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谁的财富能过三代


   日期:2014/7/2 16: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65年前,一部“新书”——《保富法》惊现上海滩头,经《申报》转载后,反响更为强烈,激荡时人之心。数日之间,便收到助学献金四十七万银元之巨,柳亚子等各界名流纷纷响应,一时传为佳话。65年后的今天,这部在民间影响甚巨,以至纷相印赠,仍最广为流传在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商人圈的财富福音书,经由中国城市出版社的精心整理和制作,终于以全新的面目登场,完成了超过半个世纪多的“保富传奇”。

如果说这本书比较传奇,那么,写作此书的著者更是带有耐人寻味的色彩。他就是旧上海首任总商会会长、曾国藩外孙——聂云台居士。生于官宦世家,外祖父更是清末中兴重臣的曾国藩。但他却秉遵外祖父曾国藩“宁可讨饭也不为官”的遗训,放弃唾手可得的仕途,把位极人臣的先人所遗传的智慧智能运用于经商上,在商海中沉浮砺练,开办银行,经营航运,开发矿产,从事纺织。他所经营的机械制造、电力、商业、金融等一系列企业,均因取得成就而名声大噪。他创办的上海大华纱厂,年利润七十万。他成为上海纱坊业年轻有为的实业家,后被推选为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董事长和上海总商会会长。

聂云台特殊的身份以及和中兴时期多家显赫家族的来往,又亲眼所见这些煊赫一时的家族先后一一没落,看到一夜暴富而后家道中落的例子数不胜数,让他有着非同一般人的对豪门的观察和思索。在《保富法》这本书中,聂云台居士以佛教的因果规律,结合他一生所见所闻,特别是清朝同治中兴以来数十个名门望族兴衰沉浮的事例,融合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地阐明了应当怎样获得并保有财富的道理,这对于今人仍具有十分现实的启迪作用。

人人都希望获得财富,长久地保有财富,最大限度地利用财富。然而,怎样才能做到这点,这个道理并不是人人都明白的。聂云台居士总结自己见闻的诸多家族败于挥霍奢侈之事,结合历史经验教训,向世人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传下万贯家财企图荫泽后代的官员、商贾,偏偏是“有心栽花花不开”,其子孙能读书、务正业者,凤毛麟角;相反,不为子女留什么钱财,一贯以俭朴作家训者,却“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们的后代多很优秀。结论是:“读书行善者有出息,骄奢YIN逸者均衰败”。

富者,财富也。从其本质上讲,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分。《保富法》中所探究的显赫家族的兴盛之道,鲜明地道出了长久受用且能真正荫庇子孙的是精神财富。《大学》有“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一说,而聪明的发财者,是以财养善,以钱护道,以金济贫,由助人之中发现自性的爱心与快乐。这种人能够以有形之钱,换取无形的功德,这才是真正的永保财富之道的“保富法”。

书虽名为“保富”,实则叫人散财为善。劝告世人应懂得散财布施,修福修善。惟有培福开源,懂得惜福,爱惜福报,宽大心量,才是保福保富的最好途径。

佛学高士印光大师、净土法门法师、柳亚子等撰文力荐,叹其为劝诫人心的绝妙好文。印光大师曾有感言:“参透因果,将其中玄机写出来推至最重要的位置,公众读后纷纷效法行为,也多了一些人可能成为圣贤,这实在是救世至好的文章。”如今京津一些报纸又推荐此书,表明它仍有现实意义。                              (文/伍士)

代序一  与聂云台居士书

读到贵家家书,不胜钦佩。文正公的处世心得,阁下谨记并付诸人生,因此能脱离富贵习气,保持本性天真,不随波逐流。给某君写信,信中所言,实在是激励人心、走出颓废的妙法,但如果某君无此志向,信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然而若流传,使公众读之,肯定有人愿意听取效法的。参透因果,将其中玄机写出来推至最重要的位置,公众读后纷纷效法行为,也多了一些人可能成为圣贤,这实在是救世至好的文章。因此知道因果之道理,意义深远,那些认为它只是一时的权宜小义,皆是道听途说之流肤浅的认识罢了。

我常说:因果道理,既教育世人为圣为贤,也掌握着平治天下,普度众生的大权。当今之世,如果不提倡因果,即使佛、菩萨、圣贤都出现于世,也未能有好结果。我还认为:教育子女,是治理国家平天下的首要之事,尤其是教育女子。治国平天下的大权,一大半掌握在天下女子手上。之所以世上少贤人,是因为世上少贤女子。有贤女,则有贤妻良母。有贤妻良母,那么他们的丈夫子女不贤者,这样的情况就会减少。学校提倡男女平等同权,定是不知实际的世情。须知男子有男子的权力,女子有女子的权力。相夫教子,乃女子的天职,这个权力极大。

