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明贤法师青海湖畔广讲“宗门心法五要”


   日期:2014/8/21 5: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014年8月12日下午明贤法师开示(图片来源:北海禅院)

编者按:2014年8月12日下午,百名参加北海禅院禅修夏令营的高校学子,云集青海湖北岸。在明贤法师的指导下,于水畔清净禅修。

之后,法师为大众广讲了北海禅院“宗门心法五要”。法师说道,不忘念、不念旧恶、不忘初心、不请之友、不变随缘,是大乘佛法宏观的纲维,更是最核心的修行要素,也是大乘佛教价值观指导下的做人原则。牢记五条,大乘在握。

来到青海湖边禅修,不光只是打打坐、用用功,还要广学宗门的心法。按照今天的行程安排,应该一起打坐和学习“宗门心法五要”。

天气放晴了,我们就在这湖边学习“宗门心法五要”。如果各位有功夫用,可以继续用功、安心打坐;如果没有功夫用,可以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宗门心法五要”共有五个部分,作为北海禅院最新确立的五要,全部都是大乘佛法的精髓。

不忘念

首先是“不忘念”,来自《佛遗教经》。经典说我们与其求善知识、求善护住,不如不忘念。唯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不能入。我们在修行方法上得不到受用和进展,往往会抱怨“哎呀,现在怎么找不到善知识啊?找善知识好难啊!还有现在社会上为什么不大兴佛法?我们信佛的违缘这么多!”

但是《佛遗教经》说“求善知识,求善护住,无如不忘念”。这样的话语是佛陀什么时候说的呢?是佛陀临近涅槃时,在双林树间为大众所说的。如果能够不忘正念,诸烦恼贼不能侵入,所以应该常常摄念在心。如果失念,则失去了一切功德。如果念力坚强,哪怕进入五欲贼中也不为所害,就像披着铠甲上阵,都无所畏,所以这里先说“不忘念”。不忘念至关重要,在其他经论中也有很多引证。

永明延寿大师在《宗镜录》中谈:“但了一心,不忘正念,一切境界,自然消灭。可谓应念断除,岂劳功行?此乃西来的旨,诸佛正宗。”能够不忘正念,一切虚幻境界、障缘自然应念断除,不劳你去辛苦用功,这便是祖师西来的真正宗旨,最究竟的宗旨,是诸佛的正宗。

《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摄心是一切的根本。憨山老人在《梦游集》中说我们“念念不忘,心心不懈,即此便是修行之要”。《虚云老和尚法汇》中曾这么谈:“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二六时中,念念不忘,绵绵密密。功夫熟处,弥陀净境现前,无边利益,自可亲得。只要信心坚定。心不坚,万事不能成”这是虚云老和尚对于“不忘念”很直接的说法。

“不忘念”最核心的就是不要失去了正念心。正念心在,一切清净。如果心跑了,不是昏沉就是妄想,不是妄想就是烦恼,不是烦恼就是执着外境,而不忘念正使我们心能守志,心能守志才能一切清净。如果心能守志,我们不会身心远隔;只有身心隔离,烦恼才会油然而生。

这里有意和志、魂和魄的关系,也有情和想的关系,而最重要的是意志守一,魂魄守一,情想守一。只要抱道守一,就是“不忘念”。

这“不忘念”的“念”,如果不忘,到底在哪里呢?“念”就在我们不上不下,不偏不倚,不是情多也非想多,不偏于魂也不偏于魄。

摄魄归魂,情想合一,能够抱道守一,守住道,那么“道”就不会离开自己。这就有功夫用,我们就有功德了。

这是宗门心法五要的第一部分。

不变随缘

宗门心法五要的第二部分,是“不变随缘”。

《大乘起信论》曾经这么说:“以真如熏于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令妄念心厌生死苦,求涅槃乐。”“真如熏无明”是一个核心概念。

虽然我们背离真如,当初的无明使我们的心变得散漫,但真如从来没有离开过。既然真如没有离开,那它到底对我们现前的一念发生什么作用?是不是只起到妄念的作用呢?不是的。按照“真如熏无明”的说法,只要我们还在修行,还在调整心念,真如就像磁石能够引铁一样。我们的念念妄心常常具备回归的实力、回返的功德。

