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贤法师:“道”是主心骨


   日期:2014/7/12 0:4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明贤法师:“道”是主心骨

  “道”是世界和人心的主心骨,对“道”如果能像对烦恼一样认真,我人早已成佛多时。放之世间,尽天地之德,无非是道;放之人心,尽圣人之德,也无非是道。

  故憨山大师谓第二章“文意双关”,也即是“心”与“世间”双关。于真如本心而言是般若之道;于世间伦理万物而言则是行为取舍的公正之道。虽然是两种对境,却共享一种真理,这当然是古人高度整合智慧才能办到的事。“道”既辅导了人的用心,也辅导了人的行为。

  延续第一章“道”与“名”的“此生彼生”的缘起施设关系,因为相互依赖而命名、延展,到此已直接扩展到了“喜怒、是非、有为无为、行事言教、成物居功、功名长短……”等诸领域,在“心法”与“世法”两方面同时辅陈说明。虽然已经分出了“心、法”的两类别,却依然尽量挽分别而回归无分别。

  中观所记录的唯识宗的“挽回法”,是将善恶未分的状态命名为“善取空性”(《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云:云何复名善取空者?谓由于此,彼无所有;即由彼故,正观为空。复由于此,余实是有;即由余故,如实知有。如是名为悟入空性,如实无倒。谓于如前所说一切色等想事,所说色等假说性法、都无所有。是故于此色等想事,由彼色等假说性法,说之为空。

  于此一切色等想事,何者为余?谓即色等假说所依。如是二种、皆如实知。谓于此中,实有唯事;于唯事中,亦有唯假。不于实无,起增益执;不于实有、起损减执。不增不减,不取不舍,如实了知如实真如离言自性。如是名为善取空者。),

  那是两边未判时的寂静状态。后来生起分别,就像混沌(出自《庄子·应帝王篇》:“南海之帝为倏(shū),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被开窍一样,

  善取空性被分作了“能取”(即认识的主体,为心识。)与“所取”(是被认识的对象,为外境。),从此善恶频发、生死相续。其分别的初因,乃是“自证分”(自是自体,证为证知,即为自觉的证知作用。自证分即识之自体,故又名自体分。)与“证自证分”(是识体作用的一部分,即是对自证分再加以证知的作用。自证分和证自证分二者互缘互证。),他们分裂了“善取空性”。

  未来的回归,也仍是会归“能取、所取”,而双泯“自证分、证自证分”,进而回归无分别,以证达中观见。这一反证历程,也同样藉由“心”与“行”的两方面和合完成,这与《道德经》的思想方法也完全相同。如果究竟意义上道的诠释方面也相同,那么《道德经》所示的道,可以直接理解为中观见,然而,差别是存在的。不过,皆以“道”为主心骨,《道德经》与中观见是一致的。

  憨山大师在《老子道德经解·上》的第一章说:“此章总言道之体用,及入道工夫也,老氏所学尽在于此,五千余言,所敷演者,唯演此一章而已。”(憨山大师《老子道德经解·上》。)可见,皆以道为主心骨,憨山大师看法相同。

  谈到“道”,圣人“道”与世人“道”的不同之处,恐怕要表现在“世界、人生、价值”的诸多观点(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世人遭遇失败或磨难,视为大痛苦,而圣人只视为无常变化中的幻事;世人面对财产损失,如割身肉,而圣人则视为空性非真等同无事;世人重财货,轻道义,求衣轻食肥;圣人重道义,轻财货,求道而忘食。

  虽然,世人难于全同圣人之道,而正当巨恶急苦之时,圣人之道一触即清凉,是难得的出苦良方,这,乃是圣人道对于世人的现实意义。在世间苦难面前,道仍是“主心骨”。

  虽然圣凡之道的人间视角各有不同,而对人世间的观察同样在进行。维吾尔民族有个观点,认为人有三阶段任务:生前、生后、死亡。生前以及出生的过程,人是无法了解的,死时自己也顾不过来。

  除此以外,漫长的人生过程中,都应该用观察或观赏的态度来做个观察者。看世界、看人生,改变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人的一生都在关注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一生都在修改或矫正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人值得一生求道,人这个观察者将因“道”而改变。

  中国文化将人与环境分成三个观察对象,刘勰(xié,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汉族,祖籍山东莒(jǔ)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

  刘勰虽任多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他在协助恩师僧祐大师完成了《大藏经》的编辑工作以后,依佛教价值体系作为文学批判之准绳而著作了《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中分为“天之文、地之文、人之文”。

  这都是哲学,天之文、地之文成为自然哲学,人之文成为人文哲学。自然哲学演化为物理、化学、天文、地理,都是哲学,也是自然科学;人之文演化为历史、心理、艺术、文学等,同样是人文科学。其实,这两类科学皆为“人心”、“行为”所贯穿,同样,应当以“道”为主心骨。

  倓虚大师在《影尘回忆录》中说:“三宝是世界的大轴,不能动,若三宝动了,世界无法安宁”,其原因乃是:三宝为载道之本。

  这世上,什么缺了也不能缺了“道”,道是大轴、是主心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       主心骨)(五明学佛网:       主心骨)  

 竺摩法师:世出世间孝道之比较 

 竺摩法师:佛教与人生 人生的和乐之道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本书编辑说明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  

 贺继墉居士: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二.正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