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洛桑陀美仁波切:视师如佛的重要性


   日期:2014/8/15 20: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皈依被称为一切解脱道之根本,是入道之门。皈依的对象一般有四:即佛、法、僧三宝和上师,通称四皈依。但密宗有三根本,即上师是加持之源,本尊是成就之源,空行、护法是事业之源。加持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不是靠客观的东西得到的,特别就密宗来说,最大的加持力是自己上师的加持力,而不是佛像的加持力。一切加持的根本是上师。所以密宗里说:要想得到真正的加持,必须对上师忠诚不二。佛教中无论显、密都非常重视上师的作用,这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并不是藏传佛教独创的,而是有无数佛经的理论根据的。如《华严经卷入法界品》中说;“善知识者则是如来。”《佛说般若三味经四事品中》“欲学三味者,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师如佛。”

所以,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和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都将“亲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说“亲师是道之本”,密宗还认为,上师是“加持之源”。重本尊轻上师的修持等于“从沙中榨油”,不可能有任何成就。供养千万个佛的功德,不如供养一个自己上师的功德。把自己的上师当作凡夫看待,只能得到凡夫一样的加持;当作真佛看待,就会得到佛一样的加持。其实对于上师来说,不论我们把他充当什么角色,对他来讲,都没有问题。他都平等对待,没有什么关系,也不会有任何影响。但是对我们自己却完全不同。为了自己能够获得利益,我们要视师如佛。

其实别人什么样全是我们自己的感受,不在于对方身上。诚如做父母的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实际上自己的孩子不见得那么好。还有一种现象最能证明这一点。恋爱中的男女,都会觉得自己找到的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没有任何缺点,有句话叫“情人眼里出西施”。可是当两个人真正地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后,就会看到对方身上全是缺点,以前的优点也找不到了,会觉得对方变了,其实对方并没有变,变的是我们自己观看对方的角度和感受罢了。所以,当我们视师如佛,去观察上师的功德时,就会越来越发现上师身上全是优点,没有过失。反之,如果我们把上师当成凡夫来看,就会很容易地去寻查他的过失,这是因为当我们对上师有所怀疑时,我们的心便不自觉地去证明我们的怀疑,带着偏执的角度去观察上师,即便是他的优点也会在我们的眼里变成缺陷,如善星比丘跟随佛陀二十四年,完美人格的佛陀在他的眼里全是过失,就是这样的例子。

有人可能会怀疑,上师真的是佛吗?上师本就是佛,末法时,佛的化身就是上师,如《大鼓经》中云:“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殊胜等持经》云:“善男子,末法之时,我化现为善知识宣说此等持法门,是故善知识乃汝之本师,直至菩提果之间当依止且恭敬承侍。”《父子相见经》:不空成就问佛(时佛将入涅盘),若佛涅盘,恐无人教化。佛言:“不空成就,我涅槃后,当化阿阇黎身,而利诸有情。”不空成就心疑佛已离生老病死苦,现阿阇黎身,岂非又有生老病死苦?佛知其意,而告彼言:“我现堪布阿阇黎身,亦现生老病死相。”故金刚大持垂示:“在末劫不能见佛之时,我决现凡俗阿阇黎相,勿因不见而悲痛,当思上师即我。”《无垢虚空经》中“阿难,诸如来非于一切众生前显现,而现为善知识宣说佛法,令播下解脱种子,故善知识胜于一切如来,当铭记此理。”

实际上,是上师承担如来弘法利生的事业,佛陀的慈悲、智慧和完美的人格都在上师身上体现,他的整个人格所展现的,即是一位现在佛,而且他对戒律和一切人格规范也都守得非常严格。最重要的是慈悲伟大的佛陀一定不忍心我们受苦,一定会救我们的,我们到处都没有找到佛陀,只有自己的上师在天天教授我们,怜悯我们,如果恩重如山的上师不是佛,谁还能是佛呢?