最终,我们因修行的反复陶炼,使自己的心境真正回到清净的真如中来,这就是佛性能够改俗的功能。这个道理在藏传佛教的很多教典中也同样得到印证。不败尊者曾经说:“因为实执不合于空性,所以你不要担心自己的修行没有马上获得确定的成果;因为实执不合于空性,所以我们所有的修行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而且最终必然要回归到我们的清净自性中来。所以每一次的修行都有它特别的价值。”

这种“真如能熏无明”的意义,产生了特别重要的第二步价值,就是在真如中能够发生随缘不变的功能,使修行不会堕入普通生活中的庸俗,而具备出离价值,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如果谈到人间、人生佛教,常常会有一个问题:假如过分偏重于生活,那么佛法的价值究竟还有多少?有没有可能不但修行化不了世俗,还被世俗腐化呢?“不变随缘”正好解答了这方面的疑惑。

“不变随缘”的功德是说真如自性一切现成。我们只要了知真如,时时处处都能呈现,处处都是现成的。我们的心性自然回归,便不会执着于世俗的生活和情绪。“不变随缘”是不论遇到怎样的境缘,我们的正念始终不变,这样就能脱离种种烦恼。

大师《大乘起信论裂网疏》说:“无有余法而可更求,即于真如。”意思是说,我们之所以谈“不变随缘”,是因为生活中在在处处的因缘本质就是真如,无需另外再求一个新的真如。随即于各种染净的因缘当中,都已经具足了十法界,十界都只是假名而没有自性。随缘不变说的当体就是真实的,每一件俗事的当体就是真如,“但迷之则生死始,则真如举体而为生灭;悟之则轮回息,则生灭当体便是真如。”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各摄一切法,辗转不相离,才能让我们真正地随缘不变。

随缘不变不是一个庸俗的说法,而是总摄一切法,辗转不相离,真如不相离,自性不相离。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圭峰宗密大师曾说:“如一摩尼珠,唯圆净明,都无一切差别色相。以体名故,对外物时,能现一切差别色相。色相自有差别,明珠不曾变易。”(宗密大师答《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

“然珠所现色,虽百千般。今且取与明珠相违者之黑色,以况灵明知见与黑暗无明虽即相违,而是一体。谓如珠现黑色时,彻体全黑,都不见明。如痴孩子或村野人见之,直是黑珠。有人语云:‘此是明珠。’灼然不信,却嗔前人,谓为欺诳。任说种种道理,终不听览。纵有肯信是明珠者,缘自睹其黑,亦谓言被黑色缠裹覆障。拟待磨拭揩洗,去却黑暗,方得明相出现,始名亲见明珠。”

就是说,比如有一颗百宝明珠,谁都觉得它是宝贝。但如果有人拿黑色珠子放到它旁边,黑珠的一切光彩都映衬到真正的宝珠上,再看宝珠时,就发现它也是一颗黑珠子。

把这个黑珠给一个不辨宝珠、不能识货的人看。他一看,“哎呀!这是一颗黑珠。”这边有人就劝他:“不是啊,这是宝珠,你要相信我。”不识货的人就会非常生气,说:“你这不是胡说八道吗?你这是完全在欺骗我、糊弄我。我眼见的真真切切就是黑珠,为什么说它是宝珠呢?”

宗密大师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在“不变随缘”的认知定见指导下,我们眼前一切现成的诸法,本义都如同百宝明珠,都是如来藏的藏性,只是自己认识不到而已。我们清净的真如自性的一面从来就不会被真正染污。

虚云老和尚说:“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无名名之父,无色色之母。色空原来无碍。”如果实在明见了这个道理,则任其天堂地狱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挂无碍。不明白这道理的人,虽然道理讲得天花乱坠,也没有任何真实的受用。

所以,从这里看来,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不为境转真是不容易的事,这是随缘不变的要义。

不念旧恶

宗门心法五要的第三部分是“不念旧恶”。

《佛说八大人觉经》中有这样的经文:“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冤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凡夫中贫苦的人多怨,但我们仍然要广结善缘,化解别人的横结恶缘,把一切冤亲等相观照,当成一样的。不念过去的旧恶,不憎恶恶人。

蕅益大师在《成唯识论观心法要》中说,为什么我们会念旧恶呢?因为有一个关键的字,就是“恨”字。我们常用,也听惯了。我恨你,他恨你,这个“恨”字以忿恼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够障不恨,以热恼为业。所以,“结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此亦嗔恨一分为体,离嗔无别恨相用故”。

