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索达吉堪布:最清净的戒律


   日期:2014/6/7 18: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索达吉堪布:最清净的戒律

 

节选自《般若摄颂》浅释

若谁通达空性的境界,他就是真正持戒圆满者。

不能有我守持清净戒律的慢心,更不能经常自高自大地自我赞叹。

守戒回向大菩提,无骄慢心不赞自,

尽除我想众生想,菩萨住戒波罗蜜。

如果守持清净的戒律,并将所护戒律的善根回向给天下无边的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圆满菩提的果位,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守戒者菩萨也没有丝毫的慢心,比如:我能如此地守持戒律、证悟空性、行持般若等,同时也不会以守戒为借口赞叹自己。但现在汉藏有些学戒律的人认为自己戒律很清净,并在不同场合中经常赞叹自己,也直接、间接诽谤别人,如:我能学戒,很多人都没有这个机会;我现在学了多少多少律,在学的过程中也感觉如何;末法时代应以戒为师,如果没有这样,即使表面上在修行的人实际上也是破戒者……这样的言辞、行为,作为菩萨来讲是没有的,因为在他的一切心态、行为中,都断除了我想、众生想。那这样的菩萨,就可称为住于戒波罗蜜多者。

实际上,这种戒就是无上的戒。在《十住毗婆沙论》里面,有一个偈颂说:“若无我我所,远离诸戏论,一切无所得,是名上尸罗(梵语,指戒律)。”其意是说,如果没有我和我所的执著,远离众生想等一切戏论,了知整个万法一无所得并无耽著,这就是大乘行人的无上戒。

其实,若证悟空性,无上六波罗蜜多皆可圆满。比如说,我真正通达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境界,如果对我的证悟从不同反体来分,六波罗蜜多都是圆满的。当然,这样的境界就是三轮体空。因为它是出世间境界,所以所有功德都圆满;如果是世间的境界,布施不能代表持戒,持戒不能代表忍辱……在没有证得无上空性之前,每一个波罗蜜多都是各自分开的。

所以,一旦真正通达了最高的无我,在此境界中戒度就圆满了,因为一切相状都泯没了。《宝云经》里讲:“无我无彼想,已知见诸相,是名为佛法,真实净持戒。”意思是说,如果没有我想、我所想、众生想等,已经了知并现见一切万法没有戏论、远离相状,实际上这就是最究竟的佛法,也是真实守持清净戒律。

当然在世俗中,从小乘别解脱戒的层面来讲,作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条要守持,在家人也要守持在家居士戒;更深一步,在大乘中,无论按照龙猛菩萨的传承还是无著菩萨的传承,都有不同戒律要守。但最无上的戒,就刚才这里所讲的一样,一定要通达无我。

在佛教中,无论学中观、禅宗、密宗等,到了最究竟的时候都要通达无我。如果没有通达无我,暂时世俗的善根也不可能成为断掉一切戏论的智慧,因为唯依无我智慧的空性见解方可断除这一切。

在这个世界上,按照佛教别解脱戒来讲,持戒第一是优波(又作‘婆’)离尊者。他未出家时是一位理发师,后来在世尊教法中出家,所有戒律一尘不染,不管到哪里去,都弘扬戒律等佛法。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一些持傲慢相者或戒律不清净的人,经常看不惯乃至不满,但佛陀在不同场合中,却经常赞叹他的无垢行为,所以在历史上他被称为“持戒第一”。

在别解脱戒中持戒第一,在大乘佛教中适宜吗?不一定。阿底峡尊者也说,他在入别解脱戒时一尘不染,一点违犯都没有;到了菩萨戒时,少许有一些违犯戒律的现象;到了密乘戒时,却有许许多多犯戒之处。但他从来没让破戒的相续过夜,都是马上忏悔。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小乘的戒律虽然很清净,但按大乘来讲,就不一定了。因为大乘的戒,尤其是《般若摄颂》所讲的戒波罗蜜多,就是不要有执著,也就是说要通达空性。所以,若谁通达空性的境界,他就是真正持戒圆满者。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有我守持清净戒律的慢心,更不能经常自高自大地自我赞叹。这种行为不要说大乘当中,就是平时日常生活,有傲慢心者也是人们经常轻毁的对境。《正法念处经》里说过:“一切诸骄慢,放逸乱诸根,现在人所轻,命终堕恶道。”其意是说,在世间中,如果持有傲慢相、经常放逸、六根外散,这种人世间人也看不惯,经常会受到人们的轻蔑,因他造了许许多多恶业,命终以后就会堕入三恶趣感受无量痛苦。

