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没有法喜的原因是没有依教奉行


   日期:2014/6/24 17: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真正老实听话,三年、五年整个身心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师长的教诲你一句听了,你一句肯放下,自己就在不同的世界里面。师长常说要把自私自利,要把名闻利养,要把五欲六尘、贪瞋痴慢放下。真的把自私自利放下,整个人生的感觉就不一样。所以学佛假如没有受用,那是我们还没有到依教奉行的态度上。有一个太太听完课之后,她觉得人要懂得礼让,懂得关怀他人,所以她就想著我坐公车一定要让座,守礼让座,让这些老人家、老弱妇孺。她每一次坐公车都会晕车,学了之后那一天坐公车,一坐上车就开始在那里想,待会老人家上来我一定要让他坐。她自己也已经差不多四十岁左右。结果那一天怎么上来都没老人,她就在那里等,怎么还没有老人来给我让座?就这样一路上没有得让,后来她到站下车,走著走著走了几步突然回想说,我今天怎么没晕车?以前每次坐都晕车,今天没晕。她突然明白了,以前为什么会晕车,我会晕、我会晕。这次为什么没晕?让座、让座,都想别人,没想自己,所以晕车好了,没晕了。所以苦从哪里来?苦从自私自利来的。

  没有法喜,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依教奉行,依教奉行铁定有感受。当然这个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时候用讲的也讲不清楚,必须自己去做。我记得师长老人家有一次开示,「五十年学佛心得」,在香港讲的。这个片子诸位同修有没有听过?五十年修学体会,好像是在春节过年那时候给大家讲的。师长一开始就说道:几十年前刚到香港,高楼大厦还没这么多,现在真是变化太大!以前的最高楼现在都已经排不上名次了,高楼林立,那时候的老同修现在剩没有多少人。所以人生无常要提高警觉,时时要放下怨恨、悔恨,才能轻松自在,随时都可以往生,要有这种心境。我们念佛人都说我们往生有没有消息?这个消息要问谁?对,心里还有怨,那没消息,心里还有贪、还有计较,那一定没消息。心里不贪、不瞋、不痴、不慢、不疑,就会有消息。

  师长在这一段给我们的开示当中说到,「当人不为自己,当人什么都不要了,他什么都得到了」。师父讲到这里就开始哈哈笑,笑得非常的喜悦,很有法喜。笑完之后就对著大家说,你们不懂!这真的是冷暖自知。师长在今年修学佛法已经五十六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师长把为佛法、为众生给我们表演得非常的透彻,统统没有为自己,天也没诛,地也没灭,反而是一切的人感恩戴德。所以当师长讲到我们不懂,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依教奉行,有没有真正把自私自利放下。真正放下了,我为人人是因,感得的果是什么?人人为我。

  诸位朋友,我们现在的果有没有人人为我?对,这个叫勘验。这每句经教我们要不要勘验?要,不勘验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境界,不勘验很容易变成消遣佛法,这样的心态是需要调整的。我们的果有没有人人为我?在庐江汤池我们第一届的种子教师,那时候三百多个人当中挑了差不多三十位,他们也是放下了他们的工作,有的在大学教书的,有的当校长当了十多年的,还有的是在公家机关当主管,还有开店的,就是很多行业别都有。他们也都舍下自己的工作,投入了弘扬中国文化的行列,有舍有得,大舍就大得,不为自己了。当到了庐江文化中心的时候,穿的裤子、戴的手套、吃的大米来自於神州大地各个地方都有。大米从东北来的,很可能戴的手套从深圳来的,你看人人为我,为什么?因为这颗心发出来遍虚空法界,众生都能感知得到。

  甚至於都把当季最好的粮食送到中心给这些老师吃,自己不愿意吃这么好的,自己还吃的不是当季收的这些米、这些食物。甚至上海还有教授们,还有一些公务员退休,师长说一个月一百块人民币就可以过活了,他们真干,每个月只花一百块钱。(我刚刚讲错了,每个月一百块,花一百块钱。)他们就到菜市场买卖剩的菜,那就很便宜卖给他。买到最后卖菜的老板说:送给你们,不用拿钱了,本来那个都是要丢掉的。后来他们真的是一个月只花一百块钱,把剩的这些钱去护持我们,护持正法。你看当我们是真发心去利益大众的时候,大众对我们是比他自己还要好。真的是就像师长讲的,当一个人都不为自己了,他什么都得到了。所以这一些达到的人生境界,我们都要效法,师长做得到,我们也能做得到。

  我们常常在跟很多同修交流的时候,大家都会讲师父做得到,不过我们不大可能,我们很难。那是师父,不是我们。请问这一个念是觉悟还是妄念?这样的念头多不多?这一念有没有跟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相应?当场就不信佛,师父行,我们不行,佛陀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已经佛化云烟了。当我们在听师长教诲,在看佛经当中,我们又顺著自己的意思在做注解,那是入了佛门分别执著更多,那会愈学愈执著。

