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华法师:《六祖惠能说》之烦恼即菩提


   日期:2014/6/28 21: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妙华法师:《六祖惠能说》之烦恼即菩提

烦恼即菩提(图片来源:资料图)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发心的菩萨:

我们各位有缘在栖云古寺共同修学《六祖坛经》,按照六祖的话说,是过去世与诸佛菩萨共学共修结下的善缘,所以今生今世令其得以增长。

上午我们讲到印宗法师以七十多岁的高龄礼贤下士,为六祖惠能剃除须发,穿上僧袍,并且执以弟子之礼,这是非常令人感动的。六祖惠能一生当中虽然曾三次受到武则天的召请,但他一直深居在山里,并没有到皇室去,没有去当国师。在的他一生当中,有两位人物把他托举而出,现在我们在文字当中看到的,就是印宗法师。惠能作为一个行者,蓄着长发,穿着在家人的衣服,继承了五祖弘忍的衣钵后,一路南来,制口悬丝,受尽了磨难。他是被谁发现的呢?就是被印宗法师发现的。以我们人世间来说,一个人是人才,如果被人提拔重用,那就是知遇之恩。有很多人很有道德、很有文章、很有学问,但一生当中不被人重用。那就是有良马,没有伯乐。六祖惠能有这么高深的见地,能够被印宗法师发现,可以说是佛教的大幸。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六祖惠能继承了衣钵之后,流落在山林当中,没有被印宗法师发现,在佛门当中没有他的一席之地,那我们今天还能不能够听到《六祖坛经》呢?我们还能不能够把佛法的法脉续下去呢?那就不能了。所以说,印宗法师此举功在千秋。反过来讲,通过他用这样高的礼遇来对待六祖惠能,同时也反映出他的道德文章卓绝,这个人也是一个不是一般的人物,是非常的人物。而且,印宗法师这个举动不是盲目的,不是因为你接了五祖的衣钵,我就把你奉为座上宾,我就高看你一眼,不是。而是经过了盘道,两个人彼此之间有很多的问答。我们后来这些学人,通过印宗法师和六祖惠能的问答,也可以启发心性,使我们明了、通达佛法。

他们在盘道中其中佛法是不二法。为什么是不二法呢?我们现在有上佛学院的学生,还有很多进入佛门的人,他就是迷在这里,并不明了。他不明白。不明白产生的病症是什么呢?是法执。他把佛法执著为真实不虚,岂不知道佛在讲经说法的时候,有若干种对法。因为众生有生死,在生死当中妄造轮回之苦,造诸恶业,所以说释迦牟尼佛讲涅槃法。涅槃法的内容是常乐我净,其目的是让众生要借假修真,不要妄造恶业,不要再到六道中轮回。大家又知道,我们在世间做人,叫世间法。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出世间法,出世间法的内容无外乎就是发出离心、菩提心。出离心,是出离人间的种种苦难;菩提心,是不但要自己解脱,还要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相对的;空和有是相对的;烦恼和解脱是相对的;众生和佛是相对的;佛和魔是相对的;有若干种相对。这些在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看来是相对的东西,对悟了大道的人来说,是一个,不是两个。

我们大家都会常常讲一句话:烦恼即菩提。先从第一层含义来讲,对于一般的众生来讲,烦恼就是烦恼。烦恼有相貌,我们有很多的人现苦恼相,那就是烦恼相。烦恼有什么不好呢?它不但折磨我们的心性,而且让我们起心动念造恶业。那为什么说烦恼即菩提呢?第二层含义:失败是成功之母,一个人在人间遭受了种种磨难以后,有了经验,变得聪明起来了,这就是智慧。吃一堑,长一智。交了学费,学费就没有白交的,交了学费就学会了。所以说我们活到老,学到老,这是第二层含义。但这不是究竟法。第三层含义:为什么烦恼即菩提呢?原来,手心手背都是肉。烦恼和菩提表面上来看是两样,但是它的体性都是空性,如如不动。

那么,怎么来证明烦恼即菩提呢?你们大家要回答我。烦恼的时候是什么在烦恼呀?是我们的心在烦恼。那么智慧的时候是什么在智慧呢?是我们的心在智慧。我请问各位:你难道在烦恼的时候是一个心,智慧的时候是一个心吗?不是,我们的心体是一个。为什么会烦恼呢?那是因为愚昧无知,因为无明,所以我们烦恼。诸佛菩萨现烦恼相是度众生,而众生烦恼却妄造恶业。在大乘佛教经典当中,常常用波和浪的关系来比喻烦恼和菩提的关系。菩提就像大海的水,烦恼就像大海里头的浪花。纵观一四天下,四大海当中波浪滔天,离开波浪还有海水吗?离开波浪就没有海水了。所谓全波是水,全水是波,波和浪永远不分家。这个道理如果按照大乘佛教的妙意,谈到最深的地方,大家要用心去悟,语言是没法表达的。即忘即真。或者我可以表扬大家说:你们大家太有智慧了。你们为什么有智慧呢?因为你们有这么大的烦恼,所以说明你们大家是有智慧。不过还要补充一句——用错了地方。如果用你们是非的心、烦恼的心去纵说竖说,去行善事,普渡天下,那你比谁都好。问题是我们大家现烦恼相,用那个烦恼的心去造了很多的恶业。造了恶业谁替你背呢?纵是父母狭路相逢,也不代受。这是《地藏经》里头说的。你们每一个人现烦恼相,造了恶业,那就算是父子两个在地狱里头相见,他也不会替你认帐,你得自己去消灾灭难,你得自己背着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妙华法师       六祖惠能说)(五明学佛网:妙华法师       六祖惠能说)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八章 《维摩经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七章 流通分(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六章 法供养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五章 阿閦佛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四章 菩萨行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三章 香积佛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二章 入不二法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一章 佛道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十章 观众生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九章 不思议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八章 文殊问疾品 

 妙华法师: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七章 四大菩萨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