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哭喊于事无补,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


   日期:2014/8/25 23: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文森特·莫那斯特拉,是美国纽约恩迪科特“注意力缺陷诊所”的临床心理学家,在“儿童青少年注意力缺陷多动”的神经生理特征检查,“家庭教养方式”、“学校干预”等方面的研究而享誉世界。

1、我经常告诉家长,教给孩子们的第一节课应该是,——爸爸妈妈是爱他们、关心他们的。

如果孩子从婴幼儿时期就接受拥抱、亲吻、亲密身体接触,对于“我爱你”这样的表达他们就会更容易接受。

如果婴儿做笑,世界会向他们敞开。

处于婴儿时期的孩子们如果需要拥抱、食物、新尿布或者一些他们自己拿不到的东西和一些游戏的时间,他们一般就会通过哭叫来解决这个问题。然而,当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一般在2 岁左右)后,哭叫便不能再帮他们达到目标了,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之后,孩子们开始学说话,乞求、突然的大发脾气便是家常便饭了。

随时间流逝,到了少年、青年阶段。孩子们学会了用新的万法来表达需求。首先,他们会用一些在婴儿时期屡试不爽的方法一一哭、叫喊、哀求、突然大恕。

他们会退回成3 岁时的样子,不停地问“为什么?”。

“为什么我现在必须睡觉?”“为什么我必须做作业?”“为什么我不能玩游戏?”或者他们不停地乞求,“求你了,妈妈,求你了”。不管什么时候,无论是在杂货店、还是在商场,您都会看到一个超过3 岁的孩子仍然用婴儿时的计策来索取他想要的东西。

现在我们意识到孩子还需要学习另外一顶重要的技能:

怎样在尊重他人需求的前提下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每一天,当您和孩子醒来之后,你们就开始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您不仅自己要起床、洗漱、穿夜、吃饭,还得照顾孩子的这些事情。之后,您和孩子开始讨论做饭、打扫、收拾衣服和杂物,这样的事情要由谁来做;你们开始协商做游戏、看电视、玩电脑、做作业、干活、睡觉、用餐等事情的时间分配;您要安排采购、探访朋友、逛商场的时间等。所有这些都只是在你们日常生活中所要协商的基本事情。

当面对一个表现依然很孩子气的;或是一个懂得怎样成熟(或者是心计)地应对的青少时,您将怎样来处理这些事情呢?

2、让我们来总结一下,那些发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有代表性的争论有什么相同点。

通常,当一方想要某样东西但是另一方不同意的时候,就会产生问题。当然,如果孩子做到了父母希望他们做的事情,这就不会产生什么问题;如果父母同意了孩子的要求,这也不会产生什么问题。但如果父母不同意男孩子忽视、违抗父母提出的要求时该怎么归呢?

简单地说,大部分(不是所有)的这些不同意是因为害怕、担心或需求冲突。孩子要晚睡,但我们担心第二天早晨孩子会赖床所以不同意。14 岁的孩子想和朋友们一起去商场,我们担心他们自己出去可能不安全,所以不同意。您下班刚回家,孩子便吵着要去商场,此时您可能会有一些抵触情绪。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需要(如玩具、学校课程所需材料),但是您也有自己的需求(如休息或是饱餐一顿)。

现在,您完全有权利说不一一这当然是可以的。让我们来面对它,并不是每件事情都只是拿来讨论的,您应该意识到每一次的争吵都可能成为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好时机。

孩子们需要学会,当他们想要东西但是其他人不同意时,很可能是因为他很在意或很需要这件东西。孩子们需要了解他人的担心与需求,进而来解决整件事情,而不是哭喊、乞求,叫嚷甚至突然大怒。和别人一起解决问题意昧着,我们需要在关注他人的担心和需求的同时,来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是整件事情的核心。下面让我们看看教孩子们解决问题时的重要步骤:

第一步:学会用尊重他人的方式表达需要

您希望孩子怎么来向您提出要求?“喂,妈妈,我需要……”“爸爸,你带我去Billy那儿!”“爸爸,你得在10 分钟内把我送到学校。”“姐姐,我要看这个电影,给我10 美元。”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不喜照被孩子们四处差遣,当然我也无法想象您会这么做。所以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教会孩子用一种尊重他人的方式来表达要求。

那么您更希望孩子怎样提出请求呢?

