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浮躁时代,唯有寂静调柔的心让人真正信服(1)


   日期:2014/7/12 20: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希阿荣博堪布总是露出孩子般的热忱笑容。他身边的人形容他有一种柔和的力量,“仅仅是看着你,坦白、谦卑,你就无法不流泪”。他1963年出生于四川甘孜德格。家境贫寒,抱着“从修行之路第一天开始,就想好远离家乡,去到无人之地,随时准备死在沟壑之中”的心愿,自幼出家,在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晋美彭措法王修学佛法,得到堪布学位。他的《次第花开》、《寂静之道》和新书《生命这出戏》,朴实智慧,充满对现代人、现代社会的理解,出版后全部成为热销书。他主持的扎西持林,只用了短短不到20年时间,就被信众们从五间小木屋,发展成甘孜德格著名的宁玛派道场,其中包括闭关中心、养老院、贫困孩子抚养院和医院,修行者极众。

主笔/葛维樱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的社会舆论芜杂,是非无法明辨,往往是狭隘极端的意见容易博取掌声,客观、冷静的观点反而无人追随,好像正确的见地也不再被关心,在这个哗众取宠的时代里,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希阿荣博堪布: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由于受到自身视角的限制,往往是不全面、不准确的,而这种片面、有偏差的认识决定着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所以我们总是不能很好地与人、与周遭环境相处,并为此而持续地感受着焦虑痛苦。

佛陀当年初次给弟子们讲法,首先就是教大家去认识、体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缺憾、局限和矛盾,去看我们自身、我们与世界之间是怎样冲突不断、苦恼重重的,而这一切背后是我们错误的态度和见地。我们想拥有怕失去,我们为了自保而侵犯、攻击、抗拒,我们认为现象是孤立的,人我之间是界限分明的,自我是不容置疑的存在并且永远需要摆在一切考虑的中心。而事实上,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能真正被保有,因而我们的抗拒、担忧乃至种种极端的情绪只是增加不必要的苦恼。如果能改变态度、澄清误解,那么,不仅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会更准确、完整,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因此而更快乐、更自在地生活。

佛法是很务实的,建立正确的见地,调整态度和方式,不是为了单纯地满足求知欲,以及获得认同和赞许,我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止息烦恼,获得安乐。佛法中有系统完整的教法指导我们一步步突破自身局限,扩大视野,学佛给我们更宽广的视角去看世间万象。宽广的视角在佛教中称为“智慧”。

视野宽了,就知道眼前这一事一物没有哪个是孤立存在的,它必有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时间和空间上,各个不同的事物、现象之间其实都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当你想把所有矛盾和问题都归咎到某一人、某一件事上时,你会发现这样做很难。当你看见别人这样做时,你也能理解那种极端和狭隘是多么复杂的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了这份了解,我们会变得宽容,因为即使是一个可恶的人,一件不合理的事,这可恶、不合理也是由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共同造成的。反过来,由于知道有数不清的条件影响、限制、造就着人的思想言行,我们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为人的不由自主和因此而感受的痛苦,悲悯之心便会油然而生。

三联生活周刊:修行听起来极其艰深,我们该如何面对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又如何修行?

希阿荣博堪布:不要用神秘的眼光看待修行,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远离痛苦,获得安乐,其实这是我们一直试图去做的事,只不过因为方法不对,往往适得其反。现代生活中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例证,人们以为这样生活会更快乐,更有安全感、满足感,而实际上却只是增加了痛苦和伤害,在不安全、不满足的循环中越陷越深。佛法的修行,简言之,就是学习以正确的方法,创造正确的条件去实现自由安乐。显而易见,这是在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中也可以去做的。

具体如何修行,取决于各人的根器和愿望,但无论怎么,先要打好一个基础。佛法修行的基础是什么呢?是贤善的人格,更简单一点说,就是要有一颗善良的心,面对困境不会轻易失掉心中的善意。不伤害使我们逐渐远离恶业,而心中常怀善意使我们从容、坚韧,不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能发现、分享美好和快乐。修行是不断突破自我局限的过程,我们的内心需要足够柔软、开放和坚定,否则将举步维艰。

在见解方面,如果能对无常和因果生起坚定的信解,我们便能更好地面对种种不健康的精神状态,像焦虑、愤怒、嫉恨等等。之所以说不健康,是因为它们具有破坏性,在损害自己的心身的同时,也常常伤及他人。为什么说无常和因果的见地在这方面会有帮助呢?现代社会最为普遍的心理状态是焦虑和孤独,因为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分工的细化使人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无常和孤立,无法再像以前那样习惯性地忽视、逃避无常了。其实人们对于无常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是矛盾的。