这就是我的愚见,不知阁下是否赞同。如果不是那么悖谬,敢请加以发挥宣扬,这对挽回世道说不定也是一次帮助。   (印光大师)

代序二  财富果报

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想发财。学佛,你要求人天福报一样的可以得到,这必须按因果规律来办事,种布施的因可以得到财富的果报,这种例子很多的。

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解放前上海商会会长,这个人学贯中西,他中年接触佛法,就很认真地学佛,使他的思想、认识得到很大提高。后来他写了《保富法》,就是用佛学观点来说明怎样才能得到财富,怎样才能保住财富。他谈的完全是以他个人一生接触,亲眼看见的。他接触了两类人物,一类是与曾国藩同时代的一批做大官的人。如李鸿章、左宗棠一类的人,他对这些家庭都很熟悉,他观察了这些家庭的兴衰成败。有些家庭第一世做大官、发大财,第二世家破人亡;有些家庭子孙很好,能够继承家业,若干代下去都还出人才,保有财富,保有社会地位。

他就是抒发这种观点来看: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如果你要希望子孙代代都有钱吗?那需要懂得种布施的因,布施是培福,布施是开源。又要懂得惜福,爱惜福报,不浪费,不奢侈,那么自然家道昌盛,就能够传若干代。譬如曾国藩第五代的孙儿,曾昭伦教授,品学俱优。五十年代初,曾任国家高教部副部长。左宗棠家也是,有个是科学院的院士嘛。但是有些早就家败人亡了,第二代就家败人亡了。

《保富法》记载当时由于曾国藩的关系,湖南人去到其它省去担任第一、二把手的人不少,那些人都是找大钱的,但是第二代就家败人亡了。这说明了不管你再会搞,你逃不了因果规律。因果不要说凡夫逃不脱,佛菩萨都逃不脱。                      (昌臻法师)

代序三  一个保富法的实行者

自从《申报》刊载聂云台先生的《保富法》以来,一时家传户诵,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不过目前还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富翁能身体力行,因为说说容易,临到了实行的时候,就不免有困难。所谓知之非艰,行之维艰。这个我们不必去谈它,日后自会见分晓的。我现在要介绍给诸位读者的,是远在明朝的一位保富法实行者。他的行为,很值得研究。

在张大复的《梅花草堂集》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西蜀某宦官按察,生五子,各立中下产,仅给余粥,已身服御,亦绝不使有余。既老寿,乃出生平所积奉羡,可万金,愿佐公帑之不给,吏告帑金不缩,亦无公事须助。宦乃请令穴废院而窖之,题石版云:‘还诸造物。’既百年,窖如故。万历辛酉,奢酋扇乱,劫掠公私物殆尽成府士民所得食,岌岌不守,有知其事者,白之官,用免残破。此老高义,直贯无千古无论,即其时宦兹土者,与兹土士民,皆廉吏廉夫矣。”

读者或许要笑这位先生太傻,何必把金钱窖藏起来。我的意思,那时或许没有什么慈善机关的组织,他本要捐给公家,公家又不接受。到这个时候,换了别人,或许要改变初衷,仍旧把财产分给子女,旁人也不能说他出尔反尔。因为那笔钱实在无处可放。可是这位先生,见了这笔款子,就好像毒蛇猛兽,无论如何不容许它留在子女的手里。宁可请令穴废院而窖之,不可贻子孙以百世之祸。我们看了,真不能不佩服他的卓见,实在非普通一般有钱人所及得到。他对保富法的原理,明白透彻到万分,不是单单知道一点皮毛,所以一旦打定了主意,便决不改变。

我们读《保富法》,也应当仔细体念它所讲的真理。看了一次,不十分明白,不妨多看几遍直到彻底明了为止。那么临到实行的时候,决不会有什么踌躇了。人为财死,不如多做公益事业,利己利人,才是扬名后世的大道。                                 ( 柳亚子)

代序四 保福培祉

云台先生所著之《保富法》,字字皆从肺腑中流出。日前,黄君警顽,将此稿采登《申报》。而阅者在数日间,捐入“申报读者助学金”,有四十七万五千余元之钜款,可见此书劝化之力大矣。

