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杰法师:佛教孝亲观和世俗孝亲法的区别


   日期:2014/7/2 16: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社会对佛教有一种误会。这大概是唐朝韩愈引起的,因为他写了一篇《原道》的文章,攻击佛教说:“臣焉而不君其君,子焉而不父其父。”他认为,出家人就是无父无君,大逆不道的罪人,恨不得要“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因此后来那些一知半解的偏见文人,也就以为和尚是大不孝的罪人,并以韩愈的话语来毁谤佛教,实深哀痛!

虽然社会上也不断上演佛教故事“目连救母”等有关佛教报恩孝亲的片子,可是一些人仍然沿袭韩愈的话来讥笑佛教。我也曾有遇见过那些人和我讨论这个问题:“和尚出家,既不孝养父母,又不报效国家,不但对社会无贡献,简直无父无君,难怪韩愈要主张‘人其人,火其书’。”

社会既有这种错误的认识,所以今天不能不把这问题加以分析和说明,看看佛教是否如他们所说。

世俗的孝亲法

未谈佛教以前,我们先来看看一般世俗人,他们是怎样孝养父母的。我们中国儒书上记载,历史上最大的孝子,莫过虞舜。孔子在《中庸》、《论语》等书上,也一再提到 “舜其大孝也与”。我想大舜任其怎样孝道,也没有能够令父母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这是我可以断言的。再说一句,即使《二十四孝》上的孝子,也还没有一个是能够令其父母跳出三界、永脱轮回、常享安乐的大孝行者!

父母对儿子的希望是“积谷防饥,养儿防老”。儿女对父母所尽的孝养是“晨昏定省,福禄侍养”。做父母的对子孙最大的希望是子孙能够做官发财、荣宗耀祖、光前裕后,扬名声,显父母。这就是世俗人最了不起的孝亲报恩了。

以佛教的眼光看来,上面这些荣宗耀祖、显亲扬名,还是微不足道的,因为这些对父母未必有什么福乐。纵然眼前有一点快乐,可是那种快乐,种下的是受苦的因。因为快乐享受,奢华,浪费,就是造罪作业;造了恶业,将来就要受苦果,这是不变的定理。

世俗人反对佛教最大的理由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点我也顺便说一说。有了儿女固然是好,可是我们也要知道,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无非是前世的冤家债主,缘遇会合。例如明朝的方孝儒,他父亲因为有了官位,迁移祖坟,掘出了八百多条红蛇。蛇王事先曾经托梦,请求他放过它们家族八百多条生命,不要杀害它们。可是方孝儒的父亲不信这一套,竟然把八百多条红蛇活活烧死。后来蛇王托生方孝儒,成为一代名臣,可谓耀祖荣宗了。谁知燕王之叛,孝儒不肯投降,十族尽遭诛戮,刚刚也是杀死了八百多口家亲眷属。这说明冤家债主而成父子。如果再遇见逆子贪官,犯了国法,不但家破人亡,而且遗臭万年。不肖子孙把三代之财败光,不善而终,断嗣绝后,那又怎么办呢?所以说,以无后为不孝,是很不合理的。 

佛教的孝亲观

佛教里报恩孝亲的经典和事实,真是不胜枚举。在佛说的经典中,有关报恩的有《大报恩经》七卷,专门记录佛陀在往昔因地中报恩孝亲的故事;又有一本《父母恩重难报经》,上面详细描述了做母亲十月怀胎、三年哺乳、推干就湿、咽苦吐甘的苦处,以及做儿女的应如何去报答父母养育深恩。

过去古德还著了一本《释门真孝录》,完全依据佛法指示孝养双亲,那才是真正的大孝。世俗之孝,不过稍尽人子之心,四时八节,买一点酒肉之类,养其口体罢了。死后用五鼎三牲,祭之以礼,就是罕见的孝子了。例如世俗人为父母做寿,就要大开屠场(杀生),贺客盈门,座上客满,肉肥酒暖,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孝亲之道,果能如此,邻里就会说某人很有孝心。但如果以佛法智慧的看法,那不是孝亲,而是在为父母造孽,本来父母所担的罪担子,只有五十斤重,你惟恐还不能下地狱,就再替他加上一百斤,压得父母透不过气来,死后有还不完的命债。这样的孝子,真是可怜愍者!

佛教报恩孝亲的目标很积极远大,就是要使父母能够解脱轮回,离苦得乐,把父母从罪恶深渊里救出来,脱离生死苦海,这才是大孝!

莲池大师说:“父母恩重,过于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换句话说,没有把父母超生极乐,脱离轮回,子道就还没有成就,不能算是孝子!舍俗出家,表面上看起来是背井离乡,割爱辞亲,实际上,行的是一种大孝道,所以佛说:“一子出家,九族生天。”不但报答今世父母的恩德,而且报答生生世世的亲恩,使九族之亲皆得离苦,这是多么大的孝道啊!

佛经中有关孝道的格言

佛教虽然赞成出家修行,但并不反对孝道,而且非常注重家庭观念与对父母的孝养。佛经中关于孝养父母有不少至理名言。如:

《心地观经》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又云:“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又云:“当知父母恩最深,诸佛圣贤咸报德,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三世受报亦无穷。”

《阿含经》云:“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

《四十二章经》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孝亲最神也。”

《睒子经》云:“佛言:使我疾成无上真正道者,皆由孝德也。”

不过,佛教的孝养、报恩观念不是狭隘的,不局限于世俗的范围,而是无比的宽广,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如:

《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不思议光经》云:“饮食及宝,未足报父母之恩,唯导父母向于正法,便为报二亲也。”

《阿含经》亦云:“若能引导父母信佛法,令之舍弃误道而返回正道,舍贪欲喜布施,始能报答其大恩。或宁可说报答他们更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孝亲观       世俗)(五明学佛网:孝亲观       世俗)  

 王雷泉教授:神圣化与世俗化(王雷泉) 

 王雷泉教授:神圣化与世俗化——以《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 

 关于佛教世俗化倾向的思考 

 陈红兵教授:佛教讨论俗谛的目的是为顺应世俗 

 体方法师:莫以世俗眼观圣者 

 李向平教授:佛教社会化还是世俗化 是谁捆绑了寺庙 

 严耀中教授:试说世俗文献中的佛教内容 

 严耀中教授:中国佛教世俗化的一个标识――关于唐宋文献中“ 

 韩焕忠博士:《孝经》与《孝论》——试论佛教对中土孝亲观念 

 黄国达居士: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 

 周齐教授:怎样调试佛教与经济世俗性的平衡? 

 雪漠:把世俗行为转化为宗教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