“我可以……”、“自请……”、“如果……可以吗”,还是“如果不麻烦的话,爸爸您可以……吗”

选择您更希望听到的那个,然后教给孩子们技巧。学习怎样提出请求或引起一个讨论是很重要的。

孩子有一些需求,而您也一样。您可能希望得到尊重或一点点感激。因此教育孩子在提出请求时,是用尊重他人且礼貌的语气是没有错的,而您就得充当孩子们的老师。

如果您要求孩子用尊重他人的方式表达需求,却被忽视了怎么办?还记得我在前面关于“时间停滞”中的讨论吗?如果孩子忽视了您的要求,要让他知道除非他道歉,做些事情弥补这个错误,然后再重新用正确的方法说一遍,否则您是不会考虑他的请求的。

第二步:理解他人的关系和需要

接下来的这个部分可能属于你的隐私,在每一次打算教给孩子应该做些什么时,首先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第一,是不是因为我担心什么,所以才会对孩子说“不”呢?

第二:我说“不”是不是因为我想让孩子帮我些事情?

自我分析后,下面来分析具体事例。

您14 岁的女儿要求和朋友去看电影。您有种想说“不”的欲望,于是说:“我还没有想好这件事。”孩子并没有哀求或哭喊,而是尝试问些简单的问题,她可能会问:“妈妈,你在担心些什么?”这是就要反问一下您自己,您究竟有些什么顾虑:

a、孩子可能会不安全;

b、孩子会暴露在存在吸烟、吸毒这样的人群中;

c、孩子可能从坏的电影中学些“坏毛病”;

d、孩子不能做完她的作业;

e、孩子会熬夜到很晚,明天不能按时起床。

这个单子只列出了几个观点,并不是很详尽。如果您不同意她的要求是因为担心,那么您首先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我担心会发生什么?”

如果您是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而不同意的话,您需要和孩子商议来“解决问题”。

现在孩子面对的问题就变成了:“我要怎样做才能消除妈妈对于我安全的坦忧,这样我才能去看电影?”

对于这一点,您可以拿一张纸写下一些可行的办法,这些方法可以消除您对安全问题的担忧,并允许孩子去看电影。然后您和孩子可以坐下来轮流交换各自认为可行的看法。如果孩子开始侮辱您(说您是多么愚蠢),那孩子要为此道歉,重新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孩子们需要明白,侮辱人不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接下来只要孩子能够尊重他人,你们就可以继续想办法来解决问题。下面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a、要有至少4 个同学一起去看电影,妈妈在电影院门口接送我;

b、Sally 和我坐公交去电影院,我带上手机以防万一;

c、姐姐把我和Sally 送到电影院门口并在那里接我们;

d、妈妈和我们一起看电影;

e、让我18 岁的哥哥和我们一起去;

f、姐姐和爸爸在相同的电影院看另一部电影,我们一起进出电影院。

在解决问题阶段,需要孩子意识到,当她想要做某些事情时,也要尊重您的感受。

不管怎样,有一项孩子是必须知道的:在解决生活的问题中,人们需要考虑到父母、朋友、老师、同伴等关心归自己的人的感受。

如果您不同意孩子的请求不是因为担心,那么您可能有些需求需要考虑。让我们依然用刚刚那个电影的例子。

如果您不同意她去看电影,是因为您感到累了,您觉得自己像是孩子们的奴隶,好像所有的事情都只有您一个人做。您需要自问:“我想要什么”,或者“我的孩子需要做些什么我才会答应她的请求”。您可以用下面的说法去代替“不,妈妈累了”这样直接的拒绝:

