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什么是善?


   日期:2014/6/22 15: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修福积德造命法

⑴善的辨别

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修善最重要的是出于真诚而无所求,这是真善。有条件的善,不但不是善,而且是造恶。譬如我们这个世间不少人——尤其是佛教徒,不明白佛陀教化众生破除妄想执着的道理;他们来佛寺烧香拜拜,都是有所求而来的;他要没有所求,就“无事不登三宝殿”。他在佛菩萨面前许愿烧香拜拜,求佛菩萨保佑,目的达到之后再来还愿供养奉献——谈条件,把佛菩萨当做什么人!不但心不诚,且把佛菩萨当做恶势力包庇者,岂非罪过!

支立的父亲,是正人君子,囚犯那种做法,就等于把他当做小人看待。支立的父亲不生气,仍旧帮他忙,真是难中之难!所以他得的果报是应当的。前面举十个例子,现在再讲道理;也就是积善的事和理不可以不知道。先说真假——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

‘中峰和尚’是元朝时候人,我们对他应该相当熟悉,因为常常拜的《三时系念》就是中峰和尚编辑的,这是专修净土的一个方法。那时有一些念书人去拜访中峰禅师。

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佛家常讲,道家也讲:“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他们说‘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这是讲现世,现前的善人子孙不好;‘某人恶,而家门隆盛’,恶人反而‘家门隆盛’。他们就说:‘佛说无稽矣!’佛法说的果报与事实不符。拿这个问题来向中峰禅师请教。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

一般人是肉眼凡夫——你的俗情,你的心地不干净;就是妄想执着还很多,没有慧眼,看不到事实真相。‘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善恶颠倒了,这就叫迷惑颠倒。‘往往有之’,不但这样的人在世间确实有,而且还很多。禅师客气,不说很多,说有这种人就是了。

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众曰。善恶何致相反。

他不晓得自己反省,不辨是非,反而怨天尤人,说老天报应不公平。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世间迷人,为什么把善看成恶,恶看成善?

中峰令试言其状。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中峰大师就叫他们自己说说。一个人就讲,‘詈人殴人是恶’,打人骂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这是那些学生自己说的,他们善恶标准在此地——骂人打人是恶,恭敬人、对人有礼这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

中峰禅师说:“你的标准不可靠。”一个人又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贪赃枉法是恶,廉洁有守有为的是好官。中峰禅师又说:‘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这些标准禅师皆不同意。‘因请问’,于是大家就请问老和尚,我们的标准你不同意,你的标准讲给我们听听。

⑵善的定义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这是佛法讲的标准。‘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打他、骂他都是善。‘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所谓有意讨好、巴结、谄媚之类是也。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

这就找到一个真正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存心利益社会大众,为一切众生造福,这是善。为大家造福,自己还要得相当的报酬,这是善里夹杂着恶——善不纯。先讲真善、假善,后面还讲圆满的善、不圆满的善掺杂在一起;有半满、有圆满,有纯、有杂,都要搞清楚。

所以诸佛菩萨、世间圣贤没有想到自己,完全是利益众人,那是真善,那是圆满的善。世间的人,不说别人,我们说范仲淹。范仲淹的行善、积善就是真实,就是圆满,是我们的好榜样。他从来没有替自己着想,也没有替儿女打算一下,一心一意只知为国家、为社会造福,连自己的身家都忘掉了。我们读他的传记,他自己积善,一家积善,子孙皆知行善。自己做到宰相,五个儿子中,有两个做过宰相,一个作过御史大夫。自己死的时候买不起棺材。钱到那里去?全都拿来做社会福利事业去了。所以印光大师赞叹他,说他的德行仅次于孔夫子。他的家庭一直到民国初年——八百年不衰,子子孙孙都好,积德积得厚。

我们今天行善,拿出自己百分之一、二的力量来行善,已经觉得我是善人了!而且还要舍一得万报!大家到佛寺来烧香布施,为什么?这个利润最大——一本万利。所以到佛门里来烧香拜佛,心想这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今天布施一块钱,明天得一个彩票中一万块),是这种心态到佛门里布施修善的,冤不冤枉!把佛菩萨看得真连小人都不如了。所以有很多人到佛门时,你看他很虔诚拜佛念佛——但是他自己不好,他的家庭后世都不好,真正的原因在此。好像不是有心把佛菩萨看成一个坏人,看成一个接受贿赂的人,可是有意无意他就是这种心态;虽然不明显,还是有这个心态。这是绝大的错误!我们在公家办事,要去拜托人,要送红包;所以跟佛菩萨打交道也送红包——接受拜托的都不是好人,那佛菩萨接受红包,也接受贿赂,也不是好人,这个罪就重了!

