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言语是心之声,从一个人言语的态度,可以了解他的修


   日期:2014/7/7 20: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他口中都是赞歎别人,他德就厚;他口中都是批评别人,他心胸就比较窄,比较刻薄。包含话太多是比较浮躁,话少的反而是比较心定,这是比较吉祥的人。上一次我们一起学习《易经》的句子,「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大家上个礼拜是不是做吉祥的人?话有没有减少不少?等于是利益人的话尽心尽力去供养,没有意义的话讲愈少愈好,言多反而必失。

再来,「观事」。从一个人他所做的事情来观察他,他的修养,以及他做这个事情,他的动机。尤其要了解这个事情的实际状况,也不能在判断事情的时候是听说的,传了好几个人的就下判断,这个有时候会失真。所以我们上一次讲到的,「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所有的人都说他不好,还不能马上下判断,要去客观观察。很可能他是正直的人,所有批评他的人都是搞营私、搞党派的,那可能就误会了这个正直的人。所有的人都说他好,可能他们共同的既得利益,你假如相信了,可能就误判、错用了一个人。

恭录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九十六集)

《群书治要三六○》 桌布

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故圣人之施舍也,不必任众,亦不必专己,必察彼己之谓(谓作为),而度之以义,故举无遗失,而功无废灭也。(卷四十四 潜夫论)

【注释】①专己:固执己见。 ②度:考虑、推测。 ③举:推荐、选用。

【白话】孔子说:「众人都喜欢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圣人的定夺取捨,不一定都听取大众之言,也不一定要坚持己见,而是一定要全面考量自己和别人的看法,并以情理法来衡量,所以选拔贤才时没有遗漏,政事就不会败坏丧亡。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