有些造恶业的人死后,不管是有神通者以神通来说,还是通过打卦等方式来确定,都说在三恶趣。不过这也是无欺因果,虽然因果甚深、难以揣测,而且他们说的也不一定百分之百准确。昨天有一位道友说:某某上师讲,我某位亲人离开人世后在三恶趣里面,要请僧众念经加持、超度。当时我想:众生的业力不同,活着的时候有些是慢心,有些是散乱,有些是更严重的杀害众生等,以这些恶业所感,很有可能死后会在地狱、饿鬼、旁生当中;在这样的时候,活着的人给它们念经超度等做一些善事,就非常有必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些恶趣的身体会马上改变,有些也不一定,比如已经变成牦牛、飞禽等,在以观音心咒等加持后,有些身份可能会改变,有些也不一定,有种种情况。

但我们相续中产生烦恼,将来就会转生恶趣,这是必然现象,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当然,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就是行持善法,若行持善法的力度比较大,很有可能会改变整个趋势。所以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这是你念了经的,看有什么效果?可见做善事根本不能改变。也不能说只要你念几亿观音心咒马上就没问题,可能也不一定那么简单。真的,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尤其异熟果成熟后,一下子要改变,佛陀也很困难。这也是我们平常说“佛陀的妙手也很难改变众生的业感”的原因。

若行佛道菩萨思,此等具戒此破戒,

起种种想是破戒,失戒不具清净戒。

假设行持大乘佛道的菩萨如此思维:这些人是具有清净戒律者,他们相续中没有被烦恼垢染覆盖,像我一样,很清净!这些人已经犯了小乘戒或大乘戒,他们是违犯戒律的破戒者。或者想:这个人是清净持戒者,他将来可以趋向善趣;那个人是破戒者,将来会堕入恶趣。如果缘众生起了这样的种种想,这位菩萨就是破戒者。为什么这么讲呢?第一,他有严重的执著相,即产生了我想和众生想;第二,他轻毁了别人的破戒行为。也就是说,因执著和轻毁他人而失戒。那这位菩萨就不具足清净戒律,因为他有所缘、有戏论;或者说,这些在空性法界中本来都不成立,但他却偏偏执著。

那什么时候才能戒律清净呢?《入中论》里讲:“彼戒圆满德净故,梦中亦离犯戒垢。”意思是说,到二地菩萨的时候,连梦中也不会有犯戒的现象。月称论师还说:“若彼净戒执有我,则彼尸罗不清净。”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执著自己戒律清净,那说明他戒律并不清净,为什么呢?因为他有执著相。所以,如果一位菩萨想:这人持戒、那人不持戒,或者认为:我是持清净戒律者;那他戒律并不清净。《宝积经》里也说:如果行持十二头陀行的人认为:我是行持十二头陀行者,我的戒律没有垢染,有这样的执著的话,他就是非常严重的破戒比丘。

所以严格来讲,在大乘里面,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有清净戒律,或分别某人是守持净戒者、某人是毁坏戒律者,生起这样的妄想分别的话,那他并没有真正守持戒律。《诸法无行经》里也说:“若有人分别,是持戒毁戒,以持戒狂故,轻蔑于他人,是人无菩提,亦无有佛法。”其意是说,如果有些人分别:此人是持戒者、彼人是破戒者,并以持戒的傲慢心轻毁别人没有守持清净戒律,那这个人就没有菩提,也没有真正的佛法。