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根心’,是从真诚里发心的,这是“真善”;我们跟人家去做,不是发自于真心,这是“假善”。‘无为’就是没有希求,没有希求的善是真善;行善而有所求就不是真善,就是‘有为’了。‘皆当自考’,自己要考量。

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我们一定要从心地里面去区别,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行善。贪财、妄取是恶,而中峰禅师说‘未必然也’;如果取得是为了做好事、利益众生,这也是善,不能算是恶。

常常有一些经商的同修来找我说:“五戒里的不妄语他们不能持;因为做生意天天打妄语,希望把别人荷包里的钱,骗到自己的荷包里来,不打妄语怎么做生意?”我说:“真正行菩萨道,未尝不可以。”现代的人,你劝他行善,他不肯;骗他,他肯。问题在那里?在我们自己是不是菩萨心。如果用这种手段(当然这是一种非常手段),把他的钱财骗来了,替他做好事,你是行菩萨道;如果把他的钱骗来自己贪图享受,就是恶了。凡夫不知道做好事,不知道行善,我们替他修善、替他修福,这是好事。所以单单看表面,确实善恶难分。善恶在心地——积大善、建大功都要从心地上去修。尤其是大菩萨,外表上不露痕迹,不注重小节,纯粹是利人济世,所以他的观点,确实跟普通人不一样。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

‘端’,是端庄正直,‘曲’,是委曲婉转。‘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见到唯命是从的、恭恭敬敬顺从的——这个人是好人。现在一般在位有权的人,想用人,都喜欢用这种人。为什么?他听话,叫他怎样,他就怎样;认为这是好人,喜欢用这种人。所谓愿意用“奴才”,奴才听话,一天到晚对你很恭敬,侍候你舒舒服服的。

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

大圣大贤他们用人,不用乡愿、谨愿。乡愿之士,是一般人讲的好人。圣贤用人才,人才倔强、傲慢,有时候无礼。为什么?他有一技之长,值得骄傲,有时候不一定能顺你的意思;可是这样的人能干、能办事。那个老好人(人是好人),不能办事,墨守成规,不能自动自发做事情。所以圣贤人‘宁取狂狷’,狂狷之人勇于进取,不拘小节。

‘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这种好人往往不明事理、不辨是非,所以是‘德之贼’。‘德’是风俗道德,往往都被他们不知不觉当中破坏了。

‘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大圣大贤的善恶标准跟世人的善恶标准不一样;即使在佛门中,大乘的善恶标准跟小乘的就不一样。小乘着重在事相上,所以小乘人守戒守得很严格,一点都不敢犯;大乘人你看他好像是不拘小节(小乘人看不起大乘人)。大乘戒在心地,小乘戒在事相。

前面讲的三种改过之法,小乘从事上改;大乘从心上改,不一样。所以小乘就是‘谨愿之士’,大乘是‘狂狷之人’,成就也不相同。譬如说大乘好像是不持戒,其实不然——他心地清净平等,人家往生的瑞相,站着走、坐着走、不生病,这就能看到结果。中国历代大乘修学,明心见性、了生死、出三界确实不少!诸位在《高僧传》、《神僧传》、《居士传》、《善女人传》都能看到。《善女人传》是专记在家女居士修行成就的。所以小乘不了解大乘,就是因为是、非、善、恶的标准不相同。

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YIN。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

