦彭仁波切还说过,若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却不具备其他条件,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不需要积累资粮了呢?
麦彭仁波切就此告诉我们:积累资粮是肯定需要的,但以对阿弥陀佛的强烈信心和对往生的热切渴望,就可以积累无以数计的资粮,即使没有专门去修七支供等法也无妨,因为这两个因素其实已经包含了积累资粮。
菩提心也是不可缺少的。为了使这个修法成为大乘佛法,且往生极乐世界之后,能继续做菩萨,就需要有菩提心。但如果没有菩提心,也不曾专修七支供等,而只具备前面两个条件,也是可以往生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索达吉堪布       发菩提心)(五明学佛网:索达吉堪布       发菩提心)  

 吴润江上师:发菩提心义诀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1.如何读诵阿弥陀经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30~3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20~2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0~1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100~104)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90~9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70~7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60~6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50~5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