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王健林:企业家不做慈善,上流社会不容纳


   日期:2014/6/20 16: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谈慈善环境:

  观念在进步,质疑会变少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你参与慈善有二十多年了,从历史的视角看,大的慈善环境有哪些变化?

  王健林:最大的变化,是中国人的慈善观念变化了。在1980年代做善事的时候,有人说你是在“闹妖”(大连话,搞怪事的意思),而且那个时候绝大多数人不认为慈善是一种光荣的,也没有认可的。到后来颁发第一届中华慈善奖,加上社会进步,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慈善被看做是一种比较光彩、光荣的事情。所以也就有些人打着慈善的幌子来做什么事情。在我看来,最大的变化就是人们慈善的观念在进步,和对慈善事业的关注。

  现在美国企业家为什么流行捐款,是因为社会的氛围。不这么做进不了主流,上流社会或者主流社会不太容纳。我相信中国,再过一段时间,也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第二个变化,就是党和政府的慈善观念的变化。以前官方是从来不对慈善有什么说法的,现在认为是很重要的事情。每年国家来颁布中华慈善奖,连颁8届,有两届是胡主席出席的,国家的一把手出席慈善颁奖,这是极少见的。党和政府也认识到慈善是社会事业的非常重要的补充。他们不再认为政府是万能的。以前认为政府包揽天下,要你们这些企业家出来做什么慈善;还有的认为,你们企业家出来做慈善,是不是证明政府工作没做好,给政府抹黑?还真有这个想法的。但是现在政府不这样想了。随着NGO组织越来越多,今后政府将会逐渐退到本位。

  第三个变化,这些年,真心实意做慈善的企业家越来越多。搞假慈善的还是少的。有些企业家知名度可能不是那么高,但是我真的看到有些人在做。我去四川的一些山区,看到真有一些学者、记者、小企业家在那里做了好多年慈善,很感人。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做慈善这么多年,你个人的慈善观念是否也发生某些改变?

  王健林:最早的时候,我做慈善就是扶贫助残。后来我认识到慈善是一个完整的事业,扶贫助残只是其中一方面,更重要的问题是要唤起社会民众的知觉,这个比我单纯扶贫助残更有意义。怎样让社会认可慈善事业,或者让民众自觉参与到慈善事业中,这个意义更大。所以将来一定要靠一个组织来做慈善。过去我都是自己每年花点钱,去贫困点走一两趟。现在我觉得身体力行是一方面,但不是主要的,我觉得以后要靠组织体系,靠社会体系。将来要找对的人做对的事。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尽管你提到中国人的慈善观念在进步,但对包括你在内的慈善家,尤其是边做商业边做慈善,一直有质疑的声音。你怎么看?

  王健林:我觉得在中国社会这个声音是越来越少的。首先做商人和做慈善本身就不矛盾。第二从社会现实来看,做慈善最多的就是商人,因为商人拿得出钱。慈善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资金,不管你是助贫还是其他社会事业,首先就是解决资金,资金从哪里来?商人。所以说一边做商业一边做慈善,被认为是一种矛盾,这个观念太落后了,以后社会上的这种声音应该会越来越小。

  中国还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做慈善的主要是房地产企业家。这里面包括一点点房地产商人的赎罪心态,但不是主要的。因为房地产企业总体来讲,还是赚钱比较多。比如制造业利润薄,就一个点两个点,干了一百亿,就一两个亿的利润,他怎么去做慈善?当然也可以去做,就是比较小。还有一个行业,金融业,也很赚钱。但为什么金融业做慈善的也相对较少呢?因为金融业是国有的,拿钱出来费劲。将来民营银行开放了,十年后看,中国假如有30家、50家民营银行,出来几十个民营金融大老板,可能民营金融业也会是慈善的主力军。

  谈参照系:

  欣赏比尔·盖茨和胡雪岩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万达进入全球扩张时代,成为一家跨国公司。从洛克菲勒、福特到比尔·盖茨等跨国公司的企业家,都在全球做慈善,你有怎样的考虑和布局?

  王健林:我是这么认为的,全球慈善要从两方面看,不能简单地认为做全球慈善就是好的。全球慈善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打着慈善的幌子,实际是在为他的国家战略、国家经济甚至是国家安全服务的。很简单,索罗斯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他做了很多的慈善,但是他针对性非常强,就是对他们所谓的不民主国家,去做慈善。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在你看来,索罗斯这样做不好?