一切诸法的根源是自己的根本上师,从释迦世尊到自己的上师代代相传,真正的佛法传承从未中断,就像流水不断一样,法脉未断。在显宗中强调尊重上师,这是从恩师的角度来尊师重教的,在密宗中更进了一步,就是要把自己的上师当佛来看待,当作本尊来看待,当作一切功德的根源来看待。也许有人认为:有的上师很有名,有很大的成就,可以当佛看待,但有些师父普普通通,又没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看不出什么特殊,也没有什么成就,怎么能当佛看待呢?这是因为佛显现的是凡夫相,佛陀想帮助我们必然就会显现的和我们一样,这样才能够接近我们。人都会有这样一种心理:接受和自己相同的,排除和自己不同的。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我们很容易接受。反之,就会疏远。如果佛陀显示和我们不同的形象,我们一定会觉得奇怪、害怕、甚至想逃之夭夭。上师显现平凡、普通、和蔼、亲切,就是为了我们易于亲近。有时,上师会表现出仅仅比我们高明那么一点点,就是为了鼓励我们,以他为目标,提高自己。如果上师真是显示出来在方方面面都特别高深,我们一定会泄气,自己怎么努力都达不到。也许,有的人还会说,为什么我看上师还是有种种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其实当我们看见上师身上的缺陷时,正是自己身上缺欠和过失地映射和放映。自己有业障和内心的污浊,会认为外面的世界和人也一样的污浊。就像有些仇恨社会的人,会认为所有人都是坏人,所有人都对不起他。 

事实上,加持的能量不全在对方,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信力和念力。如果没有虔诚的信念,虽真佛在眼前,也许看到的只是一条死狗。如无著菩萨见弥勒菩萨的故事;如果虔诚的信心,狗牙也会发出佛光,如一个老太婆把狗牙当作佛牙供奉的故事。上师有多大的成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怎么看。如萨迦班智达的上师是他自己的叔叔。他修法一段时间后问他叔叔:“我修了很长时间了,为什么不出成就?”叔叔说:“你对上师不尊敬,没有诚心(诚信)。”萨班说:“我并没有不尊敬您,您所讲的话,我都按要求去做了。”他叔叔对他说:“你把我当你的叔叔看待,并没有当佛尊敬,所以,你只能得到你叔叔的加持,而得不到佛的加持。”后来,萨迦班智达得到上师的法后非常尊敬上师,一心当佛看待。他对别人说:“这个世界上除了我的上师以外,再没有别的佛存在了。其他的佛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的。”后来,萨班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并成了元朝的国师。萨班这句话非常深刻,不论其他的成就者多么有名,地位多高,对我们来说,只是海市蜃楼,遥远、朦胧,真正利益我们的唯有自己的上师。

“上师即佛亦即法,上师亦为贤圣僧,上师造作一切善,恭敬供养诸上师。”苦恼时消除我们热恼的是上师;痛苦时解救我们的是上师;胆怯时给予我们勇气的是上师;教授我们认识、证悟智慧、真理的是上师;关心、疼爱我们的是上师;黑暗长夜里觉醒我们的是上师;生死苦海中寻觅我们的是上师;痛苦挣扎时解救我们的是上师;生生世世不舍弃我们的是上师;引导我们奔向光明的是上师。上师的恩情无法用语言言尽,永生永世也无法报答。

当我们去羡慕别人的成就时,要知道这是有根本原因的,其中一点就是对上师无垢的信心。当初阿底峡尊者从印度到达藏地时,有一天仲敦巴问:“藏地有那么多人修行,为什么成就者没有印度多呢?”尊者回答他:“大乘佛法的一切成就都依上师而得,一切功德依上师而生,你们藏地的修行人对上师没有真正的信仰,没有把上师当成金刚持,而把他当成一个凡夫来看,这怎能得到成就呢”我想,这也是现在汉地没有藏地那么多成就者的原因所在。

我们藏地真正信仰密宗的人,对上师就是这样的,任何事情可以做,违背上师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甚至可以说,你其他的堕戒可以犯,但是,不能违背上师。因为堕戒可以恢复,你可以再重新求得这个戒,但若是违犯了上师的话,就没有救药了。就像树一样,根坏了就没用了。不但你以前修的功德成就全没有了,而且你这个人的法流也坏了。再没有什么可修的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洛桑陀美仁波切       视师如佛)(五明学佛网:洛桑陀美仁波切       视师如佛)  

 传喜法师:视师如佛乃祖训 

 洛桑陀美仁波切:情爱诱惑 

 洛桑陀美仁波切:放下对情爱的贪执 

 洛桑陀美仁波切:西藏人背后挑拨是非为什么少? 

 太桥旦曾堪布:依法不依人与“视师如佛”自相矛盾吗? 

 洛桑陀美金刚上师:视师如佛 

 洛桑陀美金刚上师:和谐中的智慧之视师如佛的重要性(二) 

 洛桑陀美金刚上师:和谐中的智慧之视师如佛的重要性(一) 

 洛桑陀美金刚上师:和谐中的圆满之视师如佛 

 洛桑陀美金刚上师:和谐中的圆满之视师如佛 

 洛桑陀美仁波切:放生的功德 

 洛桑陀美仁波切:如何修忍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