这是真善、假善,我们很清楚就能辨别。天地鬼神与圣人的标准相同,而不与世俗的标准相同。为什么?因为天地鬼神与圣人的用心见解是一样的。

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我们真正要发心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发心度自己,首先‘不可徇耳目’,就是决定不可贪恋五欲六尘,一定要看淡。五欲六尘看不淡,你的自私自利断不了!自私自利的意识是恶业的根源,由恶根所做的一切善,善也变成恶了。这就是为什么世间人讲的那些善,中峰和尚都不同意;不同意的根源就是你还有私心。有私心所做的一切善事,都希望获得自私的利益,这个善就不真、不纯。所以先要把五欲六尘看淡,然后逐渐舍掉,不受五欲六尘干扰,这样才从‘心源隐微处’——没有人见到的地方、念头才动的地方,就要觉察。

‘默默洗涤’,‘洗涤’就是洗心。也是《无量寿经》讲的洗心易行,“易”是换、改变——改变我们从前不善的行为,心地干净、光明,才充满智慧!

‘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只有一个念、一个心,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明理,帮助他破迷开悟。他只要明理,破迷开悟了,他自然就会知道要断恶、要修善。所以佛法在世间的第一大功德,就是帮助人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都认清了,十法界你愿意取那个法界,随心所欲,佛不干涉,佛也不勉强;佛不是说“佛”好,你们都成佛,佛没有这样要求!佛希望你们成佛,但是绝不勉强你们。愿意来生做人,佛就教你做人的道理;愿意到三恶道,就搞贪、瞋、痴,到三恶道。佛不会去阻扰我们,也不会帮助我们,佛只教人破迷开悟。这是纯真,所以这个叫‘端’。

‘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媚’,简单的说,就是巴结讨好群众之心,取得世间名闻利养;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求取名闻利养为目的。他所做的一切善事、善行都是‘曲’,不是端。

‘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处世的态度应当谨慎,慎就是慎重。待人、接物、处事都要用谨慎恭敬的态度,玩世不恭是错误的,不可以不辨别清楚。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

‘何谓阴阳?’这一条也很重要。古圣先贤都叫我们要积阴德,什么是阴德?

‘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你所做的善事、善行,大家都知道,人人看到都赞叹你——赞叹就是福报。政府表扬,送个匾额给你挂着(你是好人,你做了很多好事),果报都报掉了!

‘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所以诸位要晓得,无论做多少善事,不必要让人知道,则善果永远就积在那里,而不求现报,叫“积善”。别人知道了,善就积不住,随修随报,到后来一点善果都没有了,反而造了很多恶。恶慢慢积,愈积愈多,后果就不堪设想。

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现在我们讲知名度,知名度就是‘名’。人贪名、好名!名也是福报之一,为善以此报掉了。而且,‘名者,造物所忌’,造物,是讲天地鬼神,也为世人所嫉妒。

‘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奇祸’,就是有非常的灾难。你的名跟你的德行不相副,灾祸随之而来。

‘人之无过咎’,这个人没有什么过失。

‘而横被恶名者’,别人都嫌弃他、冤枉他、侮辱他,但他并没有什么过恶。

‘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所以积功累德,自己默默的去做,知道的人愈少愈好;也不必要人家赞叹恭敬。人家愈是不满意,愈是嫉妒、毁谤愈好。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毁谤、障碍之来,是消自己的罪业。罪业都报掉了,你的善德愈积愈厚,后来果报就大。所以‘子孙往往骤发,‘骤发’就是突然发达。细观今日台湾许多发达者,其先人多类此。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真正晓得阴德之可贵。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

‘是非’很难辨别,因为我们世间人的标准,跟圣贤人的标准也不相同。

‘鲁国之法’,春秋时候鲁国的法律。

‘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府’是官府。这个人为什么会到诸侯家里面去做臣妾呢?(‘臣妾’就是佣人。)都是有罪、犯法的人,分发在达官显要家中服劳役。只要有人肯拿钱把他赎回来,就等于替他缴罚金,他就可以恢复自由,这是好事情!政府奖励社会上有钱的人多做一些好事,能帮助这些人恢复自由,让他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子贡在诸侯家里,把佣人赎回来,政府的奖励他不接受。

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子贡不接受政府的奖励,孔子听了很不高兴。‘曰:赐失之矣!’‘赐’是子贡的名字,老师叫学生是称名字。说:“赐,你做错了!”

