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贤法师:大乘佛经中的五个“不”


   日期:2014/7/4 0: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上明下贤法师

  不忘初心不请友,不念旧恶不变缘;

  心不妄念佛亲教,法轮再转无别传!

  不忘初心、不请之友、不变随缘、不念旧恶、不妄念,是大乘佛法宏观的纲维,更是最核心的修行要素,也是大乘佛教价值观指导下的做人原则。牢记五条,大乘在握。

  《遗教经》中佛陀说“不妄念”,《大乘起信论》中又强调“不变随缘”,《八大人觉经》中佛说了 “不念旧恶”,《维摩诘经》广说“不请之友”,《华严经》中反复说的,则是“不忘初心”。这五个“不”字都至为经典,而且都是经典中所说的经典。

  “不妄念”的这个“念”,所指的是正念,正念是心,不要失掉了心,不失去正念。心要在这里,不要放它飞了、跑了。不要太过分昏沉,也不要过分掉举,也不要过分驰逐外境。这“不妄念”,你若心能专致一处,便是心能守志,人的心能够守住自己身心的所在,守住自己的意志,抱道守一,莫让魂魄、意志分离了。魂魄意志分离是个什么情形呢?我们上次课提到《楞严经》里面所说的,人有情和想,情想均等是人,情重想少那就是畜生,如果是想多情少就是飞鸟、飞在天上爬行陆上的这些生命,皆因果报所感如此受苦之身。那么人也有魂和魄,如果魂重魄少,那是做天仙的,如果魄重魂少,那就做鬼了,做鬼王、大力鬼王。人们常形容某人魄重魂少,便说他“有魄力”,即说其能办事,但不知道为什么能办。若是魂多魄少,整天就是妄想连翩、异想天开。为什么叫“异想天开”呢?这“异想”,是不切实际的浮想,其心念天天四处游荡。假设一个人驾驭企业,魄力很大、很足,但若缺乏灵魂?那么他就表现为“能办事”,但缺乏提升的思想因素。若一个人的心,每天能飞十万八千里的鲲鹏一般,像大鹏金翅鸟一样,能够天南海北到处妄想,但却办不成事,这是典型的魂多魄少。

  魂与意主张扬及消散,魄与志主集聚与沉定。魂和魄的问题,跟我们的“念”有关。咱们念要“念”一个均衡,念一个情想均等,还要念一个魂魄意志均等,都能够比较平衡地持守在这个“中”、不离这个“中”、聚集于这个“中”。你不能过于地飞,也不能过分地堕。这是“不妄念”的真义——这不妄念的“念”,是念在哪里呢?念就念在不上不下、不偏不倚。非情多,非想多,不偏于魂,也不偏于魄,抱魂归魄、抱志归意、抱道守一在这个地方,叫做“当下即是”的这个地方,这是我们的心要呆的地方,这就叫做“不妄念”。

  所言“不变随缘”,是一定要基于“不妄念”的。你念已经忘失了、飘了、飞了,念心已不在堂,你处处生硬,怎么可能不变随缘呢?也就是说,别人正有千方百计,你恰无一定之规,你肯定是要被别人牵过来夺过去的,对吧?你的心念被外在强缘或别人引夺了,被夺走了。而这“不变随缘”一定是要“任你千方百计,我有一定之规”,所以才能不变随缘的。你有一个主心骨在这儿,有一个你自己可以把握的在这里,你才可以“不变随缘”。

  那么《八大人觉经》里佛说了一个“不念旧恶”,这个“不念旧恶”也依然要以“不妄念”和“不变随缘”作为基础。你如果没有“不妄念”和“不变随缘”的心理基础,其个人想不念旧恶是很难的。一看到这个人你就对他发起火来,对这个人有气,那你这“不念旧恶”是不可能了,他以前有点什么不好的事,你随时都想起来了,不是个修行人的用心。你一个人为什么总能想起别人不好的事呢?为什么能把别人不好的那些事想起来呢?就是因为总认为自己好,这念头就“飞”了,这念头在想自已、他人过去的那些事,没有守在现在这个位置上,没有把握当下,心被埋在了回忆中,没有留在这里、没有留在当下,因此便常念旧恶,不能不念旧恶。

  那么以“不妄念”、“不变随缘”、“不念旧恶”为基础,《维摩诘经》里这“不请之友”,这就是一个从内在的构建到向外的开展,到向外的完善,对外人的帮助上去了,由内向外,便成了一个帮助他人的发心因缘了。你怎么帮助别人呢?你如果能够平等关注你自己的生命,对他人的生命也有同等水平关注以后,你就会作“不请之友”:别人没有请你帮这忙,你发现有问题了,你会将这一问题为其解决掉。他不请你,你也来,这就是不请之友;他不请你,你也对他好,这就名为不请之友。这很重要。这“不请之友”的力量从哪里来呢?从内心里来。因为可以不妄念、可以不变随缘、可以不念旧恶了,才可以做不请之友。念着旧恶怎么做不请之友啊?所以还是要由内向外逐步逐步地拓展开来。

  这“不请之友”已然成就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忘初心”。这“不请之友”并非主动跟人合作狐假虎威、狼狈为奸的事,这里要求要“不忘初心”。虽然做了不请之友,但却是关注用心之道的朋友,是对于个体和他人生命同等关注、同等爱惜、同等珍重,我们这样来做的才是不请之友。我们不是庸俗的,可以有庸俗的一面,可以有比较世俗的一面,但主体没有变,没有忘初心,帮他人的念头,一个良好的初心,这个用心没有变掉。最重要的还不是“变不变”的问题,而是“忘没忘”的问题。如果说我根本就没有忘失过,常常都能用起当初那一念来,此人的为人就已经很难得了,他为人处世已然特别懂得怎么样去安顿身心了。这一念他能够用得起来,他便比较纯粹,不是那么染污了。染污得多,变化得多,容易忘失初心的就多。

  那么这不忘初心的心,还是一定要有前前后后的这些基础,并且能时常回顾、经常提点当初的那一念善心。这个初心是很重要的,我们看人与人之间打交道,刚一见面第一反应,往往就是以后经常跟这个人打交道的基本的心态、态度,往往基本上都是按照第一念产生的反应去发展,这就是缘分和因缘。

  那么我们这一菩提之心,我们的这个求道之心,它也是要这种因缘来提携,并进行贯穿的。我们的菩提功德就像一颗一颗散落的冰葡萄,所以有了这“不忘初心”的一条线贯穿起来,一颗一颗就不会遗落。

  这是饭桌边的一小课,是佛教经典中的“五个不”,大智君子,这“五个不”,要记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乘       五个不)(五明学佛网:大乘       五个不)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三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二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一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一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圣严法师:大乘止观法门之研究 第一章 《大乘止观法门》的 

 其它:大乘起信论新释(日本 汤次了荣著) 

 傅味琴居士:赞师大乘道功德(2006年能海上师圣诞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