  王健林:我认为不好。民主当然是不错的事情,但是民主应该是内生性的,需要自身发展。外力是行不通的,像乌克兰,民主有了吗?还有埃及、伊拉克、利比亚等这些国家。外部力量推翻,结果国家更乱了。为什么呢?强人政治,没有社会力量。如果有两个基本大的组织,那就可以托起来。在强人政治的时候,这些东西都是分散的,一边倒。

  还有一些美国的在非洲搞工程慈善,也不完全是真实的慈善。所以我觉得全球慈善应该两分法,有一些人,像比尔·盖茨、巴菲特,那是真心实意地在做,而且推动全球慈善意识的发展和提升,他们到中国及世界各地去游说,这些是比较赞赏的。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慈善机构是出于政治目的。所以我觉得国际慈善应该两分法,不能简单说美国在做善事,我们就该完全接纳,或者完全给予赞扬。

  我将来肯定会走向国际慈善界,这是毫无疑问的。随着企业国际化,我也会参加这些活动,但我可能会有选择性地参加。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在慈善家这一块,你个人有没有一个参照系,你提到了比尔·盖茨?

  王健林:我比较欣赏比尔·盖茨。他在那么高的位置急流勇退,而且专心做慈善,确实不错,值得学习。盖茨夫妇都是亲力亲为。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众多的慈善家,有没有哪位是你欣赏的?

  王健林:在中国历史上,胡雪岩不错,中国最大一笔慈善就是胡雪岩做的,出了几百万两白银支持左宗棠把新疆收回来,是多么大的善事。当年所谓的借,可是借了能还得了么。借给左宗棠的银子相当于国库两年的钱。左宗棠打了几年的仗,几十万军队的吃喝,多大的事情。就因为这笔借款,胡雪岩自己也不行了,实力受到很大的影响。再加上他靠向左宗棠的势力,被另外一派势力整死了。他应该是比较伟大的,生意做得那么大,特别是有这种家国情怀。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他的官商一体的身份把他的慈善给淹没掉了。

  王健林:那个年代都是那样,他没有办法分开。那个时候公开就卖官,可以捐官,这个是很正常的,是个人都会去捐个官的。只是正三品、从三品还不一样。什么叫从三品?就是候补的,没有实权。有三品的顶戴花翎,有荣誉身份,一来个什么活动,可以穿着官服去参加,七品官也同样给你作个揖鞠个躬,但实际上没你什么事。也可以叫正部级衔,国家不给你一分钱,就给你一个衔,这是很搞怪的,全世界都没有这样的情况,但是那个年代就是如此。

  为什么现在写胡雪岩的作品这么多,到他故居参观的人也还这么多?如果他本人不是一个比较正面或者比较伟大的人物,国家也不会把他的故居保留下来,现在每年参观的人也有上百万。

  谈梦想:

  为民营企业增一份光彩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相比商业和财富的成就,慈善会给你的内心带来哪些变化?怎么看慈善与内心的关系?

  王健林:对于慈善,过去中国人有一个传统观念:乐善好施,或者叫助人为乐。慈善最重要的就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能获得自身心灵满足感。所以真正做慈善的人,不是为了面子,而是为了自身心灵的一种满足。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活得快乐。这是真实的很舒服的感受,所以可以长远的做下去。所以我觉得做慈善对于我本身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完善,心灵的提升。

  我做慈善的时候,中国哪有什么做慈善的概念。我从1989年开始做第一笔慈善,到1998年,大概十年的时间,做慈善是要缴税的,那个时候没有抵扣,没有免税政策,万达还真为了做慈善缴税,还是一样做了慈善。很多同事说第二年不做了,但我说咱们该怎么做还怎么做,我相信以后会有变化的。1997年还是1998年,出台了可以抵扣应纳税额的2%,后来是5%,一直到现在的12%。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会像海外似的,只要做慈善,可以全额抵扣。因为谁也不会傻到把所有利润全部拿来做慈善,那样企业没有持续性,没有持续性,也就无法持续慈善。

  所以我看法是,慈善是对万达自身的一种完善,对我个人的一种完善。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这种完善是对获得财富后的完善?

  王健林:不光是财富,是心灵,是对万达文化的一种完善。我经常用一个事实告诉我的员工,我们最早坚持做慈善,每年开始安排1个亿,后来2个亿、3个亿,到前年开始每年4个亿的预算安排,实际执行中可能还会略多一点。你们大家想一个问题,我们这样每年拿出四五个亿现金来做慈善,影响万达的发展了没有?没有,可能这种好的名声在某种意义上是看不到的,但这种看不到的名声可能有助于万达的发展,好的名声可能会得到别的地方政府的信任。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你的梦想之一是做中国最大的慈善家,这反过来是不是会推动你的更大的商业抱负,以此更好地实现最大慈善家的梦想?