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高僧大德或证悟空性的人,不管是自己持戒还是作其他功德,根本不会有执著。而不具有如此境界的人就不是这样了,相信大家在社会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一直不停地吹:我作了如何如何的功德……连芝麻许的功德都吹得像气球一样大。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慈善会议,有个人嘴巴特别会说,本来他做的善事很小很小,却讲了一个小时。他说:我去某某地方救灾,刚开始作了以下准备……在路上遇到了如下情况……为了解决这些情况,我做了这样的安排……等等。而真正没有执著相的菩萨,他觉得做一点点善事或功德并没什么,对自己行持戒律、证悟空性等境界,也觉得没有什么可提的。

按照有些经典所说来看,过多的功德炫耀或自高自大的称赞,都是外道之说。《佛说华手经》里讲:“若人贪著戒,及余诸功德,著多闻自高,我说为外道。”其意是说,如果一个人贪著戒律,及其余一切功德,并执著多闻而自高,我(指佛)说他就是外道。就像刚才所讲的一样,极个别人经常自高自大地炫耀自己:我做了什么什么事情,如何如何了不起,或完全以广闻博学者自居,而对自己进行宣传或宣扬。若以这样的心态一直吹嘘,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因为佛教主要讲无我和空性。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某位上师或大德讲自己的功德,我们就不要这样生邪见:这个人一直在吹吹吹。法王如意宝以前讲过:有时候为了有些弟子生起信心,或为了某种众生得到利益,菩萨也会自我宣扬。本来对有些菩萨来讲,自我宣扬是特别惭愧的事,他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好,但如果看见对所化众生有利,在此情况下他就愿意牺牲自己,哪怕他的名声毁坏,别人对他的看法不好,这些都无所谓,只要所化众生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若有这样的意趣或密意,就允许在不同场合显示神通、讲自己的梦境、宣说成就相以及对未来作授记等。比如一位比丘菩萨,本来比丘不能说神通,但如果他觉得这次说神通对许多众生的解脱有利,他就会在不同场合讲一些真实的情况,乃至说一些不了义的话。作为听众或修学者,就不要对他们的所作所为生起邪见,如:这个也不对、那个也不对;或稍微懂得一点经论的意义,就对他们进行衡量:这个也违反戒律、那个也违反经论。若一直这样吹毛求疵,不断寻找过患,不但没有任何意义,还有无量无边的过失。

从本义上讲,菩萨没有度化众生的特别密意,就不可能在众人中宣说自己戒律清净等功德,而且想也不会想;因为在世俗中诸法幻化相,在胜义中诸法平等相。(实际上,诸法平等相就是万法的实相。)话说回来,如果没有这样的境界,却随便讲别人的过失:这个人是不持戒者、那个人是犯戒者,他就成了不具足戒律甚至破坏戒律的人。

谁无我想众生想,离想贪岂有恶戒?

谁无执戒非戒心,导师说此是戒律。

任何一位行者,如果已经具备了我们在空性中讲的无我想、无众生想——实际上这就是证悟人无我的境界,如此远离了耽著我之想和由它引起来的各种贪执——因为首先有我执,然后才产生我所执,之后就会贪执、嗔恨,其他烦恼也自然而然产生,那破戒——恶戒的现象怎么会出现呢?因为所有烦恼、恶业全部是由我执和我所执引生的。如果一个人完全领悟了我和我所为空性,或我想和我所想全都没有,那依靠它们产生恶戒或犯戒的现象,也绝不可能有。就像大地没有,大地上的万物就不可能存在,石女的儿子没有,石女儿所作的一切犯戒现象绝不可能有一样。

所以大家要懂得,任何一位行者通过智慧观察,了达了一切诸法无有自性,一切善法都可以得到。《金刚经》里也讲:“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意是说,如果以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的方式来修一切善法,就能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者说只有这样才能种下成为无上如来正等觉的善根。