‘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这就是圣人的是非观念,跟世人不一样。他看的是整个社会,希望建立良好的风俗习惯、道德标准;圣人的教导是普遍为老百姓所建立的,不是为个人。如果单就个人来讲,子贡这种做法是难能可贵、值得赞叹的;但是他把风俗习惯破坏了,他的过失在此。

‘非独适己之行也’,不是为某个人。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在当时,鲁国社会上贫穷的人多,富有的人少。

‘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政府的奖励对一般百姓有鼓舞的作用,今天子贡不接受奖励,大家称你是好人;以后有人做这件事情,政府的奖励,他们也就不敢接受了。一接受,人家就说是为图奖励而做的,于是大家都不愿做了,那么政府这个好的制度就被破坏了。如果要鼓励一般人都行善事,子贡应当要接受政府奖励,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社会大众。这是圣人与常人见解不同处。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

子路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掉在水里,快要淹死了,就下去把他救上来。这个人牵一头牛送给子路,感谢他救命之恩,子路就接受。孔夫子知道了很欢喜,赞叹子路说:“从今以后,鲁国人‘多拯人于溺矣’——人有急难的时候,勇于救人的人就多了。”为什么?被救的人一定感谢;救人的人他还会接受感谢。这是鼓励大家救助灾难。

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这是孔子的真实教诲,应当切记深思笃行。

‘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孔子的看法跟世间人刚好相反。他赞叹子路,而不赞成子贡的做法,这是有很深的道理的。

‘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你看大圣大贤,眼光看得远大、看得深微;凡夫眼光浅近,只看眼前,不知道他的行为对于后世的影响。我们要为整个社会、国家,乃至于整个世界来设想,于后世的历史来观察,这样你的看法就完全不相同了,你就会知道孔夫子的看法是正确的。所以善恶不能只看眼前现行,要晓得它对历史、对后世久远以后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

现前表面上看是善,实际上不善。在一个人是善,在一时是善;在一个社会是不善,在后世是不善。所以佛法里面讲善恶就不讲‘现行’。今世善不是真善;后世善、生生世世都善,佛说这是善。现在是善,来世不善,后世不善,要到三途地狱去,这不是善;这一世善,来世善,后世更善,这才叫做真善。

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决择。

像子路接受人家的牛,好像是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这是真善。‘然此就一节论之耳’,这是就一桩事情来说明,什么叫“是”,什么叫“非”。

‘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决择’。什么叫“道义”?什么是“礼敬”?什么是“信用”?什么是“慈悲”?这里都有“是”有“非”,如果不能辨别,往往自以为行善,其实造了大恶。讲修福,没有智慧的人怎么修福?真的要有福、要有慧;没有福慧,想修福也修不到福。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吕文懿公告老返乡,就是现在讲的退休。古代的制度,宰相就相当于现代的行政院长。虽然退休,他的德望功勋为世人所敬仰。‘泰山北斗’,比喻高。

‘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同乡有一个人,喝醉了酒,牢骚满腹,遇到吕先生就骂他。吕先生做过宰相,度量大,有涵养,不跟他计较。跟他的佣人说:“他醉了,不要跟他计较。”闭门谢之,也不在意。

‘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过了一年,听说这个人犯了重罪,判死刑入狱了。

‘吕公始悔之曰’,吕老先生才后悔,上一次遭遇的事情处置错了!说:‘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当时如果跟他计较,捉他去监牢关几天,使他警戒收敛一点,可能不致于犯今日之死罪。

‘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这种例子太多了——善心造了大恶。尤其是现代一些年轻的父母,对待儿女溺爱;到儿女长成了,不孝顺父母、为非作歹,才晓得自己大错特错!小孩就是要从小教起——少成若天性。小时候如果不严加管教,长大了就没法子教了;必然是背叛父母,父母对他稍微有点不好,他就不满意。这还得了!