“我需要在晚饭前休息一会儿,我想放松一下,如果您能帮我准备晚饭,我会带你去看电影。”

在这个情景中,女儿通过关注并服从母亲对休息和服松的需求来满足自己的请求。在生活中,父母最普遍的需求,是孩子开始在家务上有所承担。

然而,很多父母还有另一个需要:他们需要感到被爱、或得到他们孩子的感激。

下面我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曾经有一个家庭的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想每天都和他的朋友们在一起。父母总是尽他们最大的努刀来满足孩子的愿望。但是,某一个周末,父亲拒绝了他儿子的这个请求,并告诉他这周他哪儿也不能去。男孩傻眼了。他已经做了所有父亲要求他做的事,在学校也没有惹麻烦,那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不能去?”

这个青年人会像小孩那样哭闹着试图解决问题,但却没育意识到他父亲一定是有什么担心。这件事尘埃落定后,男孩明白了,父亲之所以拒绝他的请求,只有一个简单的原因:父亲想和他在一起度过一段时间。

父亲不得不接受儿子想要和朋友在一起的这个事实,而作为儿子也应该考虑到父亲的需要。在这个例子中,父子俩最后决定一起去滑雪(和家庭共同的朋友),这样他们可以在一起消磨时间,儿子也可以继续发展对他而言很重要的友谊。

父母常常因为没有很多时间来陪孩子(尤其在孩子们处于青春期时)而备感失落。这个现象很普遍,但这并不仅仅是父母面临的问题。尽管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和同龄人、朋友在一起,但在青春期同父母的相处对孩子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青春期的孩子欠缺和父母的接触、交流,则可能会使得亲子间关系恶化。

因此,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来讲,发展同伴关系是很重要的,同时,缺乏亲子的社交或娱乐交流,对父母想要保持有效的教育角色也是十分不利的。

心一禅编者分享,仅代表个人观点:

人,不单单是他自己!

如何与“顽皮的”,甚至是越来越“聪明”的孩子相处,是很多父母都头痛的问题,关于这一点,中国人可能倾向于一种“严厉的教育”,稍微理性一点的,也是寄望于圣贤的言教,这个教育的思路,不是就事论事,不是在当下的事件中该怎样达成调解,而是这样认为的,人之天性性恶,小孩尤胜,必须用圣贤的经验与道德来逆转其固有的本性。小孩的活泼好动,以及诸多在大人看来不可理喻的问题,都是被视为必须在圣贤的道德中化去的缺陷。

而本文所呈的方法,“大人如何教育孩子”,被转变成,“大人与小孩,如何和谐相处”。

在这里,孩子要学习的,是如何从关系的共存与共赢中,去实现自我的所需与价值。而这种学习,就从当下开始,什么当下?家中所发生的一切:起床,放学后的娱乐,生日礼物,家庭作业……这甚至不单是孩子需要学习的内容,对于大人来说,如何与自己的孩子相处,也是我们生命上的一个重要的课程。

曾经有师兄和我分享说,一个人独居是没有什么问题,一个独居的人,所发生的一切,差不多都是我闻、我看,至乎我思、我感,除了风可以吹乱他的头发,雨水可以打湿他的身体,他的心仍然可以沉浸在一个没有风雨的独我的世界中。

然而这并非是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有正义必有邪恶,有正法必有外道,有家国肯定也存在着敌对的势力,圣贤的最高原则,并非是独断地以排除异己之后的一家独大,而是无数顺逆甘苦中的磨练,以及在这一切历练之后,对超越一切二元对立之上的深刻洞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孩子       教育)(五明学佛网:孩子       教育)  

 陈兵教授:教育兴教与教育兴国 

 惟觉法师:理想的教育 

 惟觉法师:佛法的教育内涵 

 王雷泉教授:走出中国佛教教育困境刍议 

 惟觉法师:佛法与教育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 

 欧阳竟无居士: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二编《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