  王健林:也不能这么说。当然也有一部分的原因,做最大的慈善家,就要赚最多的钱。真正推动我的还不是慈善这个梦想,而是为中国民营企业增一份光彩,这是我的梦想。因为中国的民营企业,说实话,地位是比较低的,跟国有企业的待遇确实是不一样的,不同等的。

  随便举个例子,国有企业在全国开企业,可以一个系统汇算清账,就是统一到总部来结账。但是民营企业就不可以,只能是子公司,不能干分公司,就是到武汉成立武汉公司,到四川成立四川公司,到北京成立北京公司,各算各的账。只有报表可以合并,其他的不能动,资金、利润、税什么的不可以。还有一个,说起来社会可能都不一定知道,是很大的一个笑话,国有企业总部的费用可以对下属公司直接分摊,民营企业不可以。这不是个笑话么,民营企业做成像万达这么大的,或者比万达小一点,已经是全国性的企业了,它总部的费用从哪里来?你要分摊费用,可以,到国家税务总局一年一批,批得多麻烦。你每年报上去,哪怕一个星期批下来也行,但是最长的时候6、7个月才批下来。还有很多很多。

  在中国的国土里,因为经济基础和政治体制所决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在资本方面的地位,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就想,我们完全靠市场,不依靠政府资源,看看我们能不能做出一个世界超一流的企业出来。既是为中国企业争光,也是为我们民营企业正名。这个是更推动我一直不放弃发展,在别人似乎认为已经很成功了,我还这么努力的重要原因。

  谈儒家:

  “文革”灭不了儒、佛、道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你曾多次提到儒家的思想对你的影响很大,能否具体谈谈?

  王健林:这不是我提的,这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是我们国家民族文化的根源,根之所在。但是个人或者组织有没有这个文化自觉,愿不愿意主动去传承它,还是被动的甚至是被逼的去接受它,那是另外一回事。我自己有这个文化自觉,我认同这个文化,我认同我们的根是儒家。所以在十几年前,于丹还没有出来的时候,我们企业内部就开始讲《论语》了。内部发文件,推荐这本书,组织《论语》的演讲比赛等等,多了去了。很多学者还奇怪说你们房地产公司,怎么还大规模组织员工学习《论语》。宋代不是有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嘛,我当然不是说半部《论语》就真的治天下了,但是我觉得整体思想很好。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根深蒂固,灭不了的。历史上很多人灭佛灭儒,有些皇帝不喜欢,南北朝的时候皇帝灭佛几十年,最后还不是他死了,佛还照样传承着。“文革”灭儒、灭佛、灭道,什么都灭了,但现在照样还在传承着,灭不了。

  慈传媒《中国慈善家》:如此说,儒家对你作为企业家的商业伦理和慈善,是不是有很大的影响?

  王健林:当然,决定性的因素。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孝善”两字。这里的孝,更多的是忠君、忠父母,天地君亲师,这是孝的排序。天是什么?天就是它的这套教化的东西。这套东西它起码强调的是孝,第二就是善,这是核心。儒家是劝孝劝善,当然更深的一个层面是包括治国、社会伦理、言行举止、道德约束,都有。但是最核心的东西还是孝善,你看它创造出来的二十四孝图,劝人们行孝、行善。所以这些思想在中华民族传承了两千年,很正面。我从小在家受教于父母,很大的一个思想就是,要做善事,要守规矩。这对我从商以后很早就开始做慈善,有直接的影响。可以说我是中国慈善事业的先导者,或者叫做先行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王健林       慈善)(五明学佛网:王健林       慈善)  

 其它:佛教的慈善事业和生命关怀(李海波)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事业的思考 

 温金玉教授:慈善: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 

 温金玉教授:慈善:佛教与当代社会互动的前导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事业与和谐社会建设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既要解身苦 更要解心苦 

 温金玉教授:慈善是佛教承担的社会责任 

 温金玉教授:佛教慈善:城市文明的一道风景 

 陈红兵教授:论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 

 陈星桥居士:关于佛教慈善的若干思考 

 道坚法师:中国佛教的慈善事业 

 荆三隆教授:佛教慈悲理念溯源——兼谈当代中国佛教的慈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