从前中国古老的刑罚里有一条叫“亲权处分”——是父母说我这儿子不孝,你把我的儿子判死刑,杀了他!法官马上判,什么都不要审了!“亲权”是第一等处分。所以从前儿女怕父母;父母若告状,法官不审就定案了。父母说给他坐三年牢,马上就批准。为什么?那是“父母之命”,没话讲的,不必审,大家认为这是绝对正确的。那个做父母的不爱儿女呢?父母不爱你,你在社会上就不能做人了,社会自然也不要你了。“亲权处分”好像在民国二十几年还有,以后废除掉了。有这一条法律,的确儿子不敢不孝,不孝,国家法律要治罪的;而且还没有办法请律师,都不能请的——亲权没有辩护的。这是真正值得我们去反省深思的。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

遇到荒年收成不好,‘穷民白昼抢粟于市’,‘粟’就是粮食,贫民到处去抢劫。

‘告之县,县不理’,到县政府告状,县政府怕群众暴乱,不敢阻拦。

‘穷民愈肆’,抢劫的风气愈来愈盛,县官也管不了。怎么办呢?

‘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他自己把这些抢劫的人抓来,私自用刑,把事情平定了。如果事情不平定?‘不然几乱矣’,几乎地方就发生动乱,就不能收拾。这是以恶心、恶行,对社会做了一桩好事。

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什么叫‘正’?什么叫‘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善心是‘正’,恶事是‘偏’。像前面所说的吕老先生,就是以善心做了一件恶事;这就是‘正中偏’。

‘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但是善恶的标准都要从对社会、对世道人心之影响而论断的。如果说他们来抢我家的粮食,县官也不管;我家里佣人多,我们组织起来反抗,把暴民制止,用刑罚加诸于他——这是私刑,这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他做了一桩什么善事呢?对社会安定帮助很大——使暴民不至于为害地方,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这是为了私心替大众做了一桩好的事情,这个是‘偏中正’。

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

这是古圣先贤的教训,后人尊称为经。这个教训是真理——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积善成名,积恶灭身”,绝对真实正确。

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比喻有一个器皿,我们要想在里面存满——存久就满了;如果不存,它不会满的。这就是要知道积善的重要,而不可积恶以自取灭亡!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这是佛门的公案。从前有一位女居士到佛寺里想布施,但没有钱。‘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只有两文钱(从前两文钱是很少很少),她拿去捐在佛寺里做功德。‘主席者亲为忏悔’,‘主席’就是佛寺的方丈,因她心诚,亲自给她忏悔,给她祝福。

‘及后入宫富贵’,没想到这个女子的命还不错,以后进入到宫廷里面,做了皇帝的妃子——这富贵了。

‘携数千金入寺舍之’,带了黄金千镒到寺院来做佛事。

‘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主持老和尚没有亲自给她回向,只叫他的徒弟给她拜忏消灾回向。

‘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老和尚很有道德;不像现在,我们看到许多不如法的事情。从前有道德的人不论施财多少,但看修福的人心是否真诚。如果是真心修福,再少的钱都要亲自给他主持;如果心地不是很虔诚,则用不着老和尚亲自去操心。这老和尚就告诉她,‘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从前你虽只施两文钱,但是你的心真诚,‘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日你得到富贵,施金虽多,而施心不切。这是她从前心真,真诚地在三宝里修福,这是舍一得万报,她真的得到了。老和尚亲自给她修忏悔。

现在她已经富贵了,但对于佛法上那种虔诚的心,被富贵荣华淹没了,退转了。‘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我派徒弟代表我替你忏悔就够了!其实老和尚这个举止就是唤醒她,真正是大慈大悲——机会教育,教她真正回头。这个人是个可救之人,不是不可救。

‘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从前施二文,她的福报是圆满的;现在布施千金,得到的福报是一半——不圆满。所以诸位同修要知道,我们修福,念念圆满,确实不在乎施钱多,不在乎做得多;心真切,尽心尽力就是念念圆满。

所以回向必讲三处——就是真心显露。我今天修行:第一、回向实际。实际是求明心见性,求恢复自己本来面目。第二、回向菩提。菩提是求觉而不迷,真实明了宇宙的真相。第三、回向众生。愿三宝加被,尽心尽力,协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不为自己。果然存这个心,用这个心,则念念功德圆满。如果有丝毫自私自利,求名闻利养,这里说得好听——得一半功德;其实,不但一点功德得不到,就像刚刚我跟诸位说的——造了一身罪业。所以看问题绝对不能只看表层,要有深远的眼光;你要看得细,看得远,看得大。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

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吕问曰。终变否。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

