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儒教修行之道


   日期:2014/9/2 16: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中庸开篇曰:“天命之谓性”,人人具此至善之先天本性,由此本性则自然形成纲常伦理等,万物运化、处世做人之规律,则名为道,故后文曰:“率性之谓道”。然而,人落于后天尘世之后,因为受物欲所蒙蔽,尘缘所染污,使众生本具之智慧德能(明德)无法彰显,心行作为不能与道相应,才造成了现今人类不能和谐相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局面。故儒教以恢复本性,利国利民(亲民),止于至善而成圣为教化目标。儒教之教义,就是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心的和谐相处之道。

宗圣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者,不偏不倚,中正无私,逢事而尽其心,在位而尽其职,无半点虚心假意,心专诚一之谓也。恕者,替人着想,人我一体,仁慈博爱,舍己利民为恕。遇事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化凡心为圣心,化自私为大公,则恕道常在矣。行此忠恕之道,便可以达圣贤之果。此忠与恕,也就是古圣先贤所教导的“内圣”与“外王”的大道。

《大学》所阐述的正是修行复性之道,依此理而修持,就能成圣成贤。八条目中,格物(革除物欲)、致知(得到真知)、诚意(至诚无妄)、正心(心行中庸)、修身(修身明性)五科目为“内圣”的功夫;齐家(家庭和谐)、治国(国盛民丰)、平天下(天下太平)三科目为“外王”的功夫。

修道乃是修“内圣外王”之功夫也。“内圣在克己”,将自己先克制的很清洁而无半点私欲(格物),欲净则可现出良知。由至诚恭敬所发进一步修正自心,以达修身养性之目的。“外王在救世”,牺牲自己的利益以帮助别人,是兼爱之精神。从自己的家人开始,先要努力达到家庭和乐(齐家),进一步达到国家强盛和天下大同的目标。这和佛家“自觉觉他”,还有道家“修行济世”的修行目标是一致的,故先圣曰:“儒佛不二”、“三教一理”。

内圣是内功,外王是外功,内功是道,外功是德,道本属于空,而德才是实,故无德不能显道。中庸云:“苟无至德,至道不凝焉。”内功是保存天性(明体),外功是发挥天性(达用)。明体就可以立果,达用就是行功。如此,才可说道明德立,知行合一。现世修行应当以济世救人(外王)为重点,一心行善为要,因为以后的大同人间要亲如一家,共同达到至善的境地。

又修道者,应由人道修起,人道必需要修中华之三纲五常、四维八德,人道全,则天道近,圣贤可冀矣。不论是哪个教派,何种修法,都不可背离此一大修行原则。否则,伦常有亏,无法圆满人之天性,就无法由后天之心性而达先天之本性,也将不能脱离后天凡尘的境界。所以,不论何教何派,都要先修人道,人道无缺,才有可能成就各教的圣果。

儒教不立门户,以正心诚意修身为本,五伦八德为归,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用。为了泽及苍生,儒教不限门墙,不拘信仰,志在化天下为大同,育万民成圣贤。只要平时落实先圣教诲,力行忠恕之道,落实三纲无常、五伦八德,在家作孝子贤孙,工作中尽职尽责,心行造作不违反礼教,则不愧为贤人君子。更能乐善好施,立身行道,宣扬圣贤之理,则今生成就完美之人生,将来还可以安享大同之幸福。故可以说儒教乃是先天至善之教育,人人需要此理,教教皆需依此而修。可见儒教乃是根本之教,万世开太平之纲纪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儒教       修行之道)(五明学佛网:儒教       修行之道)  

 魏道儒教授:佛教和平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魏道儒教授:关于宋代文字禅的几个问题 

 魏道儒教授:佛教和平主义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魏道儒教授:《大般若经》 导读 

 魏道儒教授:宗教融合与教化功能──以宋代两种华严净土信仰 

 魏道儒教授:明本禅师的禅学思想 

 魏道儒教授:《杂阿含经》(Samyuktagama-su 

 魏道儒教授:从《华严十玄门》解析佛学中国化 

 魏道儒教授:圆瑛大师的禅学 

 魏道儒教授:佛教学科发展的特点 

 魏道儒教授: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 

 魏道儒教授:“说似一物即不中”考辩