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如何从开悟到成佛


   日期:2014/7/2 19: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们常讲:“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大意是说,《楞严经》是讲开悟的,《法华经》是讲成佛的。那么什么是开悟呢?什么又是成佛呢?两者又有怎样的关联呢?通常人们的认识是:开悟就是明心见性,也就是见道的境地,而成佛,则是经过修道之后,证道的境地;因此,禅宗讲,悟后起修,修圆满了,也就成佛了。这是书本上常有的答案,下面希望给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佛法的很多名相,都比较艰涩难懂,或者说,即使我们理解它的意思了,但要想真正体悟到它的内涵,往往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游泳吧。我们向老师学习游泳,刚开始,老师为了让我们了解游泳的过程和其中关键性的技巧,总会有一些比较专业化的名词。通过一番学习,终于大概明白游泳是怎么一回事情了,然后也能给别人讲出个一二三来,但这并不表示自己就真的会游泳了。要想学会游泳,还非得下水去试一试,然后将学到的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经验。

实际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能发挥作用的,并不是学到理论,而是自己在游泳过程中不断摸索出的实际经验。这些实际经验,当我们再去尝试描述的时候,就会比较生活化一些,比较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下面的分享,更多的是从生活经验的角度,而不是从纯粹理论的角度。当然,即使是生活经验的角度,也离不开文字,所以还是希望从对文字的说明来契入。

如何从开悟到成佛

从开悟到成佛

修心去妄 开悟存真

先来看看“开悟”的“悟”字。这“悟”字,是形声字,从“心”,“吾”声。什么意思呢?就是“我的心”。所以“开悟”,也就是“打开我的心”。反过来讲,一个人没有开悟,也就是心没有打开,是封闭的。那么被什么给封闭住了呢?被灰尘给封闭了。被这些灰尘封闭以后的心,是什么心呢?就是妄心。这个妄心,便是得失的心。看看这个“妄”字,《说文解字》解释为“乱”的意思。想想看,丢失了女儿,作父母的,内心能不乱作一团?这样看来,人之所以会有苦乐,就是因为有这些有得有失的妄心存在。那么如何去掉这个患得患失的妄心呢?

一般来说,学习了佛法,大家都知道,要想去掉妄心,就要通过修行,于是,参禅啊,念佛啊等等一些实修的法门便出来了。实际上,修行就是要修掉这妄心。可是这个“心”又在何处呢?当我们试图去找的时候,会奇怪的发现,根本找不到它,不知道它到底在哪里。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找不到,又如何来修呢?这不是很让人着急的一件事情吗?不用着急,现在来看看《说文解字》对“悟”字的解释:悟,觉也。而对“觉”的解释:觉,悟也。这是很有趣的,也就是说,觉就是悟,悟就是觉,连在一起,便是觉悟。这个“觉”字啊,一个“见”,一个学字头。什么意思呢?从所见到的去学习。所以这个“觉”,实际上为“悟”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也就是说,一旦当我们关注所见所闻的境界时,那颗没有着落的心,便开始有了落脚处。从这个角度来说,“觉”是“悟”的途径。所以我们常称二乘行者为“独觉”,自己一个人看到落花流水,就能开悟。

这个外在的所见所闻的境界,便是我们的所缘境,如果没有这个所缘境,我们那颗能缘的心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一旦我们要谈到修心,实际上就要选择明确的所缘境。没有这个所缘的境界,修行就是一句空话。这样一来,问题又产生了:我们那颗妄心的产生,就是因为耽著于外在的这些境界,现在想修行,还要借助这些境界,难道不是矛盾吗?其实并不矛盾。有句话说得好:“解铃还需系铃人。”问题从哪里产生,就要从哪里解决,逃避的结果只能是自欺欺人而已。换句话说,同样一个境界,可以成为蒙蔽自心的障碍,也可以成为觉醒自心的助缘,到底发挥什么作用,就看我们自己的选择。

认识到要开悟,实际上要靠境界,现在再来看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境界。之所以要说“选择”,实际上就是希望我们能过一个主动的人生,而不是被动的人生。当然我们去选择,也有可能会选择不适合我们目前条件的境界,这样一来就选错了。境界选错了,不但没有好结果,还会产生坏结果。产生坏结果,也就是,不但我们不能觉悟,反而会越来越迷茫,人生越来越痛苦,生命的品质越来越低下。