昔太仓陆毅氏有言:“造物忌才,尤忌财;两者兼而备之,而又非其定分之所固有,则立致奇祸。予尝目击之,而识其理之必然也。一巨公者,登第数年,遽开府,入为卿贰,才略经济,卓然有闻于时;令子继起,同列清华,尤为世俗艳羡。俄而,两孙夭,一子随之,巨公亦殁;半载之中,三代沦亡,斩焉绝后;独太夫人在堂,年九十余,如鸡窭老人,不复能言,滴泪而已。按公在朝时,岁遣人、走四方、索币赋,其词甚哀,有不忍道者。人以为不可却,多勉力以供,积而数之,殆不胜记;实亦无所祸福于人,不过借在山之势,故作乞怜之状,以主于必得,得之,而人莫怨,然后享之也安。此其为计甚巧,所谓才与财兼焉者;而不虞一朝弃之,不能挟纤毫从地下也。造物之鉴人也,为善者,欲其不令人知;为不善者,欲其令人知。为善不令人知,阴德是也,故食报必丰。今巨公之取财,使人不知其为恶,其事与种德者相反,而其意同出于阴,宜乎报之亦酷。虽苍苍者大难间,而举此,为巧于取财者之戒,亦一仕路前车也。”

设某巨公能用此书言之法,既积而复散之,必可化奇祸为钜福。然近年来发横财者甚伙,他日必为某巨公之续,可无疑也。如欲保全之,非先读此书不可!夙植厚者,一读而即信,又能实行;夙孽深者,虽读而不信,即耳提面命,亦不能从,或且背道而驰焉。

盖以今世之人,大抵不知幽明之理,以为人死无鬼,一切皆已断灭。故生时所做之事,苟一时有利于己,虽有害于人,不顾也;即人所受之害,其损失过于己之利益,重大至千万倍,亦不顾也;所以欲富己而贫人,贵己而贱人,寿己而夭人,一切杀盗YIN妄等十恶大罪,无不放胆为之。而不知寿算尽时,生前一切怨鬼,皆来索命,死后同至阎王处审判;生前所得之便宜,所作之黑暗事业,皆须一一偿还,或入地狱,或入饿鬼、畜生道中。其所得之业报,与生前所作之十恶,其轻重大小,如五雀六燕之铢两称也。余叙此书,而略述因果轮回之事,以劝世人。质诸云台先生,以为何如?              (丁福保)

代序五  读《保富法》有感

最近读了聂云台先生的《保富法》,心中很有许多感触。聂先生虽然说保富,可是口口声声劝人不富,并且更进一步劝把富一己的心思,移到富大众方面去。我说,聂先生的真意,只有两点:第一,保富不如不富;第二点,富群方能富己。

财富是没法子保守的。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又说:“多藏必后亡。”这是理论,说得明明白白。至于事实,聂先生说得更清楚,最后结论是:“数十年所见富人,后代全已衰落,六十年来文武大官世家都已衰落。后人不兴。”因为私人财富是一种罪恶。聂先生说:“贪财不贪财,关系别人的利益幸福甚大,发财使能造罪,不贪财方能造福。”所以富家的必贫,等于罪犯之难法网。

财富没有绝对的标准,替财富下定义很困难。不过财富至少含有两种意义:一、有;二、有余。可是因为你的有,就发生人家的无。因为你的有余就发生人家的不足。并且,因为少数的“有”,就有多数人的“无”;少数人的“有余”,就有多数人的“不足”。这是明明白白的事实,所以天道要损“有余”以补“不足”,使世界上无形中有一个制裁。惟有不富的人不受这个制裁。所以聂先生说:“惟有不肯发财的几个大官,子孙尚能读书上进。”林文忠公的禁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他不愿因为个人的发财,贻害全国的国民,死时家无积蓄,死后子孙代代书香不绝,可见保富不如不富。

但是人生下来就有欲望的,任何人都希望永久地吃饱着暖,住好房子,有好娱乐。怎么样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呢?我说,很简单,只有大家能吃饱着暖的时候,你方才能够永久地吃饱着暖;只有大家能够住好房子,有好娱乐的时候,你方才能够永久地住好房子,有好娱乐。只有大我的利益是小我的永久利益,小我单独的利益是不能够永久的。

《华严经》说:“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聂先生说:“欲求得福,须多造福于人。”又说:“有官极大,发财的机会极多,而不肯发财,念念在救济众人的,子孙发达最昌盛,最长久。”范文正公不愿把苏州南园做私人的家园,而捐做苏州的学宫,使苏州子弟都能够念书,同时他的子弟也就永久能够念书。还就是儒家所说“独乐不如众乐”、“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道理,在现在的各个环境下看来,更觉得亲切有味。可见,先要使大家发财,个人方才能够享受财富的乐趣,所以说 “富众方能富己”。(马荫良 曾任职《申报》馆经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