现在很多居士对世俗善根很有信心,他们特别喜欢作供花、供灯、放生、持戒等世俗善法,当然这也很随喜,因为这也难能可贵,非常难得。但一讲般若,或《入中论》、《四百论》、《中观根本慧论》等中观法门,就一直闭着眼睛打瞌睡,毫无兴趣;因为他们对空性法门一直生不起信心,平时只热衷于世俗善法,所以一听到涉及空性的佛法就咬不动了。而下课后,作其他善根就开始勇敢、精进起来了:我参加,没问题,要不要我开车,我今天要去参加放生。但刚才讲的这个《金刚经》中的教证的意思是:真正要获得佛果,空性法门就不能离开。

有些法师在讲法时,经常愿意讲人天善法,比如念咒语、放生、做慈善的功德等,稍微深了一点就认为:这些居士不懂,不能讲。有些法师给我都提醒过很多次:你最好不要讲般若空性,比如《现观庄严论》等,现在这些人不懂,我一般都不讲;还是讲一些浅一点的,这样大家都有兴趣,不会睡着,不然大多数都会睡着,不会有兴趣。一方面看也是,讲深了大多数人确实很难接受,但是这个很重要!

佛陀也说:我们真正要清净戒律,就要通过观察了知一切万法皆不存在,比如无有戒和非戒、无有我和我所、无有恶业和善业等。当然,整个万法在真实性中本来就无所可得。月称论师也说:“设若观察此诸法,离真实性不可得。”意思是说,设若我们观察一切万法,除了真实性以外,包括名言中火是热性、水是湿性等都没有,或者说任何一法皆不可得就是真实的法性。

我前两天也讲了,大家都要寻找真正的本来面目,这非常重要!在密宗里面,直截了当地讲了很多窍诀,比如心的本性是什么,万法的本性是什么。当然,这在中观和般若里也讲得很清楚。如果我们真正通达这个境界,那时世俗各种迷乱现象全部都会消失,而没有通达之前,虽然你造了很多善事,也只能在轮回中获得人天快乐,当然因果不虚这毫无疑问。所以,要永远得到解脱,离开三界轮回的痛苦,就一定要证悟空性。而这也是佛陀在第一转法轮中宣讲四法印的原因。

因此,我们对般若空性一定要有欢喜心,因为这就是圣者最欢喜的戒律。当然,不管你好好守持在戒坛里受的戒,还是在其他场合中受的戒,都非常好。但圣者最欢喜的戒律,就是要通达万法无有实性这种境界。若通达,诸佛菩萨都会很欢喜,你也获得了最清净的戒律,因为在所证悟的空性境界中,戒和非戒等一切染污都没有。

当然,《般若摄颂》讲的戒律的程度比较高,并非小乘里面讲戒一样,或者说跟小乘戒律的讲法有所不同,但这就是该经的本意。因此,我们在解释任何一部经典或论典时,它的本意千万不能失坏。如果为了让众生容易接受,完全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解释,把众生全部引入分别念的境界,反而有过失,因为将智慧引入分别了。当然,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来安立也是有的。最近大家都在讲闻《如来藏大纲狮吼论》,麦彭仁波切在引用《释量论》中的教证[ 《释量论》云:“量非有常性,达有事量故,由所知无常,彼不坚性故。”]时说:按理来讲,一切种智远离恒常和无常,但在名言中建立时,一切种智也成立为无常。就像这样,从不同侧面来宣说真理也有必要。所以,我们在这里讲大乘戒波罗蜜多时,也应讲出它的不共特点。

(本文节选原文部分内容,为开启学佛过程中的般若之门,般若空性是解脱的唯一因,不可不学。学习全部内容请下载原文。)

下载:智悲佛网《般若摄颂》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最清净       戒律)(五明学佛网:最清净       戒律)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戒律是善恶的标准 

 杨曾文教授:戒律和唐代的律宗 

 杨曾文教授:佛教戒律与道德 

 温金玉教授:见月戒律思想研究 

 温金玉教授:能海法师戒律思想研究 

 温金玉教授:戒律的传播与本土化 

 温金玉教授:戒律与社会的和谐互动是正法久住 

 明一法师:禅修好处戒律说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二 严持戒律 不退初心 

 能弘法师:戒律与修持 

 能弘法师:因果与戒律 

 清净法师:居士戒律与礼仪 第五章 寺院常住居士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