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尽心尽力为自己的夫家去付出


   日期:2014/8/5 8: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不肥私家。】

“肥”就是充足、丰裕。就是不把夫家的东西,拼命拿到自己的娘家去,这么做也是不妥当的。有一个故事说到,有两个老太太她们在那里谈话、聊天,其中一个老太太就很无奈,叹了一口气说,我很歹命,命不好,娶了个媳妇,都是肥她的私家,什么好东西不知不觉就往她娘家拿,我很可怜。另外那个老太太听了就安慰她,妳真可怜,不要太伤心了。过了一会儿,这个叹气的老太太就问她这个朋友,妳最近好不好?我最近很好。妳有什么好事?我女儿嫁出去之后,拼命往我家拿东西。所以我们从这里了解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容不容易?对于我的权益不能被拿,人家的权益我可以拿。所以这句话不容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加人,先问己”。

其实,比方说我们做下属,我们就会说这个主管哪里不好、哪里不好、哪里不好;可是有一天我们做主管,底下的人说我们哪里不好、哪里不好,都差不多是这样讲,我们受不了,不能接受。每一个角色都是这样。今天我们要求孩子,孩子实在不孝顺。要求别人都比较快。现在换个角度,我们把所有对孩子的要求,首先回回来要求自己,我有没有这样对我爸、对我妈?这么一想,其实自己都还没做好,“所求于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于乎弟”,对弟弟的要求,“以事兄”,先拿来自己先做,对待自己的兄长,“未能也”。“所求于乎臣”,对下属的要求,先停、先缓一下,把对下属的要求,全部自己先做到,对自己的上司,“未能也”。“所求于乎朋友”,你现在对朋友,觉得他这个没做好、那个没做好,暂停,时光暂停,先冷静一下,所有对朋友的要求,全部先要求自己对朋友先做到,“未能也”。所以我们人生有很多的障碍,都在于先要求别人没有先要求自己。

所以应该尽心尽力为自己的夫家去付出,不能有私心。嫁为人妇了,我们古人特别厚道,那个精神,很有奉献的精神。一个女儿照顾了一、二十年,二十几年嫁出去了,都期许她尽心尽力为夫家,这是很可贵的精神。因为这样的信念,她会专注把这个家治好,社会就安定了。所以这个嫁女儿的父母精神也是令人可佩。我记忆当中,我外公外婆到我们家的时间,次数十只手指头都算得出来,几乎没什么到我家里来。而且每一次到我家来看女儿,都是什么?顺便。我刚好到城里办事,顺便过来看看。而且每一次看都没有很久,一下子就走了。我小的时候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外公外婆是这样。可是大年初二跟着妈妈回娘家,外公外婆对我们是非常的好、非常的爱护。为什么?他对女儿的爱,一年这么久都看不到女儿,女儿一回来,爱屋及乌,所以对外孙很疼。所以成长过程当中,事实上有很多人生道理,细心都能体会到。因为老人家深怕影响了女婿家里的事情,人家女婿家里刚好有什么事,这些亲家刚好在忙什么,我又打扰了,会不会影响他们?都没有为自己想的念头。你看想女儿这么心切都可以压得下、放得下,那个人心真厚!丝毫怕影响到亲家,影响到女儿的夫家。你看那个心多么的体恤。哪有可能像现在还跟亲家冲突,女儿受点委屈赶紧回来,谁怕谁?你说那个心态差多少!所以古人为什么家庭社会能安定?都因为有这些教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尽心尽力       夫家)(五明学佛网:尽心尽力       夫家)  

 净土法门法师:没有尽心尽力去做,所以得福不如经上所讲的果 

 净土法门法师:自己是一门深入,别人喜欢学什么,只要是正法 

 蔡礼旭:尽心尽力积功累德、断恶修善,最终一定会有福的! 

 黄柏霖:为塾师尽心尽力,子孙皆一榜进士 

 蔡礼旭:每天都尽心尽力赚钱给孩子花,是不是爱护他? 

 净土法门法师:尽心尽力做好事不求功德,功德无量无边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尽心尽力做好事不求功德,功德无量无边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尽心尽力做好事不求功德,功德无量无边 

 净土法门法师:尽心尽力做好事不求功德,功德无量无边 

 净土法门法师:尽心尽力做好事不求功德,功德无量无边 

 妙祥法师:尽心尽力放生,能活一分钟也得救 

 呷绒多吉上师:《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6)学佛,从尽心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