这是中国人尊敬的“八仙”。吕洞宾是其中一位,唐朝钟离权也是一位。吕洞宾当年跟钟离权学点铁成金术,钟离权告诉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有些贫困人,你“点铁成金”可以帮助他发财,帮助他富有,解决他的贫困。

‘吕问曰:终变否?’吕洞宾问:“此金以后会不会变为铁?”钟离权告诉他:‘五百年后,当复本质。’五百年后金才会变成铁。吕祖说:‘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虽然利益现在的人,但害了后人,这个事情做不得!我们看看现代的人,现前只要得到便宜,他怎会想到后来会害人?由此可知,世道人心是怎样的变化。

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

道教讲:“修神仙要积三千功德。”就是说要做三千桩好事,才有资格修道。‘授丹’就是传道给他。他的条件比佛法的条件宽得多了!佛法的条件比这个要严,佛法是清净心才能入道,才能成为一个法器;道家的条件是修三千善,他不是讲清净心,是讲善心,是真正的善心,才有资格传道给你。所以他的条件是善心、善人;佛法的条件是清净心——比善还要难修。

他这样的存心,三千功德圆满了。他不害一切众生,实在讲超越了三千善行,一念就圆满了。像了凡居士做的减租一事,他这一念,一万条善事就圆满了。这是在心地上修。

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

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心与力都没有尽,还留一部分,这个善是‘半善’。所以积功累德一定要尽心尽力。世间人不了解事实真相,对于圣教怀疑,就是烦恼里“贪、瞋、痴、慢、疑”的“疑”。你说的,我们听了也信;叫我们修善、布施,总是要留一点,总是不能全心全力的布施。想到若是全都布施了,明天生活怎么办?这是心里面有“疑”,不能果断,无有智慧。所修的善都是半善,都不是满分的善。所以往往修善得不到好的果报,也不能立刻得到果报。你要晓得原因在那里?

如果你真正肯修,对于圣教完全明了、信从,一点也不怀疑。(但是世间人讲你傻!你迷信!我们有时想想,也讲的似有道理,因而善心不敢发、善事不敢为,你的善心已为邪见所转了。)果然相信,果然肯做,果报是显著的,不只像《了凡四训》所说的,是真实不可思议!读了这本书,你决定要深信,你要有胆量承当。只要真心去做。舍一何只得万报?一点都不错。如果贪着“舍一得万报”才发心,那不是真心;虽然舍尽了,当然还是可以得到——得到的是“半”,不是“满”。

舍财决定得财富,舍法决定得智慧,无畏布施决定得健康长寿。因缘果报是真理——天经地义。真心去做,不求富贵、不求财富、也不求聪明智慧、也不求健康长寿——什么都不求,你得到的必定是样样都圆满。这多自在!有求的心还是能得到,得到的不圆满。为什么呢?因为你一无所求,你的心纯真,你行的善称性;性德流露,果报不可思议,其受用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华藏世界。诸佛净土,皆从性德流露出来;有一念希求,不称性了,你所得的功名富贵、健康长寿是修来的——修得的会失掉,是有限的、有范围、有大小、有长短的,是享受得尽的。

唯有性德,它跟真如本性一样——不生不灭、无有穷尽,这才叫真正自在。要不是一个大福大智的人,谁肯把自己的利益舍得干干净净?没有人愿意这样做的。所以真正的大福,唯有诸佛菩萨在修;二乘人都不能修,二乘人怕麻烦。譬如度众生,我好心去帮助他,他不接受,还要毁谤侮辱,算了!不度他!这就不行了,这就不圆满了;菩萨则不然,他知道众生的烦恼习气,种种忤逆,菩萨也不在意,还是很耐心很慈悲的去度他。所以菩萨用心跟阿罗汉、辟支佛不一样。阿罗汉、辟支佛还是用意识心;佛菩萨是用真心。你要求真正的富贵,其实富贵不是求来的,本性里本来具足。诸佛教人无非是开发自性真实富贵,就是明心见性。

所以佛弟子的修学目标,其中一个就是回向实际,开发自性。自性里什么都具足,我不向外求,只求开发自性。自性里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宝库,都是世出世间最富有的,可惜自己不晓得;唯有最聪明的、最富有的佛陀,教我们开发自性。因此佛的恩德就无比了,佛的恩德第一大!这些真实的道理、事实的真相,我们一定要知道。