先看传统的修行方式:参禅、念佛、持戒、诵经等等。我们先来看看各自的所缘境界是什么呢?参禅,参的是话头;念佛,念的是佛陀;持戒,持的是戒相;诵经,诵的是经典。那么这些修行方式所缘的境界,就是话头、佛陀、戒相、经典了,是这样吗?恐怕答案远没有这么简单。如果不是这些,那么真正的所缘境界又是什么呢?实际上真正的所缘境,是所有有情众生,更确切一点说,是所有有情众生内心的惑业与苦乐问题,是众生心的问题,也就是说,佛法的任何修行方式,实际上都是以众生的妄心为所缘境。因为有妄心的存在,众生正遭受着无量的痛苦,因为不忍心众生受这种苦,而发愿修行。以这样的内容为所缘境,人的修行就会有无限的动力。实际上,在这个层次的生命境界里,自己和众生的生命是一体的,因为自己的心和众生的心都是相通的,自己的问题解决了,那么众生的问题解决也就有希望了;反过来,众生的问题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自利利他成为一体。可以说,这种所缘境所对应的生命境界,是非常高的。如果我们选择其中相应的修行方式,能够坚持修下去,而且慈悲心越来越能够开显出来,说明这个所缘境对我们而言是合适的。否则,就是有点脱离自己的实际了。

做人做事 圆满成佛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该怎么办呢?那就要退而求其次,在做人做事上下功夫。大家知道,传统的修行方式,直接面对的都是佛法僧三宝的境界,这也要求我们内在有相应的境界,否则,效果就不会太明显。所以,当我们修行不见长进的时候,就要考虑将目标放低,放低到自己目前可以达到的水平,在生活中好好做人,好好做事。这个看起来简单,实际上非常不容易。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来看看做事。什么是“事”呢?《说文解字》中说:事,职也。职,就是职务、职责的意思。那么什么是“职”呢?《说文解字》中说:职,记微也。从字的组成上来看,就是非常认真地听对方讲话,唯恐遗漏任何细微之处,记下来后,就能做到尽职尽责。这样一看就知道,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啊!同样是一件事情,交给不同的人去做,其结果往往都是大相径庭。有的完全背离你的意思;有的虽然没有背离,却也遗漏不少;有的却能非常漂亮的完成工作,还能考虑一些你所没有考虑到的。很多佛弟子在学习佛法之前,行动力还挺强,上面布置一件任务,都能很快的去落实;但学了佛法以后,行动力开始变迟缓了,犹犹豫豫,瞻前顾后,满脑子都在考虑什么意乐啊,什么因果啊,总之谈了一大堆,行动的时候,就是没有力量。这种情况,不管你佛法理由说的多么好,都很难让人产生信任感。

再来看看做人。什么是“人”呢?有一种说法,说:人,仁也。也就是说,当我们谈到做人,实际上并不是孤立地看你这个怎么样,而是从你如何对待周围的人上,来观待你这个人做人如何。如果我们总是感觉自我良好,结果周围的人对我们意见一大堆,也就是说,我们给周围人已经带来很大的扰乱,乃至痛苦,而我们自己还不知道。如果是这样,那这个人做的就实在是太失败了。做人,实际上就是要培养我们对周围人苦乐感受的敏感程度,时时刻刻能把周围人的苦乐放在心里,而不是一直陷在自己的感受里面拔不出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对周围的人就会越来越没有感觉,越来越麻木,最后就会觉得,别人的好坏给我一点关系都没有。然后,这个人就会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寂寞。

从上面的描述来看,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实际上都有明确的所缘境,这个所缘境非常具体,对一般的人来说,都具有可操作性。只要我们愿意,在这两个方面总能不断改善,不断进步。然后办事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接人待物就会越来越懂得礼貌。古人说:能者在职,德者在位。每件事情都能够尽心尽力去做,自然会有好的职务;每次接人待物能够懂得尊重别人,自然会有好的地位。人若能这样踏踏实实地用功,那颗妄心自然慢慢消减,那颗真心自然慢慢开显,这样一直努力下去做到极限,是什么境界呢?也就是说,智慧到了极限,慈悲到了极限,当然,那就是三界法王,也就成佛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开悟       成佛)(五明学佛网:开悟       成佛)  

 普献法师:成佛的条件 方便具足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从菩萨道到成佛 

 果煜法师:禅悟密法 从参禅、入中脉、透顶到开悟 

 果煜法师:法云灌顶 开悟与解脱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4.成佛之道──禅定偈颂讲记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四十天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三十九天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三十八天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三十七天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三十六天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三十五天 

 如本法师:见性成佛 第三十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