  我们要感受得到师长的一片用心,都是为了成就我们这些学生,后学。哪有哪个老师听到他的学生说:我们这一辈子一定不可能超过老师的,一定比不上老师。这个老师哈哈三笑,说:哈哈,你看我的学生都不如我。有没有这样的老师?当老师听到他所有的学生都说他不可能超过他,他不可能比得上他,这个老师会觉得怎么样?会很失望。因为老师一定是把几十年最精髓的经验全盘托出给学生,一定是念念想著我走的弯路学生别再走了。当学生感受到老师这分至诚至爱的时候,就用至诚恭敬的心把它领受过来,这分心就能青出於蓝胜於蓝。

  我们常听师长讲到他修学几十年,后来在讲《华严经》,突然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修什么法门?善财童子修什么法门?诸位朋友,我们听到这一段的时候有没有什么感悟?你看师长几十年修学的心得,悟到了「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老实念佛是「行超普贤登彼岸,是故博闻诸智士,应信我教如实言」。你看我们念到这里的时候怎么样?精神都来了有没有?「如是妙法幸听闻,应常念佛而生喜」,所以我们笑不出来,这都是念的时候做功课而已,随口带过。这些话假如入了心,明白了,那太知足了。「如贫得宝,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辄得」。所以「应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广度生死流,佛说此人真善友」。我们这一句受持广度生死流,什么时候干?往生再说。你看这个又是我们刚刚提到的学佛愈学愈执著就在这里。在领会每一句经句又加了自己的执著点、分别心,往生再做那不是分别、不是执著吗?师父有没有教我们这些执著?没有,师父都说当下要把《无量寿经》变成我们的什么?生活,当下即是。

  有一位老师学佛学得很精进,很认真。刚好有一次跟师长在交流,这位老师就把他的心得体会跟师父讲,讲完之后这位老师加了一句话总结,他觉得体会的不错,他说:佛法不离生活。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你看不错,这个见地不错,佛法不离生活。结果师父停了三、五秒钟,接了一句话:佛法就是生活。不离生活是硬拉上来,那个还有什么?还有分别执著在里面,不离生活就是好像有点拉近了,还觉得自己干得不错,比别人好一点了。佛法就是生活,那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当下即是。一切时一切处,心不离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而不是心硬要拉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就是这样的心境。

  行不离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我们听了普贤十愿,广修供养,礼敬诸佛,当下听完了,我们的念头里面:好吧,我试试看。你看,我们在听这个理的时候为什么会说试试看?我们当下的心有没有把自己的执著放下?有没有相信自己本来是佛?这个心境、心态都值得我们自己好好勘验观照才是。很多人说人如何能笑得灿烂?其实不难,知足就能笑得灿烂,觉得这一辈子无憾,遇到这个法门,遇到师长的教诲,我们已经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你们也要把幸福的心境,大家要把幸福的心境表现在脸上。所以学佛的人让人家看到觉得好像还欠他会钱,这不行,不能通过。

  其实佛菩萨很慈悲都是在提醒我们,我们入了佛门,一看到天王殿就是弥勒菩萨法相庄严在我们的面前,也是提醒我们入佛门首先要怎么样?要笑口常开,假如笑不出来有没有入佛门?对。所以笑口常开才能作普贤菩萨,不然我们「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就没做到。当然大家听完课之后不要出去见人就笑,不然人家待会误会说这里这一群人好像是不是有点问题?就是说面上无瞋,不是叫你见人就傻笑。面上无瞋,一片祥和之气去待人,面上无瞋供养具,就是在行普贤十愿。面上无瞋供养具,口里无瞋吐妙香。口里无瞋讲的都是正知正见,都是给人信心,给人欢喜,那也都是广修供养、都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什么时候作普贤菩萨?当下我们这一分和气,我们这种柔软的言语就是在利行普贤菩萨。

  真正生活完全跟普贤十愿相应了,我们现在人在哪?有一句话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当下都是普贤菩萨的心境,频道就接上去了。还会担心能不能往生的这些问题,就是还没有把频道接好,所以临时要接那个频道怕按不到,按半天按不到有没有?假如每天都是这个频道,根本心都不会慌张。所以要确确实实佛法就是我们的生活,一定要把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实践在我们生活的当下。这个六和敬在家庭,以至於在我们的公司团体都应该要去实践到。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二十五集)  2007/2/6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  档名:52-184-0025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修行)(五明学佛网:学佛       修行)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学佛的利益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其它法师:修行者的消息(恒实、恒朝法师)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二、布施圆满愿 ( 

 大寂尼师: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门愿 (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学佛一得》序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初基学佛心要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解脱道 

 大寂尼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深入修行意义 在家居士 

 大寂尼师:礼佛忏悔的修行意义 礼忏问答 

 大寂尼师: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 (礼佛、忏悔「经忏、拜忏的 

 大寂尼师:菩萨修行次第上册 自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