用真心,确实‘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粟’是粮食,‘斗粟’是一斗粮食,可以造没有边际的福。因为它称性。

‘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以一文钱供养三宝,能消千劫之罪。《楞严经》上说得很好,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表面很像佛教,实际里面所作所为是妖魔鬼怪。我们今天要想种福、修德,到那里去种?万一这寺院是妖魔鬼怪,我们不但福没种上,可能还要作恶!诸位要晓得,佛法讲的是“心地法门”。如果你是真心来拜佛,这个佛就是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是自己真诚心的感应。我的心正,纵然是邪魔外道的庙我去拜,也正——也是佛菩萨,也是正神;我心不正,虽然是正法道场,我去拜,所感应的也是妖邪。

若说末法时期没有地方好修行,那就错了!真正道场是在心地。《维摩诘经》上讲“直心是道场”、“清净心是道场”、“慈悲心是道场”;道场在心里。我心有道,我到那里都是道场;我的心正,到什么地方都是正法;这才叫“境随心转”,外面境界都随我心转变。诸位同修果能明白这个道理,认真修学,大家都修,则社会有福,国家有福了。

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未忘’,就是没有把这些妄想杂念除掉;纵然是‘黄金万镒’拿来布施,所得的福都不是圆满的。这是讲“半满”。

何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筯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筯者反重。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福善有大有小。古人有个故事,从前‘卫仲达为馆职’,‘馆职’——一种是教书的先生,一种是服务于政府机关,如翰林院类者。‘被摄至冥司’,有一天他被小鬼抓去见阎罗王,阎罗王就审判他,叫判官把他的档案拿出来。

每一个人一生都有善、有恶,就有善、恶两本记录;在阎罗王、鬼王那里都有档案,故了凡先生教我们要发“敬畏之心”。档案拿来之后,看到记录恶的不只一本,搬了一大堆出来,都是他造恶的记录。作善的记录‘如筯’。他一生做的善就只有一卷;所造的恶有几十本之多。把他造的恶和善秤一秤,看那个重?结果所造的恶还不重;恶是很多,可能是没有大恶。就好像记过一样,小过记了很多,没什么大过失;所以一个大善就抵‘盈庭’之小恶。这一秤,阎罗王也欢喜了,这个人毕竟还是一个善人。

所以仲达就问了,他说:“我年未四十,这一生怎么会造这么多的恶业过失?”阎罗王就告诉他,‘一念不正’就是恶,不是说做了恶事,那才叫恶。一个念头恶,鬼神就给你记一笔。虽然这一生作的恶不多,但恶念很多;还好他有造一大善业。

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常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这一卷善的内容是‘朝廷常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帝王想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他看这是没有必要的,就建议皇帝不要做劳民伤财的事。皇帝没有理会他,还是照做。这一卷就是他上疏的文稿。

‘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我虽然建议,没有用处,于事无补,朝廷还是照做了。‘曰’,鬼王说:‘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可见善恶是在念头。你当时这一念不是为自己,是真正爱护老百姓,你发的这一念在万民,多少老百姓得利益!何况兴这么大的工程,是用老百姓所纳的税,能够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对老百姓都有利。所以这一念,你想想看,影响力有多大!虽然没做,他的心是真实的,是圆满的。

所以‘向使德从,善力更大矣’,如果朝廷照你的建议去做,那你的善就更大了!虽然没做,你的善还是很大。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大、小’差别是在这里,就看发心是不是真实;是为天下国家,还是为自己家庭。我们明白道理之后,念经、念佛回向,常常为某一个人回向修福,希望三宝加持,让他能得利益——这是小善,利益很小。他是不是真正能得到?还不一定。如果遇到这样情形,家亲眷属有困难,或者有病痛,我们念经、念佛回向十方法界;希望一切众生没有病痛、没有苦难,都能得到平安利益,你家里的人就得真实利益。为什么?你心太大了!读《地藏经》光目女、婆罗门女为母发愿事便知。