对自己喜欢的人、物、状态,希望恒常不变;自己不满意的,希望尽快改变。然而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我们的生活就是一幕幕因缘的聚散,生老病死,变化的相似相续。人们以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其实是我们对无常的态度,是我们的希望和恐惧,让人持续处于焦虑中。事实上对于无常,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因为无常就是生活。年轻的会衰老,相聚的会离散,拥有的会失去,就是这样。不是只有你在经历这一切,所有人都在面对无常,抗拒或挽留,终归于徒劳。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终于可以放松,并且不再那样强烈地感到孤独和委屈。这对于缓解焦虑、愤怒、嫉恨等情绪会很有帮助。

从积极的方面看,因为无常,一切才有改善的可能。无论我们现在多么无知、狭隘、混乱,只要按正确的方法努力去做,就有可能克服局限,为自他带来切实的帮助和安乐。什么是正确的方法?最基本的就是正确地取舍因果。因果是现象自然的规律,普通人由于局限,只能看到因果的无尽相续中某个片断,所以对因果的判断常常是不对的。只有圆满觉悟的佛陀才无误了知因果,他慈悲地告诉人们什么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我们可以据此决定自己该怎么做。如果要从根本上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我们需要断恶行善。远离灾殃,自在喜乐,终归是要身心正直、行宽心和才行。

做到以上这些,算是有了点基础,可以开始较为深入地修学佛法了。

三联生活周刊:关于人和社会、时代的关系,一方面我们不得不面对强大的负荷力,也就是“业”,另一方面又必须关爱和求知来推动世界。人和时代、社会的关系会造成矛盾吗?这是否是我们作为人,无法解脱的根源?

希阿荣博堪布:我想你问的主要是个业与共业的关系,以及人是否能摆脱业的束缚。

并不存在独立、自有的共业,共业只是无数交汇在一起的个业。因缘具足的时候,需要感受相似果报的众生面前会显现共同的果报,表现为一个共同的时空,也就是一个时代和社会。就每个众生而言,在共业的时空里,他们仍然是感受着各自的业因果,所以个体无法解脱的根源在个业,在自己身语意的造作,而不在时代或社会。时代、社会并不是自有的存在,它只是无数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的会合,在个体的身语意业之外,找不到单独存在的时代或社会。业的力量虽然强大,个体却并不是只能被动承受。承受当然是必须的,自造业自受报,各人循业流转,无可代者,但是在承受已成熟的果报之同时,个体仍然有机会去改变因缘,进而改变未成熟的果报。

身处某个时代,某个社会,对于其中的问题,一味指责或袖手旁观都不会有帮助。要知道,那些问题、那些趋势的形成,每个社会成员都出了一份力。你带着你的业,你的习气,你的因缘,来到这个时空里,强化着共业的种种特征和力量。而要改变时代,改造社会,我们需要从自己做起,也只能从自己做起。个业改变了,共业才会改变。如果你希望在一个诚信、祥和的社会中过着有保障、有尊严的生活,那么你自己先做到诚信、平和、理性,尊重他人。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强大的惯性,身心活动一直是按着某种固定模式在周而复始,细观察一下,我们很多的言行、思想乃至心念都会给现在和未来的自他带来伤害。我说的伤害是指会让人经历、感受痛苦。根据佛法,改变这种循环的外力有二:一是反省自己的行为,清醒地认知它们的性质和后果,对于已造成或将造成伤害的行为生起真诚的悔意,并下定决心以后无论如何不再重复同样的错误,这叫忏前戒后。再通过持续的觉察,在平常生活中把这份认识和决心落到实处。另一种外力是根除对自我的执著,证悟空性,现见诸法实相。

我们看到,在不同时代和社会,有识之士们,有着理想和抱负,对社会、对现象有着敏锐观察、深刻思考的人们,他们在寻求个体解脱、共同幸福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并不总有结果。究其原因,恐怕跟上面讲到的两方面都有些关系:对自己的思想言行所涉的因果没有真正深入地认识;对自我很执著,坚信我以固有实常的方式存在,我很重要,我的一切都很重要。

个人解脱的根源在于净化个人的身语意业,更进一步说,在于息灭个人内心的贪婪、嗔恨和执念,而不在于外部环境。寂天菩萨说过,在整个大地铺上地毯是不可能的,然而只要穿上鞋,我们就能免受荆棘砂砾之苦。

每个人的生命都或远或近地是其他人、其他众生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你的苦也是我的苦,你的局限也是我的局限,而我的愿,我的修行,我的清净善业也指向你的安乐清凉。

(未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