如果离嗔,就没有其他的相用。“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怀恨不释,徒自热恼而已。”如果不去念过去人的旧恶,那么各种怨恨自然化解。如果怀恨而不去化解,只能使自己热恼。大师的主张是说,念旧恶最终毒害的只能是自己。

虚云老和尚曾经这么谈:“凡夫的境界总是贪染财色名利,嗔恚斗争,对‘道德’二字,认为是绊脚石。一天到晚,喜怒哀乐,贪爱荣华富贵,种种世情不断,道念一点没有。所以功德林被凋残,菩提种子被烧尽。”

“假如把世情看得淡淡的,一切亲友冤家视为平等……视一切众生平等无二,视人饥如己饥,视人溺如己溺,常发菩提心,则可与道念相应,亦可立地成佛。故曰:‘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虚云老和尚法汇》)有人无礼地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得到,这样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曾经再三提起,宁可起贪心无量,也不要起嗔恨心。因为嗔恨心对修学者来说有一个致命的坏处,就是可以永远灭尽法缘,与正法的缘分断绝。嗔恨心令善人远离。我们要不念旧恶。

《八大人觉经》中说了这“不念旧恶”的道理,依然要以“不忘念”和“不变随缘”作为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想不念旧恶依然很难。

不请之友

宗门心法五要的第四部分是“不请之友”。

《维摩诘经》有这样的话:“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也这样说:“我发无二最上心,为诸众生不请友,胜菩提行善所行,成佛世间广利益。愿我乘是善业故,此世不久成正觉,说法饶益于世间,解脱众生三有苦。”《大方广三戒经》曾这么说:“益利世间,作不请友,欲护一切所有众生,慈心不舍一切众生,善能演出一切佛行,守护佛法,誓护佛法,善趣佛种,向一切智。”做不请友,就是要度化一切众生,向一切智,成就圆满的究竟佛果。《大乘四法经》中有这样的话,“菩萨有四种善法。云何为四?谓乐修一切善法;不轻未学;于诸众生怨亲平等;为不请友饶益众生,不思其报。是为四。”在《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里又曾经这么说,“作不请友,为行大慈。”在贾曹杰注解的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里也有这样的话,“大悲引发为不请友,故应赞扬。”

僧肇大师则有更直接的说法,“真友不待请,譬慈母之赴婴儿也。”不需要你请,他自然就会来,就像慈母直接到达婴儿的旁边去守护他一样。窥基法师曾经这样谈,“故行慈悲,为不请友,譬之父母,怜救于子,不待请故,已前诸位。或待他请,方救济之,未能任运为不请友,此皆任运慈悲深故。”

在传灯法师的《维摩经无我疏》里也引用僧肇大师的说法,“真友不待请,譬慈母之赴婴儿也。”在我们的《光明希望大悲灯供》中也有这样的话:

  若与我有缘,若与我无缘,同我大愿是我身;

  同我大愿故,共我身无别,其四无量等虚空;

  广度有情故,勤勇无休歇,愿彼通达正觉路;

  我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常以圣性愿力故;

  心如虚空故,常安住法界,遍在众生心识体;

  以圣性愿力,加持诸有情,令罪垢灭入菩提。

这是北海禅院灯供愿文之中有关“不请之友”的原话。

以“不忘念”、“不变随缘”、“不念旧恶”为基础,《维摩诘经》中的“不请之友”就从这种内在的心理构建中向外进行拓展,完善到对于外人的帮助上去。由内而外,发诸内而行诸外,就成为一个人以菩提道帮助所有人的契机。

要怎么帮助别人呢?如果能够在关注自己生命状态的同时,对他人的生命和信仰状态同等水平地关注,自然就会做他人的“不请之友”,自然就能时时处处与人把掌雄谈、共叙平生。所以,别人没有请你帮这个忙,你发现他有困难了会帮助他解决。敏锐地觉察他人需要,轻巧地帮人解决,以“不忘念”、“不变随缘”、“不念旧恶”的方式来成就“不请之友”。

假如念着旧恶,不可能做不请之友;假如已经变了,不能随缘不变,不可能做不请之友;假如起恶念了,也不可能做不请之友。要由内向外逐步扩展开来,这是“不请之友”的核心要义。