世人常说:“我修的功德都给别人,我自己得不到,修这个做什么?”这是心量太小。在佛菩萨面前祷告,祷告了半天都不灵,原因就是心量太小了!完全是自私自利,不晓得把自己修行的功德,扩大到十方法界。功德的回向众生,犹如传灯一样;以我的灯火,点燃别人的灯火,如是光光互照,光明增盛,实无损于自己,而有大利于自己。故佛教人必应将自己修证功德回向法界众生、菩提、实际,才能显证圆满佛性。

我们中国文化的命脉,大根大本是“祠堂”、“文言文”。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来都不衰,不被灭亡,伦常才是根本。文言文不能断,文言文断了之后,中国人将来会有很大的苦难,真正是陷于永劫不复;还有“大乘佛法”。这三样能保住,不但国家民族有前途,世界也有大光明。

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

首先引古圣先贤的教训告诉我们。我们的烦恼习气很重,哪一种最重就先把它断除;最难断的能断,小的毛病就不难克服了。断恶修善要知道下手处。孔夫子论‘仁’——就是仁爱,说到‘先难’,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

‘必’,是必定。这是一个很好的榜样——难行能行、难舍能舍。‘修’,原来是干肉;‘束’,是一束,一把没有几条。这是古代做学生每逢过年过节送给老师的一点微薄礼物。礼不能缺,以后凡是学生对老师的供养通称‘束修’,不一定都是干肉。古代教书的所在都称“私塾”,学生的人数不定,有二、三十个人就相当多了,少的只有十几个人,所以老师得到的供养相当微薄。两年的积蓄,他能拿出来,‘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江西舒老先生做到了。

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

一个是舍两年的待遇,一个是能舍十年的积蓄——都是赎官银。这就是欠了公款,或者是判了刑罚坐牢,拿这个钱去赎,救济陷于苦难的一家人。

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

因为人在世间,必须依赖财物生活,所以舍财是一桩很难的事情;尤其是把全部的财物都舍尽了,这很不容易!这就是向‘先难’处去做,就是克己。

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

‘镇江’,过去是江苏省会。靳老先生年老无子;在过去有置妾的习俗,再娶一个,来传宗接代,这是人伦之大事。邻居家里有一个女孩子年龄很小,送来给他做妾。因为年龄相差太悬殊了,他不忍心,再送她回家。虽然没有儿子,他也觉得无所谓,总不能耽误人家一生的幸福。这也是‘难忍处能忍’。

故天降之福亦厚。

有这样的善行,必然有善报,一定是有善果的。

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这就是‘难、易’。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要把握修善积德的机会;机会失掉了,以后想做也没有缘分去做了。财富不能常保;人的运五年一转,一生当中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坏的五年。好运如果是在晚年,才是真正的好运;如果五年最坏的运在晚年,此时体力衰退,困苦艰难就很可怕了。所以少壮时有福最好能舍,奉献给社会大众共同享受,舍了以后命里还有。明白这个道理,年轻体力还够,福报来时我不去享受,就把享受福报延后了;不好的我先受了,好的留到后面,后福就好了。所以一定要知道修晚年的福报。

我们学佛的人,更应该要晓得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临终时的福报。临终时什么福报呢?不生病,自己晓得什么时候走,坐着走、站着走,知道到那里去,这才是福报。世间人对此大事往往疏忽了,学佛的人应当时时刻刻提醒,有福让大家享,福报就殊胜了。那

‘有势’,就是有地位、有权势。有权——积德很容易,帮助别人往往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有权势的时候,不可以拿着权势去欺压别人,应当以权势多做善事,多积阴德。‘易’而不肯做是自暴自弃;贫贱修福就‘难’,没有财、没有力量,难!难而能做,那是非常之可贵。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什么是善       善的辨别)(五明学佛网:什么是善       善的辨别)  

 蔡礼旭老师:什么是善?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你真的知道吗?看佛教是怎样定义善恶行 

 什么是善恶自造苦乐自招? 

 什么是善?为什么要行善? 

 净土法门法师:没有善根就没有福德,什么是善根?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位高​僧用一句话解释清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位高僧用一句话解​释清 

 什么是善恶?佛教是如何定义善恶的? 

 净土法门法师:什么是善根? 

 什么是善根?怎样才能种善根? 

 仁清法师:什么是善法? 

 什么是善恶自造苦乐自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