不忘初心

第五部分“不忘初心”。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中天子问:“正观以何为本?”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说:“以坚念不忘为本。”天子言:“文殊师利,菩萨有几心,能摄因、能摄果?”菩萨言:“天子!诸菩萨有四心,能摄因、能摄果。何等为四?一者初发心,二者行道心,三者不退转心,四者一生补处心。初发心为行道心作因缘;行道心为不退转心作因缘;不退转心为一生补处心作因缘”。看来,初心就是其中一颗最大、最主要的心。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说,“汝应谛听,当为汝说。亦有初心胜后心义,谓阿罗汉诸无漏心,虽离自身一切烦恼,而不能化无量有情,皆令发心舍诸烦恼;菩萨初发大菩提心,虽于自身烦恼未断,而能普化无量有情,皆令发心舍诸烦恼,展转饶益无量有情,是谓初心胜后心义。”这就是初心的价值。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说,“菩萨法者,于是观中不忘本愿,不舍大悲,先用不可得空调伏心地。住是地中,虽有烦恼,心常不堕,如人虽未杀贼,系闭一处。”“不忘初心”虽然没有广泛地应用菩提心,但是已经把各种烦恼贼系闭一处。“不忘初心”自然就拥有这样的功德。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这样说:

  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

  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虚云老和尚法汇》中曾经这样说,“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除了虚云老和尚这样的说法以外,我们也还要对于宗门心法五要的第五部分“不忘初心”做一番解读。

“不请之友”已经成就了,往下面的要点便是“不忘初心”。

“不请之友”并不是主动地做他人狐假虎威、狼狈为奸而作恶的朋友,关键是要不忘初心。虽然做了不请之友,但是我们要关注心里的建树。菩提心的要义是对个体和他人生命同等地关注,同等珍惜所有人的生命,爱惜所有人的信仰、信念。这样做“不请之友”就不是庸俗的一面。

如果没有忘失初心和帮助他人的善心,就能始终停留在一个坚定、真实的发心当中。其他烦恼贼偶尔也会泛起,虽然未能杀贼,但是所有的烦恼贼都已被禁闭在一处,所以不为所恼。

最重要的不是“变不变”的问题,而是“忘不忘”的问题。一个人常常能提点起当初的那一念,常常都去返顾最初的发心,没有忘失,自然会很如法,为人处世也能特别懂得怎样去安顿自己身心中的烦恼和不安。最早的那一念常常提得起来,为人就会非常纯粹,不那么容易受染污。染污得多、变化得多,初心当然就忘失得干净。

“不忘初心”还是要在前后五种心的基础中,时常返顾、经常提点当初的“那一念善心”。我们能保有对最初那份发心的回顾,这便是一种童真、真挚,一种能够排除外界干扰的狂狷,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朴实、一种真实。

我们看人和人之间打交道,有时第一反应会成为后来的一种相续。但我们有关菩提道的最初发心也一定会成为未来相续缘分的起点。如果修行过程中始终不忘初心,就像明代李贽所说的“童心未泯”,就是真心、童真。真心未泯,气象自然真如。

以上就是我们所谈的这五种心,是北海禅院所确立的宗门心法五要。这五个要义用一首短偈来综合:

  不忘初心不请友,不念旧恶不变缘;

  心不忘念佛亲教,法轮再转无别传!

不忘初心、不请之友、不变随缘、不念旧恶、不忘念,是大乘佛法宏观的纲维,更是最核心的修行要素,也是大乘佛教价值观指导下的做人原则。牢记这五条,自然大乘在握。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明贤法师       宗门心法)(五明学佛网:明贤法师       宗门心法)  

 明贤法师:走向未来的信仰 

 明贤法师:众生世界历史大观 

 明贤法师: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爱》 

 明贤法师:一位求法者的修行因缘 

 明贤法师:写清流 

 明贤法师:文化背后的文化 

 明贤法师:述说佛经中的五个“不” 

 明贤法师:软性尚礼与硬性尚法的对抗——地铁打斗与江南st 

 明贤法师:末日谣言真的“末日”了吗? 

 明贤法师:明月可谓圆满,人生难说目的——2012中秋示北 

 明贤法师:明贤历年与诸师友贺年词 

 明贤法师:明贤法师:人生难说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